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 : 2004 - 03 - 23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2004 - 08 - 23基金项目 : 甘肃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 目资助 (031 - 06)作者简介 : 李洁 (1965 ) , 女 , 四川成都人 , 副教授 , 硕士 . 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机制及恢复手段 .科研综述人体内糖与运动能力李 洁 1 , 李晓新 2(11 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 21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 , 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 : 对糖在人体内的贮存 , 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等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 糖 ; 运动能力
2、; 运动生物化学中图分类号 : G 8041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012988 (2004) 0420110205Sugar in human body and sport abilityL I Jie1 , L I Xi ao - x in2(1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70 , Gansu , China ;2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ing and Te
3、chnology , Xuzhou 221000 , Jiangsu , China)Abstract : The sugar storage in human body , and the influences of blood sugar , liver hepatin , muscle hepatinon the sport ability are summarized.Key words : sugar ; sport ability ; biochemistry of sport随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 运动员一次又一次的向运动极限挑战 . 极高的运动强度使得运动员需要更多的能
4、量以保证肌肉做功 . 糖作为维持人体运动能力的主要能源物质 , 其与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关系人们在多年前早有一定的认识 . 本文就近年来对糖在机体内的贮量、动用、补充与运动能力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 以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1 糖在人体内的贮存与分布糖是维持人体运动能力的主要能源物质 , 机体内糖贮备减少 , 必将引起运动能力下降 . 糖在人体内的总量一般不超过 500 g , 在体内的分布为 : 肝糖原 70 100 g , 肝脏中含量约为 250 mmol/ kg ;体液糖 20 g , 主要为葡萄糖 , 其中血糖 (血液葡萄糖 ) 约为 6 g ; 肌糖原 350 400 g , 即肌肉
5、中含量为 80 100 mmol/ kg , 且在不同肌肉中含量不同 ,股四头肌、腓肠肌中的糖原平均含量为 100 g 湿肌含 114 g , 三角肌中 100 g 湿肌含 0198 g , 一般认为快肌纤维中糖原含量比慢肌纤维中略多些 1 .2 血糖和运动能力血糖和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是肌肉唯一可用的外源性糖的来源 , 血糖也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转运到外周组织的媒介物 . 需要血糖最重要的外周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 , 血糖下降首先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 是中枢疲劳的重要因素 .211 骨骼肌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21111 静息时骨骼肌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处于静息状态的骨骼肌 , 呼吸商为 017
