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园艺 2006(2):4244 专题综述收稿日期:2005101042黑龙江圆葱集散地的形成与发展崔成日,贾铁金,倪清林,姜景彬(哈尔滨长日圆葱研究所,150040)中图分类号:S633.2(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06)020042031.黑龙江省圆葱种植发展概况 黑龙江的圆葱种植始于上世纪 50 年代齐齐哈尔地区,只有 50 余年的历史。早期的栽培以庭院种植为主,产品在种植区域内消费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尚未构成经济栽培。这一期间种植品种以山东紫皮为主,山东的中日型品种在黑龙江省长日区种植表象为定值后 46 片真叶期鳞茎便开始膨大,入伏遇高温便倒伏休眠
2、。夏季高温期葱头进入一段休眠期,进入 10 月末后便复苏生根发芽,失去商品性。因此在品种生态型与当地物候、生态型不相符的前提条件下人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中日型品种中找出了相对耐湿润,在长日高温下生长抑制较缓慢的大球型品种。但此期的球型均为源于中亚产区的古老的扁球型 GRANO(OA2 型)类型。1985 年在黑河等地推广种植“熊岳圆葱” 。虽然该品种的耐贮性极好,但仍然属于对长日、高温极敏感的中日型品种,最终未能得以推广。1990 年开始齐齐哈尔产区从山西大同等地引进了美国 NOZAN 系统 Globe(地球型)型的长日紫皮品种。1993 年梅里斯区的谷世哲等引种了耐夏季高温高湿的长日生态
3、型黄皮品种“空知黄” 。这一时期开始齐齐哈尔地区在黑龙江省首次形成了圆葱的经济栽培。其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远东市场,其次在沈阳等东北市场逐步代替了“熊岳圆葱”品种。东北最大的圆葱生产与销售散集地由辽宁北镇迁移至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此区的栽培面积到 2004 年达十几万亩,达到了左右整个东北葱头市场价格的程度。但这一时期葱头防腐、防脱皮等核心技术尚未过关,发展处于较混乱不稳定阶段。大庆石油管理局、佳木斯地区的红兴隆农管局有过暂短的种植高峰后消失。此期的发展使黑龙江圆葱种植业有了转折性突破,首次完成了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圆葱品种引种。即引进了适合于黑龙江夏季雨热同期、长日物候的耐高温高湿生态环境的长日型圆
4、葱品种。首次确立了黑龙江省地产葱头在俄远东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大量引进了年降雨量达 1500 毫米以上的高湿生态区北海道地方品种“札幌黄” 、 “空知黄” 、 “月光” 、“月轮” 、 “桧熊” 、 “天心” 、 “卡木依” 、 “野狼” 、“北红叶”等 Globe 型黄皮品种和 RUPI 等紫皮品种。这类品种均为对镰刀菌属有抗性的 NOZAN 系统品种。彻底淘汰了种植多年的秋季生根发芽难以贮存流通的中日扁球 GRANO 型品种。推广了冷棚精量条播育苗技术,本田栽培上推广了高磷高钾施肥、诱杀防蛆、施田补化学除草等新技术。2000 年开始随着葱头腐烂原因的究明及防治措施的彻底纠正,在九三局鹤
5、山农场形成了黑龙江省最大的杂交一代优质圆葱出口基地。其产品通过高榕食品公司首次打入了市场流通要求极苛刻的日本超级市场。M 规格打入乌兰乌德及远东腹地市场,与来自中亚产区的荷兰 BEJO 公司的杂交一代品种竞争。S 规格打入东南亚市场的好局面。2005 年度开始牡丹江宁安红城集团富龙洋葱公司为龙头企业在东部地区初步形成了对俄出口圆葱集散地。近十年来黑龙江省的蔬菜出口中圆葱一直位居榜首,年出口量在 7 万吨左右,占我国保鲜葱头对俄出口量的 80,占全国保鲜葱头出口量的 60。但出口葱头质量多在 B 级品水平上,能打入日本市场的 A 级品出口量一直徘徊在 25 万吨范围内。目前 A 级品的出口龙头企
6、业仅为山东农丰公司,黑龙江尚无 A 级品出口龙头企业,宁安富龙洋葱公司可称为 B 级品葱头出口龙头企业。目前黑龙江省已形成了东西两大集散地,西部的齐齐哈尔集散地正在步入急剧衰退,东部的牡丹江集散地正在快速崛起。2.集散地的构成要素2.1 市场定位品种 所种植品种为占居周边市场的主要品种。如牡丹江产区种植的“卡木依”品种为俄远东市场定位品种,也是目前我国对俄口岸的 M 规格市场定位品种。齐齐哈尔产区种植的紫皮圆葱品种定位于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市场。2.2 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圆葱为栽培上产量与质量都不稳定的有风险的特殊蔬菜品种之一。在葱头生产中防腐是最大的难点。早期的日本北海道栽培技术尚未过关
7、年代将圆葱作物称做“鬼草” 。在黑龙江省葱头腐烂的防治、连作土壤处理成为葱头生产的核心技术。种植户掌北方园艺 2006(2):4244 专题综述43握高产、稳产、连作技术是集散地形成的最基本生产条件。齐齐哈尔产区虽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栽培模式,但在防治葱头腐烂的措施上一直处在误区,不能保障每年度的稳产、稳收,导致大集散地逐渐衰退。牡丹江宁安产区由于掌握了种植的核心技术在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集散地。并且抵御了 2004年度的销售大低谷及 2005 年度的种植生产大低谷。只有掌握高产稳产的核心技术,才能抵御特殊年份的自然灾害,能够承载由市场销售低谷造成的经济损失,能够稳定维持一定的种植面积,不随市场
