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9536848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1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1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1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1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部分 速生用材树种的开发Exploitation on Rapidly Growing Trees of Timber Forest一 速生用材林经营是我国林业六大工程之首我国是林业大国,也是少林和缺林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建设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木材消耗量不断增加,缺口不断加大,据估计每年木材缺口达 5000 万 m ,需从国外进口予以补足。目前我国是除日本外,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是外汇储备的一项很大的负担。充分利用我国尤其是南方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欠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营造速生丰产林不仅是我国国家林业局确定作为我国林业建设六大工程之首,也是世界各缺材国解决用

2、材的主要途径,20 世纪 60年代初,林业部提出“基地化,林场化,速生丰产化”的发展方针,80 年代即在全国 20 个省(区)6个市的 100 多个县范围内进行营造速生丰产林试点。至 1978 年底,试点速生丰产林面积达 13.38 万hm,基地木材产量比一般人工林大一倍以上。全世界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的树种,包括松树(特别是其中的辐射松) 、杨树、桉树和相思等类。在我国作为速生丰产林造林树种的杨树主要是东北、华北平原和西北,种类很多,各地都有其适生的种和品种或无性系。华南、江南则以桉树、相思为主,与其他一些速生树种比较,桉和相思的共同特点是其木材并不因其速生而变轻软是最大特点,且终年都可生长,

3、无明显的休眠期,生产潜力很大。广西大部分地方常年温暖,无真正的冬天,或冬天很短,且雨热同期,树木终年都可生长,具有营造速生丰产林特别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树种资源十分丰富,已知的优良速生树种资源,如苦楝,黄梁木(Anthocephepalus chinensis ) 、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 ) 、酸枣、香椿、格郎央、 (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olius) 、紫木(Nyssa spp.) 、桦木、拟赤扬等都是,但是要真正开发一个种用于大面积造林却需要做很多工作。我国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以来,一方面大抓天然林保护,划定和营造各种各样的公益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4、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维护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保护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安居。另一方面则大力营造人工林,尤其是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木材的需求。国家林业局初步计划用 30 年左右的时间,建成 2000 万 hm速生丰产林基地。在广西,按广西林业局“十五”计划和 2010 年规划,到 2005 年,商品林面积达到 301.7hm,其中速生丰产林面积将达到 126.7 万 hm,年生产商品材 550 万 m,到 2010 年商品材面积达到 362.63 万 hm,其中速生丰产林达到 160 万 hm,年生产商品材 1000 万 m,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二 广西引种桉树、相思的简要情况与成

5、效(一) 桉树(Eucalyptus spp. )的引种桉树是热带、亚热带优良速生树种,我国引种桉树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先后引入的种类达 100余种。但初期引种的目的性不明确,多作为道路绿化,没用作大面积的木材生产,故发展较慢,且早期引入的如大叶桉(E. robusta) 、野桉(E .rudis) 、等都因其木材纹理扭曲、不易加工、工件易变形,且分化大等缺陷而被淘汰,仅保留了隆缘桉(E. exerta) 、柠檬桉(E. citriodora)和蓝桉(E. globulus)等少数种类被认为生长较好的。桉树林的大规模营造,则是有了像尾叶桉(E. urophylla) 、2巨桉(E. gr

6、andis)等速生性状十分明显,且有了一套完整的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以后,尤其是东门林场执行“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 (19821989)取得巨大成功以后。东门林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建立的桉树林场,初期以隆缘桉为主,82 年实施中澳合作项目以后,系统地开展了关于树种/种源引进、树种改良和高产培育技术等 60 多项试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建立了 1400 hm的实验示范林,1990 年合作项目结束后该场继续执行国内桉树研究计划,把中澳技术合作研究向前推进,进一步完善和继续改良桉树的长期计划,通过有性杂交、无性系定向选育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培育了一批良种,选育了一批优良无性系

7、,建成了我国和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和一套完整的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成果,如优质苗木培育技术、整地方式控制技术、造林密度控制技术和施肥控制技术等。现在拥有引进的优良桉树尾叶桉(E. urophylla) 、巨桉(E. grandis) 、圆角桉(E. tereticornis) 、粗皮桉(E. pellita) 、大花序桉(昆土兰桉 E. cloeziana) 、邓恩桉(E. dunnii)等 7 个树种的 87 种源 1666 个家系,建立了 135 个树种/种源的桉树树木园,面积 7.8hm,536 个无性系基因库(面积 5.0 hm) ,建成了现代化的中心苗圃,年产苗 800 万株1200