6、 , 主要利用氧化脂肪酸供能 , 只摄取一定量的血液中的葡萄糖作为能量代谢底物 , 但其量相对较小 . 骨骼肌每分种只消耗葡萄糖 20 25 mg , 占肝脏输出葡萄糖的 10 % 15 %.21112 运动时骨骼肌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在进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在短于 2 min 的时间内受试者达到精疲力竭状态 ) , 肌糖原供能比血糖重要的多 , 骨骼肌不但不摄取血糖 , 而且往往释放游离葡萄糖入血液中 , 使血糖升高 . 其机制为 : 糖原中大多数葡萄糖残基是由 - 1 ,4 糖苷键相连 , 在分0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40 卷 2004 年第 4 期
7、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140 2004 No14 枝点是由 - 1 , 6 糖苷键相连 , 每个分枝大约有 10个 葡萄糖残基 . 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 肌肉中糖原磷酸化酶被激活 , 糖原在该酶磷酸解的作用下 ,从还原性末端葡萄糖残基的 - 1 , 4 糖苷键断裂 ,生成 1 - 磷 酸葡萄糖和少一个葡萄糖基的糖原分子 .磷酸化酶逐个磷酸解移去葡萄糖单位 , 直至靠近 1 ,6 - 糖 苷键的分枝点的 4 个葡萄糖单位就不能继续降解了 , 此后则由转移酶催化将 3 个糖残基从某个糖链转移到另
8、一个 4 糖残基的链上 . 剩下一个糖残基以 - 1 ,6 糖 苷键与糖原连接后由去分枝 酶 (1 , 6- 糖苷酶 ) 水解为 1 - 磷 酸葡萄糖 , 最后的糖残基的线型糖链又可由磷酸化酶进一步水解 . 1 - 磷 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的催化下经 过 1 , 6 - 二磷酸中间产物生成 6 - 磷 酸葡萄糖 . 在肝、肾和小肠中 , 6 - 磷酸葡萄糖被葡萄糖 6 - 磷酸 酶水解成葡萄糖 , 进入血液循环 2 . 通常在肌细胞内的游离葡萄糖不论是外源性的还是内源性的 , 都被己糖激酶催化迅速转变 成 6 - 磷 酸葡萄糖 . 但在进行大强度运动过程中 , 由于肌糖原大量分解 , 生
9、成的 6- 磷 酸葡萄糖抑制己糖激酶的活性 , 使游离葡萄糖不能磷酸化 , 便直接释放入血液中致使血糖升高 1 ,3 .在长时间运动时 , 运动的肌肉不断吸取血糖 ,吸取量和运动强度有关 . 当在自行车功量计上分别以 65、 130、 200 W 运动时 , 肌肉中葡萄糖的吸取量分别为 1、 2、 4 mmol/ min , 氧化这些葡萄糖 ,可提供运动时总能量的 28 %、 29 %、 37 %. 运动时肌肉不断吸取葡萄糖 , 就可以阻止肌糖原下降 ,运动员的耐力就能保持和提高 . 肌肉吸取葡萄糖的多少决定于肌肉中糖原含量 , 含量较低时吸取值就大 . 正常肌糖原含量的肌肉由血糖供能只占消耗
10、总能量的 7 % , 而低糖原的肌肉中 , 血糖供能可达46 %. 因此 , 肌肉吸取葡萄糖的速率对保证运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3 . 运动持续进行到 2 4h (视运动强度大小而定 ) , 运动肌群摄取血糖的速率进行性下降 , 其降低程度与动脉血糖浓度的降低是平行的 . 可见 ,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是骨骼肌对血糖摄取效率的改变 , 而是继发于血糖浓度的减少 . 在长时间运动后期 , 肌糖原储存已被大量排空 , 这时骨骼肌主要依靠摄取血液葡萄糖来获取糖 .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无外源性葡萄糖补充 , 肝糖原贮存也势必迅速排空 , 糖异生作用不能维持能量代谢所需 , 血糖浓度进行性降低 , 当出现
11、低血糖状态时 , 运动员已显得筋疲力尽 , 这是形成长时间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1 .3 肌糖原和运动能力311 肌糖原贮备的消耗肌糖原的消耗和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当以约 30 %、 60 %最大摄氧量运动时 , 运动 1h 肌糖原线性减少 ; 以 75 %最大摄氧量运动 1 h , 肌糖原大量被消耗 , 以 90 %最大摄氧量运动 25 min 和以 120 %最大摄氧量运动 5 min 便筋疲力尽 , 但肌肉中仍有肌糖原 , 可见以 60 % 80 %最大摄氧量长时间运动时 , 肌糖原消耗最大 . 肌糖原的数量和这时的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 肌糖原贮量高者 , 保持速度耐力的时间
