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及答案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 B.教育现象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 )A描述教育事实 B.探讨教育问题 C.分析教育现象 D.揭示教育规律3、( )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原则 D.教育问题4、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 )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6、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7、19 世纪末
2、 20 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日本8、下列教育家中( )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 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9、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 洛克的教育漫话 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0、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1、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
3、出有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 ) A.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B.20 世纪头 20 年 C.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 D.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12、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 )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A.卢梭 C.康德 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13、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 )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4、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 15、美国的(
4、)是批判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乌里 B.鲍尔斯 C.梅伊曼 D.狄尔泰16、以杜威为代表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7、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新教育大纲 B.教育概论C.教育过程 D.现代教育原理 18、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派 19、以杜威为代表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主张被称为 ( ) A. 现代教育派 B 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 20、下列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
5、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语出自( )A 学记 B 论语 C五经四书 D 说文解字 22、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是在( )中。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3、人类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A思孟学派的学记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4、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的出现。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
6、卢梭的爱弥儿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5、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 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技术教育 26、于 1933 年出版,以前苏联( )为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7、下列教育家中,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的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二、简答题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三、分析论述题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
7、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选择题1、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语出自( )A.论语 B.学记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教师、学生、教材 .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3、人类的教育活动与所谓的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 ) 。 A 自然性 B .社会性 C.生产性 D.适应性 4、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起源说的是( )。 A.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 )认为教
8、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6、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 )A.社会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民族性7、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A.美国教育学者 B.英国教育学者 C.前苏联教育学者 D.我国教育学者8、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的自然性 .教育的阶级性 .教育的生产性 9、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 )A.沛西能 B.孟禄 C.高尔顿 D.达尔文10、在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问
9、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属于( )A.原始社会的教育 B.古代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1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 )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C.神话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1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许慎 C朱熹 D孟子14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一语出自( )A 学记B五经四书 C 论语 D 说文解字 15、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阶
10、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教育本质的(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多质说 D.本质规定说16、下列认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在于它自身的专门特点,并试图从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来揭示教育本质的学说是( )A.上层建筑说 B.生产力说 C.多质说 D.本质规定说二、简答题1、试述 80 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3、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三、分析论述题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
11、起源说的认识。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选择题1、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是由( )决定的。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教育的规模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 十五大3、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最终是由( )决定的。A.政治制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文化传统 D.人口数量4、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是把( )相隔离了。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5、一个地区的人们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的(
12、 )。A.人口功能 B.政治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6、以下对于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A.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B.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C.文化传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性质D.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改革的政策7、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文化传统8、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制度 C.文化背景 D.科技水平9、以下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述说不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C.人口
13、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D.教育的发展可以改善人口素质10、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另一代,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之为( )A.传递保存文化功能 B.传播丰富文化功能C.选择提升文化功能 D.创造更新文化功能1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B人的现代化C教育条件现代化D教育内容现代化1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B.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D.教师素质的现代化13、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人口环境 B自然环境 C政治制度 D社会生产 1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 )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支配
14、与被支配的关系C.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15、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A.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B.逐步形成一个多样、开放的大系统 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化D.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16、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A1995 年 3 月B1995 年 5 月C1987 年 5 月D1989 年 6 月 17、确立我国教育战略地位的理论依据是( )A.“三个代表” B.”三个面向”C.马克思主义原理 D.邓小平理论二、简答题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三、分析论述题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四
15、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选择题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 )A认识和情感 B生理和心理 C理性和感性 D气质和性格2、在小学阶段,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而进入中学以后则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的特点。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阶段性3、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 B.洛克 C.华生 D.杜威4、教育教学工作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其原因在于( )。 A.学生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D.教育活动受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我国古代“蓬生麻中
16、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的说法,突出了(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6、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是道德发展到( )的表现。A.第三阶段 B.第四阶段 C.第五阶段 D.第六阶段7、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不均衡性 D.互补性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9、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是( )。 A.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
17、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10、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 B.提供物质和社会条件C.提供心理前提 D.主导发展方向11、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 )环境。 A.宏观 B.间接 C.一般 D.特殊 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1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 B.主导作用 C.提
18、供了多种可能 D.促进作用15、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1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 )A.强制性 B.自发性 C.系统性 D.计划性17、下面不属于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描述的是( )A.学生具有自觉性 B.学生具有独立性C.学生具有创造性 D.学生具有可塑性18、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19、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加德纳 B.卡特尔 C.斯腾伯格 D.柯尔伯格20、三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19、C.斯腾伯格 D.吉尔福特21、道德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斯腾伯格 D.柯尔伯格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包含的五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B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C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D生理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3、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发展顺序依次为( )A.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感
20、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三、分析论述题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3、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
21、,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一、选择题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C.
22、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3、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智育就是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人的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4、 ( )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马克思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素质教育 D.加强现代人文教育 6、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A. 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B. 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C.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
23、术教育D. 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7、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中的教育目的A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8、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教育目的制定首先适应它的( )A政治制度 B科技水平 C经济基础 D文化传统9、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要求的是( )A教育途径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10、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是(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C教育无目的论
24、D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11、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能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说明体育具有()A思想性 B技能性 C娱乐性 D竞技性12、教育的根本问题是( )A.政治方向问题 B.发展生产力问题C.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D.提高教育质量问题1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生产力 B.巩固社会制度C.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D.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14、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案 B.教育内容 C.教育原则 D.教育目的15、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家( )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康德17、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25、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三个代表”18、教育目的是检查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这最能说明的是教育目的具有( )A.教育评价功能 B.控制教育方向的作用 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的作用 D. 端正教育思想的功能1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20、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A.教育大纲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 21、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社会效益论思想 B教
26、育无目的论思想C社会本位论思想 D个人本位论思想22、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总规定,这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23、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的时期是( ) A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B资本主义社会初期C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D原始社会初期2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 )才能真正实现。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二、简答题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三、分析论述题1、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2、试根据新中
27、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去实施教育目的?第六章 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2、普通中小学的双重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B发展体力智力,培养思想品德 C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D培养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3、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分段的主要依据是( )A.文化传统 B.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C.人口状况 D.社会制度4、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 )A.文字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C.生产力的发展 D.正规教育制度的产生5、教育制度在废止之前要求个体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