8、万株,该场的良种/种源/ 无性系在全区 8 个地市、41 个县和 6 个国营林场推广种植,供应苗木和高产栽培技术。据调查,年均生产量达 18.92 m/hm:示范林达 23.3m/hm。还向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区推广,提供尾叶桉、尾巨桉、巨尾桉等优良种苗、育苗技术等,营造丰产林 27.8 万 hm ,6 年生年均生产量一般都在 17.02m/hm以上。当前我国桉树栽培已遍及 17 个省、市、自治区的 600 多个县(市) ,面积共约 150 万 hm,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的面积最大,合计约 122 万 hm,广西约共 20 万 hm。(二)相思(Acacia ssp.

9、)的引种最早引入栽培的是台湾相思(A. confusa) ,也主要用作行道树,因其木材干燥后十分坚硬加工困难,而未有更大的发展。作为速生丰产树种栽培主要是大叶相思(耳叶相思 A. acuriculaeformis) ,马占相思(A. mangium) 、黑木相思(A. melanoxylon)和厚荚相思等。特点是:第一,速生、耐瘠薄,薪材 35 年可采伐,用材 68 年也可采伐利用;第二,具根瘤,固氮改土性能好;第三,木材是优良造纸材(基本密度 490Kg/m,细浆得率 74.7%,卡伯值 130,游离度为 220CSF,撕裂指数为 m N.m/g,抗张指数为 m N. m /g) ;第四,其

10、树皮含单宁 41.9%,略低于黑荆树的 45%,而高于余甘子和杨梅皮(分别为 30%和 24%左右) 。纯度 81.9%86.4%,与黑荆树相近似,是很好的栲胶原料;第五,木材热值高达 18.8420.94KJ/g,少烟耐燃,不爆火花,无异味是优良薪炭材。因此,于 70 年代即大批量引入我国,1983 年列为科技攻关项目,由中国林科院主持,在华南地区组织 20 多个引种试验点,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福建 6 省区以大叶相思、马占相思等 10 多个种及其 20 多个种源造林成功,面积已超过 10 万 hm。其中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等多种在南宁的生长已达到速生水平。1992年广西林科院在陆

11、川县 13 年生的松幼林中间种马占相思,不仅两树种均生长良好,且无松毛虫发生。马占相思年生物量生长 3050t/hm。高峰林场自 1985 年、 1998 年、1999 年在各分场营造的马占相思林 1667hm(2.5 万亩),大都生长良好,如六里分场 1985 年种植 14 年生林分,平均胸径达 33cm,最大40cm,平均树高 18.0m;界牌分场 1992 年种植的 8 年生林分,平均胸径 1416cm,最大 27cm,平均高 1416m。界牌、银岭分场 1999 年 4 月在未放基肥、或在土壤较浅薄的林地上造林,当年平均高也达 1m,最高达 1.8 m,除表现出树冠较小,主干直径较小外

12、,生长也很好。据此,该场认为可用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进行大面积造林,并决定建成 1.67 万 hm作为该场中密度纤维板厂的原料基地,如作为造纸材,则树皮作为武鸣栲胶厂的原料。目前该项工程已开始实施,并结合开展了多项试验研究,估计不久即可获得丰硕的成果,同时还计划进行桉树与相思混交,以解决桉树纯林带来的地力衰退和其它生态问题。三 认真对待和解决营造速生丰产林中的一些问题自林业部作出进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决定以来,我国林学界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3了巨大的成效,尤其是对杨树的研究,已有不少专著。由于杨树(Populus spp.)种类繁多(全球 100多种,我国 70 余种) ,具有早期速生

13、、适应性强、分布广、抗病虫害能力强、造林成活率高、易成林、也易杂交,加之材质优良,材质韧、强度高、弹性好;纤维长而丰富、用途广等优点,向来就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的主要造林树种,也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丰产林树种。据统计,全国已有杨树人工林1878hm , 居世界首位。对其研究也比较透彻,居世界领先地位。与杨树比较,由于桉树非乡土树种,引进时间不长,特别是开展速生丰产的实践和技术研究较晚,就显得比较落后,如:1 杨树的分类比较系统、完善,对不同的杨树已完成其适应性区划。据统计,我国原产杨树 74种 41 变种 24 变型,加上引进的种和品种,新育的杂交种等,都研究较清楚,并作了适应性区划,例如:大陆

