1、1,第四章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与转移,2,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欧洲区域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亚太地区兴起中的世界贸易中心,3,欧洲区域贸易中心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先形成的地区是在欧洲,贸易中心首先在欧洲形成(区域贸易中心)。欧洲区域贸易的发展是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即11-15世纪随着商业城际之间和国际间的集市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4,5,欧洲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11-15世纪西欧出现几个区域性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区。 欧洲南部最大的贸易区,以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为中心。这个区占据了东西方交通的要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亚历山大、比萨、热
2、那亚、威尼斯、西西里、君士坦丁堡等港口闻名世界。地中海和北海的首条航线是威尼斯商人和热那亚商人开通的,威尼斯商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贸易。从地中海东部流向欧洲的商品几乎都要经过威尼斯。,6,欧洲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 以佛兰德尔城市特别是布鲁日为中心。德意志北部、尼德兰、英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挪威、瑞典、丹麦)都参与这一区域的贸易。还通过海上航道和内河,与地中海贸易区进行密切的贸易联系。汉萨同盟。德意志北部城市汉堡、律伯克等联合了北欧100多个城市建立起来的贸易集团,其目的在于获取这些城市在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中的地理优势。,7,地中海贸易中心,威尼斯是大商船队栖息的重要口岸,
3、地中海贸易的货物,有粮食、盐、葡萄酒等食物,有羊毛、生丝、棉花、铜、锡、铅等原料,纸张、毛织品、皮革制品等制成品也很丰富,还有来自东方的丝绸、棉布、宝石等。在所有贸易中,利润最丰厚的是香料贸易,这主要是由威尼斯商人垄断的。威尼斯是东方香料的集散地,以此为起点,或者由陆路越过阿尔卑斯山到南德意志,或由水路运往法国、西班牙,并通过海峡运往西欧和北欧。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威尼斯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市场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大港。,8,地中海贸易中心,14世纪中期前,英格兰和佛兰德成为威尼斯按计划派出的一年一次的航行的一个经常性的停靠地。14世纪末,威尼斯派的护航队差不多完全由相对少数的海船组成,他们大量承担运
4、输叙利亚和塞浦路斯棉花的航运业务。正规的护航队在威尼斯还得到政府津贴和监管,每年按计划发往地中海、黑海和北大西洋各地。,9,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中心,11世纪,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已经形成。佛兰德尔是莱茵河、马斯河两条航路的交汇处,亦是这两条航路与北海、波罗的海商路的联系处。佛兰德尔内部河流交叉纵横,港口众多,四通八达。这使其成为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的枢纽。东西方的商品贸易又扩大了呢绒的销售范围,为它成为奢侈呢绒业的专业制造中心带来动力。,10,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中心,呢绒业是佛兰德尔各主要城市的支柱行业,形成了三个中心:伊普雷、布鲁日、根特。佛兰德尔的繁荣依赖于呢绒制造业和由此而产生的商业。佛
5、兰德尔的毛织品以其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在各处享有盛名。即使法王腓力四世在对佛兰德尔进行战争期间,禁止其工业品进入法国境内,却进口法国宫廷中必不可少的佛兰德尔呢绒。佛兰德尔成为巨大的毛纺业地区。,11,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中心,佛兰德尔的呢绒业从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中世纪佛兰德尔城市的繁荣就依赖于呢绒制造业和由此而产生的商业。依托佛兰德尔呢绒,布鲁日成为中世纪西北欧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欧洲各地商人将商品运到这里,如英格兰的羊毛;波罗的海沿岸的兽皮、油松、造船原料、大麻、蜂蜡;北欧的鱼和毛皮;德国的铜和铁;地中海沿岸的丝织品、染料、香料;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西南部的葡萄酒、橄榄油、皮革制品等。他
6、们用这些商品交换佛兰德尔呢绒。,12,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中心,布鲁日的港口,云集着来自各国的货船,可以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民族的人。布鲁日又是一个巨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设立了分支机构。条顿骑士团在布鲁日设有固定的银行,甚至连教皇在整个北欧征收的什一税,也存放于布鲁日的银行之中。14世纪,布鲁日布料贸易的重要性逐渐丧失。1384年来自勃艮地的菲立普二世成为了佛兰德伯爵,他在布鲁塞尔、里耳以及布鲁日设立了他的宫殿,这为布鲁日从全欧洲吸引到了大量的艺术家、银行家以及其他重要人士。布鲁日的主要活动逐渐转变为银行业、奢侈品交易以及文化中心。,13,14,汉撒同盟,汉撒同盟是德意志
