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高考化学试题的思考,有关高考化学试题的思考,2008年理综全国卷化学试题浅析对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化学的主流题型数据、表格与图像专题进行归纳分析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2008年理综化学试题,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渗透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符合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变化显著,注重创新,有一定陌生度。试题设计注重能力立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 。试题还突出强调了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2008年理综化学选择题,6.在溶液中加入中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Ba2+、Cl-、NO-3 B.K+、AlO-2、Cl-、SO2-4C.Ca2+、Mg2+、NO-3、HCO-
2、3 D.Na+、Cl-、CO2-3、SO2-37.下列化合物,按其品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SiO2 CaCl CBr4 CF2B.SiO2 CsCl CF4 CBr4C.CsCl SiO2 CBr4 CF4D.CF4 CBr4 CsCl SiO2,2008年理综化学选择题,8.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C.2-甲基丁烷和戊烷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9.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A.3和17 B.1和8C.1和6 D.7和12,2008年理综化学选择题,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N
3、H3、CO、CO2都是极性分子B.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HF、HCl、HBr、Hl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CS2、H2O、C2H2都是直线型分子11.已知:4NH3(g)+5O2(g)=4NO(g)+6H2(g). H=-1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B,2008年理综化学选择题,2008年理综化学选择题,12.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c(OH)c(HA)c(HB)c(H+)B. c(OH-)c(A-)c(
4、B-)c(H+)C. c(OH-)c(B-)c(A-)c(H+) D. c(OH-)c(HB)c(HA)c(H+)13.电解100mL含c(H+)0.30mol/L的下列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最大的是A.0.10mol/LAg+ B.0.02mol/L Zn2+C.0.20mol/L Cu2+ D.0.20mol/L Pb2+,2008年理综化学选择题解析,8道选择题分别考查的是“离子共存、晶体熔点高低、同分异构体、元素形成化合物、分子极性和结构、化学平衡图象分析、溶液中粒子浓度比较、电解简单计算”。上述内容均为平时学生训练的常见、热点内容,大多数学生不会感
5、到困难,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平时复习的要求进行分析,完成情况会很好。,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26.(16分)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与过量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请回答:(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3MnO2+6KOH+KClO3 3K2MnO4+KCl+3H2O;(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2) 3MnO42- + 4H+ = MnO2+2MnO4- + 2H2O ;,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3)若用2.5g软锰
6、矿(含MnO2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3)由上述两个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计量关系为: MnO2 K2MnO4 KMnO4 87 1582/32.580% x解得x=2.4g答:KMnO4的理论产量是2.4g,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4)KMnO4能与热的浓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5Na2C2O4+8H2SO4 K2SO4+2MnSO4+5Na2SO4+10CO2+8H2O;(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钝Na2C2O4反应完全,计算该KMnO4的纯度。设该KMn
7、O4的纯度为y,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 2/5KMnO4Na2C2O4 2/5158 134 0.165y 0.335 y=95.8,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解析,要求学生按照题目所给信息回答反应方程式和进行有关计算。 高考中不准学生使用计算器,完成两个计算来求产量,学生回答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27.(15分)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CaC2 、W CaO 、
8、X CO2 、Y Ca(OH)2 、Z C2H2 (填化学式)(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2CO2=Ca(HCO3)2(3)V的电子式是,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28.(13分)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实验开始时缓级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