14、干旱区 适生胡杨派各种半干旱区 适生青杨派和白杨亚派各种湿润带 适生青杨派的白杨、黑青杨等过湿润带 适生黑青杨派杨树是温带落叶树种,其生长期较短,也是长日照植物,因此一般说,我区是不太适宜的,但近年桂林市和贺州地区已引入黑杨派的杂交种欧美杨(Populus canadiensis P. euramericana)于一些道路绿化,目前生长尚可,但我们很难就此作出结论,认为它完全适应了我区东部和东北部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还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引种驯化并不是短期可见结果的。对于桉树,我们在分类研究上可以说还是空白,对其适应性也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完全没有种的适应性区划,人们要什么就只能供应什么,

15、没法作出指导性的建议。对于目前极需一些耐寒的种类在桂林市试种,我们仅仅可以说邓恩桉稍耐寒,但到底能耐多低、多长的低温,尚无法确切地回答。2 杨树的集约经营技术比较成熟,已能按不同区域提出速生丰产的技术标准,其生长和效益比西欧先进国家并不逊色,采用 36 m 株行距,到 6 年生时 H:11.7m ,D:14.1cm ,M:45.96m/hm。而对于桉树,虽然过去也制定了一个标准,但它早已被实践所突破,而且还出现了新的模式,在一些技术(如密度)指标上也存在较大的分歧,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桉树的生物、生态学特征缺乏透彻的了解,虽然在营林技术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标准,东门林场选育的

16、优良无性系,年生长量 30m/hm以上的有 65 个无性系,最优人工杂交育种获得生长量 120m/hm以上的有 23 个家系,都十分突出。但是单纯从技术上研究,是难以最终解决问题。还必须下决心对桉树的生理生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本质上给以解决。其次速生丰产林都强调集约经营,多数都需进行施肥(施重肥,甚至高达 500g/株) ,这就必将对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应进行监测研究,以实现合理施肥,科学施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第三,当前在大面积发展桉树速生丰产林(我区计划将达到 100 万 hm左右)过程中,也有一些错误认识应予消除。包括:一些人认为国家实行分类经营,生态问题应由公益林解决,商品林区就可

17、以放开手脚干,只要林木长得好,经济有效益就行,不必受过多的约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在商品林区也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规,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另一些人则认为,营造桉树速生丰产林在整地、施肥等环节可产生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富养化过程) ,且其有自毒和他毒作用,对异种的排斥,致使成林后林下植物稀少,水土流失不断,严重危害了生物多样性。为此他们反对大面积发展桉树林,甚至认为桉树是抽水机、耗肥机等不一而足。对一个树种的评价,需要全面地进行,桉树耗水量大,耗肥量高是事实,但是从施肥来说,只要在施肥量和施用方法上注意仍是可以做到避免流失和污染水体的。至于耗

18、水问题,桉树多属等面叶,其成长叶叶片狭长下垂,并具有以其最窄一面与阳光相向,避免过热和过分失水的特征,因此在我区多雨区的情况下,桉树大面积造林不至于引起环境变干的问题,至于沿海台地上桉树林下完全变秃无植被覆盖的现象完全是个别的、局部的,不能以点概面认为都是如此。象在田林、来宾、上林、和桂东的许多林分,则可见到由高度超过人高的草本植物组成的林下植被,并常成为幼林期最危险的可燃4物,行人穿越都感困难。至于林地地力衰退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从已有的经验看,可以从树种、品种的轮作解决,也可以从混交解决,但是作为速生树种的混交最好作成小面积混交,以利于树种(品种、无性系)的轮栽。目前,人们对于“生物

19、入侵”比较关注和敏感,因为外来的杂草如紫茎泽兰(Eupatorium)正在大面积地侵占着耕地(云南) ,排斥多种作物,并对家畜造成危害,降低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广义来说桉树是外来树种,也是“生物入侵”之一。但是从百余年来对其生长过程的观察,尚未发现其排斥其它物种的现象。桉树的种子虽然很细小,可随风传播得很远,但其发芽率低,发芽率保存时间不长。经就正理尽管桉树是阳性树种,但是幼苗十分细弱,在自然条件下,从来未见到天然更新成林的情况,未见其不断扩大林地面积而排斥其它树种的现象。因此不能与紫茎泽兰等真正的“生物入侵”等同看待。5第二部分 竹类的开发 Exploitation of Bamboo一 竹

