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磨健锋: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615369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磨健锋: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磨健锋: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磨健锋: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磨健锋: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磨健锋: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微信朋友圈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文献综述2011 年 1 月 21 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人们通过微信可以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并且还可以实现多人群聊。2011 年 3 月 21 日,微信推出 1.2 版,将重心转向了图片分享。2012 年 4 月 19 日,微信 4.0 推出“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图片和文字,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点赞” ,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用户想要发布朋友圈动态时,点击右上角的相机图标,可以从手机相册中选择图片,也可以拍照。如果想要发布纯文字动态,必须长按右上角的相机图标。我们

2、从朋友圈这样的设置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把图片发布放在第一位。2016 年发布的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58%的人每天都会刷刷朋友圈,61.4%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 ,而从来不看朋友圈的微信用户仅为1.3%。对朋友圈中多样性的各类信息,用户喜欢图片、文字及小视频类内容,喜欢浏览这三类内容的用户分别占比 50.7%、50%、45.2%。 1由此可见,刷朋友圈成为用户会使用最多的功能,并且图片又是朋友圈中最受欢迎的信息之一,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动态来展现自己。一、 文献综述(一) 相关理论1 镜中我理论库利在杜威的基础上,发展了“镜中自我”理论。 2他认为,交流的需要是基本的人性

3、特点。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学习能力,这一学习则是通过与他人交流实现的。他将社会互动看做人们互相的“想象” ,包括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和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并做出行为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评价,我们再根据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因此,个体会为了获得更多承认和赏识,就会运用各种“伪饰”进行自我展示,如通过展示给人们自己看什么样的书,穿什么风格的服饰,结交什么类型或则层次的朋友,给人不1 企鹅智酷.微信数据化报告,20162 库利著,包凡一等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60.同的

4、形象。这种“伪饰”作为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种“面具” ,就如乔治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所说, “面具”也许就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 。 3不论是来自哪种职业或何种阶层,个体总是本能地在日常交往中展现自己最理想化的形象。这种冲动,往往是无意识的,却能达到使人信以为真的效果。 42 “主我”与“客我”米德(Mead,George Herbert)认为,个体的心灵本质是社会性的。区别于“身体”的“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主我”(I)和“宾我” (Me) 。 “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5、代表本能的、自然的、自主的“主我”同通过观察社会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角色期待而后进行自我反思的“客我” ,并以这样的形式进行对话和互动从而塑造统一的社会自我。微信使用者的线上与线下的交往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的不断互动并重塑新的自我,构筑与周围的物理世界平行的“自我的社会世界”的过程。 53 拟剧论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中用戏剧技巧和舞台控制理论来分析微观社会中个体的互动行为。他从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对情境控制的共同方式出发,研究个体如何控制他人对“当下情境的印象”及有关的共同偶然因素

6、。戈夫曼用“表演”(perform,也作展演)一词来指代“个体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时所表现的、并对那些观察者产生了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 。 6用“前台”来指代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有意无意使用的表达性装备 7。微信朋友圈则具有这种“装备”功能(sign-equipment),人们通过朋友圈使个人的日常表演得以美化。个体在使用过程中以直观、即时地从他人的反馈中修正、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形象。如果遭遇挑衅或障碍,个体还会改变其行为,倾向于迎合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8个体不但能通过这种迎合展现更“理想化”的形象,不断扩大影响力,而且这3 乔治.桑塔耶

7、那.在英国的独白以及后来的独白M,纽约:斯克利伯公司,1922:131-1324 查尔斯霍顿库利著,洪小良等译.社会过程M,华夏出版社,1999::38-595 米德(Mead,GH.)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59):19种无意识的冲动使用,常常使人信以为真。 94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 1937 年正式提出。符号是指所有能

8、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图片、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该理论认为,在个体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自我形象,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10微信用户正是通过昵称、 签名、图片与言谈等有意而为的意义“符号” ,传达和建立自己的形象。 11(二) 相关研究通过知网、百度学术等文献搜索平台查询的情况来看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大都是研究网络空间场域个体为了使他者按照预期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过程,即自我呈现。而图

9、片作为网络空间场域自我呈现的一种形式包含在研究当中,缺少单独就图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分享与用户形象塑造存在何种联系的研究。1. 国外研究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将个人的网络行为同后现代生活中特有的自我建构和再建构进行了比较,认为网络提供了人际交往的虚拟场景,个人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实景进行自我塑造和再塑造。 12CarlaG.Surratt 结合符号互动论研究网络空间场域,认为在虚拟社区中,用户之间要实现人际互动必须同时满足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关系要能够帮助社区内的成员获取个体身份以及互动关系要能够维持社区的持续存在,保证整个社区的正常运行这两个条件。同时他还指出,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相同,网上互动主要以