12、较长 , 肌糖原贮量少者 , 速度耐力下降就快 .肌糖原排空存在着肌纤维类型不同之间的特异性差别 , 在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时慢型 和快型 肌纤维中糖原先排空 , 以后快型 肌纤维也被募集而显示出最快速度的糖原排空 .312 肌糖原的超量恢复首先提出运动后肌糖原超量恢复现象的是前苏联的 Yampolskaya (1950 年 ) , 1967 年 Hultman 等让受试者以 75 %最大摄氧量用一腿在自行车功量计上运动至筋疲力尽 , 另一腿为安静对照 . 在运动后连续 3 天给高糖膳食 , 结果运动腿肌糖原数量是不运动腿的两倍 . 由此可看出 : 运动后肌糖原的超量恢复和肌糖原贮备的消耗有关
13、; 肌糖原超量恢复的快、慢和数量依赖于食物的补充 ;单纯 食糖不足以引起肌糖原超量恢复 , 故安静腿肌糖原变化不明显 . 其机理为 : 运动后肌糖原浓度较低 ; 葡萄糖运输活化 ; 运动可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 ; 葡萄糖和胰岛素激活糖原合成酶 , 使糖原合成酶敏感性提高 . 动物实验证明 , 在不久前进行过收缩的肌肉中 , 肾上腺素对糖原合成酶的抑制作用实际上已部分解除 .Conlee (1978 年 ) 发现 , 尽管在运动后的恢复早期阶段 , 体内血浆激素的变化基本上与运动时相同 ,仍然是诱导糖原分解的模式 , 但是在参加过运动的肌群中却依然出现迅速合成糖原的现象 . 运动后肌糖原浓
14、度较低 , 本身对糖原合成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作用 , 甚至于可以在血浆低浓度胰岛素及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状态时发生肌糖原合成现象 1 .糖原合成酶有 型和 D 型两种构型 , D 型可被 6 - 磷 酸葡萄糖活化为活性高的 I 型 . 在生理条1112004 年第 4 期 李 洁等 : 人体内糖与运动能力2004 No14 Sugar in human body and sport ability 件下 型起作用 ; 在筋疲力尽运动后 型的百分含量升高 , 使糖原合成加快至糖原贮量正常 , 通过反馈调节 型百分含量恢复正常 . 这就部分地说明长跑运动员具有较高肌糖原的原因 , 也说
15、明了为什么不需要筋疲力尽运动 , 只需跑步就可能使肌糖原超量恢复 ; 也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 , 在大运动量后吃普通膳食肌糖原也较高的原因 3 .在运动结束后不久 , 血浆胰岛素浓度即迅速增高并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 有时甚至高于运动前水平并可保持几小时 . 胰岛素可激活糖原合成酶使之由活性小的 D 型转化为活性高的 型 . 运动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糖原含量有关 . 当骨骼肌中的糖原含量越低时 , 胰岛素促使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内合成糖原的作用也越大 . 所以 , 在运动后血液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和糖原合成率增大主要在糖原排空较多的肌细胞中发生 1 .313 骨骼肌的糖异生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认为 , 在
16、正常生理条件下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 骨骼肌被认为不具备糖异生作用的能力 . 可是 , 近几年的一些研究认为高等动物的骨骼肌仍然具备糖异生作用的能力 . 在骨骼肌中不同非糖物质作为前体异生为糖的过程虽各有差异 , 但是基本上都要经过糖酵解的逆过程 . 糖酵解途径大多数是可逆反应 , 但有三步反应是不可逆的“能障”反应 , 它们是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催化的 3 个耗能反应 : 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 6 - 磷 酸葡萄糖 , 它的逆向过程在肝脏中由葡萄 糖 - 6 磷 酸酶催化完成 , 骨骼肌中缺乏此种酶 . 在骨骼肌中 6 - 磷酸葡萄糖可转变成1 - 磷 酸葡萄糖 , 经
17、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 , 再经糖原合成酶和分枝酶催化 , 完成肌糖原的合成过程 . 磷酸果糖激酶是糖酵解过程的主要限速酶 ,催化 6 - 磷酸果糖生成 1 ,6 - 二磷 酸果糖 . 它的逆向过程是由果 糖 - 1 ,6 二 磷酸酶催化 . 哺乳动物无论是快肌纤维还是慢肌纤维都具有明显的果 糖 - 1 ,6 - 二磷 酸酶的活性 , 都具有糖异生的能力 . 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为烯醇式丙酮酸 , 烯醇式丙酮酸自动转变成为丙酮酸 . 从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逆向反应是糖异生作用的关键过程 . 在骨骼肌中存在着丙酮酸羧化支路 .丙酮酸进到线粒体中经过丙酮酸羧化酶 (需生物素