20、类开发的意义竹类是禾本科中具木质化茎、秆坚韧的类群,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 。 其种类繁多(全球约 70 属 1200 余种) ,习性各异,具有分布广、速生、再生能力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与木材比较,还有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的特点。经营竹林,投资见效快,当年投资,次年(或当年)即可收获,是林业经营中很受欢迎的快见效,早收益、以短养长的好项目。竹类为须根系,能很好固着土壤,竹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作用,因此开发竹类的意义的十分重大。在自然状态下,竹类可与其他树种构成混交林,或成为森林下层的优势种,也有单纯林存在。人工竹林则以纯林为主,从其种群结构看,则都属多代异龄林,成熟期很

21、不一致;因此,即使是以生产竹材为目的,也只能进行择伐经营,林地上始终保持有一定数量的立竹覆盖,既能不断获得经济效益,也能不断发挥其生态效能,是很好的商品林和公益林兼用树种。竹子用途十分广泛,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竹子有密切的联系。除利用原竹用于建筑、家俱、用具、编织、造纸和食用(笋)等传统用途外,近年已陆续开发出多种加工产品,如竹胶合板、竹地板、竹浆造纸、工艺品、竹香米、竹炭、竹醋液和活性炭等多种系列产品,以至“竹历 ”等饮料,利用领域已发展到建筑、造纸、轻工、新材料、食品、包装、医药、保健、旅游、环保等方向。在国民经济的各种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竹黄( Shiraia bambusicoda

22、)是腐生于竹秆上的真菌,我国在临床上早就用于治疗胃痛、风湿关节炎、气管炎百日咳等。加强对竹真菌的研究必将有更多的发现并让其为人类服务。竹笋是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传统食品,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人们青睐,目前除保鲜和笋干等常规产品外,已开发出罐头和已经精制即可食用的食品,很受欢迎。至于利用竹子各部位制作如雕刻等的各种艺术品,乃是方兴未艾。此外,竹类四季常青,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韵味,向来是庭园绿化的好材料,以其自然美、色彩美、象征美、寓意美等饮誉全球。 “松、竹、梅”在我国被誉为“岁寒三友” ,宋代诗人苏轼曾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足以说明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各地园

23、林都有“无竹即俗”的观念;种竹、赏竹、赞竹已形成独具一格的“竹文化” 。近来一些研究还表明,园林(庭园)种竹还可起到环境监测的作用,如佛肚竹随着大气中硫化物污染浓度的增加,叶子由绿变黄,变红直至脱落,起到硫化物污染的指示物的作用,而凤凰竹则对 SO2 有较强的抗性,甚至起着净化的作用。可见开发竹类,既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大力发展。因6此我国政府对保护和开发竹类予以高度重视,国家林业部于 1996 年在杭州市建立竹子研究开发中心,1997 年举办中国竹文化节,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研究和大力发展竹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1 世纪竹产业将成为我国林业的主产业

24、。二 我国竹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是竹业大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有竹类 400 余种,竹林面积 440 余万公顷,分别占全球竹种和竹林面积的 13 和15,竹林面积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3%,竹业年产值 200 多亿元,出口创汇 5 亿美元。因此国际竹藤组织(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Bamboo and Ratton, 简称 INBAR ) 已于 1997 年 11 月 6 日在北京正式签字成立(22 个成员国) ,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我国政府为了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加速贫困地区的发

25、展,走种养致富的道路,向来十分重视竹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了树立榜样,推广全国竹产业的发展,对在竹产业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县命名了十个“中国竹子之乡” ,包括浙江省的临安、安吉,福建省的建鸥、顺昌,江西省的宜丰、崇义,广东省的广宁,湖南的挑江,安徽省的广德和贵州省的赤水等县(市) 。这些县(市)不仅有数万公顷的竹林,并建立起有强劲竞争力的竹系列产品,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全国规划在 126 个县范围内建设定向培育的竹林基地 14 大片,到 2010 年新造竹林 122 万 hm2,完成低产竹林改造 306.7万 hm2,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成为我国林业资源和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到 205

26、0 年竹产业将成为我国林业的主导产业。当前一方面要扩大竹林面积,集约经营,提高竹林质量和产量,同时要大力开发新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提高效益。国家已制定了竹业的发展规划,指导和引导各地竹产业的发展。同时正在加强政策规划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在坚持“谁种谁有” 、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探索新的经营机制;推进林地使用权流转等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竹业开发;建立减轻竹农负担,增加政府补助的政策机制。制定毛竹丰产林标准 、 笋用林建设标准 、 竹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等技术规程和标准,分类制定竹加工产品标准,以提高竹林培育、经营、加工水平,促进行业发展。在技术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着重组织有关学科开

