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德国古典美学.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563625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古典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德国古典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德国古典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德国古典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德国古典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德国古典美学,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宽泛地讲,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回归的过程: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本体论关注“世界是什么”? 认识论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语言论关注“我们如何言说世界”? 这三个阶段是一种递进关系,也是一种包涵关系。,知识要点,1德国古典美学的含义 2 德国古典美学具备现代性的几个维度 3 康德的美学思想 4歌德和席勒的艺术经验总结 5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知识背景,1 何谓德国古典美学?这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德国以康德、费希特、谢林、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为代表,所形成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不仅以德国古典哲学作为理论基础,而且就是德国古

2、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曾经这样加以论述: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维以来,还从未有过象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 从恩格斯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是从康德到黑格尔所进行的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其体系的广大和包罗万象,是人类自有哲学以来,还从未有过的。,德国古典美学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一 对启蒙的深化和改造 二 审美公共性的建立 三 回归生活世界 四 解放的

3、维度,第一节 康德的美学思想,一 康德(Immanud Kant , 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大学时学习自然科学,哲学和神学;1770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将美感还原为一般快感)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二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康德认为,

4、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三他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质)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2)审美判

5、断的第二契机(量)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关系)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既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他对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作了如下总结:“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4)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方式)从方式上看,即从判断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也就是说,审美对象对任何人都具有必然性,必然引起审美快感,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关

6、于审美判断的第四契机康德总结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康德把这一切都建立在先验的“共同感”的假定上面,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他鲜明突出了美的本质和特性问题,使这一问题的探讨进入了新的阶段;明确提出了美感经验的理性基础和社会性问题,从而把美的问题同人的全部心理和人类整体联结起来。,四 康德其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理论崇高论(与朗基努斯、席勒的比较)艺术的本质特征游戏说审美观念天才论,第二节 歌德和席勒,一 歌德的美学思想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主要是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美学家。 歌德对美学的兴趣

7、曾受到康德的启发。但是,歌德并不是康德的忠实信徒,如果说康德更多面向抽象理论,那么歌德就是更多地面向实际。 歌德的美学思想并不否认外部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他十分重视实践和感性经验的作用。,歌德故居,歌德在谈到美学和艺术问题时,一贯反对抽象的哲学思辨,注重从客观的现实出发。关于美,歌德认为,美是自然的一种“本原现象”或者说,美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也就是说,美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所讲的自然,是指包围着人的外部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但他并不认为自然的一切表现都是美的,只有那些具备了

8、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自然发展的顶峰,实现或符合自然目的的事物才是美的。,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内容和意蕴方面。所以,歌德认为,艺术或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歌德反对自然主义,要求艺术高于自然。他认为,艺术不但要服从自然,而且要超越自然,艺术并不是机械的摹仿,而是基于自然的一种创造,是“对自然的最称职的解释者”。艺术应当把自己的美加到自然身上,使题材得到升华,通过个别表现出一般。 对于艺术家来说,自然只是艺术的“材料宝库”,艺术家要凭伟大的人格去胜过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这是“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二 席勒

9、的文艺思想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著作主要有:论秀美与尊严(1793)、美育书简(1793-1794)、论崇高(1793-1794)、论运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线(1793-1795)和论素朴诗和感伤诗(1795)等。 在美学史上,席勒是从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转变的重要环节,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美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丹麦王子奥格斯堡公爵的27封信。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 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没能解决政治自由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当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席勒的美

10、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他认为,要实现政治自由,先决条件是要有具备完整性格的人,而这种人又只能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来。 席勒认为,美的概念表面上来源于经验,实际上却植根于人性。“要确定美的概念,只能用抽象的方法,从感性理性本性的能力中推论出来,总之,美只能表现为人性的一种必然条件”。,他从康德的观点出发,首先把人性分成感性和理性两个部份,认为人身上具有两种对立的因素,一是人格(Person),一是状态(Zustand),人格即自我或理性,状态则是自我的诸规定或感性。 人格的基础是自由,状态的基础是时间,有如花开花落,花总是花,人格持久不变,而状态(花开、花落)则随时而变。这就是说,人既有超越时间