9、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触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1)元素Z是氧:(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不需要,因有N2不断通入,b瓶溶液不会倒吸至a管;,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O+C M+CO MO+CO M+CO2 CO2+C 2CO 2MO+C 2M+CO2;(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需处理,因含有CO可连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O粉末的反应管。,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29.(16分)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
10、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008年理综化学非选择题,(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FeCl3溶液显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2)D为一直链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应放出CO2,则D分子式为,D具有的官能团是;(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芳香化合物B是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反应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结构简式是;(5)E可能的结构简式是.,评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26小题的困惑 由于试题所给的化学作用并非是课程内容所介绍的,学生回答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考虑到高考命题“源于教材,不拘泥
11、于中学教材”的圣旨,该题可以认为是“源于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对此可以接受,但是紧接着的2个计算要求显然太过混帐:式量计算不熟悉,数据计算不整除,对于高考中不准使用计算器的学生,完成以下两个等式的计算来求产量:“以及”。我不禁要问“混帐的命题专家们”:“让你来算算看,你会需要多少时间!”,评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27小题的困惑 (1)中学化学在什么地方谈到过CaC2和O2的反应?源在哪里?难道要从FeS2与O2的反应来套吗?要这么说的话,是不是Na2S也要和O2反应?晕! (2)通常谈CaO和H2O的作用是生成石灰乳或澄清石灰水,为何要说成白色固体?写成白色浑浊不是更好吗?难道专
12、家们出了试题后没有请人审阅过试题吗?或难道专家们出高考题是本着“不让学生做出来”的恶毒根源吗? (3)翻遍中学化学教材、教参,哪里出现过CaC2的电子式、化合物类型?凭什么要中学生去书写它的电子式?命题人了解中学化学教材吗?一群自以为是的家伙凭什么去出高考试题?又凭什么来耍弄我们的学生?,评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让人愤怒的28小题 (1)混帐的“专家”:不要求推断MZ,为何给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这样的信息?你不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先推测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是什么物质,才来完成有关问题的回答吗? (2)如今我仍旧不明白,那个“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到底是什么物质?有“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
13、状”氧化物吗?查遍能找得到的化学手册,根本没有“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氧化物!大多数学生都认为MZ是Na2O2,如果评卷时认可,那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3)答题中有要求书写反应方程式的,请问任何一个懂化学的人:MO是什么都还不确定,你怎么书写它参与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要求书写“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不可否认,试题中的2、4小问考查得很好,但这2优点不足以说明该试题出得好,因为这2小问完全可以套用到许多实验的考查中。,评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29小题的争议 (1)个人的理解:中学化学谈到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时(至于为何要用浓溴水?专家们不一定能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此
14、处不讨论。),仅谈生成邻对位的产物,甚至大学有机化学也是不谈间位的产物(因为几乎没有间位产物),本小题谈到“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如果按照教材介绍的“不考虑间位产物之意”则C是邻位甲基苯酚;如果不管实际有无这样的产物,只要位置许可就算一种,显然C是对位甲基苯酚。 (2)既然存在这样的争议,为何命题时不避开?因为只要表述成“C苯环上的H被溴取代只有两种”即可做到。但如果是故意要保留这样的模糊作为命题陷阱,那就太可怕而恶毒了。,评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我是大中的考生姚鑫,我现在告诉同志们:看题与做题是两码事,不要人云亦云,MO我平时是不会写的,但高考场上我义不容辞地写下了:M
15、0+C=M+CO2这个看似错误的方程式,结果赚了一分。最后答下来也觉得化学2卷考砸了,但后来2卷只扣了9分,1卷却错了12分化学,当时就想跳楼,高考也要考书本外的素质,这位老师的思想认识并不咋样,我认为这次化学出得相当漂亮。首先,真正拉开了档次;其次,考查了创新素质与适应能力;最后,打破了常规模型,这一点最让死学的人郁闷。 因为高考题不是八股文。,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近几年高考化学十分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但又联系紧密的知识,重视化学知识在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重视以数据、表格与图像为载体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题目的综合度加大,信息量增多,涵盖的知识点变多,计算题少,且主要不是考
