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药分析 甲泼尼龙与地塞米松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对比研究刘 斌 , 欧阳晟 , 洪小英作者单位 : 510630 广东省广州市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通讯作者 : 欧阳晟 , 510630 广东省广州市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 ; E mail: ouyangsheng789126. com【摘要 】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地塞米松 ( DX) 和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 MP) 治疗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缓解时间 。方法 对 36 例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随机分为 3 组 : DX 组 12 例 , 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 然后将地塞米松注射液 10
2、 mg 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 250 ml 静脉滴注维持 ; 小剂量 MP 组 12 例 , 先静脉推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40 mg, 然后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40 mg 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 250 ml 静脉滴注维持 ; 大剂量 MP 组 12例 , 先静脉推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80 mg, 然后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120 mg 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维持 。其他治疗措施及方法相同 。分析比较 3 组患者症状缓解所需时间 。结果 经抗休克治疗后 3 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3 组患者症状缓解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DX 组平均缓
3、解时间长于不同剂量 MP 组 , 而小剂量MP 组患者症状平均缓解时间要长于大剂量 MP 组 , 3 组平均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结论 过敏性休克患者早期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可迅速而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关键词 】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 地塞米松 ; 过敏性休克【中图分类号 】R 97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3296 ( 2011) 01 0063 02Comparative Study of Methylprednisolone and Dexamethasone in Treatment of Anaphylacti
4、c Shock LIU Bin, OUYANGSheng, HONG Xiao y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remission times of dexam-ethasone ( DX) and methylprednisolo
5、ne sodium succinate ( MP) of different doses in treatment of anaphylactic shock. MethodsThe data of 36 anaphylactic shock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 n =12 ineach) The patients in DX group were first give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X injectio
6、n 10 mg, then 10 mg in 250 ml normal sa-line for intravenous drip maintenance The patients in low dose MP group were first give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P 40mg,then 40 mg in normal saline 250 ml for intravenous drip maintenance The patients in high dose MP group were first given intra-venous injec
7、tion of MP 80 mg, then 120 mg in normal saline 250 ml for intravenous drip maintenance Other treatment measureswere the same for all of the patients The times required to alleviate symptoms in the 3 group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were all effectively alleviat
8、ed by anti shock treatment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eeded remission time among the 3 groups ( P 0. 05) , the needed remission time was longest in the DXgroup and shortest in the high dose MP group ( P 0. 05) Conclusion Early use of high dose MP ca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all
9、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for anaphylactic shock patients【Key words】 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 Dexamethasone; Anaphylactic shock过敏性休克是由各种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 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 。糖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 。目前对于应用地塞米松或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过敏性休克的疗效无统一意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 2003 年 7 月 2009 年 7 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 36 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 现总结报
10、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03 年 7 月 2009 年 7 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 67 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男 36 例 , 女 31 例 , 年龄 15 78岁 , 平均 39. 7 岁 。原发疾病 : 尿路感染 7 例 , 上呼吸道感染28 例 , 支气管炎 16 例 , 急性扁桃体炎 7 例 , 慢性支气管炎 6例 , 原因不明发热 3 例 。使用药物 : 青霉素 24 例 , 头孢他啶10 例 , 头孢地嗪 7 例 , 培氟沙星 6 例 , 左氧氟沙星 7 例 , 克林霉素磷酸酯 5 例 , 莲必治 8 例 。纳入标准 : ( 1) 接触过敏原后即刻出现头昏 、胸
11、闷 、心悸 、呼吸困难 、颜面苍白 , 四肢末梢发凉 ; ( 2) 脉搏细弱 、触不清 , 心音弱 、心率快 、血压急速下降 , 低于 90 mm Hg/60 mm Hg ( 1 mm Hg =0. 133 kPa) ;( 3) 意识不清 , 为轻度昏迷 ; ( 4) 年龄 20 55 岁 ; ( 5) 排除其他心脑血管性疾病 , 无糖皮质激素禁忌证 。在以上 67 名患者中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有 36 例 , 其中男 23 例 , 女 13 例 ,平均年龄 35. 1 岁 。将 36 例患者随机分为 3 组 : ( 1) 地塞米松组 ( DX 组 ) 12 例 , 男 8 例 , 女 4 例
12、; 年龄 22 47 岁 , 平均34. 2 岁 ; ( 2) 小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 ( 小剂量 MP 组 )12 例 , 男 7 例 , 女 5 例 , 年龄 20 53 岁 , 平均 38. 7 岁 。( 3)36临床合理用药 2011 年 1 月第 4 卷第 1 期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 ( 大剂量 MP 组 ) 12 例 , 男 8 例 ,女 4 例 , 年龄 24 45 岁 , 平均年龄 32. 4 岁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平卧位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吸氧 ,立即皮下注射 0. 1%肾上腺素 0. 5 1. 0 mg, 血压持续偏低者给予多巴胺升压 , 并予补液
13、等对症处理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DX 组患者先给地塞米松 10 mg 静脉注射 , 然后用地塞米松 10mg 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 250 ml 中静脉滴注维持 。小剂量 MP组 , 先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40 mg 静脉推注 , 然后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40 mg 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 250 ml 中静脉滴注维持 。大剂量 MP 组 , 先给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80 mg 静脉推注 ,然后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120 mg 加入 0. 9%氯化钠溶液 250 ml中静脉滴注维持 。治疗期间持续监测心率 、脉搏 、呼吸频率及血压的变化 , 每 30 min 记录 1 次 。1.
