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第22课 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背景: 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随之变化。 二、表现: 1.交通: 、 、 、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的联系。 2.通讯:近代 的开办和 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3.娱乐: 、 、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 4.传媒:19世纪中期以后, 、广播等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5.社会习俗的变化:鸦片战
2、争后,特别是 期间,易 、剪 、改称呼等成为社潮流。,1.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 2.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3.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近代娱乐新时尚。 4.中国近代出现的大众传媒有报纸、广播等,如上海的申报 。 5.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成为社潮流。,回顾: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1.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 (技术) 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2.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制度(资产阶级改良)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的序幕。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仅保留京师
3、大学堂。 3.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思想解放运动)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内容:提倡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先驱。,中国近代化重大事件的意义,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戊戌变法: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新文化运
4、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中国人民斗争指明了方向。,洋务运动期间,赴欧美的留学生开始剪去发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增多。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推动。,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进行变革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多角度来说,因而是积极的。但是,在引进西方社会习俗的过程中,这种外来的文化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也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在服饰改革中就出现了盲目追求奢华的现象。,联
5、系统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你认为西方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电报 电影 电脑 照相A B C D 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4.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大人”,
6、你何时回来 “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 “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 B C D,5.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因其时代背景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6.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看电影照相 B坐火车、汽车出行 C拍电影打电话 D用电脑上网聊天 7.小明的爷爷生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下列生活他不可能享受的是A坐火车去旅游 B到照相馆去照相 C去电影院看电影 D上网查资料 8、近代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乘火车探亲访友 坐轮船出国留学 陪朋友看电影 陪家人看电视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