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9 月 15 日,中保协特聘中国保险文化公益推广大使,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做客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第 162 期中国保险大讲堂,以哲学与人生兼谈保险人的修养为题发表专题演讲。本文根据现场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哲学有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我们提起哲学,比如说会想到具体的儒学、道学、国学,马哲、毛邓论,实践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等等,但是我们真正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从源头上,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所以真正要了解哲学应该到源头上去。哲学,翻译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爱智慧。在希腊人看来,爱智慧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所
2、有的道理都明白了,这个是人做不到的,神才可能是智慧的,一切道理都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人可以做到爱智慧,可以去争取掌握越来越多的道理,追求真理,你不可能通晓一切真理,但是你可以追求真理。所以,爱智慧实际上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到终点,一切人生道理都通晓了,那就是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哲学这个概念没有传达出来。第二点,哲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一门学科。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
3、精神导师开创的。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第二位,孔子。孔子也没有建立儒学,儒学都是后来的传承者建立起来的。第三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也没有创立一门哲学,哲学也是后来才有的。第四位,耶稣。一般我们说公元是从他开始的。实际上他生的年代要比公元稍微早一点,耶稣也没有创立一门学科叫做神学。这四位精神导师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做文字,没有写东西,他们就是和一些追随者、弟子一起来探讨人生,实践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是在研究学问,这几个东西后来变成
4、了学问,有了儒学、哲学、佛学、神学,都是后来的事。我们真正要了解哲学,回到源头去,就是要爱智慧。古希腊怎么会有哲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疑惑),哲学是从惊疑开始的。无论是人类的历史上,还是个人的发展来说,哲学都是开始于惊疑,从西方的历史上来看,像古希腊,它原来是用神话解释世界的,不是哲学。当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它就不能满足于神话所描述的世界,它要追问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哲学开始惊疑,我们可以相对分一下,惊奇是面对世界的,因为惊奇而求认知,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疑惑是面对人生的,因为疑惑而求觉悟,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5、哲学所追问的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 让 人惊奇和敬畏的是两个东西:一是我们头顶的天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人是按照道德来做事情的,心里有没有道德这个法则,他说这是最让人惊奇和敬畏的两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哲学无非是两个志向,一个是走向天空(头上的星空),宇宙是真正要探寻宇宙的奥秘,一个是指向内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就是这两个方面。今天着重谈提升这方面,如果要给哲学下一个定义,到底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思考,一个是思考世界的根本问题,宇宙的奥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实际上是西方哲学 2000 年来,它的前一段在讨论这
6、个问题。另外就是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希腊哲学经过一个转折,在苏格拉底以前追问世界的本质,从苏格拉底开始,可以用罗马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话来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的一个人,他开始把哲学看成是思考人生的问题。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其实说明了哲学几个特点:特点一,全局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平时实际上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面,没有人可以直接生活在全局里面,生活在宇宙的整体、人生的整体里面,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面,我们每天都过具体的日子和具体的人打交道,这都是有局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哲学就是要让你从局部跳出来,看看全局,
7、看看宇宙的全局、世界的全局、人生的全局,有一个大的坐标系,根据这个坐标系再来定位你的人生该怎么过,它是关注全局的。特点二,根本问题。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它不是专门解决小问题的,也不是仅仅是一个方法论。经常有人说哲学是一个方法论,我说它有方法论的方法,但是仅仅有方法论不是哲学,不想大问题就不是哲学。特点三,独立思考。要你独立思考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它没有最后的答案,尤其是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仅仅通过学习一种哲学以后,你接受了一种标准答案,你还是在哲学之外,你还没有进到哲学里面去。什么样的状态开始进到哲学里面?你就是自己开始思考这些大问题了,你自己去寻求这些答案了,你独立思考了,你觉得这些