16、计算,而是借助计算题考查其它知识,2007年高考没有专门的计算大题,而是将化学计算融合在其他题目中。,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在化学中,有一类问题常涉及某一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由于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引起该体系中沉淀的多少、溶液的导电能力、溶液的pH或体系中其它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这些大都可以建立函数关系来定量的描述或确定变化趋势来定性地表示。它们都可以在坐标图上精确地描述其变化轨迹或粗略地描述其变化趋势,根据这些变化可以预知某物质处在相关量时该体系的某些物理量。,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还有另一类问题是告之反应体系在变化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图像,在求解相关问题时,应紧紧围绕该图像所反映出的数学特征来解决,这比
17、单纯运用化学方法解决效果好。这两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图像法。图像法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图像法解题具有简明、直观、形象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化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想象、分析和综合解题的能力。,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运用图像法解题的关键是:(1)理解题意,分析图像,直接作答。解答非计算型图像题,首先要结合题意,看懂图像,了解其化学意义,再运用图像所涉及的有关化学知识正确地分析图像,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图像所给数据计算作答。应用图像来解答化学计算题时,要熟悉图像的特征,准确地把题意弄清,将题目所涉及有关化学知识的关系理顺,然后应用曲线变
18、化的对应数据进行解题。,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运用图像法解题的关键是:(3)根据物质变化规律或实验数据作图。考生不但要学会识图、析图解题,而且还应根据题意学会作图,并由作出的图求解问题。(4)几种方法综合运用。能将前几种方法融会贯通,根据化学原理,结合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达到巧解和速解问题的目的。,新课程高考化学题型,实验能力考查的题目以实验设计、实验问题解决为中心,将信息获取、加工能力的考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试题中设置了以具体实验装置图形、坐标式图表、生产工艺流程、数据、表格等形式的题干,题干中出现的是新问题情景,需要在考生读懂信息、重新整理信息的基础上答题,该类题目意在考查考生的信息
19、阅读、分析、整理、组合、应用的综合能力。,考点1生产工艺流程分析,例题1海水及盐卤中均有氯化镁存在,某海盐厂副产品MgCl26H2O做原料,在523以上加热,制取耐火材料原料氧化镁和盐酸。 有关原子相对质量:H1,O16,Mg24,Cl35.5。 (1)写出该法制取盐酸的反应方程式MgCl26H2O MgO+2HCl+5H2O。 (2)此法制备36.5%的浓盐酸时是否需要加入其它原料?若用此法制取36.5%盐酸,必须再加入水。 并说明理由_。,考点1生产工艺流程分析,(3)1000kg的MgCl26H2O理论上可以制得氧化镁_kg,同时制得36.5%的浓盐酸_kg。 可制得氧化镁197kg,浓
20、盐酸986kg 。 (4)在干燥的氯化氢气流中加热MgCl26H2O也可制得电解冶炼镁的原料无水MgCl2,试解释干燥氯化氢的作用是氯化氢气流可抑制氯化镁水解,并带走水蒸气。反应式为: MgCl26H2O MgCl2+6H2O。 (5)若该工厂不再增加原料(干燥剂可循环利用,忽略水蒸气的损失),利用MgCl26H2O同时制取氧化镁、浓盐酸和无水氯化镁,请你为该厂设计的工艺流程提出合理建议:_ 。 并计算原料的分配最佳物质的量之近似比(制氧化镁所用原料a mol:制无水氯化镁所用原料b mol),则a:b_:_。,考点1生产工艺流程分析,试题取材于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知识上看试题涉及到基本理
21、论、化学计算和工业生产中工艺流程设计等问题,是一道既能考查多方面的化学基础知识,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题。 (1)试题中的新信息是“用MgCl26H2O做原料制氧化镁和盐酸”,要用到已有知识、技能是“升高温度能促进盐类水解、HCl易挥发、书写化学方程式”,结合起来就可得到反应式。,考点1生产工艺流程分析,(2)这是一个定量计算和定性判断相互结合的问题。 根据(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每生成2molHCl的同时还产生5molH2O,所以在所得的酸雾中HCl的质量分数为: = 45%36.5%(3)作简单的计算就可得到结。,考点1生产工艺流程分析,(4)加热氯化镁晶体时,由于氯化氢易挥发,容
22、易生成氧化镁。所以,只有在能够抑制氯化镁水解的条件下,才能加热氯化镁晶体直接制取无水氯化镁。(5)在分析第(2)、(4)过程中可得到这样的信息:若加热氯化镁晶体只为了制取氧化镁和盐酸,需要另加原料水(反过来分析就是HCl过量);若只是制取无水氯化镁,必需加入一定的氯化氢气流。工业生产最理想的工艺要求是充分利用现有原料,不产生废物,以此为原则可提出合理的建议。,变式训练1(2006上海高考),蛇纹石矿可以看作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实验步骤如下,变式训练1(2006上海高考),(1) 蛇纹石矿加盐酸溶解后,溶液里除了Mg2+外,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
23、(2)进行操作时,控制溶液pH78(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氢氧化物 Fe(OH)3 Al(OH)3 Mg(OH)2 开始沉淀pH 1.5 3.3 9.4 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可能会导致_溶解、_沉淀。,变式训练1(2006上海高考),(3)从沉淀混合物A中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_ (填入物质的化学式),然后_ (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4)物质循环使用,能节约资源。上述实验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填写物质化学式)。 答案(1)Fe3+ 、Al3+;(2)Al(OH)3、Mg(OH)2;(3)NaOH过滤、洗涤、灼烧;(4)CO2,变式训练
24、1(2006上海高考),该题要求考生:1、看懂工业流程图;2、根据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的性质得出第(1)题为:Fe3+、Al3+;3、看懂给出数据表格图中的数据意义,并根据Al(OH)3的两性和Mg(OH)2在pH为9.4时会沉淀的性质,得出第(2)小题填空项的答案为Al(OH)3和Mg(OH)2;这两题纯粹是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应该完全得分。,变式训练1(2006上海高考),然后试题向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横向迁移,得知沉淀混合物为Fe(OH)3和Al(OH)3时,再次考查氢氧化铝溶于碱的基本性质,得出第(3)小题填空项为NaOH溶液;随后考生应回忆起固液分离和物质提纯的基础实验操作得出:过滤、洗