11、的一面,又有受制于时间的一面,人既是有限存在又是绝对存在,既有感性本性又有理性本性。,这样,人就必然具有两种相反的要求,构成行为的两种基本法则:一方面感性本性要求绝对的实在性,要把一切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把人的一切资凛表现为现象,也就是“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另一方面,理性本性又要求绝对的形式性,要把一切纯属世界的东西消除掉,“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式”。,由于要实现这两种要求,我们便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推动,一种是感性冲动,他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 一种是形式冲动,他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 前者造成各种个别情况,后者则

12、建立起一般原则,这两种要求和冲动都是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文化的任务就在于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他们各自的界限,使之互不侵犯,相得益彰。,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戏冲动能使人性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所以,美或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或者说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在席勒看来,美根源于两种冲动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实质上是人性的完成,是自由。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精神,因此美既不只是生命也不只是形象,

13、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命与形象,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 如同康德一样,席勒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力求避免历史上经验派与理性派的片面性,而对二者加以调和。他把美放在人性的高度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加以研究,努力从真、善、美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客观性。,第三节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一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德国古典美学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它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全书(

14、1817)、法哲学原理(1821)以及他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美学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他把美学正式命名为“艺术哲学”,认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或美的艺术,也就是艺术美,因此他的美学体系便以艺术美为中心。 在美学史上,黑格尔可说是最重要的美学家。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就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成功地把辩证法和历史主义运用于美学领域。,二 黑格尔的理念 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基石是理念或绝对理念。它坚决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关于“物自体”不可知的假设。他认为,不存在所谓”物自体”,没有什么是不可知的,因为人的认识可以由现

15、象达到本质。 但是,本质是普遍的,一般的东西,它不能由感觉,只能由思想加以把握,因此,世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却只是现象,并不真实,只有现象背后的思想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现象只不过是思想的显现。,这种构成万事万物本质的思想或道理,或宇宙大法,它称之为理念或绝对理念,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基础。黑格尔认为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发展,理念自身就应当包括差异、对立和矛盾,永远处于辩证的运动之中。(正反合),黑格尔反复强调理念的具体性,它给理念下的定义是:“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概念是理念尚处于抽象状态,只涉及普遍性,因而仍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是于理应有的事实

16、尚无的一种抽象,没有个别事物的定性,但概念是一整体,本身就潜含它所代表的实在(个别),这实在就成为抽象的普遍概念的对立面,达到了否定。,二 黑格尔美学的两条基本原则 贯穿黑格尔美学的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理性主义,在黑格尔那里,美和艺术不是非理性的,而是理念的表现或显现,即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统一,是包含着丰富的理性内容的。 一是人本主义,黑格尔在谈论美和艺术时所讲的理念,并不是抽想的逻辑理念,也不是自然理念,而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理念,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这个定义的总的意思是说,美或艺术

17、应当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体。美是理念,但这理念必须要用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成为可以供人关照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四 自然美和艺术美黑格尔说:”理念的最浅进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这就是说,自然美只是美的低级形态。 黑格尔给自然美下了这样的定义:”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 黑格尔反复强调,美的理念应当“作为个别事物去理解”,个别事物有两种形式,即直接的自然的形式和心灵的形式,理念显现

18、为直接的自然形式就是自然美,显现为直接的灵形式就是艺术美。,黑格尔关于艺术美的理论,也就是关于理想的理论。他直接了当地把艺术美称作理想,而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 艺术美即理想,是人的精神的产品,具体地说就是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它是理念充分地显现于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高度统一。,黑格尔提出“是什么需要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他指出,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不是偶然的而是絶对的,问题在于这种需要的根源是什么。黑格尔回答说:“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艺术是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复现的学说。他认为,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人能以认识和实践两种方式达到对自己的意识。,五 艺术的三种类型 内容和形象之间的不同的关系,是区分艺术类型的真正的基础。 他把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每个类型之下又有不同的艺术种类,如建筑、雕刻、音乐、诗歌等等。,思考题,一 比较康德和席勒的“游戏说”,指出其理论实质和精神联系 二 怎么理解“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三 德国古典美学今天的价值何在?,延伸阅读,席勒美育书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