7、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撒(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15,汉撒同盟,汉萨同盟出现之前,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过两个自由市同盟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和士瓦本地区的城市通过结盟的方式来防卫地方贵族对商队的掠夺和强盗的抢劫。很快这种城市
8、联盟发展为一种互利手段,成员城市间相互放弃征收水路和陆路的通行税,并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这种城市同盟是德意志地区市民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觉醒并发挥影响的表现之一。然而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到14世纪时都先后解散了。,16,汉撒同盟,由于种族相同,以及拥有共同利益,在国外的德意志商人集团开始趋向于联合,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减少竞争。1210年吕贝克和汉堡同意在某些事务中使用共同的民法和刑法,并彼此在本城中保护对方的商人,可视为汉萨同盟的肇端。1241年,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1259年,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维斯马为镇压海盗而结成了类似的联盟。到1282年,
9、伦敦和布鲁日的汉萨同吕贝克和汉堡等城市的汉萨合为单一的合作团体时,就北德意志的四座主要商业城市而言,汉萨同盟已经形成。 到14世纪中叶,汉萨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萨法律建造了一大批汉萨城市。,17,18,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
10、时期为止。,19,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西罗马帝国是指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后,位处西部的帝国;而东部的帝国后来被称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于476年9月4日,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奥多亚塞威迫退位,而于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之死后非正式灭亡。,20,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公元476年后,罗马的版图渐渐分裂成十个王国: 1.东哥特王国(意大利东北部)(Ostrogoth) 2.法兰克王国(即法国) (Franks) 3.布根地王国(瑞士)(又作勃艮第,Bourgogne) 4.西哥特王国(西班牙) (Visigoth) 5.苏维王国(葡萄牙)
11、(苏维汇,Suebi或Suevi) 6.汪达尔王国(非洲北部) (Vandals) 7.伦巴地王国(奥地利) (Lombardy) 8.盎格鲁撒克森王国(即英国)(Anglo-Saxon) 9.黑如莱王国(意大利本土) 10.阿勒曼尼王国(即德国)(阿拉曼尼,Alamanni),21,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地中海贸易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从5世纪后期到8世纪,地中海上商贸仍旧比较活跃,但整体上趋于衰落,且衰落的趋势持续加剧;第二阶段从8世纪开始,贸易减少;第三阶段是从11世纪开始,地中海商贸则又活跃起来,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2,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第一阶段:
12、5世纪到8世纪初5世纪叙利亚人的航海业活跃于西方各港与埃及、小亚细亚各港之间;这个时期各日耳曼王国继续使用罗马金币孛里达。尽管欧洲历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但地中海商贸并不是立刻就停顿下来。这个时期欧洲发生多次多次蛮族入侵以及战乱,其对整个欧洲经济及商贸带来消极的结果。这个时期地中海商贸的发展与罗马帝国时期相比是总体下降的,地中海贸易从整体上呈衰落趋势。,23,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从5世纪初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阿兰人组成的松散联盟大举入侵罗马帝国开始,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的浪潮一直持续到8世纪初。第一个阶段入侵是远距离的征服。征服者在征服地实行相对聚居的形式。原有的拉丁奴隶主和新来的日
13、耳曼首领共同组成了一个消费人群,这个消费人群的数量及消费能力都有所下降,但却依然存在。当时东南欧仍为东罗马帝国统治,经济规模比不上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也能维持。这就是5世纪到6世纪中叶地中海商贸仍然保持活跃的最根本原因。,24,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从6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则是法兰克墨洛温王朝以及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征服以及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的入侵时期。这属于日耳曼人的第二次入侵浪潮。这一时期,法兰克人完成了对整个法兰西和现代德国一部分的征服,伦巴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则用相同的侵略模式完成了对意大利和英格兰的征服。这一阶段征服者几乎接收了原有统治者的全部地产,并按自己民族的传统进行再
