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产阶层的礼仪修养中产报告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介绍,2000 年之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已经出现了中产阶层崛起的趋势,2000 年之后崛起速度加快。2001 年的全国调查表明,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达到 15%左右。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6 年中国社科院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为 23%左右。短短几年间提高了 8 个百分点,远远快于 2000 年之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速度。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 ”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尊敬师长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史记礼书:“
2、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讲师谭小芳表示,中产阶层在礼仪方面,有如下特点:1、中产社交礼仪与白领有区别“中产”熟悉社交场合各种礼仪,能自如应酬,有些绅士的感觉;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而“白领” 在社交场所虽
3、不能左右逢源,但落落大方,有点可爱有点嬉皮味道,其实,中国永远就产生不了嬉皮士。2、中产礼仪教育和富人有差距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没有守礼意识、也没有守过礼的孩子长大了,如果想确定行为的边界将不得不在实践中交出高昂的学费。谭小芳老师表示,富裕阶层指望把孩子送出国上学去解决这个问题,中产阶层中的中上阶层很多人也采取了这种方式,但中中阶层和中下阶层无力实施这种昂贵的教育,教育差异导致的未来的社会交往中行为准则及判断标准的分歧,恐怕不是一个可以忽略掉的问题。3、中产礼仪没有文化积累这一代中产多生于 50 年代中后期至 70 年代初,在其青少年时期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粉碎一切传统礼教的年
4、代,所以他们无从学习,但因新的社会礼法规范尚未建立,他们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和“礼” 有关的教育。阶级的消失使贵族彻底退出了社会生活的舞台,整个社会的生活典范因此品位降低。这一代中产阶层在过去二十年的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主要是财富和见识,而这财富主要指物质财富,这见识也主要局限在江湖见识上,至于文化中的“礼” 还没有成为这一代中产的生活支架。所以当今天的富裕阶层拼命想把自己打扮成贵族的时候,发现无论用多少财富都堆砌不出对高品位生活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中产阶层努力想成为新一代“士大夫” ,却因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使散淡流于散乱或苍白,使风流流于情色或低俗,使豪放流于粗野或简陋。谭小芳老师表示,这种文化
5、积累上的不足,即使对十分好学并乐于改变的中产阶层而言也是难以轻易跨越的障碍。4、中产礼仪没有形成习惯富裕阶层因房屋面积足够大,房间足够多,在划分公共区和私密区时,比较容易到位,中产阶层碍于面积、房间数的限制,在划分公私区域时,因为对“礼”的不敏感,难免出现“硬伤” 。例如有些家庭安排的功能空间使主人从卧室到卫浴间或到书房都会落入客厅里的人的视线,但很多中产都没意识到这种空间安排对主客双方都不尊重。我曾参加过一些小型的家庭聚会,大多数人在长桌两侧落座是不讲主次的,因为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讲等级秩序而是日渐追求平等的社会。但也有那么一些时候,同一张桌子被用来划分关系亲疏和地位高下。同一张桌子因不同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没有一套固定的礼仪贯穿其中。谭小芳老师表示,中产们并不是只有面对餐桌时才有这样的尴尬,当传统礼数淡出我们的生活空间时,人们守不守礼完全看是否需要和是否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