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百分数的认识(第一课时)库库什一小学热汗古力尼亚孜第五单元:百分数第一课时: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 181183 页,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3.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尸和综合应用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百分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分尸,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执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掌握读法和写法。突破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在体验大量生活实例的
2、基础上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意义的的不同。突破方法:提供案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白百分数与分数意义的不同。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收集资料,合作探究,自主交流。教学准备:班班通设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口答。5 是 7 的几分之几?6 厘米是几分之几米?10 分钟是 1 时的几分之几?六年级班有 35 个同学,其中已通过体育锻炼标准的有 32 人,已达标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 比较下列每组的大小。45 和 56 79 和 1013 7100、13100 和 37100哪一组容易比较大小?为什么
3、?二、新授先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百分数的意义。(1)出示例题。某小学六年级 100 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 17 人,五年级 200 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 30 人,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成分大?(2)提问:为了容易比较,说明哪个年级“三好”学生占的成分大,用什么数来表示好?怎样用百分数来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的成分,五年级“三好人数占学生人数的成分?根据回答,老师板书如下: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 17100。五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 15100。从上面看出哪个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成分大?上面的两个分数表示谁和谁比?(3)老师归纳。六年级的“
4、三好”学生人数和五年级“三好”学生人数都是表示一个数。六年级全体学生人数和五年级的全体学生总人数都是表示另一个数。17100 和 15100 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1)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104-105 页,巩固所学概念。3、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及其区别。1、 出示。(1) 参加科技小组的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 15100。(2) 面粉的重量是大米重量的 86100.。(3) 一根电线长 90100 米。(4) 实际比计划节约了 68100。(5) 黄花是红花的 78。2、 提问。(1) 上面
5、各题中的分数哪些是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哪些是表示具体数量的?(2) 上面的分数哪些是百分数,哪些不是百分数?为什么?(3) 归纳小结。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是特殊的分数,它们之间(1) 相同: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2) 不同:分数除了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外,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数量。因此,分数可以不带上计量单位名称。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因此,百分数后面是不带计量单位名称的。4、百分数的特征。(1) 百分数的分母固定是 100,这样容易进行比较,因而能约分的不约分。它的计算单位是 1100。(2) 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和分母相等或大,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
6、小数。(3) 采用百分号“”来表示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采用百分号来表示。3、 百分数的读写法。(1) 书写百分数时,把分母和分数线去掉,换成百分号,写在分子后面。如例题中的20100 写作 20,15100 写作 15,1100 写作 1。写百分数时,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小些,以免和数字混淆。(2)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105 页,巩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练习写百分号。(3)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看作分母是 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按分数的读法来读,如:20读作百分之二十15读作百分之十五1读作百分之一(4)练习百分之几十写作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64读作 1005读作三、巩固1、 课本第 105 页“做一做”第 12 题。2、 课本第 106 页练习三十第 12 题。3、 小结。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怎样读、写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板书设计: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14% 读作:百分之四十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布置作业:数学高效课时通第 6 页的内容(1.仔细想,认真填,2.判断题,3.根据百分数给方框涂颜色,4.说一说下面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5.解决问题)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