14、分配。随之到8世纪初伦巴第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都逐渐完成了征服和农村公社化的过程。,25,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农村公社化运动在除去东罗马帝国所统治的一小片区域在几乎整个欧洲被完成。再加上阿拉伯人还占领了整个北非以及西亚,造成了原来地中海贸易所仰赖的消费人群几乎完全萎缩。与这一阶段的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其他地区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相对应,地中海贸易经历了从世纪后半期开始表现为持续的加速的衰落过程,到8世纪初则基本陷入停顿。,26,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第二阶段:8世纪到11世纪初从8世纪初到11世纪初,地中海贸易的沉默状态一直持续了下去。除了地中海世界分成了经常处于敌对状态的基督教世
15、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之外,更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庄园或者说农村公社经济制度在几乎整个欧洲确立下来。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再加上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一直到世纪农业生产中种子与收获物的比例都没有突破。,27,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当时的人们过着勉强或接近于勉强维持生活的水平,根本没有或很少有剩余产品可供投入市场。当时的欧洲城市还保留中世纪早期修道院那种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精神。必须在城市内生产全部需要的东西,实在不能时,至少亦应在最邻近地方生产。除非把农民再次变成奴隶,才能使社会上层形成一个有效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占有绝大多数劳动果实,除留一部分供自己消费之外,其他的都可以换成货币从而在市场上进行消
16、费。,28,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第三阶段:11世纪到15世纪从11世纪初开始,欧洲发生了一次经济革命。农村公社解体,农民逐渐农奴化,首领逐渐领主化。领主的消费能力与农民的农奴化程度成正比。农村耕地面积扩大,收获增加。原来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自给自足的农村贵族领地的特性,商人取得政治控制权成为城市的主人,城市的这种转型使整个欧洲的经济贸易都趋于活跃。,29,回溯:中世纪地中海贸易的兴衰,商业城市的复兴以及社会上层消费能力的提高刺激着基督徒们在11世纪夺回了对地中海沿岸许多曾为穆斯林所征服的土地,在地中海区域的十字军进展,大大扩大了经济交流的地理范围。12、13世纪农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使可
17、供贸易的商品增多,地中海贸易的新一个活跃期到来了,商贸活动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直到新航路的开辟,它在欧洲各个民族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以及对其他洲的贸易中的光辉才逐渐消褪。,30,案例:香槟集市,香槟集市贸易为当时较为典型的具有全欧洲意义的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这个集市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贸易中心的形成。1213世纪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集市贸易的统称。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集市贸易。兴起的集市贸易是中世纪欧洲进行商品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交易中心特别是批发贸易中心。集市受到所在地的领主保护并向领主纳税。一次集市延续几天至几个星期,一般每年不超过两次。,31,案例:香槟集
18、市,11世纪末和12世纪上半叶,随着城市商人的兴起,西欧出现了大量的集市。香槟集市是最大的集市。香槟伯爵领地同德意志、佛兰德、罗退林几亚和法国相毗邻,并正处于低地国家、佛兰德与意大利之间,以及德意志与西班牙之间的两条交通要道的交叉点上。从意大利运来的东方货物,从英国运来的羊毛,从佛兰德运来的呢绒,以及从斯堪的纳维亚及低地国家运来的货物都在此交易。香槟伯爵竭力保障集市上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于是,香槟集市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并在13世纪后半叶达到全盛期。,32,案例:香槟集市,香槟伯爵领地内四个城市轮流举行的六个为期至少六周的集市。在每一次集市之间间隔一至二周以便商人运转货物,这样香
19、槟伯爵领地全年都有集市。每个集市都是经过严格组织的,并由市民一人和骑士一人组成的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集市第一周是各地商人来城内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10天布匹呢绒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再接下去是19天其他各种杂货的交易,最后几天用于结帐。在香槟集市上,商人的结算及商业债务,已使用清偿余额划汇结算的办法;期票、汇票等信用凭证也已使用。香槟集市对推动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3,案例:香槟集市,14世纪香槟集市开始衰落。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控制了香槟伯爵领地。香槟伯爵不能从集市贸易上征得更多的税收,商人也因国王的重税而感到无利可图。从意大利到北欧的海上商路已经开通,可以取代翻越阿尔卑斯山