27、展竹林病虫害防治、混交林营造、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效应、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在深加工、精加工上下功夫;特别是对发展竹业的重大科技难题,如防治竹浆造纸的环境污染问题、扩大竹材综合利用规模、提高竹材利用率、竹子化学利用等方面要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建立竹子种质资源庫和竹子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园等。显然,技术人员的培养,高新科技的培训和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三 广西的竹产业及适宜发展的竹类广西自然条件优越,适应多种竹类的生长,是我国竹种巨较多的省区之一,国产竹子中约有半数7种类分布于广西,不少地方拥有自己特有的种类。但是真正形成竹产业的目前仅限于桂东北,尤以毛竹为主要。面积较大的竹林见于兴

28、安华江、金石一带。20 世纪 6070 年代,各地也曾一度大力发展竹业,形成一些较大面积的竹子基地,80 年代筍、竹两用林的经营开始受到重视,柳州地区林科所还育出了绿竹篙竹高产、优质的杂交竹,更促进了竹业的发展。目前较成规模的有田林县的七渡竹筍基地,并初步形成筍罐头等产业基础,打开了销路。西林县也开始建设十万亩的毛竹基地,形成规模生产。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1234610”三农工作的指示中,也提出普遍种树、种竹、种草的号召。特别在贫困山区,在石漠化的治理中,竹子已获得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成就,如平果县果化乡在石山大种吊丝竹,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脱贫致富,也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人畜

29、饮水问题。不过严格来说,广西并未形成真正意义的竹产业,尚未拥有“中国竹子之乡” 。竹类的应用仍多为原竹利用或出口,加工也多为小规模的手工加工,或低价值的如竹筷等机械加工,竹胶合板在昭平县早已开发成功,但发展缓慢。群众性的种竹,也缺乏全面的规划,种植技术落后,陈旧,尚未形成河流两岸翠竹护岸,村庄周围竹林环绕的格局,未形成可以开发利用的竹林环境。发展竹林,也像一般造林那样,有一个树种选择,做到适地适树的问题,要避免“人种我也种”的盲目性。按气候地带性区分,我区各地适宜发展的竹类大致是:(一)桂北、桂东北中亚热带以发展散生型的毛竹属(Phyllostachys)各种为宜1毛竹(Ph. pubesce

30、ns)是全国主要竹种,也是广西最主要的散生竹,因其竹箨背面多刚毛而得名,分枝高,每节 2 枝。广西属毛竹的分布南界,其最适宜种植的地方应是海拔 700(800)m 以下、日照时间短、湿度大、土壤肥沃的山地;适宜春雨较早较多的气候条件。其对生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并非什么地方都适宜,过去一些地方盲目引种,有过不少的教训,应引以为戒。2、假毛竹(Ph. kwangxiensis) 自然分布较毛竹南,多见于昭平、金秀、融水、融安等地。高816m,径 410cm,外形似毛竹而略小,但其适应性却较毛竹强,大小年不明显,且韧性好,少虫蛀,可在毛竹不太适宜的地方发展,当然也只限于山地种植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3、

31、桂竹(Ph. bambusoides) 其适应性广,耐寒力强,可在低山,丘陵,河岸和石山上种植。秆高 815m,径 610cm,往南则变矮小,高仅 3.55m,径 1.53.0cm。群众称寿竹或大金竹。上述三种均是优良材用和笋用竹,其笋鲜美,不需漂水即可作蔬菜食用。(二)广西大部分地方属南亚热带,适宜发展丛生竹,特别是牡竹属和绿竹属各种,其特点是产量高,其中一些还适宜在石灰岩石山种植属于牡竹属(Dendrocalamopsis )的优良种类有:4麻竹(D. latiflorus) 田林称 “八渡竹” ,桂南则常称大头竹,因其秆基粗大而得名,高可达25m,径 825cm ,幼秆被白粉,秆梢略弓形

32、弯曲下垂,秆基数节秆环上具根点,有黄棕色毯状毛环。属优良的笋、竹两用竹,产量高。适应性强,最适宜夏季高温多雨、冬无霜冻的地区。5吊丝竹(D. minor) 是石山地区优良的笋用竹,笋变味鲜美。秆高 610m,径 46cm,秆梢8弓形下垂,幼秆被白粉,出枝高,枝丛生,主枝不明显,基部数节有黄棕色毯状毛环。6清甜竹(D. sapidus) 此竹所产竹笋,据说可以直接像食甘蔗那样生食,产量特高,应予以大力推广。绿竹属 ( Dendrocalamus)的有:7大绿竹(D . daii) 秆高 1015m,径 810cm,适应性强,用途广。其分枝较同属的种类较低且较粗长,以南宁、柳州一带分布较多。8吊丝

