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目 录1前言 11.1工程概况 .11.2勘察技术要求 .11.3勘察工作技术规范和规程 .21.3.1执行的规范、规程 21.3.2参考的规范 21.4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31.4.1勘察方法 31.4.2勘探工作量 41.4.3 工作质量评述 .42自然地理 52.1地形地貌 .52.2气象 .62.3水文 .63区域地质概况 63.1地层岩性 .63.2地质构造 .73.3地震 .93.4水文地质条件 .93.4.1地表水 93.4.2地下水 93.5物理地质现象 .104河堤工程地质条件 104.1地形地貌 .104.2地层岩性 .1
2、14.3水文地质条件 .124.3.1地表水 124.3.2地下水 125场地地震效应 136河堤岩土工程评价及处理措施 146.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146.1.1河堤原位测试成果 146.1.2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146.1.3河堤地层渗水试验指标 17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6.2地基土各项指标建议值 .176.3河堤工程地质评价 .186.4堤身堤基土的物质组成 .196.5岸坡稳定性评价 .196.6渗透系数 .206.7场地水的腐蚀性评价 .206.8堤防及地基工程处理措施 .227天然建筑材料 227.1土料 .227.2砂砾料 .237.3石料 .238结论
3、及建议 238.1结论 .238.2建议 .24附 录:1. 工程勘察技术要求NO.12. 工程地质平面图NO. 2-13. 工程地质剖面图NO.3-13-164. 工程地质柱状图NO.4-14-165. 土工试验成果表NO.5-15-26. 水质分析报告NO.6-16-27.颗分曲线NO.7-17-88.现场照片NO.8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1前言我院受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的委托,于 2011 年 10 月,进行了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初设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目的是为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提供岩土工程依据。1.1工程概况该工程位于灞河蓝田
4、县城 3号橡胶坝下游,左岸从蓝田县灞河 0+000 到下游 3+652.6 处,长 3.65km;右岸从蓝田县灞河 0+650.6 到下游 3+652.6 处,长3.0km。左右岸总计长为 6.65km。规划河堤设计左岸堤顶宽度 15.0m,右岸堤顶宽度 24.0m,预计堤顶高程 462.0478.0,预计基础底埋深 1.03.0m。在 1+397.911+864.52 段左岸外侧为黄土台塬,其边坡滑坡发育,滑坡群连环密布,层序错列紊乱,呈阶梯状,为先后连环滑动错落形成,层面前缘高后缘低,微倾坡内。新近形成的滑坡堆积物分布于规划河堤线上。根据确定的防洪标准,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
5、6-98)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JJ50-92)的有关规定,灞河堤防工程级别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2勘察技术要求根据西安市水利建筑规划设计院提供的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的工程勘察技术要求(见附录 1) ,结合国家现行的规范、规程,同时考虑河堤建筑物的特点及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确定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为:1、查明堤防工程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提供堤防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承载力及渗透系数。2、预测规划河堤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与建议。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
6、程地质勘察报告23、提供堤岸区工程地质平面图,两岸河堤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及工程地质柱状图。4、调查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范围、数量、质量等。5、对存在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层提出工程处理措施。1.3勘察工作技术规范和规程依据西安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依据的规范、规程如下:1.3.1执行的规范、规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55-200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内业整理规程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5073-200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
