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608378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2012 年 8 月 20 日2关于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 “礼”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问候祝福,送礼作为一种沟通感情、促进交流的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礼尚往来”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地影响着礼文化。当今的送礼现象在家庭生活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人们对送礼持什么样的态度?不同的职业、阶层,送礼现象有怎样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今年七月份洛阳师范学院的一批同学组织社会实践,针对人情往来中的送礼现象进行了调

2、查,虽然这些调查资料不够充分,调查结果和分析也可能不太准确,但它们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的社会情况,希望这份调查报告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当今社会中送礼现象的相关信息,让大家对我们的送礼现象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对以后的送礼行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二、问卷情况见附录一3本问卷共发放 12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10 份。调查范围以洛阳为主,调查对象分为三类,农民、城镇工薪阶层(包括医生、教师、工人等) 、城市居民。其中农民 24 份,工薪阶层 56 份,市民 30 份。三、数据统计和分析1.每年的家庭收入调查显示,位被调查的农民中近一半每年的收入大致在元到元;工薪阶层与市民则以上每年收入在元以上。2.送

3、礼对家庭经济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三类调查对象一半以上的家庭每年送礼次数在次,每次送礼的花费也基本上一半都在元,但相对之下,市民的送礼次数要多些,其 1/5 次数在 10 次以上(工薪阶层不到 1/6,农民仅占1/12) ,其花费也要高些,近每次送礼花费在元以上。根据这些,在被调查的所有对象中,的人感到每年的送礼会对家庭造成一点压力;表示完全没有压力的占到,其中市民就占到一半以上;表示很有压力的不到总人数的。可以看出,送礼已成为当今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未对家庭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其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人们对送礼的看法4在调查的总人数中,大多数对礼尚往来表示支持,要么就是无所谓,

4、而反对的不到,大家普遍都认为送礼是有必要的。在送礼时,以上都是随大流的心态;送礼不求多但不能比别人少的占到%;表示只能比别人多不能比他人少的不到总人数的。对于争相送礼、互相攀比这一现象,的人知其害但仍随大流,自觉抵制的不到。可见送礼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行为,争相送礼、互相攀比的现象也存在,但人们已视之为正常现象。4.人们送礼的自愿度调查显示,在送礼时,110 位调查对象中表示送礼都是自愿的不到 4%;市民中大部分愿意送的将近占其总人数 80%;工薪阶层中大部分愿意送的和只有一小部分愿意送的各将近占其总人数的 50%;农民中大部分愿意送的不到其总人数的 40%,而全都出于无奈的占

5、到总人数的 1/3。由此可见,虽然大家认为送礼是有必要的、很正常,但在送礼时却存在着有一部分是不愿意送的现象、对送礼存在无奈的状态,这一点农民表现的尤为强烈。5.选择礼品时考虑的因素对于所送礼品,大部分人考虑的是心意,其次是实用性,然后是价格,考虑档次的不到总人数的 9%。可见人们送礼还是以心意和实用为主。56.关于送礼的一些风俗习惯大部分都表示没有特殊的习俗,只是礼尚往来而已;送礼多是在节日,如春节、中秋、国庆等,红白喜事也要送礼;大家越来越注重送现金,较方便;送的太少拿不出手,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送礼送双、吉利吉祥;送礼时往往根据关系亲疏远近来决定礼品或是礼金的轻重,根据对方送礼的

6、轻重来回送对方,可见送礼确实是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纽带。4、对调查结果的思考综合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送礼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牵动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一根链条,不同身份的人在送礼方面既有相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一)普遍现象1.送礼“水涨船高”农民、工薪阶层、市民,随着收入的增长,在送礼上也表现出“水涨船高”的现象。相对而言,市民的送礼次数较多,花费也较高,工新阶层也不示弱,农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一点。由于送礼习俗源远流长,始终占据着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送礼对家庭所造成的压力也一直存在,无论何阶层,这种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但人们并没有发现它的威胁性,因此平常视