8、变化而大起大落。2.3 可左右周边市场价格的优势产量该产区的葱头产量已达到可左右周边市场价格的一定数量的商品量。目前在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产量是构成集散地的基本条件。80 年代初期辽宁北镇地区以当时绝对的产量优势形成了东北地区唯一的葱头集散地,90 年代后齐齐哈尔产区也以绝对的产量优势形成了东北最大的葱头流通集散地。3.圆葱集散地的形成条件3.1 历史渊源条件 随移民及人口的迁移,将品种与栽培技术带入一个新的区域,并由一部分人的坚忍不拔、屡败不弃的精神下逐步形成了与新的种植区域相适应的栽培技术。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大八旗村、吉林省延吉市小营子乡吉兴村都是由山东移民带入东北经多年的种植形成,已有 5
9、0 余年。由历史上迁移条件形成的产区往往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3.2 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条件 改革开放后随国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形成了许多新种植区。如九三农管局鹤山农场、牡丹江宁安区均为快速的引进、消化、吸收型。引进型较历史条件型有时间短、成型快、少走弯路的特点。3.3 物流条件 从生产起始端至消费末端间需畅通的交通物流条件及俄口岸物流转换条件。中俄口岸贸易物流渠道中,只有牡丹江的绥芬河、东宁对岸的乌苏里斯克形成了进口农产品中转批发集散地。从乌苏里斯克再次分流至俄远东各地消费区。从我国西北的红其拉甫对巴基斯坦口岸、霍尔果斯及阿拉山口的对哈萨克斯坦口岸,东部地区的二连浩特对外蒙古口岸。满州里
10、、黑河、同江、珲春的对俄口岸均有生产与对外出口的距离优势,但都因对岸物流转换条件不完善,在我国口岸周边均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只有牡丹江口岸形成了规模化的出口集散地。这也是牡丹江集散地崛起的基本外在条件。在物流中轨道运输受整体性大板块移动的限制,因此铁路运输不及灵活快速的公路运输,陆路运输又不及水上运输。水上物流较陆地运输单元载体大、灵活、成本低。我国的蔬菜出口贸易前四位均为沿海的山东、福建、浙江、广东。3.4 龙头企业 严格说我国北方东部区域对外蒙古及对俄罗斯远东口岸贸易中保鲜蔬菜出口尚没有龙头企业。全国的蔬菜出口龙头企业及内销龙头企业基本都集中在山东半岛至广东的沿海区域。在
11、葱头出口上只有一个山东济南西郊的台资农丰公司可称得上龙头企业。在黑龙江省从事圆葱种植、销售、出口贸易的龙头企业只有牡丹江宁安的富龙洋葱公司。龙头企业在生产与末端销售间起着有机链条作用,在集散地的维护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3.5 宣传导向的作用信息与宣传导向对集散地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1993 年延边日报及所转摘的黑龙江新闻对延吉市吉兴村 10 公顷圆葱所创造的奇迹般的效益进行了报导。这一报导诱致日本TAKII、KANEKO、WATANABE,美国 SEMINIS、PETO SEED 等纷至沓来,展开了抢占未来世界最大圆葱种子市场、中国市场的种子大战。最终根据对俄出口市场的定位性及物流
12、、栽培等现有生产力条件局限下 TAKII SEED 的坚硬厚皮型“KAMUYI”品种占领了东北的第一快市场领地。在延吉地区以优良 F1品种和对日本市场出口技术的引进下形成了“延吉圆葱甲天下”的响亮品牌。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大八旗村的“东北圆葱第一村”的宣传报导,使该区的种植面积在短期内迅速上升至东北最大的产区。4.圆葱集散地的特点4.1 栽培技术及种植品种的保守性一个产区的形成,必然有与当地物候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整套栽培技术和相应品种的确立过程。一旦形成了一个新产区,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与品种就有一个时段的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这是一个产区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阻碍一个产区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子之一。
13、如辽宁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熊岳圆葱”品种及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1990 年以后在开发俄远东市场的浪潮中,辽宁地区这一保守性被及时调整对俄出口黄皮品种的齐齐哈尔产区淘汰为东北产区的次要位置。近来齐齐哈尔产区廉价的常规品种的保守性又被牡丹江宁安产区北方园艺 2006(2):4244 专题综述44的 F1 品种所淘汰。4.2 地理优势先决性 黑龙江、吉林早春 5 月低温期生长缓慢,入夏后在 7 月高温刺激下葱头鳞茎膨大很快受到抑制。相对于坝上高原、西北产区葱头的有效生长期短、生长指数(AG、株高叶片数)低、个头小、单产低。 “空知黄”在坝上高原的本田生育期为 120 天左右、产品以 L 规格为主