33、单竹(D. vario-striata) 据反映,该种较耐寒,可在中亚热带择地推广种植,据报导,浙江南部已引种成功。秆高 512m,径 47cm,顶端弯曲如钓钩,基部数节节间有纵条纹,节内常有一圈紧贴白色短柔毛。9大头典竹(D. beecheyana var. pwbescens) 分枝习性较低,秆梢略弯而不下垂,箨有黑色、棕色刚毛或刺毛,秆基数节秆环上有根点和毛毯状环。10、杂交竹 ( Bambusa pervariabilis Damdrocalamopsis daii 3 ,6 ,8 和 30 )(三)南宁以南至北部湾畔北热带除可发展上述竹钟和牡竹属各种外,分布较多且有较大发展前途的是箣

34、竹属(Bambusa)的一些种:11马蹄竹(B. lapidea) 性喜阴湿,稍耐干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可作石山造林树种。竹秆通直,竹壁厚而坚硬,是竹类中最坚硬的种类之一,故有“石竹”之称,也少虫蛀。秆高 610m,径58cm,分枝低,主枝粗长,侧枝和主枝基部萌生的二级枝常变为软刺。群众常用作工具把,尚缺乏大面积种植。12、撑篙竹(B. pervariabilis) 最适宜海拔 400m 以下的河岸,河谷两岸湿润、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分布广,向北可分布到融江、桂江两岸,但大寒年份易受寒害。竹秆挺直,密集丛生,高812m,径 46cm,竹壁厚而坚韧。13、青皮竹(B. textilis) 可分

35、布到桂中 600m 以下平地和低丘陵地区,适应性强,要求不苛,是竹类中耐干旱瘠薄能力较强的种类。秆挺直,干后不易开裂。竹壁较薄,为广西主要笏用竹之一,笋耐水湿。14、单竹(B. Chungii) 广西境内广泛种植,但以南部为主,酸性土,钙质土均生长正常,也是广西群众主要的笏用竹,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但大面积种植的不多。秆高 810m,径 68cm,秆被白粉,分枝高,且以节间特长为特色。此外,各地特有的特殊种类亦应予以注意发展。如环江所产的“油竹”黔竹(Dendrocalamus tsiamgii)其韧性极好,易加工,是当地特产“环江油竹席”的原料,所制竹席可以折叠,很受各界欢迎,已远销东南亚,

36、当然值得大力保护、发展和利用。四 存在问题(一) 经营粗放,产量较低9以产毛竹笋为例,高产的达 19.5 t / hm2 而低产的仅 4.5 t / hm2,对丛生竹类来说,以竹材计,高产的达 70 t / hm2,低产的仅 1012 t / hm2。虽因竹种而异,但一般种竹都较粗放、不施肥、不垦复、只管收是普遍现象。(二)竹子的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低,影响效益(三)竹产品的防虫防腐没过关(四)老根蔸和老根鞭的处理尚无良策(五)竹子的良种选育和快速繁殖技术滞后参考文献:1周芳纯 20 世纪竹业回顾和 21 世纪的展望 竹子研究汇编 18(4)1999,142江泽慧 加速推进我国竹产业发展 林业经

37、济 2002,1(总 138 期)9123湖南省竹协 竹香米的开发研究 竹子研究汇编 17(2)1998,37394张文标,叶良明,张宏等 竹炭的生产和应用 竹子研究汇编 19(2)2001,49545张春霞,谢宜峰 竹子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竹子研究汇编 18(3)1999,464910第三部分 油料植物的开发The Exploitation of Oil Plants一 广西油料植物资源及开发前景油脂植物包括食用油脂和工业油(树)脂两大类。我国油脂植物种类多,其中 3/4 分布在南方,并以种子含油为最重要,总计占 95%左右。广西现有栽培和野生的种子含油(或其他贮油器官)含油率在 1

38、0%以上,并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植物共 382 种(变种) ,分属于 77 科 188 属,其中引种的 22 种。在广西的油料植物中以木本植物居多,共 325 种,占 85.5%,其中茶科、樟科、松科、大戟科、无患子科、安息香科等较为重要。草本的油料植物则以十字花科和蝶形花科占多数。有的已是重要的栽培种。灌木类中以葫芦科的种类为最重要,其中油渣果种仁含油率达 60%,产区群众直接用其煎油食用,只是尚难成为栽培种。(一)关于食用油的发展广西的木本油料植物中不少可做食用,但食用油的 2/3 仍为草本油料植物所产,尤以花生为最重要,形成粮油争油地的问题。早在 1960 年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就正式提出