7、范 (GJJ50-9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T188 9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1.3.2参考的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 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1.4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1.4.1勘察方法工程地质测绘为查明规划河堤沿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 1:2000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绘工作,调绘面积 3.3km2;调绘点 20 余处;野外调绘路
8、线顺河堤及河道外测布置,地层分界线用罗盘及经纬仪标定界线、皮尺量测距离。测绘范围:左岸从蓝田县灞河 0+000 到下游 3+652.6 处,长 3.65km;右岸从蓝田县灞河 0+652.6 到下游 3+652.6 处,长 3.0km。左右岸总计长为6.65km。宽为灞河河床向东西各外延 500.00800.00m 。工程地质钻探根据勘察技术要求及规范中工作量布置原则,结合场地条件,灞河两岸河堤勘探测试点沿规划河堤轴线布置。从灞河上游 0+000 至 3+652.6 处,左岸布孔 9 个,右岸布孔 9 个,垂直河堤轴线布置横剖面 4 条,钻孔 8 个,共计 26个孔;现场试坑渗水试验 9 次,
9、钻孔注水试验 4 段次。本次河堤勘察点间距为:钻孔间距 9.0470.0m。钻孔深度为 11.3 15.6m。 (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附录N0.2-1) 。采用工程地质岩芯钻机,以孔径 146mm 开孔,110mm 终孔。本次外业工作共投入 GJ150 型钻机 3 台。原位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在孔内碎石土层中进行,试验落距 76cm,锤重63.5kg,记录击入 10cm 锤击数,以求得碎石土层的密实度及承载力。标准贯入试验:在孔内填土、砂土及粉质粘土层中进行,试验落距76cm,锤重 63.5kg,记录击入 30cm 锤击数 ,以求得填土、砂土及粉土层的密实度及承载力。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
10、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4试坑渗水试验:主要在两岸河堤人工填筑层及河漫滩中做渗水试验,试验采用单环法,环高 20cm,直径为 37.75cm,面积为 1000cm2,环内水柱高10cm,试坑深 50cm。记录稳定渗入水量,求得各土层的渗透系数。钻孔注水试验:在钻孔卵石层中做注水试验,试验采用钻孔常水头注水法,由达西定律得出,试验土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k=Q/FH其中,Q-注水量(单位:cm 3/min)H-试验水头(单位:cm)F-形状系数(单位:cm) ,因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钻孔套管下到孔底,孔底进水,试验土层顶板为不透水层粉质粘土,取 F=4r。室内土工试验:主要进行了常规项目试验,颗粒分析
11、试验,相对密度试验等。并进行了快剪、慢剪及固结快剪。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了水质简分析,以判定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4.2勘探工作量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见勘探工作量汇总表 1。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 2011 年 10 月 15 日到 10 月 23 日进行,共计 9 天;室内土工试验于 2011 年 11 月 9 日完成。1.4.3 工作质量评述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均符合规范规程要求。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5工作量汇总表 表 12自然地理2.1地形地貌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箭峪岭南九道沟,总体向北西方向蜿蜒穿流,流经秦岭山地、穿越黄土
12、台塬后进入工程区域。灞河在下游处与浐河交汇后流向折向正北、于水流乡兰家庄地段注入渭河。灞河全长 104km,流城面积2581km2,灞河终年流水,山区段两岸山体雄浑,林木茂密,水体清澈透明,属渭河水系的秦岭山支流。灞河流经黄土台塬区的河谷长度 46km,河谷断面呈不规则平缓“U”型,河谷左岸为白鹿塬,塬体宽厚,塬面平坦完整,呈二级黄土台塬地貌,塬面高程 706780m,周边多以陡坎或滑坡群与其它地貌单元邻接。河谷右岸为铜人塬,塬面受冲沟冲刷破坏,塬面起伏,沟壑发育, “V”型谷深切 80180m,序号 工 作 内 容 单 位 工 作 量1 工程地质测绘 km2 4.02 钻孔 个 263 进尺
