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发现自己的油菜低芥酸基因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卢长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从我国的甘蓝型双低油菜中发现并克隆到我国特有的低芥酸基因(基因数据库 AY888037) ,成为在我国油菜品种中首次发现的不同于国外油菜低芥酸基因的基因源。基因测序、基因库检索和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品种控制芥酸合成的关键基因 FAE1 存在由 4 个碱基的缺失导致的移码突变,其编码蛋白质的第 282 位氨基酸为丝氨酸,与一般的高芥酸品种相同,不同于迄今为止国内外报道的低芥酸油菜单核苷酸突变类型。无芥酸或低芥酸含量是油菜籽优良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二十世纪 60 年代初加拿大科学家从德国饲料用油菜品种 LIHO 中
2、发现低芥酸单株,从而培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芥酸的春油菜品种ORO。 60 年代后,ORO 品种先后引种到世界各国,引发了世界的低芥酸油菜育种,大大推动了油菜籽品质改良。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第二个低芥酸基因源的报道。1974 年我国农业部从加拿大引进甘蓝型油菜低芥酸或无芥酸种质资源 ORO 及其衍生品系并开始试种。 1976 年起我国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着手进行低芥酸油菜的育种工作。1981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出 81001 等 7 个低芥酸油菜品系。其后,我国低芥酸油菜育种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我国已经选育了一批杂交或常规低芥酸油菜品种,并实现了优质高产的基本目标。年代以来我国低芥酸油菜品种推广迅速,目前全国低芥酸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到全国油菜播种面积的 70%左右。由于低芥酸基因来源单一,我国油菜育种长期无法摆脱近亲繁殖带来的不良后果,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以及优质与抗病性的矛盾日显突出。新型低芥酸基因源的发现将为我国油菜育种走出困境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