18、及 1mol A TP) 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 , 再经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生成苹果酸 . 苹果酸可以穿梭通过线粒体“膜障”进入到细胞浆 , 再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成为草酰乙酸 , 后者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作用 , 催化成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Dyson 等在 1975 年进一步证明 , 在哺乳动物的骨骼肌中丙酮酸激酶本身就具有催化这一逆向过程的直接作用 , 以乳酸作为底物进行糖异生无需经过其他任何酶的代谢支路 .哺乳动物骨骼肌中以异生作用合成肌糖原的前体并非只有乳酸 , 鼠在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肌乳酸产生量极少 , 就可以利用生糖氨基酸、甘油等作为前体异生成肌糖原 .4 肝糖原与运动411 运动对肝糖
19、原的影响在自行车功量计上以 70 %最大摄氧量作剧烈运动 30 min , 肝 脏 葡 萄 糖 输 出 可 达 800 1 100 mg/ min , 输出量增加 8 9 倍 , 糖的异生率也增加 6 倍 . 肝糖原分解速度增快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 . 肝糖原的分解速度还与运动持续时间有关 . 当进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 肝脏输出的葡萄糖中 90 %来自肝糖原的分解 , 而当运动超过40 min后 , 肝脏输出的葡萄糖中由肝糖原分解提供的比例缩小 , 由糖异生提供的比例逐渐加大 ; 当肝脏中贮存的糖原接近完全排空时 , 肝糖原分解提供的葡萄糖减少到最低程度 .412 肝糖原分解的调节肝糖
20、原分解的限速酶是磷酸化酶 , 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 、加压素、催产素、甲状旁腺素、肠血管活性肽等是刺激剂 , 胰岛素是抑制剂 , 糖皮质激素可能起促进作用 .413 肝脏的糖异生作用41311 静息状态的糖异生 人处于吸收后状态(离最后一次进食 12 14 h) 时 , 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占肝脏输出葡萄糖总量的 25 % 30 %.糖异生作用除了在肝脏主质细胞中进行外 , 还可以在枯否氏细胞中进行 . 糖异生的底物有乳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 . 在各种生糖氨基酸中 , 丙氨酸所起到的作用最大 , 可以占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的 20 % 25 % , 占肝脏输出葡萄糖的 5
21、 %8 %4 .41312 运动时的糖异生作用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 , 由于肝脏输出葡萄糖量的增加 , 葡萄糖主要依赖于肝糖原分解 , 糖异生作用只占输出葡萄糖总量的 10 %左右 . 长时间运动的早期阶段 ( 40min 以内 ) , 血糖浓度变化较小 , 但肝脏输出葡萄2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40 卷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140 糖进入血液中及组织器官摄取血糖量却与运动强度的大小成正比例的增加 . 在这一早期阶段肝脏释放的葡萄糖增加量几乎全部由肝糖原分
22、解提供 , 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量绝对速率实际上并未明显超过运动前静息的水平 , 相对作用反而减少 , 只占葡萄糖总输出量的 6 % 16 %. 在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过程中 , 随着肝糖原贮量逐渐减少 , 糖异生作用生成的葡萄糖进行性增加 , 这与运动时糖异生作用的底物乳酸、丙酮酸、甘油和生糖氨基酸的量逐渐增多有密切关系 . 运动进行到 315 410 h , 糖异生作用的相对贡献可以增加到占肝脏输出葡萄糖40 % 45 % , 糖异生的绝对速率可以增加 3 倍 . 当贮存的肝糖原接近全部排空时肝脏输出的葡萄糖几乎全部由糖异生生成提供 , 如果运动强度较大 , 血糖降低不可避免 4 .5 补