8、问题对于你来说是重要的,你要把它想明白,这个时候你是进入了哲学。具体到人生哲学,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怎么样才是有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这是人生哲学思考的一个总问题。当然,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尤其是柏拉图著作,他经常有一个概念叫做好、善,亚里士多德讨论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在我看来,这个“好 ”可以成两个层面: 层面一,可以归纳为就是讨论幸福问题。幸福问题是讨论人生的世俗,什么样的生活是让人满意的、快乐的?层面二,思考人生精神层面的意义。这个好不光是令人满意的,而且是正当的、高尚的,这个层面就是道德、信仰的问题。所以,从人生没意义,世俗意义就
9、是幸福问题,道德问题讨论的是精神意义。这两个意义都有,人生既有世俗的意义,可以过得幸福,人生又有精神的意义,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有一个问题,人总有一死,你所追求的、得到的这些意义,如果死了以后都没有了,那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生死的问题是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比生命更长久的永恒的、终极的意义,这是生死问题要讨论的。所以,人生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三大问题:幸福:讨论人生的世俗意义。道德:讨论人生的精神意义。生死: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幸福幸福的问题实际上从古希腊来说,是亚里士多德讨论特别多的问题。幸福是我们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其他所有
10、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就是说,可能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选择的事情不一样,那是手段,有的人经商,有的人做官,有的人搞学问,但是你不管选择什么,但是有时候不是选择的,是环境安排的,不管怎么样,人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有一个目的,他是为了让自己幸福,没有人愿意做一件事的目的最后是让自己不幸福的,幸福是人人都要的东西。什么是幸福?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我们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非常让人满意,我们把这种非常让人满意的生活状态叫做幸福,但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可以让人满意,人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幸福的问题没有办法讨论的,它完全是一个主观感觉。当然,主观上感到幸
11、福,这肯定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如果他自己感觉不幸福,你硬说他幸福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它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主观感觉幸福,不一定他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知道有一种精神病叫做狂喜型的妄想症,整天快乐,这样的人我见过,但是你说他幸福吗?他其实很可怜。主观感觉仅仅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幸福是不是完全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有一些人弄了很多幸福指数的研究,当然可以做研究,但是我想是这样的,有的人幸福指数分数很高,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不能说他幸福。其实很多感受的东西没有办法数量化。我们应该怎么样讨论幸福的问题?我们要讲到主观感受,我们仔细追究一下,为什么人们对幸福,对让人满意的
12、生活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要求,原因在什么地方?当然细微的,比如说个人的兴趣、性格不同也是原因,但是大的分歧在哪里?你会发现在价值观上面,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幸福的期待,基本的方向是什么,大的框架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价值观不对,然后他追求某种东西,觉得非常幸福、快乐,但是持久不了,错误的价值观一定会让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路的,持久不了,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客观指数也是这样的,其实幸福的指数,哪些项目被认为是重要的,给他比较高的分值,哪些项目比较低的分值,这个也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所以,从哲学上来讲,是立足于价值观来看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从哲学史上来看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们就是从价
13、值观出发,来讨论幸福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可以分成两派:第一派,快乐主义。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快乐就是好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但是,他指出一点,在追求快乐的问题上要算总账,这恐怕也是后来快乐主义者的基本观点,你要算总账,你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得到一个更大的痛苦,这样的话,你人生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伊壁鸠鲁说,要理智的追求快乐,快乐都是好的,但是要理智的追求快乐,不要因为追求快乐,给自己造成更大的痛苦,那就是不理智。追求快乐本身没有错,任何人都应该追求快乐,但是追求快乐有两个原则:原则一,理智原则,不要给自己造成痛苦(伊壁鸠
14、鲁说的)。原则二,道德原则,不要给别人造成痛苦。当然了违背道德去追求快乐,最后也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伊壁鸠鲁说什么样的快乐是可以持续的,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呢?他给快乐下了一个定义,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繁忙,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幸福。所以,伊壁鸠鲁最后的观点跟中国人说的知足常乐很像,你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超过自然所需要的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大自然把你产生出来,你是有欲望的,但是你这个欲望大自然给你准备的条件已经够了,合乎自然的欲望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一旦超出自然的规定,那就不容易满足了,那就走上了痛苦的不归路。伊壁鸠鲁之后,西方哲学主张快乐主义的,从近代来看主要是英国哲学