25、涤、灼烧的标准答案。第(4)小题引入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操作流程:循环,识工业流程图,可知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O2。到此台阶,各单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得以整合,但充其量是从基本题提升到中级要求。,考点2实验数据分析,例题2(2007广东高考) “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 t 来度量,t 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考点2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编号 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c(SO42-)/molL- 0
26、.040 0.040 0.080 0.020 0.040t /s 88.0 44.0 22.0 44.0 t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 (2)显色时间t2=_。(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填字母) A、44.0s 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考点2实验数据分析,答案(1)研究反应物I-与S2O8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s(3)A(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考点2实验数据分析,本题通过碘钟实
27、验采用研究性学习形式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科学实验能力进行了考查。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淀粉溶液显色的时间越小,实验c(SO42-)相同,实验c( I- )实验的3倍,实验反应速率是实验的3倍,淀粉溶液显色的时间实验反应速率是实验的1/3。在浓度不变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淀粉溶液显色的时间越小。,变式训练2,醋酸是重要的一元酸,在有机和无机反应中都有应用。(1)在酯化反应的实验中,乙酸、乙醇的用量和平衡时乙酸乙酯的生成量如下表,变式训练2,该酯化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K=_。 由表中数据推测,数值X的范围是_推断的依据为_。 假设乙醇
28、的价格为500/k mol,乙酸乙酯的价格为1600元/kmol,同反应2相比,反应3的经济效益_(填:增加或减少),变式训练2,(2)10mL 0.10mol/L的稀醋酸中存在着平衡: CH3COOH CH3COO- + H+。向稀醋酸中不断加水向稀醋酸中慢慢滴加0.10mol/L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醋酸电离度的变化图线已画出,请你在下图中画出过程中醋酸电离度的变化图线,变式训练2,答案: (1)K= (2)1.57X1.76(1分),在乙酸的物质的量相同条件下,增加乙醇的物质的量平衡向右移动,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增加,减少乙醇的物质的量平衡向左移动,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减少 (3)减少,变式训
29、练2,变式训练2,提示:要重视培养设计数据处理表格的能力以及画工作曲线,并从工作曲线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或得出结论的能力。,考点3图像分析,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 X(g)+2Y(g)2Z(g),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AX的浓度的减少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CZ的浓度的增加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答案 C,考点3图像分析,解析:考查学生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以及识图和形数结合的能力。此题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与速率时间变化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解题时,也必须运用以
30、上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考点3图像分析,根据题意以及对速率时间图的分析可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当于“V正tV逆t”,由于此题中V正是以Y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因此“V正tV逆t”就等于反应中转化了的Y的浓度与生成的Y的浓度之差,即Y的浓度的净减少量但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并无“Y的浓度的减少”这一选项,这就需要再作一步转化。从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Y与生成Z物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因此,Y的浓度减少等于Z的浓度增加。,考点3图像分析,提示:化学图像题是化学试题中的一种特殊题型,其特点是:图像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化学知识寓于坐标曲线上,简明、直观、形象。解答图像题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
31、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像特点,析图的关键在于对弄清图像的“原点”、“交点”、“转折点”、“终点”的涵义。,变式训练3(2006年江苏高考),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得到如下变化规律(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变式训练3(2006年江苏高考),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H0,P2P1B反应:H0,T1T2C反应:H0,T2T1;或H0,T2T1 D反应:H0,T2T1答案 B、C,变式训练3(2006年江苏高考),解析:利用坐标图曲线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与外界条件的关系,是这部分习题的主要特征。解答
