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红泥湾镇第四中心小学数学课标细化解读(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3 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发展数感。2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在教师
2、的指导下,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4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问题解决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中存在的简单数学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
3、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目标解(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数学课标细化解读(阶段目标)读 中,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
4、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 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例如,在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饮料 瓶、万花筒、粉笔盒、牙膏盒、地球仪等)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又如,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让 4 名同学分别坐在 4 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水壶、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猜一
5、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像,体会到在 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
6、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第二学段(4-6 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发展数感。2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
7、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4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问题解决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中存在的简单数学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
8、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目标解读(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
9、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