15、家,包括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快乐主义。完善主义,完善主义更加强调道德、理性,希腊概念里面有一个“德性” ,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层意思,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人是能够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把你的思考能力实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第二层意思,一个人又是一种道德的承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快乐的,也是莫大的幸福。所以德性这个概念,包含着思考和道德、理性和道德。这是人的最主要的品质,是人身上最高贵的品质,把它实现出来,就是幸福。希腊的大部分哲学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看待,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看重的是人精神方面。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公式,他说知识或者说智慧等于
16、美德、幸福。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你就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不会做坏事,做人就有方向,你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智慧、美德、幸福三者是同等的。这样一个完善主义的观点,在近代西方哲学里面,主要是以德国哲学家主张的,包括康德、黑格尔,其实也包括马克思。中国哲学思想来说,我觉得古代哲学跟快乐主义比较相近的是道家。道家的幸福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全性保真。要保护好你完整的、真实的天性,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这是道家幸福观最基本的东西。庄子经常讲,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讲的性命之情,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天性,生命的本真的、单纯的状态,你
17、不要把它破坏了,要保护好。这是老子、庄子经常谈的问题。庄子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丧己于物,把自己丧失在物质上面;失性于俗,把天性丧失在世俗上面,这样的人是倒置之民,是颠倒的人,价值观颠倒。其实你看快乐主义也好,道家也好,它非常重视的就是让生命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你不要用社会的物质的东西去破坏它,把生命弄得复杂了,这就痛苦了,他们都是这样,这是他们一个共同的观点。那么和完善主义比较接近的是儒家,儒家的幸福观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如果说道家是全性保真,儒家的幸福观就是:安贫乐道。这个观点在孔子那里特别突出的,孔子经常讲这样的道理,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真正的道德高尚
18、的人,他不会去追求物质的东西,他追求的是道,就是精神的完善,在孔子那里道就是精神的完善,就是你做人的基本道理。物质生活可以贫困一点、简单一点,他夸他的学生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总是快快乐乐的,就是生活这么简单的,回也不改其乐,他还是那么快乐。这样的话很多,物质生活可以简单一点,真正的快乐在精神上面。我们从哲学思想可以看到,哲学家们用价值观来谈幸福问题的,虽然他们有的人更重生命,快乐主义;有的更精神,完善主义。但是,其实分歧没那么大,无非是重点不一样,主张快乐主义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把物质的奢侈享受看成是快乐的,没有一个是这样的,在物质上强调的就是平常心
19、。所以,他们共同特点就是重生命、轻功利。根据他们的观点,你让我来谈幸福的问题,幸福实际上就是让人的生命、让人的精神有一个好的状态。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精神(灵魂)。让这两个东西,有一个好的状态,这就是幸福。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好的?根据哲学家们意见,我们可以看到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太复杂,复杂就痛苦了。精神应该是丰富的、高贵的、优秀的,精神贫乏,你身上就没有了快乐的源泉。一个人精神丰富、优秀,他自己身上就有快乐的源泉。幸福,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生命的单纯。也可以说,珍惜那些平凡的幸福。让生命有个好的状态,让生命本身这些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这是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能做到这一点,
2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区分开生命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这是两码事。我们现在往往把生命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混为一谈。很多哲学家都谈到这个问题,当然生命的延续是需要有物质的,但是它所需要的物质是有限的,超过这个自然规律的需要,那种欲望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是社会刺激出来。看见别人有,我也要有。我们可以想一下 20 年前、30 年前,我们在物质上的要求,和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就简单的多,这个东西真的是社会刺激出来,水涨船高,我们的欲望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不管提高到什么程度,我们始终要清醒,其实我们的生命不是真正需要很多东西,我们不要太在乎,我们可以去追求、可以去享受,但是不要太在
21、乎。尤其不要用它们来损害对生命本身的需要和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什么呢?我说,人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孩子,生命本身的需要是符合大自然规律。无非是那些平凡而又永恒的需要,比如说,要有个好的自然环境,要和自然有个和谐的关系,这个可是人的命根子啊,人不管怎么样发展,经济怎么发展、技术怎么高超,你永远跳不出如来佛(大自然)的手掌,你永远在大自然的掌握中。所以,你一定要和自然有一个好的关系,作为个人来说,你要亲近自然,要经常接地气;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类来说,要保护好自然。你为了眼前的发展破坏自然,实际上就是在挖自己的命根子,完全颠倒。过好平凡生活,我觉得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基