32、这类题目的方法思路是:(1)看懂图像:一看面(即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变化的趋势);三看点(即看线是否通过原点,两条线的交叉点及线的拐点;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五看定量图像中有关量的多少。,变式训练3(2006年江苏高考),(2)分析特点:即分析可逆反应的特点,一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二看反应的热效应(放热还是吸热)。(3)联想规律:即联想到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且熟练准确。(4)作出判断:依题意仔细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变式训练3(2006年江苏高考),对A选项分析,反应:H0,压强不变,温度升高,A的平
33、衡转化率增大,故A不符合题意。 对B选项分析,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时间越小,H0,温度升高,平衡左移,达到新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减少,B符合题意。,变式训练3(2006年江苏高考),对C选项分析,温度不变时,反应物B物质的量增大,平衡右移,平衡体系中生成物C的体积分数增大,由于反应物A起始量不变,当反应物B物质的量增大到一定量时,生成物C的体积分数反而减小,故C项符合题意。 对D选项分析,反应IV 是一个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的放热反应,当压强改变时平衡不移动,温度升高,A的转化率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分析可知,B、C选项符合题意。,考点4图象的绘制,例题4(2005江苏高考
34、) 硫酸亚铁(Fe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实验室通过如下实验由废铁屑制备FeSO47H2O晶体: 将5% 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加热数分钟,用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将废铁屑用水洗涤2 3遍;,考点4图象的绘制,向洗涤过的废铁屑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控制温度在50 80之间至铁屑耗尽; 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结晶; 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 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将制得的FeSO4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密闭保存。,考点4图象的绘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的目的是_,加热的作用是
35、_。 (2)实验步骤明显不合理,理由是_。 (3)实验步骤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其目的是_;_。,考点4图象的绘制,(4)经查阅资料后发现,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结晶可分别得到FeSO47H2O、FeSO44H2O和FeSO4H2O。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该温度下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所示(仅在56.7、64温度下可同时析出两种晶体)。,考点4图象的绘制,硫酸亚铁的溶解度和析出晶体的组成,考点4图象的绘制,请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硫酸亚铁的溶解度曲线。,考点4图象的绘制,(5)若需从硫酸亚铁溶液中结晶出FeSO44H2O,应控制的结晶温度(t)的范围为_。 【答案】(1) 除油污升高温度,溶液碱
36、性增强,去油污能力增强 (2)应该铁屑过量(或反应后溶液中必须有铁剩余),否则溶液中可能有Fe3+存在 (3) 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用冰水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7H2O的损耗,考点4图象的绘制,(4)如图所示 (5) 56.7t64,考点4图象的绘制,解析:物质的制备,除杂是关键。杂质的来源,可能是原料中就有,也有可能是实验操作中带入。有了这意识,就容易弄清命题意图,把握好实验目的了。该实验中的原料为废铁屑,其中有那些可能杂质,带着这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就会把准了。,考点4图象的绘制,实验步骤的目的,是对原料的处理,分析原料和使用的试剂,原料为废铁屑,试剂Na2CO3溶
37、液,Na2CO3 溶液是一种碱性溶液,根据对原料除杂要求,不难推出该过程是除去原料上的油污。至于加热原因,根据盐类水解知识可知,升高温度,促进了Na2CO3的水解,溶液碱性增强,去油污能力增强。,考点4图象的绘制,废铁屑除了有杂质油污,肯定有三价铁,在实验操作中也必须除去。而在实验步骤中硫酸过量,不能保证三价铁能否完全除去,所以实验步骤明显不合理。其理由是应该铁屑过量(或反应后溶液中必须有铁剩余),否则溶液中可能有Fe3+存在,使得最终产品中有三价铁。由上可见,解这两小题关键是对原料中可能性杂质要进行充分分析,做到心中有数。,考点4图象的绘制,步骤用冰水洗涤,“洗”显然是除去实验中带入的杂质,
38、即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用“冰水”洗涤而不用常温水洗涤,是为了尽可能减少晶体的溶解,降低洗涤过程中FeSO47H2O的损耗问题 (4)为作图题,根据数据在题给的图中作出溶解度曲线。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图中每格单位,横坐标每格为4,纵坐标每格为2g ,再题中所给的有关数据,标出特殊点,描绘出平滑的曲线。,考点4图象的绘制,问题 由题给数据可见,硫酸亚铁溶液中结晶出FeSO44H2O,在56.7t64之间,这是一个粗略范围,对于具体实验操作来说,行不行?有些同学在此费了脑筋,甚至有的同学还试图想根据上题中的曲线来回答这一问题,结果还白费了时间。实际上题中“仅在57.6、64温度下可同时析出
39、两种晶体”这句话也告诉你,除57.6、64温度这两个温度不在范围内,其间的温度都可达到实验要求了。由此可见,认真审题是多么重要!,考点4图象的绘制,提示:要求考生将设计合成图像。这也是图像题首次在高考(2005年)实验题中出现。在以后的高考复习中应重视。,变式训练4(2006上海高考),已知:4NH3+5O24NO+6H2O; 4NO+3O2+2H2O4HNO3设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0.20,氮气体积分数为0.80,请完成下列填空及计算 (1) amolNO完全转化为HNO3需要氧气_mol(2) 为使NH3恰好完全氧化为一氧化氮,氨空气混合物中氨的体积分数为_(保留2位小数)。,变式训练4