20、的陆路商运。1302年佛兰德和法国发生战争,1337年又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使集市贸易受到极大影响。随着商业与银行、信贷的发展,商人在佛兰德或布吕赫的银号中进行钱财往来要比在集市上方便得多。商品逐渐规格化标准化,商人可以无需在成交前到集市上检视货物;富有的商人派出代理人经商而不必亲临集市。这一切都促成了香槟集市的衰落。,34,案例:拜占庭帝国的贸易垄断,拜占庭商业贸易在古罗马帝国留下的遗产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在中世纪早期一度相当活跃。在4世纪以后近千年期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最富庶的城市。拜占庭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商业地理优势。拜占庭帝
21、国囊括了欧亚非三大洲的广大富庶地区,尤其是首都君士坦丁堡,扼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出口,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尽管也有外敌入侵和战争的不断骚扰,但君士坦丁堡在12世纪之前仍然保持着东地中海贸易的垄断地位,并以经营东西方贸易而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35,案例:拜占庭帝国的贸易垄断,拜占庭帝国国内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首先经过叙利亚商人,然后经过威尼斯人、热那亚人以及亚美尼亚人的中介再被转运到东西方各地。经过在拜占庭经商的阿拉伯商人和土耳其商人之手,欧洲得到来自于远东及亚非各地的珍贵商品。这些商品包括香料、香水、宝石、稀有金属、檀香、察香、樟脑、生丝、棉花以及精美的丝织品、毛织品和地毯。来自欧亚非各大
22、洲的商品纷纷汇集到君士坦丁堡,由此转运到东西方各地。,36,案例:拜占庭帝国的贸易垄断,9-11世纪拜占庭仍然保持着欧洲和东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地位,优越的贸易环境吸引着大批外国商人汇集而来。贵族所需要的珍贵的纺织品、东方的香料、宝石和稀有金属等奢侈品都是依靠拜占庭提供的。直到威尼斯商业兴起之前,拜占庭独占了东西方之间的中介贸易。君士坦丁堡是东方与欧洲贸易的唯一中介者,也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拜占庭政府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巨大利润使它在同欧洲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37,38,案例:拜占庭统治下的威尼斯,7世纪以前,威尼斯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自由城市,隶属君士坦丁堡,经营
23、意大利和东地中海的原材料运输的固定贸易。8世纪中叶,威尼斯从对拜占庭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与拜占庭帝国的从属关系逐渐转变为对等关系,成为地中海地区一支强大的商业力量。9至10世纪,威尼斯在地中海上十分活跃,或从事东西方商品贸易,或将欧洲基督徒贩运到阿拉伯帝国卖为奴隶。威尼斯人依靠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逐渐摆脱了拜占庭在行政上的控制,但仍然通过提供海上支援以效忠拜占庭帝国而引以为自豪。,39,案例:拜占庭统治下的威尼斯,10世纪威尼斯就已经享受在君士坦丁堡的进出口关税的特权,10世纪末期,亚得里亚海虽然已经处于威尼斯的掌握之中,但威尼斯名义上仍然是帝国的臣属,继续处于拜占庭帝国的权威之下。威尼斯向
24、拜占庭帝国进行经济扩张,通过航海运输控制了拜占庭帝国的谷物市场,并进行奴隶贸易。威尼斯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诞生在亚得里亚海。为了保卫第一商业中心城市的统治权,威尼斯共和国表现出一个商业国家的贪婪和一个海上强国的傲慢:舰队是它强大的基础和保障,商队是它强大的根本和依靠。,40,案例:拜占庭统治下的威尼斯,同阿拉伯人的贸易活动为威尼斯人带来了大量财富,使得他们有大量金银货币去君士坦丁堡市场换取东方的奢侈品。贸易无疑是拜占庭和威尼斯彼此的互惠利益,威尼斯强大的商船和舰队却是拜占庭帝国所缺乏的。海上路线的安全范围在亚得里亚海附近。他们依靠压制、打击竞争对手而增长其海外贸易,由于这个意图他们当然愿意作为中
25、介人而不是作为拜占庭皇帝的臣民。君士坦丁堡和东地中海的拜占庭港口是威尼斯贸易的财富之处,威尼斯需要拜占庭帝国作为同盟者以抵制西方皇帝不断增长的野心。拜占庭也需要有威尼斯国家这样一个同盟者,帮助她在亚得里亚海一带维护帝国海岸线的安全。因此13世纪以前,威尼斯一直是拜占庭帝国可靠的合伙人。,41,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欧洲在混乱的10世纪后的复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市和商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发展,为欧洲从一种乡村的农业社会演化到一种城市的工业化社会,奠定了基础。罗马帝国中的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基本位于意大利,比如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除意大利之外的欧