22、本的使命。其实你看西方人,像美国的总统、领袖人物,他们经常秀他的家庭生活,绝对不说为了工作要牺牲家庭,绝对没有这种观念的,这种观念在他们看来是荒唐的,我觉得这是对的。他们可能是在秀,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有一个公认的价值,大家多多认为家庭是重要的,这是对的。我们要珍惜平凡生活,珍惜这些平凡的幸福。曾经有一个埃及的记者采访我,当初我就谈到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他在他每天过的日子里面,找不到幸福,这样的人到哪里去都找不到幸福。因为他对幸福的判断是有问题的、那种感觉是有问题的。总是觉得幸福是在别处、在远处,不在身边,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
23、,不管你多么忙,一定要和你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笑声、欢语,我觉得这些东西要比有钱、有车、有房,这些物质的东西重要。生命的本身需要的满足,包括自然情感、爱情、亲情、家庭、健康、安全,包括和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这些东西要比钱重要多。所以,不能为了次好的东西,把最好的东西丢掉。精神的优秀生命的单纯,人有两个主要的身份:第一个身份,自然之子。生命单纯,你当好自然之子,享受作为自然之子的快乐,享受生命的单纯快乐。第二个身份,精神的优秀。从这个角度来说,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人要能够享受精神层面的幸福,它有一个前提,你必须的能力,你的精神素质是高的,你才有享受精神快乐的能力。人要珍惜平凡的幸福,我
24、觉得一个人,从生命的层面上来说他要平凡,但是,在精神的层面上来说他不能平庸。人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不平庸,优秀就会有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所以,精神上的这种幸福,因为老天给了我们两个身份:自然之子、万物之灵。这样人才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起码从我们现在知道的来说,人才是有精神属性的、有精神能力的、有精神需求的。精神层面的幸福,实际上就是我们要享受我们自己的精神属性、精神能力。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我们的幸福感能不能再提升、能不能再升级,就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素质。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人的精神能力,按照一般的归纳来分析的话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智力。人是有头脑的、有思考能力,所以我们要享受智力生
25、活。第二方面,情感。指的不光是自然情感(爱情、亲情),是指人的感受,对美的感受、心灵的丰富,我们要享受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第三方面,道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做到情智双修、德才兼备,全面的享受,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这样一种属性。从智力生活来说智力的优秀,或者说能力的优秀,人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还是应该让自己能力高一点,具备比较高的层次能力。人生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是事业,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是爱情,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块领域。从精神层面上说,幸福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事业,你有没有自己的事业。事业是你找到了一个领域,在那个领域里面,你最好的能力得到了最好的运用和发展,那个领域就
26、是你的事业。我们每个人生到这个世界上,老天给她一点特殊的禀赋,人和人是不一样,什么样的事情适合他做、什么样的领域适合他发展,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一定是有一个大体的方向、范围,什么样范围的事情适合你做,这和你的天赋是有关系的。你做了适合你天赋的事情你会感到快乐,而且你觉得如鱼得水,你的能力发展的也非常快,所以一定会有这样的领域。要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不是你刻意去寻找的,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一半的能力发展的是好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前提。人的能力分两个层次:层次一,特殊的禀赋。层次二,一半的智力发育状况。一个智力发展的好的人,我觉得任何职业、任何岗位,他都有对智力的挑战,而
27、智力发展好的人,智力品德高的人,他对这种挑战他是兴奋的,他是积极的应对的,他一定会优秀。但是,如果一个人智力品德不好,不爱学习、不爱动脑子,这样的人,对于这种智力的挑战,他是麻木的、逃避的。所以,让自己的智力品质好非常重要,可以让你在任何岗位上做到优秀,另外也比较容易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在哪。如果智力品德不好,不爱动脑子、不爱学习,这样的人那点特殊的禀赋,在我看来是永远被埋没,永远发现不了。什么的才是智力品质好,人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什么? 第一,好奇心。一个人有没有好奇心、有没有求知欲,非常重要。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充满着兴趣。我相信,各行各业做出大成就的人、有作为的人,都是好奇心的幸存者。
28、一个人要把好奇心保护下来是不容易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习惯成自然,习以为常了,见多就不怪了,就没有探索的心情了。二是功利。你很容易就没有好奇心,你想的都是器的层面、术的层面,道的层面东西你都不想。第二,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这两个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智力品质。这两点合起来就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一个人智力品德高,就是说他有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英国哲学家怀海德说:“教育就是当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如果把课堂上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什么也没剩下,那就是白受的教育,那就等于没受过教育。怀海德说:“融入你血肉的智力