13、 米/孔 330.1/264 动力触探试验 米 6.15 标准贯入试验 次 326 试坑渗水试验 次 97 钻孔注水试验 段次 4不扰动样 组 198 室内土工试验 扰动样 组 169 快剪 组 610 慢剪 组 611 固结快剪 组 612 水质简分析 件 2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6呈黄土丘陵地貌,塬面高程 700900m。灞河河流沿白鹿塬坡角流过,河道宽度 50.0230.0m 不等,河床高程580450m,两岸发育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右岸广大河谷一四级阶地保存连续完整,呈带状分布。河漫滩高出河床 13m,宽度 0.51.5km,地面高程358390m;一级阶地高出河
14、床 48m,阶面宽度 12km,地面高程360392m;二级阶地高出一级阶地 2025m,阶面宽度 0.51km,地面高程383400m;三级阶地高出二级阶地 1020m,阶面宽度 12km,地面高程410562m;四级阶地高出三级阶地 2040m,阶面宽度 0.51.5km,地面高程480622m。地形总体是东南高,西北低。2.2气象蓝田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干燥,夏热多雨有伏旱,秋凉气爽阴雨多。多年平均气温 13.3,极端最高气温 43.3,极端最低气温-17.4;平均无霜期 211天,冻土最大深度 25cm。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平均风速 1.6m/s,最大风速 20m/s
15、。2.3水文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 833.3mm,6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8.4%。灞河多年平均流量为 15.72m3/s,年径流量 4.96 亿 m3,年平均含沙量 4.43kg/m3。3区域地质概况3.1地层岩性区域地层由新到老简述如下:1、全新统上部冲积层(Q 42al):主要由卵、砾石层,粉、细砂层组成,含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7少量泥质,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2、全新统下部冲积层(Q 41al):主要由卵、砾石层、砂层组成,夹有淤泥质薄层或透镜体,分布于一级阶地。3、上更新统冲积层(Q 3al):主要由浅棕红色粉质粘土层组成,含少量砂质及砾石,分布于全新统
16、下部冲积层(Q 41al)地层下部。4、上更新统滑坡体(Q 3del):由(Q 3eol)风积黄土及(Q 2eol+pl)风洪积黄土状土组成,灰黄色浅棕红色,层序错列紊乱,分布于白鹿塬、铜人塬岸坡部位。5、上更新统风积层(Q 3eol):由三层灰黄色黄土及浅棕红色古土壤层组成,分布于二阶地及黄土台塬上部、三阶地上部。6、中更新统冲积层(Q 2al):由浅棕红色黄土状土及古土壤层组成,分布于三阶地下部及四阶地。7、中更新统风洪积层(Q 2eol+pl):由浅棕红色黄土状土及古土壤层组成,分布于三阶地、四阶地上部。3.2地质构造工程区处于渭河断陷盆地(渭河地堑)南部,渭河盆地的形成始于第三纪始新世
17、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大体形成。第四纪以来以沉降为主,断裂活动强烈。切割第三系、第四系的断裂很多。主要断裂组有近 EW 向,NE 向和 NW 向(西安凹陷南部还有近 SN 向)断裂,共百余条。另外凹陷中地裂缝也较发育,工程区距地裂缝(隐伏断裂)分布较远。工程区处于秦岭山前断裂、余下铁炉子断裂的北边。现就与勘察区距离较近的断裂特征分述如下:余下一铁炉子断裂:由户县、余下、经引镇至蓝田,呈近东西向展布,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8为高角度正断层,断面倾向北、倾角 6080,牧护关岩体的侵入与该断裂中生代活动有一定关系。该断裂从工程区南边通过,距场地 9.0km。秦岭山前断裂:由涝峪
18、至汤峪沿秦岭山前呈近东西向展布,总体倾向北、倾角 6080,深切地壳 20.0km 左右。沿断裂带有著名的汤峪温泉分布,为第四纪以来活动性断层。该断裂从工程区南边通过,距场地 14.7km。灞河断裂:沿网峪油坊街灞桥呈北西向延伸,倾向南西,为隐伏的高角度正断层,深切地壳 20km 以上,为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断层。该断层于场地外西南侧(灞河左岸)通过,距场地约 1.0km。见构造纲要图。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93.3地震第四纪以来,渭河地堑急剧下沉,为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历史地震活动频繁,如最近发生的泾阳地震、草滩地震等就是佐证。据史料记载,渭河地堑范围内发生过 M4 级的
19、地震有 104 次,其中 M5 级的地震有 11 次,1487 年 8月临潼 6.25 级地震,地震基本烈度为度,1568 年 4 月 2 日临潼 5.5 级地震,地震基本烈度为度,1568 年 5 月 15 日西安东北 6.75 级地震,地震基本烈度为度,1556 年 1 月 23 日华县 8 级地震为最大震级,影响到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均不超过度。秦岭山区新构造运动表现以垂直抬升与面状剥蚀为特点。工程区属稳定性较差地区。3.4水文地质条件3.4.1地表水西安市水系发育,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北坡,从西到东主要大河流有黑河、沣河、浐河及灞河,均为渭河一级支流。区内最大河流渭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河流受大气