26、洲大地上,中世纪开始时,以工商业生产而聚居形成的城市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各个国王贵族主教所居住的城堡和庄园,他们是农业社会的各个政治或宗教中心。,42,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农业文明阶段,城市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无论是古代埃及、波斯、罗马帝国、古代中国,都有着城市的存在。但是,那些城市一般都是政治中心,是皇帝、国王乃至“省长”“县长”的所在地,并以这种政治中心的性质为依托,出现和聚积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在中世纪的欧洲,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比如罗马城、巴黎、伦敦,属于这种性质;而大多数欧洲中世纪的城市,首先是为了生长、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7、。这一运动的发端,是在11世纪。,43,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中世纪开始时的欧洲,除意大利外,是完全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的成分只占极低的比例。每个庄园的生产生活都是自给自足的。它们既不需要到庄园之外去买东西,想买也买不到;也不想生产产品到庄园之外去卖,想卖也卖不出去。绝大多数欧洲人当一位隶农已经很满足了,这样就可以有一块地种,糊口度日。总会有一些人没有地。他们或者是因为在饥荒或战争期间离开故乡谋生,或者是因为庄园不能再提供他们土地。子女过多的农民,他们的次子、幼子往往被迫离开父亲。他们或者等待领主租给他们新的土地,或者去开垦荒地,或者去打零工,或者做雇佣军
28、帮人打仗,或者去做商人或手艺人。,44,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离开庄园后,一部分人以做一些手工制品为生,出售给附近的居民们。另一部分人则从事商业。他们驾驶船只,利用河流特别是海洋进行短途的或长途的贩运,而陆路贩运则因为道路系统太差而发展缓慢。他们贩运的商品包括粮食,还包括香料、葡萄酒等奢侈品。品种越来越多,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些人在生产生活上脱离了当时经济生活的主体庄园。他们必须形成自己的聚居之地。依傍贵族领主所居住的城堡、或者教堂和修道院而建。那里有城墙和骑士守卫,一旦有外人进攻,可以进入城堡躲避。领主和主教们是不会让他们在城堡内居住的,于是他们就在
29、城墙外不远处定居下来,形成工商业社区。,45,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在十字路口、水陆码头、交通中心等交通要道上形成、兴起。在这些地方,慢慢有农夫、手工业者及其他人等,沿道路修建房屋店铺,夹道的房屋为来往商旅行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相应的服务,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社区,定期或不定期的集市也随之出现。一旦形成了社区,居民们为了自身的防御需要,就会建造城墙以保卫自己。商人和手工业者们也就有了自己的城堡,也就是城市,他们由此而被称为“堡民”。城堡是bourg,“堡民”就是bourgeois。今天bourgeois被译成 “资产阶级,生意人,中产阶级,布尔乔亚
30、。”Bourgeois这个词含义的变化,反映的是历史的演进。,46,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城市和工商业出现了,市民出现了。工商业者们开始用自己的劳动,把原来互不往来、互相隔绝的一个个庄园里的人们,在经济上联系起来。大部分城市的居民,其经济触角只伸到周边地区;但有少数城市,其经济触角伸得很远,遍及全欧洲。最初的那批工商业者或者是出于无奈才从事这一职业的,到后来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以后,不仅大部分无地的流浪汉们被吸引到城市中,而且庄园里的一些隶农也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他们不愿再在领主手下打工,而愿意去城市里为从事工商业的雇主打工,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自己也成了老板
31、。,47,思考: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区域贸易中心最早在欧洲出现?,因此在中世纪,商品经济性质的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就规模来说,它们无法和今天的工商业相比。20世纪一艘轮船的吨位,抵得上13世纪整个威尼斯船队的总吨位。就交易的商品来说,工业品远远少于农产品,少于食品、香料、酒类、谷物、盐、鱼、羊毛。工业品比如瓷器、家具、鞋、衣服、厨房用具等都只供应地方市场。单凭农产品不能把贸易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今天国际贸易的主体是工业品而不是农产品。如果工业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分工协作和商品交换就不能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那么自给自足的经济就仍然要在国民经济总体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是欧洲区域
32、贸易中心未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原因。,48,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地理大发现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49,资料:东罗马帝国陷落与地理大发现,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片地域是东罗马帝国的领地,虽然在同伊斯兰势力的征伐过程中,东罗马帝国的势力不断萎缩,但欧亚两大洲之间的路上交通线没有完全阻隔,欧洲贵族追求的东方特产可以通过陆路运往欧洲。十字军的东征,尤其是第四次东征中对君士坦丁堡的掠夺,加速了东罗马帝国的覆灭,也客观上促进了伊斯兰势力的强大。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欧亚交界地区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因为宗教文化的差异,奥斯曼几乎和所有欧洲国家敌对,陆上交通线也就从此隔断。,50
