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练五讲评,写在讲评之前的话,在整个改练习的过程中,愉悦的心情一点一点地被批改的练习剥去,怒火充斥在心中,很想把练习撕了,很想把做练习的学生带过来狠狠地打一顿。但是还是强压着怒火,炼狱般改完了练习。 静下来后,怒火熄灭了,接着一阵悲凉像窗外的夜色一样笼罩着我,我们的学生怎么啦,为什么对学习这么无所谓,可以没心没肺地活着,不管这个世界生存法则有多残酷,不管自己的父母在外多辛苦地工作着,不管有没有明天,可怜之人必有可憎之处 我要回家讲给我的孩子听,希望我的孩子能够认真学习,做一个有期望,有梦想的孩子,因为她的爸爸不能像别人的爸爸一样,让她衣食无忧地生活着,她的幸福只能靠她自己去争取,去奋斗,去拼搏
2、,每天早上路过北面十字路口的时候,看着那些在等活干的人,看着他们不是很整洁的衣服,粗糙地皮肤,那些体力活提前预支了他们多少生命力,我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是不是很认真地学习着,如果不是,他们知道后会有什么感想!我不愿想像,也不敢想像。更固执地希望他们的孩子在教室里安静认真地学习着。 写下这段话,记录着我的怒火和悲凉,也记录着这个世界的荒唐。更是记录着我那逝去永不归来的青春。2012年9月27日晚,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刘心武,1、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旅游者首选地是欧洲,
3、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在圣母院或其他宗教场所,中国游客也总是众声喧哗,管理部门为此贴出了许多写着“沉默”两个汉字的告示,但多数中国游客对之熟视无睹,无论是表达感受还是相互招呼的声音,分贝值都颇高,在那些哥特式建筑的穹隆里多次折射,形成声浪污染。,2、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
4、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3、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掀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4、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
5、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5、到“文革”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广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6、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
6、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7、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15.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请概述。6分,1、老喧嚣文化 新喧嚣文化 2、内涵 3、概述 4、 6分,老喧嚣
7、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 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 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 “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6.请说说本文的三个论述层次。6分,1、三个 2、论述层次 3、 6分,1由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引入提出“喧嚣文化”话 题说明其由来已久。 2论述“喧嚣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 3照应开头指出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的实质。 每点2分,17.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
8、化的态度是什么6分,1、各个阶段 2、喧嚣文化 3、态度 4、 6分,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产生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每点2分,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1、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
9、,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2、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
10、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3、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
11、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4、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5、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1、笑的价值 2、包含哪些内容 3、概括 4、 (6分),15. 1
12、、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 2、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 3、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1、第三段 2、论述层次 3、 (6分),16. 首先 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 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 目 的原因; 最后 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1、画线的句子2、作者怎样的看法 1、它对论述“笑的价值”2、有什么作用 1、6分,17. 1、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2、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