40、(2006上海高考),(3) 20.0moL的NH3用空气氧化,产生混合物的组成为:NO18.0mol、O212.0 mol、N2150.0 mol和一定量的硝酸,以及其它成分。(高温下NO和O2不反应) 计算氨转化为NO和HNO3的转化率。 (4) 20.0moL 的NH3和一定量空气充分反应后,再转化为HNO3,变式训练4(2006上海高考), 在下图中画出HNO3的物质的量n(A)和空气的物质的量n(B)关系的理论曲线。 写出当125n(B) 200时,n(A)和n(B)的关系式_。,变式训练4(2006上海高考),【答案】(1)75a mol(2)0.14(3)氨转化为NO的转化率为9
41、0%;氨转化为HNO3的转化率为6%(4) 3n(A)=0.8n(B)-125,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以下所列的知识点在近10年来的化学高考命题中呈现率达90%以上。在最后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一一对照来巩固相应的基础,如果某些点的认识不够,建议重温相应的教材和教辅数据,确保该内容的高得分率。,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1. 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1) 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 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 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 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
42、应 (6) 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2.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 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 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 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存在 (4) 建议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3. 阿氏常数与阿氏推论 (1) 利用克拉伯龙方程推导“阿氏4推论”,(P、V、T)条件下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体积比、密度比” (2) 利用克拉伯龙方程计算不同温度或压强下的体积 (3) 熟悉NA常考查的微粒数目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4. 化学能量 (1) 2008年该
43、内容被独立地罗列于考试说明中,请多加注意 (2) 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3)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交换关系,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5. 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 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2) 因能反应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3) 因能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4) 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5) 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6) 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7) 题设中的“酸碱性、颜色”等,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6. 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1) 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 (2) 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3)
44、物料守恒中离子与水解产物的综合考虑 (4) 浓度的计算请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表达,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7. pH的计算(1) 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 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 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8.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1) 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 以“高则快”,“低则慢”来理解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4) 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5) 平衡移动
45、中的“等效平衡”理解(难点),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9. 电化学知识 (1) 以家庭里的干电池为参照物理顺“电极名称” (2) 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3) 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4) 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5) 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高考化学必考热点分析,10. 盐类的水解 (1) 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 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 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 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 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