14、;而在黑龙江、吉林的本田生育期仅在 90100 天左右,产品以 M 规格为主。其它品种也以此类推。因此黑龙江、吉林两省产的葱头难以定位于 L 规格要求的日本、韩国市场及国内市场,只能定位于 M 规格需要的俄罗斯市场。对俄口岸贸易目前以绥汾河、东宁口岸为主。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相接近的前提下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产区发展的先决性条件。地理位置优势的排序为:东宁宁安榆树、延吉齐齐哈尔辽宁北镇内蒙古通辽。即在目前低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运输成本是产区发展与销售竞争的先决性条件。4.3 种植生产区域化 因圆葱种植的技术特殊性,其生产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内。这个区域由技术较发达的中心区与辐射区构成。5.齐齐哈尔圆葱
15、集散地的形成与衰退趋势1990 年至 2004 年的 15 年间齐齐哈尔产区以绝对的产量优势左右东北地区的葱头市场价格,对地产葱头占领俄远东市场主要份额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专业种植户的带动下出种子、出技术,影响了整个北方东部地区的圆葱生产的发展。扭转了多年的南葱北进,西葱东进的葱头流通方向。2003 年度开始逐步失去了在俄远东市场上的竞争主导位置。在国内市场上没有及时调整出与来自山东产品相竞争的个大、皮色好的 L 规格品种。地方政府所扶持的企业短期性投机操作多,缺乏本质性支持。种植者及经济人所组织的协会等缺乏长远发展计划,自身的调节能力弱,保守性较强、不易接受新的技术。整个产区正面临着衰退的
16、问题。6.正在崛起的牡丹江圆葱集散地该区从 2000 年红城村 23 亩“卡木依” F1 品种栽培起步到 2005 年已成为黑龙江、吉林两省最大的优质出口生产基地。在客观上具备对俄出口地理优势条件外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协调专业科研所、龙头企业、农大专家、农委等部门先后为圆葱开发项目争取了千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红城村在龙头企业富龙洋葱公司的带动下,投资建设专用育苗基地、栽培本田微喷设施,引进机械化分选设备。将原有的蒜苔保鲜库调整为葱头保鲜库。此区的葱头生产发展起步快、起点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市场定位准确。政府及龙头企业组织有关人员到日本北海道考察百年圆葱发展史,考察先进的机械化、专业化
17、栽培技术,农协及协同组合的销售流通经验。到东京、神户、大阪、首尔市场考察进口动态变化。每年到山东、吉林、内蒙古产区调查生产与销售状况,制定销售策略及翌年种植计划。每年从农大及国外种子公司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试验,做后续品种储备。7.黑龙江圆葱集散地的发展与调整7.1 将产量优势的数量型转变为技术优势的质量型黑龙江省的圆葱种植经过 20032005 年的大起大落已基本趋于平稳,种植户走上规模化、其规模虽赶不上 100300 公顷的欧美专业化家庭农场,但已接近日本、韩国 10 公顷的专业户。但仍存在品种的不确定性、种植的随意性、数量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这种分散的无统一的小生产与愈来愈国际化的大市场
18、难以竞争。以往的齐齐哈尔产区产量优势模式已不适应开放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种植品种必须选择市场定位品种,要掌握栽培上的核心技术,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技术优势确立市场地位。7.2 加强栽培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本田的高产必须早定植、高肥投入、保障灌溉。黑龙江省 2 月末至 3 月上旬间气温较低,提倡大棚或中型以上日光温室。每亩大棚按条播要求播种量应控制在 45 公斤,育苗棚与本田面积 1:25 为宜。现实上 1:3035 的较多,造成徒长苗、弱苗,难以培养壮苗。早育苗、育壮苗必须加大育苗设施的投入。早春低温生长缓慢,夏季高温高湿易感病,提倡高畦制、喷灌浇水。牡丹江红城村的高畦、微喷栽培方式在 200
19、5 年地温寡照多雨条件下较延吉、齐齐哈尔产区低畦、漫灌显出明显的优势。物流中仓贮是限制因子。目前我省多为分散贮存,虽然都在调整温度,但遮光与保温不够,普遍脱色脱皮,严重影响商品质量。今后应在齐齐哈尔、牡丹江集散地集中建标准的大型专用仓贮库,形成葱头物流中心。延吉市小营子镇政府专门划出土地兴建葱头物流中心。东宁口岸也正在建物流中心。7.3 市场定位品种国产化我国目前使用的圆葱杂交品种及优良常规种均来自日本、美国、荷兰少数几家公司。目前我国尚北方园艺 2006(2):4244 专题综述43无国产杂交种。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市场以定位的品种均为日本、美国、荷兰杂交一代品种。日本、荷兰的杂交种昂贵,每公斤销价在20003000 元,每亩用种量按 125150 克计算,占每亩种植成本的 1/21/3。高成本种子价格与国内廉价商品流通现状,严重脱离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因此早日实现市场定位品种国产化,降低种植成本,是稳定圆葱产业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