33、,资料:东罗马帝国陷落与地理大发现,奥斯曼帝国统治着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大片领土,拥有地中海北非沿岸、黑海、红海、波斯湾以至印度洋的漫长海岸线,但游牧民族的特点使奥斯曼的统治者更加热衷于对陆地的贪婪占有。西欧各国皇室在陆上交通线受阻和对东方黄金国的极度向往的情况下,纷纷向非洲、印度、东南亚、东亚、澳洲以及新大陆发起了远航探险和商业活动,为了加强海上力量,各国的海军力量也在此期间迅速壮大。海上商贸活动的繁荣,使得各种邪恶的海盗力量也蠢蠢欲动。,51,资料:十字军东征,11世纪,西欧生产力逐渐发达,封建主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经济势力;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不能继承遗产,成为“光蛋骑士
34、”,热衷于在掠夺性的战争中发财;贫民也幻想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土地和自由;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会”,确立教皇的无限权威。西欧社会各基层都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扩充势力、攫取财富。此时,拜占庭王国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希望借助教廷力量对付阿拉伯人。,52,资料:十字军东征,罗马教皇早已垂涎东方富庶的西欧教俗两界,打着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旗号(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三教圣城,又处于三大洲交界地带,自古就是各种势力争夺的要地,一直到现在都不太平),发起了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持续近200年(1096年到1291年)的
35、侵略性远征。教会给每位东征士兵配发十字架,并在外衣和盔甲上缝制十字架符号,所以这一系列前后共八次的战争称为“十字军东征”。前三次的十字军东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阿拉伯人的势力,第四次东征十分富有戏剧性,并给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53,54,资料:十字军东征,1202年,由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动员了的两万十字军战士和马匹装备准备第四次东征。教廷与威尼斯达成协议,由威尼斯提供物资装备,教廷和十字军付费。威尼斯人准备了大量的战船和数量庞大的粮草,才发现十字军所能交付的金钱和约定数额相差太远。威尼斯总督丹多罗要求随十字军一起东征,并要十字军顺路帮威尼斯收复几个港口。出征后十字军发现根
36、本无法控制威尼斯方面的部队和船员,总督随意偏离原定路线,并在中途将流亡中的拜占庭王子亚历克斯带上船。拜占庭王子要十字军护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指出十字军将得到更多的装备和支援,并偿清积欠威尼斯人的款项。 然而拜占庭人并不欢迎亚历克斯。疯狂的十字军开始进攻君士坦丁堡。,55,资料: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这座数百年来从未被伊斯兰教徒攻破过的“捍卫上帝尊严”的堡垒,最终却被本来是去征服伊斯兰势力的“章显上帝荣耀之军”攻破。 十字军对“黄金之城”君士坦丁堡进行了掠夺。并废黜了拜占庭皇帝,亚历克斯被捧上了王位,但拜占庭人对他并不买账,他很快死于非命。 威尼斯乘机取代了拜占庭的海上霸主地位,作为意大利最强大的
37、国家垄断了同东方各国的贸易,并夺取拜占庭许多贸易和军事要地。拜占庭王朝衰落。,56,资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其子奥斯曼继位。1300年,奥斯曼自称苏丹,宣布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爱米尔国。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庭在西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
38、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57,资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453年初,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步骑兵17万、舰船320艘,从陆海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也孤注一掷,誓与古城共存亡。 1453年5月28日,拜占庭王国灭亡。数万居民被掠为奴,皇宫教堂内无数珍宝被劫,回教征服者们肆无忌惮地蹂虐这座伟大的城市。数十个民工攀上圣索菲亚大教堂黄金的圆顶,将教堂顶上巨大的石制十字架拆除,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僧侣和城民们含泪的目光中这巨大的十字