14、3 抢救成功标准 患者意识恢复 ; 收缩压 90 mm Hg, 脉压差 20 mm Hg; 心率维持在 60 100 次 /min; 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5% 100%; 呼吸频率维持在 10 16 次 /min; 四肢转为温暖干燥 , 口唇 、甲床红润 ; 在解除病因并逐渐停止抗休克治疗后 , 循环稳定 , 休克症状消失 4 h 以上为抢救成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36 例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意识恢复 ;收缩压 90 mm Hg, 脉压差
15、20 mm Hg; 心率维持在 60 100次 /min; 血氧饱和度维持在 95% 100%; 呼吸频率维持在 1016 次 /min; 四肢转为温暖干燥 , 口唇 、甲床红润 。2. 2 3 组患者症状缓解所需时间比较 3 组患者症状缓解的时间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F =2. 37, P 0. 05, 见表 1) 。DX组患者症状缓解最快 60 min, 最慢 120 min, 平均 ( 85 7)min; 小剂量 MP 组患者症状缓解最快 30 min, 最慢 90 min,平均 ( 68 5) min; 大剂量 MP 组患者症状缓解最快 30 min,最慢 90 min, 平均 (
16、 42 4) min; 3 组平均缓解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表 1 3 组患者过敏性休克症状缓解所需时间比较 ( 例 )组别 例数 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DX 组*12 0 3 6 3小剂量 MP 组 12 2 5 5 0大剂量 MP 组12 4 7 1 0注 : 小剂量 MP 组与 DX 组比较*P 0. 05; 大剂量 MP 组与小剂量 MP 组比较P 0. 053 讨论药物过敏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 在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 25%。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 , 当过敏性体质患者受到过敏原刺激后可产生特异性
17、IgE 抗体并吸附在细小血管周围组织的肥大细胞膜上 , 当再次遇到相同过敏原时 , 即可与细胞膜上的 IgE 结合 , 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白细胞三烯和 5 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 导致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 大量毛细血管开放 , 通透性增加 , 可出现大量血浆渗出血管外 , 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和血压降低 。此外组胺和白细胞三烯还可选择性收缩微静脉和小静脉 , 使微循环内血容量扩大 , 大量血液被淤积在微循环内 , 致静脉回流量和心排血量急骤减少 , 诱发过敏性休克 1。具体临床表现为 :( 1) 由于喉头或支气管痉挛 、水肿所致胸闷 、气促 、呼吸困难窒息感和紫绀等 ; (
18、2) 循环衰竭症 : 心悸 、出冷汗 、四肢厥冷 、脉弱 、血压下降等 ; ( 3) 神经系统 : 头晕 、乏力 、眼花 、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 , 二便失禁 、昏迷 、抽搐等 。合理用药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关键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具有抗炎 、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特性 ,可减少炎症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 ; 减少血管扩张 , 稳定溶酶体膜 , 抑制吞噬作用 ; 减少前列腺素和相关物质产生 , 使血中嗜酸性细胞减少 , 抑制嗜酸性细胞释放组胺 、白三烯 , 从而改善病情 2。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地塞米松相比 :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起效迅速 , 本身以活性形式存在 , 无须经肝脏转化即可发挥其药理作用 ;
19、地塞米松要经过肝脏代谢发挥作用 , 起效慢 ,较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延后 0. 5 h。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是最强的 , 是地塞米松的 2 倍 , 而且具有更为突出的局部抗炎作用 , 是地塞米松的 5 倍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 如水 、钠潴留 ) 微弱 , 显著小于地塞米松 , 对于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作用较弱 。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者用地塞米松疗效欠佳时 , 换用等效剂量的甲泼尼龙 ( 0. 75 mg 地塞米松相当于 4 mg 甲泼尼龙 ) 仍有效 2。对于一些危重疾病的急性期及危重期 , 通过短期内静脉注射大剂量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 可迅速控制病
20、情恶化 , 达到快速奏效 , 同时避免了严重的副作用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证明 ,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不与 CBG 结合 , 仅与清蛋白结合 , 其药动学呈线性 ,即药物的转运或消除的速度跟血药浓度成正比 , 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转运和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3 4。所以 , 大剂量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比小剂量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方面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 , 对于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早期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于病情的缓解更有好处 。但本研究对于继续增大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剂量 ( 120 mg) 未作进一步的研究 ,是否会由于继续增大剂量而出现明显的副作用还不清楚 。由于
21、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 为了更全面的反应药物疗效 , 今后需增加研究例数 。参考文献1 黄楠 , 欧军林 . 抗生素副反应之殇 J 中国处方药 , 2002, 11( 9) : 12.2 杨从荣 , 周咏梅 , 徐涛 . 甲泼尼龙的临床应用 J 继续医学教育 , 2006, 20 ( 33) : 61 64.3 方一卿 , 王文荣 , 王永钧 . 不同剂量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的效应机制及其合理应用 J 中国临床医学 , 2007, 14 ( 2) : 218 220.4 戈升荣 , 袁静 , 王平全 . 甲泼尼龙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J 中国药房 , 2001, 12 ( 4) : 240.收稿日期 : 2010 08 08修回日期 : 2010 11 0946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January 2011, Vol. 4 N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