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956631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诊法 辨证 治法,中医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原理:以表知里;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主要内容:诊法+辨证 1.诊法:望 闻 问 切 2.辨证:症证(证候)辨证病(病名)诊断的三个原则: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别病证 1.整体观念:人是统一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 2.四诊合参:详尽收集临床资料 3.辨别病证: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诊 法 述 要,【内容提要】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内容和意义。临床上只有把望闻问切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要点】1.熟练掌握五种病色特征与主病;熟练掌握常见病脉的特征与主病;熟练掌握问诊主要内容;2.熟悉和了解望舌、望神和切脉

2、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注意事项。,第一节 望 诊,一、全身望诊 望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从而对病性的寒热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形成总体的认识。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2.望色:望颜面、口唇、舌质、爪甲等的五种(青赤黄白黑)病色。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青色属木,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赤色:主热证。(多为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黄色:主湿证、虚证、黄疸。(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所致)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白色属金,多由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证。(黑色属水,为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

3、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所致),二、局部望诊三、望排出物四、望小儿指纹 小儿食指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由近及远的三节为风关、气关、命关。 临床意义可概括为: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五、望舌 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 1.望舌质: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 红舌:主热证; 绛舌:主热盛、瘀证; 青紫舌:主阴寒、瘀血。,2.望舌苔: 苔质: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 润燥(反映津液亏虚); 腐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 苔色: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 黄苔(多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3.望舌的临床意义 判断正气盛衰 辨病位之深浅 区别病邪性质

4、推断病势进退 判断病情预后,第二节 闻 诊,一、听声音二、嗅气味,第三节 问 诊,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第四节 切 诊,脉 诊 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象与心脏的活动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搏。 脉诊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常用“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此处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所在,是脉之大会。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

5、能在寸口有所反映。 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左寸关尺候心肝肾、右寸关尺候肺脾命。,常见病脉 1.浮脉类:轻取即得。 包括浮、洪、濡、散、芤、革 2.沉脉类:重按始得 包括沉、伏、弱、牢 3.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包括迟、缓、涩、结 4.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包括数、促、疾、动 5.虚脉类:应指无力 包括虚、细、微、代、短 6.实脉类:应指有力 包括实、滑、紧、弦、长,常见病脉主病 1.浮脉:主表证、虚证。 2.沉脉:主里证。 3.迟脉:主寒证。 4.数脉:主热证。 5.虚脉:主虚证。 6.实脉:主实证 7.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8.滑脉:主痰饮。食积、实热。 9.洪脉:主气分热盛

6、。 10.紧脉:主寒证、痛证、宿食。11.濡脉:主诸虚、湿证。 12.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伤寒、痛甚、湿证。 13.涩脉: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 14.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15.代脉:主脏气衰微,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等。 16.促脉:主阳热亢盛、气血痰食郁滞,脏气衰败。,中医辨证,【内容提要】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是以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理论基础,辨明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变化及正邪盛衰状态的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辨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既是对温热病的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深浅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

7、六经辨证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以阴阳为纲,将外感热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通过表里、寒热、虚实之别。,【要点】 1.掌握八纲辨证中各个纲领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鉴别要点; 2.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在病理状态下各脏腑所产生的主要证候类型、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定义,各证的证候特点及传变规律。 4.掌握六经辨证主要表现。,第一节 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概括病证类别;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 寒、热辨别疾病病性; 虚、实判断正邪盛衰。,八纲之间相互关联 在临床应用八纲辨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各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又相互

8、关联而不能截然分割。如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的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往往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所以在运用八纲辨证中要注意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等,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第二节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病证: 虚证:气、血、阴、阳之不足; 实证:火、热、痰、瘀等侵犯而致; 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2.小肠病变: 实热:心火下移致肠内积热; 虚寒:脾阳受损而累及。,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相表里) 1.肺的病证: 虚