39、架抛落在地摔碎成几块,然后安上铁制月牙标志将这雄伟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伊斯兰教徒拥有了这座城市,直到今日。这城并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伊斯坦布尔。,58,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37年,是智者雅罗斯拉夫为庆祝古罗斯军队战胜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颂扬基督教而修建的,不是通常欧洲哥特式而是采用拜占庭建筑建筑风格。“圣索菲亚”在基督教里是“上帝智慧”的意思。公元1453年,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豪华的罗马宫殿艺术珍品化为灰烬,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后来又在教堂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清真寺尖塔,一直保留至今。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将它改为博物馆,现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0、59,60,61,地理大发现与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叶,欧洲人大规模地长途跋涉、扬帆远航,发现了前所未知的大片陆地和水域,对这些陆地和水域乃至地球本身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的认识,开辟了若干前所未有的重要航路和通道,把地球上的各大洲(南极洲除外)、各大洋、各地区直接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初步完善了反映地球表面基本地理概貌的地图册和地球仪。1453年土耳其灭掉拜占庭,大举向欧洲巴尔干扩张,遮拦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和联系。1460年代后,葡萄牙人便不再满足于在西非沿海进行局部的、小规模的、短时间的探险发现和殖民活动,其战略部署是要在东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全局性的、大规
41、模而长期性的探险发现和殖民。葡萄牙人以开辟联系东西方的新航路,建立东西方的直接密切交往为奋斗目标;明确了以开辟去印度、到东方的新航路为己任。,62,地理大发现与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地理大发现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5世纪中后叶到16世纪初中叶,由西班牙葡萄牙主导。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横渡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进行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葡萄牙人发现了非洲西南部和南部;绕过非洲横渡印度洋到了印度,东进闯入太平洋,和中国、日本等国发生接触。后一阶段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叶,是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扮演主角的时期。这一时期荷兰人发现了澳洲、新西兰;俄国人发现了
42、整个亚洲北部、北冰洋,初步开辟了北方新航路;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发现了北美的许多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63,地理大发现与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从16世纪中叶到17 世纪末叶,文明人类新发现的陆地面积并不比15世纪中后叶至16世纪初中叶发现的小,成就同样十分重大。据西方学者的估算,欧洲知识界对地球表面的了解情况为:1500年为22%;1600 年为49%,1700 年为60.7%。而当时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无疑处于世界最领先的水平。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并不比哥伦布等人逊色的航海家和探险家。这段时期的地理发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同样非常重大和深远:最后一块有人居住的大陆澳洲被纳入了文明世界;荷兰
43、在这一阶段的地理发现和殖民掠夺中崛起,成为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如同北美的发现和拓殖造就了美国这个今天的超级大国一样,北亚的发现和拓殖造就了俄罗斯帝国。,64,地理大发现与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把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都推到了顶峰。首次环球航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对航海事业的重大影响在于:证实了地圆学说,水多陆少说,海洋一体说及地球的大小;说明了地球上无论何地,都可以驾船前往登陆;地球上无论什么海洋,只要不封冻,就可以航行和横渡。这就直接促成全世界海道大通,促成造船业、航运业、远洋渔业、航海业大发展,大繁荣。从此,长距离、大运量、连续运
44、行、低成本的海上运输在交通运输方面坐上了头把交椅,直到19世纪铁路逐步普及后铁路运输才与它平分秋色(但在跨大陆和大洋的交通运输中仍只此一家;20 世纪飞机的发明和逐步普及也只是在客运中排挤航运,在货运中航运仍独占鳌头)。,65,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欧洲经济获取了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出现了商业革命。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初步形成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除原来的欧亚贸易外(欧洲逆差),欧洲-美洲-非洲贸易(欧洲顺差)。,66,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和