20、降水和上游支流河水补给,地表水储量丰富。排泄方式为河水常年补给两岸地下水,并向河流下游排泄。3.4.2 地下水本区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孔隙潜水:分布于灞河河谷地貌单元中的河漫滩及一四级阶地松散层中,储水空间充沛,水量丰富。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两岸黄土台塬区地下水补给,向河道及下游排泄。黄土裂隙潜水:分布于灞河河谷两岸黄土台塬中更新统 Q2eol+pl 黄土层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0裂隙中,由于塬面宽厚,受下部胶结成层的钙质结核层隔水作用,水量较丰。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是由黄土台塬两岸以渗流或泉水的形式向河谷排泄。滑坡体承压水:白鹿
21、塬、铜人塬岸坡部位滑坡体坡角均有泉水出露。工程区段白鹿塬岸坡沿线李家坡、陈家坡处的滑坡群坡角沿线有多处常年上升泉水出露,具有承压性。余家坡、杨家坡村处的滑坡体前缘坡度较陡,滑坡床较深,在村子附近的冲沟处有少量上升泉水出露现象,水量不丰。受大气降水补给和黄土塬区地下水排泄补给,地下水赋存于滑坡体黄土裂隙中,排泄方式是沿滑坡体坡角以上升泉水的形式或沿地下滑弧面向河谷排泄。3.5物理地质现象灞河河谷左岸的二级黄土台塬白鹿塬,和河谷右岸的黄土丘陵铜人塬,主要物理地质现象为冲沟、滑坡、崩塌现象。冲沟:在两岸黄土台塬均有发育。特别是河谷右岸的铜人塬,塬面受冲沟冲刷破坏,塬面起伏,沟壑发育, “V”型谷深切
22、 80180m,呈黄土丘陵地貌,主要由大气降水冲刷形成,受其影响,台面和边坡不完整。滑坡:分布于白鹿塬、铜人塬岸坡部位,特别是白鹿塬岸坡沿线,滑坡群连环密布,层序错列紊乱,阶梯状,为先后连环滑动错落形成,层面前缘高后缘低,微倾坡内。崩塌:受重力作用影响,在白鹿塬、铜人塬陡峻岸坡部位均有崩塌堆积现象。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14河堤工程地质条件4.1地形地貌测区范围内灞河两岸一级阶地发育,河岸两侧地表不良地质作用只在1+397.911+864.52 段,左岸外侧黄土台塬的边坡滑坡发育。其它地段无不良地质作用。灞河河道弯曲多折,河道宽度 110.0169.0m,河床海拔45
23、7.22470.06m,比降 3.51(见附录 No.2) 。本次勘察范围属于灞河冲洪积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地貌单元,左岸外侧为黄土台塬地貌单元。4.2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揭露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本次勘察的河堤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耕植土(Q 4ml) 、冲积卵石(Q 42al),全新统滑坡体(Q 4del) 、冲积粉质粘土(Q 3al)组成,现按其成因时代及物理力学性质分层描述如下(见附录No.3-13-16) 。全新统滑坡体(Q 4del):该滑坡体位于工程区灞河上游左岸外侧,为一最近形成的滑坡体,其主要由(Q 3eol)风积黄土组成。在该新滑坡的左右为上新统滑坡体群(Q 3del) ,
24、其主要由(Q 3eol)风积黄土及(Q 2eol+pl)风洪积黄土状土组成,灰黄色浅棕红色,层序错列紊乱,分布于工程区左岸黄土塬边坡部位。层素填土(Q 4ml):成分主要为卵石。灰色灰白色,散体结构,卵石成份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粒径 2.06.0cm,个别可达 15.0cm,卵石含量约5570%。充填物以中粗砂、砾砂为主。稍湿,松散中密。主要分布在下游左岸河堤上部。在左岸河堤上游、右岸河堤上部为耕植土-1。本层厚度为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22.42.6m,层底埋深为 2.42.6m,层底标高为 461.8465.5m 。-1 耕植土(Q 4ml):褐黄色,土质较均,
25、富含植物根系,含约 10%的卵石。厚度为 0.5m,层底埋深为 0.5m,层底标高为 462.7468.8m 。层卵石(Q 42al):杂色,以灰白色为主,散体结构。卵石成份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呈亚园状,一般粒径 2.06.0cm,个别可达 15.0cm,卵石含量约 65%左右。充填物以砂、泥质为主。稍湿,松散中密。厚度为 0.87.5m ,层底埋深为 1.67.8m,层底标高为 456.9 472.87m。-1 粗砂(Q 42al):灰白色,散粒结构,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粘性土。稍密。仅在 ZK1钻孔中见到,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为 2.0m左右。层粘土(Q 3al):黄褐色,土质不
