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动计划-创设人文与科学并重的课程和教学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副校长 陈丽霞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和行动目标一、现状分析苏州市第十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江苏省最早的重点中学,2002 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 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现有教学班 111 个,在校生 5000 余人。学校分设初中部、高中部两个校区。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十中人,也为学校嬴得了荣誉。课程改革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面对 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 65%的师资状况,学校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和教学主线,积极投入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探索出符合
2、十中学生实际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二、行动目标1 从人文和科学并重的思路出发,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重点建设具有学科拓展性的综合理科和文理综合课程,增设多层次的微型选修课程;完善综合实践课程。2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的细节,研究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辅导、考试、讲评等各个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 、加强备课组建设,以研究课堂教学为抓手,以集体备课、开设研讨课为主要形式,倡导形成备课组的个性、风格及教师的个性化发展。4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导向,形成高效优质的具有十中特色
3、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交流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案例并编辑成册供全校教师分享。5 以质量为中心,培育品牌课程,发展重点学科,落实金牌学科,完善探究性教学。用项目或任务驱动促进学科组不断发展,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6进一步完善“跑班制” 、 “导师制”、“选科制”、“ 学分制 ”等制度,加强各类兴趣小组的建设,拓宽研究性学习的思路。7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师生的各类考试及评价体系,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8 总结教改实验小班、双语实验小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训,使十中的小班化教学和双语教育继续保持优势。第二部分、实施计划
4、一、课程开发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设置要求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倡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优化学科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主体,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不断扩大拓展性课程所涉及的领域。争取用五年的时间,打造精品课程,完善校本课程,形成具有十中特色的课程体系。20062008发动全校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开设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校自主课程的选择性;编制校本课程纲要,规范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每学期开设激发学生兴趣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校本综合选修课程。规范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进一步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使更多的社团进行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总结社团活动的典型经验并将其升华为校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的功能,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在高二年级展开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的深度研究和实践,到高三学年引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纳入到各科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复习中。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优秀成果编辑成册,出版一至两本研究性学习的案例集。在进行双语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收集、归纳和整理素材、教案和案例,形成双语校本课程教材的初稿。备课组、教研组不断地归纳整理日常教学中的预、复习资料及典型的教案、课件、教学案例,初步形成校本资源库。继续加强竞赛辅导研究,不断总结、
6、归纳竞赛辅导的经验与有效的方法,初步形成竞赛辅导资源库。20082009及时总结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及管理过程,进一步研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措施,深化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各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相对成熟的校本选修课程中选择具有十中特色的课程进行全面打造,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并将其编辑成册,形成校本教材集。继续加强双语教育实验和竞赛辅导,形成较成熟的双语和竞赛辅导校本教材,并逐步推广取得的成果,进行深入的实践。各教研组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库。20092010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保证新课程各种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巩固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形成规范的选修课
7、体系,争取 1/3 以上的选修课程是精品课程。完善双语和竞赛辅导校本教材,培育一批双语骨干教师和竞赛辅导名教练。不断地完善具有十中特色的学校三维立体综合课程体系及与其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二、课堂教学以具有十中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主导,加强各备课组成员间的研讨、实践氛围,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细化研究;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人文与科学并举的具有十中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形成一批品牌教师和品牌学科组。20062008以课堂为阵地,以研讨课、示范课为形式,开展各学科的教学探讨活动,整理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并将其编辑成册,有效地发
8、挥其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推进整合课和网络课的实践和研究。提倡教学反思,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教师成长速度。20082009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一步加强理科教学过程中的建模能力和探究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做实验,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我校人文类学科(如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的优势,形成具有十中特色的教学风格。20092010各学科组实现组内的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学科组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强化新课程课堂
9、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鲜明的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三、学科组建设加强各备课组建设及各学科组整体建设,以目标、项目及任务驱动促进备课组及学科组整体发展,提高十中学科教学的整体实力,发挥品牌学科的引导作用,凸现特色学科;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引进若干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20062008强化学科组的常规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习指导、命题及考试制度。初步确定各教研组新的研究课题,并落实课题申报工作,明确各成员的分工,
10、按预定的计划开展教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并将评选出的基本功扎实的青年教师逐步推到市级的各类比赛中参与市级及以上的竞争。鼓励青年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及教育教学类随笔,钻研教材与教育教学理论,大胆地进行教改与创新,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20082009各教研组对本组实施的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修改、完善并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方案。进一步与省内、国内一些名校及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不定期地进行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交流、专题研讨等;加强与国外友好学校的互访与学科教学交流,及时把握国际教育的动态,加强中外教育比较研究
11、,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各学科组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的成果,并将其应用于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性。20092010各学科组的研究课题进入结题阶段。每个学科组要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获奖。继续加强各学科组的课程开发能力,做到绝大多数教师能开设一门以上的选修课;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能在市级及以上范围开设学术讲座;有部分教师在省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有相当比例的教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胜任双语教学。各学科组完成新课程中二级选修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形成校本课程系列丛书。四、教学评价通过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获得的第一手实践资料,逐步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
12、评价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0062008修订“学生学业管理方案”、“ 研究性学习管理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管理方案”,广泛听取意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各种方案日趋完善。修订出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细则,在各学科的研讨课中进行使用,有效发挥评价方案的导向功能。设计教师教学调查问卷和学生学业调查问卷,及时把握教与学的现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节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完善“青年教师考评细则”,“教研组工作评价细则” 和“教学常规工作评价细则” 等,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20082009加强教师教学评价机制研究,合理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提升
13、专业素养。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一步修订各种调查量表,使之更科学、合理地反映教学过程。20092010对各种评价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使其更有效地发挥导向作用。开展网上评学、评教,客观、公正地了解学校教与学的情况,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加强家长委员会的监督功能,让家长参与评学、评教活动。五、考试管理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校要进一步建立更为科学的多层次、多方式的考试评价体系,区分不同性质的考试,使考试起到检测学生的学习现状及能力水平和教师的教学管理情况的作用。学校进一步明确:新课程体系中的模块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水平性测试;学校将严格控制考试的难度要求及考试次数,继续完善模块考试命题、阅卷的方法;学校将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测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真正有效地发挥考试的检测与导向功能,同时加大对高考的研究力度。20062008争取有 75%的学科组教育测试理论和实践水平进入苏州市最先进行列。20082010初、高中各主要学科的核心教师及其所在的群体成为苏州市考试命题和试题评价的核心和权威力量。争取初中全部学科均有教师进入苏州市中考命题组;高中 2-3 个学科有教师进入江苏省高考命题组。进一步加强对中考、高考的研究,并将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和考试中。上述计划的实施由分管校长领衔、教务处和年级部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