39、了食用油木本化的计划,1962 年即划定融安、三江、龙胜三县为油茶商品油生产基地,后来又划定了一些县和乡。并实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大大促进了油茶林的发展,基地油茶林达到 5 万6 万 hm。油茶在广西栽培已有 2600多年的历史,现广西各地均有油茶林,总面积已达 50 多万 hm。占全国油茶林面积的 1/10,年产油茶籽 5 万10 万 t ,产油 1.5 万 2.0 万 t ,居全国第二位,以内销为主。当前主要问题是单位面积产量低下、效益低,而其根本问题又在于体制不合理,价格偏低,一些地方的群众不喜爱食用也是一个内在因素。按理说茶油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又无黄曲霉之虑,最适合食用,只要在加工上

40、注意精炼,去除其中所含微量的茶素、茶碱,改善口感,群众必将普遍接受,再加上体制的改革和价格的调整(目前已适当提高了)后,油茶的栽培和加工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上世纪 90 年代自治区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计划就很有成效。(二)关于工业用油和树脂工业用油首推桐油,油桐的栽培历史悠久,1939 年桐林面积已达 27.3 万 hm,为历史最高记录,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四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期间受到较很大破坏,桐林衰败,产量锐减。1962 年广西区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重视和恢复油桐的生产,并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使油桐林面积有所增加。但到 20 世纪 80 年代因价格过低发生了大面积砍伐油桐生产白木耳的情况

41、,破坏很大;到 1985 年仅剩桐林 7.68 万 hm,严重地影响了出口创汇,要恢复到较高的水平,还需作出很大的努力。11松脂是我区重要的林产品。我区现有可采脂的松林近 100 万 hm,年产松脂 20 万 t 以上,拥有加工松脂能力 30 万 t 以上。松香、松节油向来是广西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居全国第一位。松林遍布全区各地,桂东以马尾松林为主,是我区主要的松脂基地,桂西以细叶云南松为主,但采割松脂的尚少;马尾松等松树向来是广西荒山造林的重要树种,20 世纪末营造的各种松林,亦将陆续进入产脂期,后备资源是充足的。但是在林业内部产业结构改革中,为发展速丰林或其他经济林中又常以低产林改造名义改

42、为他用,资源贮备也存在一定危机。(三)特有的资源 1风吹楠油 是肉豆蔻科风吹楠(也称霍而飞, Horsfieldia amydeline)和海南风吹楠(H. hainanensis)的籽油,属工业用油,含十四碳烷酸 49.3%,月桂酸 41.2%,既是制皂的好原料,又是很好的机械润滑油的增粘降凝双效添加剂,在-40低温不凝固,在国防和航天事业上有较高的价值。该树种为热带树种,仅分布海南和广西、云南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数量很少,已被国家定为重点保护植物(二级) 。2可代汽油、柴油的黑皂油,是大戟科木花生(也称麻疯树、油芦子 Jatrapha curcas)及其同属种的籽油,种子和油有毒,可作催吐剂

43、,也可作农药,叶可养蚕,种仁含油率高达 52.4%,比重(25)0.9143,折光率(25)1.4697,皂化值 192.3,碘值 103.4,酸值 1.48。原产热带非洲,因其极易繁殖,现广布于世界各地热带地区。桂西南一些石山区群众常用以围园,生长很快,34 年即可结果。可惜是落叶性灌木至小乔木,否则可作为很好的绿化树种。3可作为合成麝香原料的蒜头果油。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是青皮木科(铁青树科 Olacaceae)的单种属植物,高大常绿树种,仅分布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东南部。种仁含油高达 65%,其中所含的二十四碳15-烯酸(含量 0.3%)易于合成十五碳二羧酸,是合成麝香

44、的理想原料。可惜其数量已日益减少,形成渐危状态,当前主要是保护和解决其繁殖问题。云南省和我区一些地方产区群众曾用作食用油,但有小毒,宜慎食。4油脂淀粉两用树种蝴蝶果(也称山板栗,Cleidiocarpus caraleriei)是大戟科蝴蝶果属常绿大乔木,该属我国只产蝴蝶果,分布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在广西目前已成为很好的道路绿化树种。原仅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但在酸性土上栽培,生长也很正常。核果,出籽率 60%,千克种子8090 粒。该种最大特点是,种子富含油脂、蛋白质和淀粉,可以两用,但含有生物碱,食用前需煮熟并除去子叶后方可食用。种仁含油率 38.3%(宁明产) ,比重(25)0.