29、活动的习惯。你喜欢探索事物,你能够独立思考,那你就是教育合格了。 ”一个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其实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是很基础的。而且怀海德说, “知识这个 东西,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目标,因为如果你不用知识,你很容易忘记,你要用的话很容易查到的。你真正有了智力活动的能力,知识其实是随时可以得到的东西。”人是要一辈子学习 的,学校里就是打个基础,在我看来这个基础就是要让他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就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己给自己安排学习。学习这件事情一定要主动的,被动的学习既痛苦又无效。如果一个人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了自学的能力,他这一辈子就能发展,他不用别人催,当然这个时代会
30、提出很多问题来,客观环境或者机遇对他有一些要求,他会很容易根据这些要求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因为他有这个习惯、有这个能力。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习惯,所有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单位去派你参加一些培训班,我觉得这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按照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出息的。我觉得这种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重要,互联网时代最大特点资讯共享,资讯又很多,这是最大的优点。但是,你要让这个优点变成你的财富,对你有利,前提是你善于自学,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可以到互联网上去找你要的东西。如果说,一个人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不擅长自学,他又没有自制的能力,我觉得互联网时代对他来说真是一个非常糟
31、糕的事情。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善于自学的人的天堂,是一个不善于自学,没有自制力的地狱。享受心灵的生活享受心灵生活,指一个人不但有思考能力、认识能力、做事情的能力,而且,一个人是有感受能够的,他对人生是有体验的,要让自己有一个丰富的感受、丰富的体验。这样你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在那里存在着。如果你真有事业,没有这种心灵丰富的感受,无论如何是一个缺乏。我们说专家事业有成,在社会上很有作为、很有地位,我们很尊敬他。但是爱因斯坦说, “专家就是一条训练有素的狗,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训练有素,能够做出准确、敏捷的反应。 ”当然我们需要专家,而且一个人成为专家也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是,仅仅是一个专家,
32、那人生的意义没有实现,仅仅是一个专家,你就是一个好工具。但是人不但是工具,人也是目的。实际上,让你的内心丰富,感受人生的这种意义,就是把自己当做目的。一个人内心丰富不丰富,很重要,在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和一个内心平凡的人,表面上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实际上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他们实际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内心平凡的人,世界上再有美的东西啊、有意义的东西,他都看不到,他可能看到的就是很狭隘的,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东西,其实很可怜。如何才能让自己内心丰富?我比较强调两点:第一点,读书,养成阅读的习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我们要通过读那些好书,那些优秀的、伟大的作品
33、,把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第二点,要珍惜、关注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在这些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我主张凡是能写字的人,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觉得对一个人来说,你的经历,以及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是你最重要的财富,你和别人不一样,就在于这个地方,你的经历是不一样的,你在这些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是不一样的,不能让它就这么流失了,要把它留住,写日记就是一个好办法。而且我觉得写日记有特别大的好处,其实一个写日记的人,他在生活当中是更细心的。生活的过程中,他就会注意,那些对他人生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写到日记里面的东西,他会注意有意义的东西。他的灵魂眼睛也是睁开的,他不光是用他的肉眼在看生活,他灵魂的
34、眼睛也在看。另外一方面,他又会比较超脱,但是他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我的感觉就是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把那个身体的自我找到了自己的身边,让他汇报、跟他交谈,如果他有什么想不开的,就开导他,是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人,如果你真的认真写日记,不是写流水账,实际上我强调写日记,我想强调一点就是人要有独处的时间,要有和自己灵魂交谈的时间,当你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你什么也不干也很难的,写日记实际上是帮助你独处,帮助你和自己的灵魂交谈,实际上起了这么一个作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说的更高的自我,实际上就是你的灵魂或者说你的理性,这个更高的灵魂的自我、理性的自我,把你那个身体的自我找到了自己的身边,跟
35、他交谈。阅读要有收获、要有体会的话,很重要的就是你自己的灵魂里面要有这个东西。但是,不关注自己灵魂的人,你即使有了那些东西它很容易流失的,它不会生长的。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两个朋友:第一个朋友,自己。古希腊哲学家就喜欢讲这个话,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他们讲的你自己就是你身上更高的自我,就是灵魂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要让它觉醒、经常在场,让它强大起来。第二个朋友,好书,以及活在好书里面伟大的、优秀的灵魂。他们能够帮助你更高的自我变得强大、充实。道德的问题道德在我们人性里面是有基础的,道德并不是从外面强加于人的一种规则、一种命令,它在人性当中是有基础的。它的基础就在于:生命、灵魂(精神)。