45、国际贸易的主要影响,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贸易从单纯互通有无变成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决定贸易流向的仍是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各自固有的生产技能差异。该时期国际贸易主要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葡、荷、比、英、法处于欧洲去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67,第一次产业革命阶段和过程,工业革命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1770年到1870年:英国:纺织、冶金、煤炭; 第二阶段:约1870年到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
46、了织布效率;1764年珍尼纺纱机带动的纱锭越来越多;1769年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既提高织布效率又降低成本;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机轮船;1811年英国大规模的使用在内河和沿海运输中;1814年发明了蒸汽机车,使陆上运输进入铁路时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68,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欧洲最终改变了在与亚洲贸易中长期的逆差地位;促进了交通和通讯业发展;世界从单一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现代经济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成为欧洲最重要大宗出口商品,以低廉价格和标准稳定质量取代印度、中国等国的手工业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
47、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主要出口产品。机器设备和金属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迅速上升。谷物贸易大大增加,69,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英国完成产业革命,成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地中海失去了欧亚中心的地位,而大西洋沿岸的英法西葡荷成为世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以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家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的基础已不仅仅是各国的天然资源。各国生产技术不同的成本差异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70,资料:长子继承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长子继承制度属于财
48、产继承制度的范畴。财产继承分为两类:动产和不动产。欧洲长子继承主要是对不动产即对土地的继承,因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时代土地是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来源。长子继承制度是英国的主要财产继承制度,这种继承制度的确立历经几个世纪。在财产继承上推行限嗣继承的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权就是一个人死后将其财产永久地交由其长子保持,而后归属儿子的长子,以次在直系亲属类推。长子继承也是相对的,如果长子未及成年夭折,则次子递补继承,以次类推。长子继承制,不管农民还是地主,均由长子一人继承全部的土地。,71,资料:长子继承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15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49、迅速成长。无论是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是拥有大地产的旧贵族,抑或是其他地产所有者,都把地产看作发财致富的源泉和保障。如果将遗产在各继承人之间进行分割,那么即使是巨额的财富也会在几代人之间分散,将导致可分所有权的不经济。农民也把农场的管理权交给一个孩子,农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单位被遗存的。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在孩子中间平分土地会很快导致家庭地产的分割,直到出现最小的经济单元,这是一种完全的经济自杀。,72,资料:长子继承制对英国经济的影响,长子继承制保证了大地产在农村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在长子继承制度下,土地保有权是在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时候以书面契约保证其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所以在持有人的终生是不可能有任何变动。英国的大部分土地一直是以这种方法集中在少数家族手里,结果是大领地所有制通行于英格兰。其后至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前,虽然一直存在着土地的流动转手,但大土地却长盛不衰。长子继承制还使大地产优势以基本固定而非流动的形式出现,地产以硬化态势代代相传,几百年间,大家庭的地产少有增减。在不可分继承下,大中地产的数额既不可能随时间而增加,地产本身的规模也不会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