9、证:气虚,阴虚。 实证:风、寒、燥、热等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 肺病的常见症状: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2.大肠病变:大肠病变多实证。 大肠实热、大肠液亏、大肠热结;便秘、泄泻。,三、脾与胃病辨证(脾与胃相表里) 1.脾的病证: 脾病多虚证(气虚、阳虚),以脾阳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及气虚下陷为常见; 脾病的常见症状: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 2.胃的病变: 胃病多实证(湿、热、火、食),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病理改变; 胃病的常见症状: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 脾升胃降,燥湿相济,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四、肝与胆病辨证(肝与胆相表里) 1.肝的病证: 虚证:

10、肝阴、肝血不足; 实证:气郁、寒凝、湿热,阳亢、风动。 肝病的常见症状:胸胁少腹胀、窜通,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病,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 2.胆的病变: 多为实证,以湿热、痰郁为主; 胆病常见症状:口苦、发黄、惊悸失眠等。,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与膀胱相表里) 1.肾的病证: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宜固藏而不宜泄。 肾病多虚证:气虚、阴虚、阳虚; 肾病的常见症状:腰膝酸软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牙齿松动,阳痿早泄,精少不育,经少闭经及水肿,二便异常等。 2.膀胱病变: 实证:湿热蕴结; 虚证:膀胱失约; 膀胱病常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闭及遗尿、小便失禁。,

11、六、脏腑兼病辨证 主要掌握:心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肝脾不调证、肝胃不和证、肝火犯肺证、肝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证候特点及病机。,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针对温热病的辨证方法。由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并完善。 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一、卫分证 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属于八纲辨证中的表热证,六经辨证中的风邪袭表。 【证候】主证和兼证; 银翘散主之。,二、气分证 温热病邪内伤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的里实证。 1.气分大热证: 白虎汤 2.热结肠道证: 增液承气汤,三、营分证 温热病邪内陷,灼伤营阴,心神被扰。是热入血分的轻证。 1.热伤营阴证 清营汤 2.

12、热入心包证,四、血分证 温热病发展到最危重阶段,也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以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机变化;血分证候以心肝肾的病变为主。 1.血分实证(心、肝):邪热内扰心神、血热妄行(动血)、血热生风(动风) 犀角地黄汤、羚羊钩藤汤 2.血分虚证(肝、肾):邪劫肝肾之阴、虚风内动。 青蒿鳖甲汤,第四节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东汉张仲景创立,用于对外感伤寒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病),一、太阳病证 1.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2.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13、 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蓄水与蓄血证区别的重点在小便利与不利,出现精神症状为蓄血证,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胃经实证) 白虎汤证 只有无形的邪热 2.阳明腑证(大肠经实热) 承气汤 无形邪热+有形燥屎,三、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证四、太阴病证 脾阳虚衰、寒湿内生附子理中汤,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多见) 麻黄附子细辛汤 2.少阴热化(少见) 黄连阿胶汤六、厥阴病证 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乌梅丸,中医治疗方法,【内容提要】 1.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则: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大总则) 2.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治法。,【要点】

14、 1.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则; 2.掌握八大治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3.熟悉八大治法的临床适应证; 4.熟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 5.熟悉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第一节 治疗原则,1. 未病先防:预防为主、养生保健; 2. 既病防变:早期治疗(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防病传变); 3. 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4. 调整阴阳:损其偏盛、补其偏衰; 5. 扶正祛邪:扶正是为了有力祛邪; 6.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二节 治疗方法,一、汗法 即解表法或解肌法。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者。

15、二、吐法 即催吐法。 运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吐出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积滞或毒物的实证。,三、下法 即泻下法。 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胸膈、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四、和法 即和解法。 运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以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的少阳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证等。,五、温法 即祛寒法。 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包括寒实证和虚寒证。六、清法 即清热法。 运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七、消法 即消导法或消散法。 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瘀、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八、补法 即补益法。 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益精血,消除虚弱证候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