10、语言作为实现成员的社会化、自我身份的建立以及整个社区秩序的维持的重要媒介。 13就图片与形象塑造方面的研究来看,学者 Hoffmann Richter 早在 1998 年8 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59):309 库利著,包凡一等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810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11 刘砚议. 微信朋友圈中的“ 印象管理” 行为分析J. 新闻界. 2015(03)12 Sherry Turkle.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

11、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Basic Books, 2011-1-11:120-13313 Surratt C G. Netlife:Internet citizens and their communitiesM. UK,Nova Biomedical,1998:67-72.就开始关注图像与塑造精神病人形象之间的关系。 14Rui Jian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不同国家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自我介绍、维护和建立自我形象方面的差异,发现美国人倾向于基于文本的档案更新,而新加坡人热衷于图片的充实与分享。15 2. 国内研究图片分

12、享作为个体在网络空间场域中自我呈现的形式之一,国内对其与形象塑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自我呈现的动机与过程、自我呈现的策略与影响因素以及对自我呈现的评价。动机与过程视角。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观点,动机通过先导于行为,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意愿。林虹宇认为社交网络用户为实现印象管理,通过个人信息的筛选、外界信息的筛选这一过程选择性自我呈现(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向好友们展示出一个精雕细琢的自我形象。 16贺才钊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个体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寻求存在感、进行宣告和社交、保持联系、展示形象、

13、获取信息、进行娱乐消遣,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个体自我呈现的动机。 17徐瑞青则认为个体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进行保护性的自我呈现或者获得性的自我呈现,实现个体自尊的维持和提高,获得社会和物质的利益以及创造认同和发展。 18策略与影响因素视角。Jones(1990)总结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呈现的五种策略,分别是:逢迎讨好(ingratiatinn)、能力显示(eompetenee)、威逼强迫(intimidation)、榜样示范(exemplification)和示弱求助(supplication)。Dominick(1999)和 Denise.Bortree(2005)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逢迎讨好、

14、能力显示、示弱求助这三种策略更多的被人们用于网络应用的角色扮演中。 19而江爱栋认为由于在社交网络这个前台中的好友数量是庞大的并且目标观众是不确定的,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可以分为积极主动策略、模糊泛化策略14 Hoffmann Richter. What do people think about the mentally ill? Analysing printed media J. NERVENHEILKUNDE, 1998(2):64-69.15 Rui Jian,Stefanone Michael A.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online:A cr

15、oss-cultural study J .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1):110-118.16 林虹宇. 印象管理理论中的传播学思想与启示J. 新闻研究导刊. 2014(10)17 贺才钊.微信朋友圈中的网络形象建构机制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6(03)18 徐瑞青. 论自我呈现J. 求是学刊. 1994(04)19 戴维 .波普诺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十版,P122以及消极被动策略。 20伍翎瑄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的策略进行研究,得出性别、性格、使用粘度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表现为分为积极主

16、动策略、中庸普通策略和伪装隐瞒策略。 21徐瑞青则认为受呈现者、观众以及所处的情境三个不同因素的影响,个体在自我呈现中表现为保护性自我呈现和获得性自我呈现。 22对自我呈现的评价的视角。对自我呈现的评价分为包含负面评价和正面评价两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对 400 多名被调查者做了访谈,结论是在网络空间场域中一个表演性文化正在形成,其中叙述性和分析性的自思越来越少见。这被界定为人所有的时刻都是身在“前台” ,甚至于“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表演” 。内在的自我在丧失独处能力以后倾向于彻底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同的外在的自我彼此来来去去反弹后虚无缥缈的回声。 23汪彩艳对以图片为主的自我呈现也表露出

17、悲观的态度,她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认为人们在这个景观社会里尽情享受图片带来的各种快感和图片组合所构造的美好愿景的同时,也逐渐沉沦其中,分不清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或产生真伪交错、虚实相间的错觉,导致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审视自己所处社会的真实状况。24当然,也由研究者给予正面的肯定,认为新兴媒介生成的社交网络平台增强了个人形象塑造或身份构建。 25个体将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将真实世界的身份、人格等形象信息渗透到网络场域中来,即对个人的形象呈现,尤其是那些很可能直接转换到现实生活并参与个人现实社会交往的形象呈现,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26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均认为个体通过分享

18、图片塑造自身的形象,但就单独研究图片分享与形象塑造的研究还比较少,一般作为其他研究的一部分出现,角度也聚焦于动机与过程、策略与影响因素以及对其的评价,研究的也比较宽泛。20 江爱栋.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D. 南京大学 201321 伍翎瑄. 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J. 科技传播. 2015(12)22 徐瑞青. 论自我呈现J. 求是学刊. 1994(04)23 雪莉 特克:社交媒体带来孤独症候群.人民网研究院.2013.09.0324 汪彩艳.图像时代”危机初探以图片分享社交网站 Pinterest 为例J.理论前沿 2014(01)25 林虹宇. 印象管理理论中的传播学思想与启示J. 新闻研究导刊. 2014(10)26 刘砚议.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J. 新媒体研究 2015(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