7、之。62.送礼重“心意”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尽管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买东西也较多讲究档次了,但在送礼上还是较尊重对方的喜好,送适合、对方需要的礼品,而不是过多讲究价格和档次,这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人们在送礼时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礼品或礼金的轻重实际上也是对“心意”的看重。3.存在争相送礼、互相攀比的现象根据上面调查分析,人们对送礼大部分持随大流的心态,但送礼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的也占一部分,并且大部分人都知道互相攀比的危害但仍随大流,可见送礼已不是单纯的礼尚往来,还掺杂了身份、面子等因素。这一点在市民中的表现较明显,争相送礼、互相攀比占其

8、总人数近 1/4,工薪阶层中这种现象也露出头角,可见这种社会现象也不容忽视。(二)个别问题1.收入差距问题首先是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调查中我们可知工薪阶层、市民的年收入一半以上都在 10000 元以上,而农民的年收入近一般都在 3000-5000 之间,收入在 10000 元以上的只占到其总人数的 1/4。其次是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调查显示,在7收入上,工薪阶层的年收入在 10000 元以上的占其总人数的 60%以上,年收入 3000-5000 元的占其总人数的 20%以上,而中间收入 6000-9000 的则不到 10%,可见工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2.送礼自愿度受到怀疑调查

9、显示,人们虽然支持礼尚往来,认为送礼有必要,但在送礼时的自愿度却并不是百分之百,只是大部分愿意送或有一小部分愿意送。而农民则表现得尤为特别,其大部分愿意送的不到农民总人数的 40%,而其 1/3 表示送礼时全出于无奈。从这些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送礼行为和心理存在着矛盾状态,农民的送礼意识尤为淡薄,虽然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提高,其送礼次数和花费也不算少,但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在送礼时存在勉强、自私、狭隘的心态,没有真正体会到礼尚往来的内涵,只是停留在保持传统、维护面子的表面上。五、建议1.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扶植力度以利于农民增收,改善生活,提高人们生

10、活水平,缩小农民与工薪阶层、市民等的收入差距。2.在工薪阶层中,正确处理好收入与分配的关系,完善企业工资制度,保障工人的合法权利,维持社会公平正8义。3.在农村加大精神文明建设,设立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场所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已形成良好认知,纠正送礼时的不健康心态。4.加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端正送礼态度。同时加大素质文明教育,增强人们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意识,做到适可而止,不互相攀比。附录一有关人情往来中送礼现象的调查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送礼”这一现象也是自古有之,司空见惯。您对这一现象有何感想呢?请

11、您结合自身实际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调查员:_ 调查时间:_ 您的职业:_1、 根据您的家庭收入状况,您认为每年的人情往来花费会对您的家庭造成压力吗?A、完全没有压力 B、有一点压力 C、很有压力 D、其他2、 您在送礼时持什么心态:A、不求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 B、只能比别人多,不能比别人少C、随大流 D、其他3、 针对争相送礼,互相攀比这一现象,你会:A、自觉抵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B、知其害处,但仍旧随大流C、认为这一现象很正常 D、其他4、 这些礼都是您发自内心想送的吗?还是由于其他原因不得不送?A、全都是自愿送的 B、大部分愿意送C、只有一小部分愿意送 D、全都是出于无奈5、 您对送礼这一现象的看法是:9A、支持 B、反对 C、有必要 D、没有必要6、 您认为家里每年在人情往来上一次需要多少钱?一年几次?A、2050 元 B、50100 元 C、100 元以上A、5 次以下 B、510 次 C、10 次以上7、 您每年的家庭收入大概是多少钱?A、30005000 元 B、60009000 元 C、10000 元以上8、 在购买礼品时您考虑最多的因素是?A、价格 B、实用性 C、心意 D、档次9、 您支持礼尚往来吗?A、支持 B、反对 C、无所谓10、您家乡关于送礼方面的风俗: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