23、糖与运动能力糖在人体内的贮量相对有限 , 当体内肌糖原含量低于临界值 (50 mmol/ kg湿肌 ) 或血糖浓度降低到临界值 (313 mmol/ L) 易诱发疲劳 , 运动强度必须减低或终止运动 . 因此人们对一些超长距离的运动项目 , 如公路自行车、马拉松跑在运动前或运动中补糖的作用早有认识 .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 ,运动时的代谢对营养提出迫切的需要 , 不仅仅只表现在运动时 , 而且对运动后的恢复也有重要作用 5 . 足量、适合的营养成分积极作用于运动后的合成、修复、生长和补充能源 , 对于尽快恢复运动能力有益 . 因而在运动实践上补糖和运动能力的关系就不仅限于那些超长距离的运动专项
24、, 还逐渐扩展到一些大强度运动专项的训练甚至比赛的领域 .511 比赛前补充糖的种类、量和时间运动员摄食糖低于“适宜”量易过早出现疲劳 , 不利于训练及比赛 . 尤其是经过一夜休息 (空腹 ) 体内糖显著减少时参加训练及比赛 , 肝糖原、肌糖原易排空导致低血糖、肌糖原或血糖浓度较快达到临界值水平以下 . 运动前适量的给糖 , 可以提高运动时糖参与能量代谢的百分率 , 有利于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及较长的运动时间 , 提高运动能力 .51111 赛前最大肌糖原化 这一方法在本世纪60 70 年代曾经广泛使用 , 但效果并不理想且有较大的副作用 . 后经多年修改其方法变为赛前 7d内运动员适当调节膳食
25、和训练 . 赛前第 7 d 至第 4d 训练量中等 (1 2 h/ d) , 摄糖量中等偏低 (350g/ d) , 使肌糖原在运动时易排空 , 而运动员仍能接受 ; 赛前第 3 d 至 1 d 训练量逐渐减少 (30 60min/ d) , 并高糖膳食 (500 600 g/ d) , 这样可以使肌糖原浓度高于正常 , 增加 20 % 40 %. 这一方法只适用于超长距离的运动项目 .51112 比赛前当日补糖 比赛前当日补糖应视膳食情况而定 , 其量约为 1 5g/ kg体重 , 补糖的时间在赛前 2 4 h 为宜 . 在赛前 4 h 补充的应为多糖(淀粉类食物 ) 、固体、易消化、含糖成
26、分高的食物 , 其量可达到 4g/ kg体重 左右 ; 运动前 2 h 补糖应以含单糖、双糖、低聚糖的液体饮料为宜 , 其量约为 1g/ kg体重 . 有实验证实 , 短期连续补充葡萄糖、果糖及葡萄糖与果糖的混合液后运动 , 小鼠的游泳耐力延长 , 其中服葡萄 糖 - 果 糖混合液组最长 , 其次是复果糖组 5 . 耐力运动员赛前或训练前如经过一夜禁食 (肝糖原大量排空 ) 或膳食中糖占总热量 60 % 70 %以下时 , 当日补糖对维持最佳运动能力有益 .51113 运动员对比赛前补糖的个体适应 运动员在赛前补糖后的代谢反应不尽相同 , 取决于运动员的状态、个体差异、给糖的类型和量 , 一些
27、运动员赛前补糖胰岛素反应强 , 易产生低血糖 , 因此不宜补糖 .512 运动后糖的摄取及糖原合成运动员经历了竞赛和大运动量训练 (不只限于耐力运动 , 包括球类、游泳、划船等长时间训练或连续比赛 ) , 工作肌中糖原贮量显著减少 , 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恢复过程及运动能力 . 在运动的恢复期内 , 对营养的迫切要求仅仅在运动后几小时内 ,而糖是促进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一种重要物质 . 恢复过程加快意味着训练计划的质和量易完成 , 连续比赛易成功 .51211 肝糖原的合成 以果糖作为底物比葡萄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好 , 这是因为肝脏中果糖激酶的活性比葡萄糖激酶的活性高得多 . 补充等量果糖 ,肝糖原
28、合成率比葡萄糖快 317 倍 .51212 体内各器官糖原合成速率 恢复期心肌糖原贮存速率比骨骼肌快 , 骨骼肌中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快 , 肝糖原恢复最慢 , 这与肝脏不断释放葡萄糖到血液中供应其他器官糖原贮存的恢复有关 . 所以运动后摄食葡萄糖的同时摄食果糖有利于恢复 .51213 肌糖原的合成 运动后肌糖原的合成速率与进食糖的类型、量、时间密切相关 . 运动后正常膳食 24 48 h 肌糖原贮量可以完全恢复 , 进食不3112004 年第 4 期 李 洁等 : 人体内糖与运动能力2004 No14 Sugar in human body and sport ability 当 72h 也不
29、能恢复 . 运动后恢复早期阶段 , 即最初几小时内糖原合成酶活性高 , 糖原合成速率也快 .有实验证实 , 在长时间激烈运动后立即服用含糖饮料的运动员 (2g/ kg体重 ) 糖原合成速率比对照组运动员快 300 % , 如果饮用糖水的时间推后 2 h 糖原合成速率将减慢 47 %. 也有人报道运动后 6 h 内摄糖 017 g/ kg体重 , 也能使糖原恢复速率达到较大值 .所以 , 运动后几小时内摄糖 017 210 g/ kg体重 可能有实际效益 . 如果运动中机体处于脱水状态 , 糖原合成速率就会显著下降 , 这是因为糖原在细胞内贮存 1 g 需结合水 217 g. 所以运动后及时补充
