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他提出了很多带有辩证因素的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上第五十八章)。,运用这些朴素的辩证观点,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思想,例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同上第三十六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同上第二十二章)。 他主张经常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的地位,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由柔弱战胜刚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五、老子的写作特点,从诸子散文发
2、展的进程来看,老子仍属于广义的语录体。它经过了较为严格的加工润饰,完全是对思想主旨的直接阐发。全书八十一章,每章围绕一个中心,加以简略的论述。,1、它的突出特点是精警凝练,言简意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浅显明白,要言不烦,但又耐人寻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富于形象性是老子散文的
3、另一个特点,作者常常从习见的事物中引申出哲理,更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奥的哲理。,作者把许多比喻排列在一起,用以形容和描写某种复杂现象。 例如第十二章连用“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乎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等一系列比喻去形容“古之善为道者”。,老子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多用韵,句多排比对偶,其文句大体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用韵也不拘一格。 如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十七节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一、孟子的生平和孟子
4、的编纂,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他的学术渊源与孔门一脉相承。,孟子注疏图,二、孟子的思想主张,他指责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他坚决反对当时的不义战争,认为发动战争的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1、他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仁政的实质是“保民而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5、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他不仅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而且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 在君臣关系方面,他也主张君主对臣下应当尊重:“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他又提出国君之位也可以变置。,他甚至认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 有一次,齐宣王向他提起汤放桀、武王伐纣之事,并问他:“以臣弑君,可乎?”他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同期管家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3、孟子
6、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其中恻隐之心又称作“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同上),4、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宙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地实行仁义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当个人求生的欲望与仁义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孟子提倡舍生取义。他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的价值之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还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学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之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在阅读作品时,孟子要求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孟子要求在阅读活动中正确对待作品的艺术手法,进而建立起作品的文本、读者和作者三者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