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得失,续今朝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摘要】回首中国历朝历代,每一个政治制度的背后,都有其蕴含的道理,不是凭空而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政治制度的考量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其是否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而不是以时代意见去评判。读史使人明智,了解了以往政治制度中的得与失,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才能望得更高更远。【关键词】全面客观;利弊;思变图强钱老先生对于历史有着深刻地洞悉,对于辛亥革命时期抹杀历史真容的做法予以冷静看待,对于新文化时期的民族虚无予以理智分析,以更加清醒的头脑,睿智的视角帮助我们打开了辩证分析历代政治得失的大门,并蕴含创新与思变的思想。正如钱老所言:“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
2、,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读来获益匪浅。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秦汉阶段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统一政府的雏形出现并逐步完善。同时也出现了两对矛盾,并深深困扰着古老的中国长达数千年。即以皇帝为代表的皇室与以宰相为代表的政府之间的矛盾,还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汉代便有突出体现。汉代的政府组织中,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汉代沿袭秦代的皇帝制度,崇尚皇帝至上,宰相不过是由封建时期的管家发展到如今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者,终究还是为皇帝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皇帝的“秘书处”仅有六尚,负责皇帝饮食起居,而宰相的“秘书处”有十三曹,职权相当广泛
3、,宰相成了政府的真领袖。在地方治理上,汉代的吏治还是值得称道的。汉代基本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为太守,太守由皇帝直接任免,而非世袭,这一点相对于封建时期的诸侯割据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汉代专门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的官位远低于太守,也正是因为官职颇小,所以更能少些避忌,敢说敢做。实乃明智之举。汉代的选举制度在历史的推进中自然演变,从开始的举贤良、对策,到后来东汉时期逐渐固定下来的察举制,使得仕途不单单为贵族所垄断,大批知识分子通过太学考试加入到官吏之中。中国的政府发展成为独特的“士人政府” 。经济制度方面,汉代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流通,私自买卖,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
4、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并且在后代也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汉代对于农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而对于工商业实行的盐铁专卖制度,一直争议不断。诚然,该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政府压力。汉代全国皆兵,并根据实际情况,吸取陈涉吴广起义的历史教训,灵活地改动了戍边制度。但也在人人皆兵的高压下诞生出一种畸形的奴隶制度,且屡禁不止。鸟瞰整个汉代制度,我发现它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的许多相通之处。一是土地兼并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二是皇权与相权之间有很大冲突。中国古代实行人治,在权力巅峰处,没有明确的约束,这必然产生随意性。当皇帝能力很强时,往往会架空相权,于是行政长官变成个虚衔。三是一项制度的存在,必定
5、有它的缘由,但这项制度一般不会永久存在,当它阻碍社会进步发展时,会有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制度来取代它。察举制如是:其在慢慢演变中逐渐使察举权落到少数几个家庭手中,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垄断。每个朝代的制度建设几乎都涉及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我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仅就感悟最深的部分发表一下愚见。唐代在制度建设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与突破。三省六部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权力的制衡,同时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即便在唐朝,仍是人治高于法治。皇帝的敕要经中书门下才能执行,然而却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进行规定,导致以后的帝王中不乏有私自下敕者。规定之后又不严格遵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当代
6、也时有发生。这也许是历史遗留下的陋习,需要我们反思。与其较完善的中央政府组织结构相比,唐代的地方政府不可谓不混乱。没能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节度使的增设不但没有增强中央集权,反而使地方权力过大形成割据势力等亦是唐代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就经济制度而言,唐朝的租庸调制,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在于为民制产,更加着眼于基层,较汉代是一大进步。唐代的制度建设是中国历史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点。宋代与之相比便逊色的多。宋代的政治制度几乎一切因循承袭而略有不同。譬如宋将三省六部制改为二府三司制,实际上是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利。且谏官台官之间愈发不明晰,谏官诤议的对象由皇帝变为了宰相,使得宰相进
7、一步受限。“考生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不是用来培养人才的。 ”宋代的考试制度的不足让我不禁想到了如今的高考制度。在高考体质的高压下,许多时候我们已经偏离了培养人才的轨迹。学生一味死学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思考。明代将宰相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明朝得见分晓,但是这样加剧了皇帝的独裁,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进一步走向专制,于社会进步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而明朝的政府中又出现了内阁这一非正式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的内阁迥乎不同,前者是专制的产物,后者是民主的象征。明朝的内阁中不乏权臣把弄朝政,再加上明朝皇帝有许多无作为者,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实在是国之不幸。这项制度害处颇多。明代的考
8、试制度更是不可取之处颇多。八股文的出现坑害了不少文人志士,使得他们不问朝政,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八股文对于思想的束缚性极大,使得社会也放慢了前进的步伐。到了清代,虽有被称为落日前的余晖的康乾盛世,但是制度方面的独裁性却比明代更甚。这一点从军机处的设立中可见一斑。清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自然也将本民族的一些法术而非制度引入治国之中。同时为了缓和满汉间的矛盾,也沿袭了汉族的基本制度。从秦到清两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经验,也有一些流弊。钱老指出的几方面弊病直到今日仍值得我们反思。而中国现在最紧迫的,便是把政治制度简化,寻找一条最适合人才自由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变革几乎是每个时代的主题。不论是以前的革命,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使之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要求我们不断调整。如今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到深水区,我们开始啃硬骨头,这是一段充满希望与坎坷的旅程,但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细数了历朝历代的得与失,而今我们也应该着眼于现今社会政治制度的利与弊,趋利避害。历史告诉我们,汲取往昔精华,结合今朝之国情,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