45、9185,折光率(25)1.4316,碘值 95.5,皂化值 211.2,脂肪酸组成中,油酸 54.7%,亚油酸 18.7%,合计占 73%很适宜食用。果实含淀粉 20%40%。为此, 1976 年区林业厅曾投资在巴马县拉合林场进行规模种植,有林约200 hm。但因种子成熟不一,且果皮淀粉丰富熟时正值雨季,很易发霉变质,加之树木高大也不易采收,故一直未能产生经济效益。在加工方面也仍存在技术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二 值得注意开发的油料树种在广西,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徐继续发展松香 、油茶和桐油等传统产品,进行12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以外,有一些油科树种仍值得很好研究进行开发,特别是要为石山

46、地区的绿化、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寻找出路。1狗骨木 别名光皮树 Cornus wilsoniana Wanger. 四照花科(山茱萸科 Cornaceae) 涞木属落叶乔木,树皮光滑,因呈薄片状脱落而呈斑纹状,故有光皮树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海拔 1000m 以下的山地丘陵,湖南省曾推广种植。广西主要分布于石山区,以德保县境内数量最多,既有天然分布,也有人工纯林,面积约 200hm ,适生于石山钙质土中,也宜微酸性土壤。果实虽细小(径约 34mm,如黄豆大小) ,但含油率高达 32.4%(桂林产) ,果肉也含油,故可用整个果实榨油。据广西植物研究所分析结果,狗骨木果实油的折光率(28)为 1

47、.4567,比重(25)0.9283,碘值 114.6,皂化值 191.1。脂肪酸的组成(%)是:棕榈酸 24.7,硬脂酸 2.3,C-16 烯酸 2.7,油酸 25.8,亚油酸 42.6,亚麻酸 1.6,符合食用、医用油的标准。作为食用油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保健效果,对高血压、冠心病和单纯性肥胖症等脂肪代谢失调和高血脂可获得改善,对瘘症、肺结核等疾病有显著疗效,今后可能成为对上述疾病的保健用油。此外,该油还可以作工业用油,作润滑油和油漆原料,该树可作绿化树种,也是紫胶虫寄主植物,实为一物多用很有开发价值。据德保县的经验,人工种植,2-3 年即可开花结果,5 年可进入盛产期,株产果最高可达 5

48、0kg 以上,幼龄 耐阴,林内可见天然下种的幼苗和幼树。2核桃 Juglans regia L.胡桃科胡桃属落叶大乔木,该种原产波斯(即今伊朗) ,汉代张骞引入我国,现北自东北的辽宁南部至华南、西南各省区均有栽培。属阳性树种,喜温凉气候,较耐干冷,不耐湿热,故广西以桂西北为多见,乐业县曾建有核桃林场,并有优良的薄壳种(如纸核桃、露仁核桃等,果核手捻即可开裂) 。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土,钙质土等,不耐盐碱。常见孤立单株,树冠宽阔,冠幅可达 10m 以上。核桃仁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果品,核仁油则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油,北方常作木本油料植物栽培。核仁含油 63.5%68.4%,比重(20)

49、0.9230,折光率(20)1.47531.4853,皂化值184.2195.1,碘值 138.8150.0。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 5.8,硬脂酸 2.7,油酸 19.9,亚油酸62.1,亚麻酸 9.4。3紫荆木 别称木花生、子京木、山树榕, Madhuca subquincuncialis H.J.Lam et Kerpel 山榄科(赤铁科)紫荆木属常绿大乔木。为热带阳性树种,天然分布于两广南部、云南南部和海南。常散生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也常见村旁的小片天然林内和林缘,偶可见小片纯林,如岑溪县一些村旁就保存有小片作为群众天然食用油基地。适生砂页岩和石灰岩山地坡脚,故稍耐干旱贫瘠,但以土壤深厚,肥沃,湿润的立地生长最佳。紫荆木种仁含油 43.1%,属不干性油,比重(25)0.9292,折光率(28)1.4530,皂化值198.4,碘值 94.6,脂肪酸组成(%) ,月桂酸 2.3,肉豆蔻酸 2.6,棕榈酸 30.5,硬脂酸 10.0,十六磺烯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