30、水和钠是十分重要的 , 钠能促进肠吸收葡萄糖和水 .51214 运动后肌糖原恢复与运动能力恢复的关系运动后体内糖贮量的恢复与运动能力恢复之间有密切联系 . Brooks6 等使受试者进行 70 %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至力竭 (平均运动时间 153 min) , 运动后休息 40 min , 将受试者分成两组 , 一组补充糖 115 g (25 %葡萄糖溶液 ) ; 另一组受试者只补充水作对照 , 两组受试者在休息 40 min 后再重复上述强度运动 , 对照组运动时间仅 29 min , 补糖组运动时间为 78 min , 比对照组多 217 倍 . 因此 , 运动后及时补糖对恢复运动能力有益
31、.Bangslo 等报道 , 英式足球比赛下半场跑得少的运动员肌糖原浓度最低 , 可见肌糖原浓度和活动能力之间有密切关系 4 .参考文献 :1 许豪文 . 运动生物化学概 论 M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1.2 沈 同 . 生 物化学 (下 ) M . 第二版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1.3 冯炜权 . 供能物质和运动能 力 J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1987 , 6 (1) : 45 48.4 许豪文 . 补糖对运动员训练和竞技能力的影 响 J .体育科研 , 1996 , 7 (2) : 19 24.5 王竹影 , 严 政 , 邵慧秋 . 葡萄糖及果糖对
32、小鼠运动能力影响的对比研 究 J . 体育与科学 , 2000 ,21 (5) : 32 35.6 Brooks G A , Mercier J . Balance of carbohydrate lipidutilization during exercise : the crossover concept J . JA ppl Physiol , 1994 , 76 : 2253 2261.(责任编辑 赵更吉 )(上接第 90 页 )不从心 . 要解决这些矛盾 , 必须加强中央政府对诸如类似于甘肃省这类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借鉴日本经验 , 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33、) 为了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 我国也应建立相应的国土开发法律体系 , 通过立法 , 确定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和地方双重开发的行政机制 , 解决权责关系和资金分担等问题 .2) 对于西部各个省区的国土开发 , 中央也可借鉴日本的经验 , 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 , 负责开发规划的制定 , 统一管理和调整西部各个省区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公共投资预算 .3) 完善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措施 . 通过立法 , 明确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财权和义务 , 允许地方发行特殊债券 , 设立如“西部开发银行”那样的国家区域开发政策性金融机构 , 以此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对西部地区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 日本国土
34、交通省北海道局 . 为了开发新时期的北海道北海道开发概要 R . 北海道 : 北海道开发局 ,2003. 2 8.2 财团法人北海道开发协会 . 开发要览 (2002 年版 ) R . 北海道 : 财团法人北海道开发协会 , 2002.13 42.3 顾林生 . 日本北海道综合开发体系及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 示 J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 2003 , (2) : 30 35.4 甘肃省统计局 . 2002 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 EB/ OL . 中国统计信息网 www. stats. , 2003 .5 聂华林 , 王 颖 . 产业政策与甘肃区域产业结构演 变J .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2 , 30 (2) :95 101.(责任编辑 惠松骐 )4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40 卷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