26、均,局部含少量卵石、砂质及园砾。硬塑。本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 12.4m。-1 层粉质粘土(Q 3al):黄褐色,土质不均,局部含少量卵石、砂质及园砾。硬塑。厚度为 1.15.6m。4.3水文地质条件按空间分布条件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4.3.1地表水灞河为渭河一级支流,灞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箭峪岭南九道沟,全长104km,流城面积 2581km2。灞河受大气降水和上游支流河水补给,地表水储量丰富。排泄方式为河水常年补给两岸地下水,并向河流下游排泄。河流与一级阶地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随着季节的变化呈互补关系。勘察区为广大的农业区,工业基地分布较少,河流受工业污染程度甚微,河水清沏,水质良好
27、。其地表水化学类型上游为 S04HCO3NaCa 型水,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3总矿化度 0.386g/l,pH 值 8.08,属淡水(见附录 N0.6-1) 。4.3.2地下水工程区河谷两岸地下水按埋藏条件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两类。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工程区河流及冲沟两侧基岩的层面裂隙、风化裂隙与构造裂隙中,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濳水,孔隙含水层为黄土、黄土状壤土和砂砾石。主要受大气降水、河水补给和上覆地层中地下水渗流补给,以渗流方式向下游排泄。平水期及枯水期河水补给两侧地下水和向河流下游排泄。丰水期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总之,工程区河水与两侧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28、,随着季节的变化呈互补关系。灞河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 2.46.8m。平水期及枯水期河水补给两侧地下水和向河流下游排泄。丰水期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总之,工程区河水与堤岸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随着季节的变化呈互补关系。勘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 HCO3S04MgCaNa 型水,总矿化度为0.661g/l,pH 值 8.40,属淡水(见附录 N0.6-2) 。5场地地震效应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划分,勘察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0S。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5073-2000)规范表 3.1.2 划分
29、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按表 3.1.3 划分场地类别为类。本次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 2.46.8m,在 15.6m 范围内没有砂土及粉土层分布,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99)规定,在地震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4基本裂度为度时不存在液化问题。6河堤岩土工程评价及处理措施6.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和原位测试成果指标统计,是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99) “附录 D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取值”方法标准进行的。6.1.1 河堤原位测试成果采用自动落锤法,在 18 个钻孔中共进行动力触探试验 61 次,统计结果见表
30、 2。在 18 个钻孔中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32 次,统计结果见表 3。堤基岩土动力触探实验成果统计表 表 2动力触探击数(N 63.5)动力触探击数(N 63.5)修正值堤身地层代号及岩性频数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素填土 3 12 7 16 10.6 6.3 14.1左岸 卵石20 20.9 5 50 17.5 4.8 43.0右岸 卵石 38 19.1 5 50 17.0 4.8 33.5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3地层代号及岩性频数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m标准差变异系数粉质粘土 32 14.7 9 18 2.577 0.1746.1.2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规
31、划河堤各层土颗粒组成特征见表 4、堤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值见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5表 5。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地 基 土 颗 粒 组 成 特 征 表 表 4颗 粒 组 成砾 粒 砂 粒 细 粒20 202. 2.00.5 0.50.25 0.250.075 1.07 1.999 5.299 HCO3-均1.07 mmol/L无腐蚀pH 值 无腐蚀 pH6.5 8.08 8.40pH 均6.5无腐蚀侵独性 CO2含量(mg/L) 无腐蚀 CO215 0.0 0.0CO2均15 mg/L无腐蚀Mg2+含量(mg/L) 无腐蚀 Mg2+10