36、作为生命,人是有同情心的,你是一个生命,别人也是一个生命,生命对生命是有同情心的,同情心就是道德的重要基础。所谓同情心就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作为生命对待,把对方看作生命。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人就是道德的开端。仁实际上就是善良,从人的本性上来讲,一个仁者就是一个善良的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善良的开端。实际上善良就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善良,你就不要谈道德,你是虚伪的。我们做道德教育也首先要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我认为善良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西方哲学家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尤其是亚当斯密,他说道德的基础就是同情心,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主要
37、的道德:第一种,正义。正义就是不能做损害他人的事情。如果发生了损害他人的事情,你就要去制止,作为一个社会来说,你就要去惩罚他,作为法律来讲,你要惩罚这个损人的事情。第二种,仁慈。不但不能损害他人,而且要帮助他人,要帮助那些弱者。这两种道德(正义、仁慈)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道德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灵魂。人不光是生命,而且是灵魂。灵魂这个含义,其实主要是指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人是万物之灵,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动物也是生命,但是动物没有我们意义上的灵魂,就是说能够思考的头脑、感受的情感、精神追求的道德,动物是没有这种自觉的形态,但是人是有这种自觉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身上是有神性的,这是
38、人的尊严之所在。作为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人是有尊严的,这种尊严感是道德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实孟子也谈到了这一点,孟子说:“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 。做了不好的事情,你会感到惭愧,这样一种情感,是义的开端。我们刚才说了恻隐之心是仁,是善良,这个义实际上就是做人尊严的感觉。按照解释来说,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你做不应该做的事,你会惭愧、羞耻,这就是义。所以,这个义是做人的尊严、准则。你违背了做人的准则,你就会感到羞耻。这里面是一种做人尊严的感觉,这种做人的尊严又是道德另外一个重要的基础。所谓做人的尊严,就是人和人之间作为灵魂互相对待,我是一个有灵魂的人,你也是一个有灵魂的人,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39、你也是有尊严的人。所以,做人第一,自尊;第二,互相尊重,尊重他人。一个人在自己身上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他就一定会尊重他人,他就知道他人身上,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种做人的尊严的感觉,你不能亵渎他。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人的人,他一定也没有把自己当人。也就是说,他在自己身上,从来没有体会过做人的自豪、做人的尊重,他才会不把别人当人。作为一个从事哲学的人,怎么来谈保险这个问题?人生其实有两种保险:第一种,物质的保险,经济上的保险。第二种,心灵的保险。宗教就是做心灵保险的,我们保险实际上是要事先针对人生可能发生的痛苦、灾难有一个预防的措施,一旦发生了以后能对付。那么从心灵的层面上来说,其
40、实人生的痛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人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第二类,不可避免的,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的。那么,什么样的痛苦是人给自己制造的?痛苦的根源是贪嗔痴。贪:过度的物质欲望;嗔:负面的情绪;痴:执着于片面的观念。这些东西造成了痛苦。但是,佛家说,这三样东西又是由一个根源造成的,这个根源叫做无明(没有光明),不明白、糊涂。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实际上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价值观糊涂。从价值观上来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一定要分清楚什么东西是真正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太重要的。对于重要的东西你要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太重要的东西,你要看得开、放得下。我认为,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就
41、是生命的单纯、精神的优秀,你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你就是幸福的。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就是财富,那些东西一定程度上也重要,但是我刚才说了是其次的东西,你不能为了这种其次的东西去损害你最重要的东西。道德堕落或者很多心理上的疾患,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明白、糊涂,这一点上哲学是有用的,它让你想明白什么东西不重要,宗教也是做这件事情。人生还有一半痛苦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无非是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我们保险业主要是对付这些东西。实际上,这些宗教哲学的大师们,他们都是建立了他的心灵保险公司,他是帮你解决人生的痛苦,一方面让你不要去为自己制造痛苦,让你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给自己制造痛苦。另一方面,让你用一种比较超脱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他们起的是这样一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