32、000 13.7 57.7 Mg2+均 1000mg/L无腐蚀普通水泥SO42-含量(mg/L) 无腐蚀普通水泥SO42-250 168.1 252.2SO42-均250 mg/L无腐蚀依据勘察区地表水、地下水取样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0)表 12.2.4(将腐蚀性判别依据综合列于表 10)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均对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表 10水中的 CI-含量(mg/L) 试验结果:水中的 CI-含量( mg/L)腐蚀等级长期浸水 干湿交替 地表水 地下水腐蚀性判别结果
33、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3微 10000 100 26.6 31.0 均100mg/L具微腐蚀6.8堤防及地基工程处理措施现有部分自然河堤,密实度较差,河堤低矮、单薄,迎水坡无砌护,不能达到抗洪的要求。卵石呈稍密状态,为强透水层,承载力可满足要求,地层分布连续,但渗流稳定条件差。依据勘探结果及以前工程经验,拟建河堤堤身及河堤地基工程处理措施:将堤基置于层粘土上部,并对卵石层采用帷幕注浆防渗加固处理;对层 卵 石 进 行 注 浆 防 渗 加 固 处 理 后 , 用筑堤材料按规范要求分层碾压回填至设计堤高、堤宽,并对 河 堤 采 用 粘 性 土 截 渗 墙 ( 边 墙 或
34、心 墙 ) 或 灌 浆 防 渗 加 固处 理 , 再对河堤内侧进行浆砌石防渗处理, 这 样 就 消 除 了 卵 石 层 的 强 透 水 性 ,消 除 了 管 涌 型 破 坏 的 隐 患 , 方可使河 堤 处 于 渗 流 稳 定 状 态 , 不 会 产 生 渗 流 变形 破 坏 。规 划 河 堤 的 压 实 要 求 必 须 满 足 : 无 粘 性 土 的 相 对 密 度 不 应 小 于 0.65; 粘性 土 的 压 实 系 数 不 应 小 于 0.92。另外应对左岸全新更新统滑坡体(Q 4del)及上更新统滑坡体群(Q 3del)进行综合治理,其具体治理措施应在详细勘察后确定。7天然建筑材料7.
35、1土料灞河左岸的白鹿塬塬体宽厚,储量丰富,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Q 3eol)黄土,土料储量及质量均满足工程要求。在工程区左岸外侧,料场土料开采容易,交通运输条件方便。运输距离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4约 1.02.0km。7.2砂砾料工程区及上、下河段河道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卵石层,卵石成分为长石、石英、花岗岩,含量 5060%,一般弱风化状态,岩性致密坚硬。充填中、粗砂,含量约 35%。砾石及砂可就近从河道内筛选,开采运输条件方便。运输距离约1.02.0km。7.3石料距工程区最近的汤峪河峪口内两侧山体,岩性为钙质石英岩、混合花岗岩,山体高大宽厚。料场石料开采
36、容易,料场到工程区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距离约 20.0km。8结论及建议8.1结论1、工程区位于蓝田县城下游段,堤防工程分布于灞河一级阶地、河漫滩地段,堤防地基岩性以卵石、粉质粘土为主。2、地基土地层结构为双层结构,卵石层均具强透水性,存在渗流稳定性问题;粉质粘土为弱透水性,不存在渗流稳定性问题。3、拟建河堤回填土需分层夯实,粘性土的压实系数不小于 0.92;砂性土的相对密度不小于 0.65。4、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0S。场地地基土属中硬土,场地类别为类。5、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 2.46.8m。灞河蓝田县城下游段河堤综合治
37、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56、工程区无饱和砂土层分布,在地震烈度为度时不会发生液化。7、地表水及地下水均对普通硅酸盐混凝土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亦无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8.2建议1、建议将堤基置于粘土层上部,并对卵石层采用帷幕注浆防渗加固处理。2、拟建河堤工程地质处理措施:对层 卵 石 进行防渗处理后,用筑堤材料回填碾压至设计堤高,并对 河 堤 建 议 采 用 粘 性 土 截 渗 墙 ( 边 墙 或 心 墙 ) 或灌 浆 防 渗 加 固 处 理 , 最后对迎水坡进行浆砌石护坡。堤身的压实度要求,无粘性土的相对密度不小于 0.65,粘性土的压实系数不小于 0.92。3、应对左岸全新更新统滑坡体(Q 4del)及上更新统滑坡体群(Q 3del)进行综合治理,其具体治理措施应在详细勘察后确定。4、加强拟建河堤施工质量监测工作,分层分段及时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确保设计河堤的施工质量。5、做好施工编录,及时向设计部门提供需要的相关资料。6、基坑开挖后,应通知勘察单位进行施工验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