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联与对联文学.doc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9475125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与对联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对联与对联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对联与对联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对联与对联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对联与对联文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汉字与对联 陆震纶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 诸葛一生唯谨慎(

2、1100011) 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 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 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 ,1985 年 2 月 22 日北京晚报 ) ,

3、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 “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 名句,获得“ 红杏尚书”的美名。 “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 “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 。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彭玉麟题泰山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11100,1100011)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00011,0011100) 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

4、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彭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时太平军已失败,但内忧外患依然如故,因此游泰山时有此种心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随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 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在结构上,此联发挥了倒接的优势和魅力:七言长句在前,倒接两个四言自对句。前面七言“龙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纵横半里许”,山是虚写(倒映) ,水

5、是实写(纵横) ,上下纵横,正倒虚实,似乎已经把丽江山水之美说到家了。后面四言自对,必须独出心裁, “潜龙在天,飞龙在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前面“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论郭氏对联风格,此联堪称第一。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0011,1100,0011100,11-,1100,110,0011) (1100,0011,1100011,00-,0011,001,1100)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

6、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 , “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 (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 少住为佳 ”,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

7、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用书法写成的对联是不加标点的,因此要习惯于阅读不加标点的对联。由于上下联对仗成文,还有同边自对和平仄格式可供参考,只要读懂联问,不难断句。本文仅用“, ”区分句式。 02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 对” )和

8、书面联语(简称“联”) 。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 ,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 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 ?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 福 ”字, “寿”字, “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 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 二字,虽然成对,不称

9、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 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 ,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 “独立文本” 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10、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诗词格律 ,中华版,1994 年,第 10 页) 。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 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

11、100)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 “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 已”对“然 ”副词, “千寻”对“ 一点”数量词, “难纵斧”对“不相干”, “斧”、 “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 ,不要求“ 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 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 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 句子”(sentence )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

12、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 ,次句隐“ 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03 对联史话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梁

13、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 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

14、,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 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 )等人发现的。因此,对联应该出现在公元 513 年以后。在这以前,可称为“前

15、对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对联。例如, 周易乾传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商书太甲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为四声之说,始于齐梁,对联不可能出现在齐梁以前。摘录下来的唐诗对仗句,后代制成对联,也不是唐联。 至于口头上的应对,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华)坐。张令其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虽然平仄谐调,也不能说对联出现于那个时代。 对联从律诗骈文脱颖而出,一开始就有完美的声律结构。 “新年纳余

16、庆 嘉节号长春”一联,其实际平仄为(0010111100) 。就骈文句式而言,节奏点在“年”字(0) 、 “庆”字(1)和“ 节”字(1) 、 “春” 字(0)上, “纳”和“号 ”是虚字,可不计平仄。 “新年” 对“ 嘉节”, “余庆”对“ 长春”,对仗工丽。就律诗句式而言, (00101)是(00011)的特定平仄格式,可以作对仗句。因此,用律诗句式解释,更为合理。如果不了解对联的历史渊源,认为“余”(0)字违律,那是极大的误解。 宋代盛行“四六” ,采用骈文句式撰联,格律宽松,允许同位虚字相对。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0011,-11-00,-1

17、1-11 )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1100,-11-11,-00-00 ) 骈文句式在对联是常见的,不过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现象已逐步淘汰。 朱熹最大的贡献是将骈文句式和律诗句式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对联结构。从此,对联有了不同于律诗、骈文的结构,这是对联史上的重大发展。例如: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1100,1100011) 鱼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0011,0011100) 律诗句式在五言联、七言联以及长联的五言、七言句中占绝对优势。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 年) ,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18、。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1100011) 一刀割断是非根(0011100)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有倡导作用。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 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 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有促进对联句式结构规范化作用。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

19、清代对联盛极一时,名家辈出。其中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 (1840 年)是两个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对联已经成为独立文体,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媲美争妍。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成为一时风尚。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斋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无时不用,到处流传。楹联文学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 1931 年刘大白(1880-1932 )在世界杂志上发表白屋联话 ,其中既有文言,也有白话,不拘一格。说明新文学家也重视对联的研究和利用。1932 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入学试卷中出题“孙行者”求对,是用对联测试语文水平的创举。当时引起不

20、少争论,至今传为美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文学开始复兴。1984 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 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1987 年创办中国楹联报 ,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报刊上、网站上征联活动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出现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热潮。 04 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也可以说是诗体不断解构,不断重构的过程。 在文学史上,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大体上可分为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 从周秦到盛唐,是诗体的建构过

21、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 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 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 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 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 、 骚 ,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是诗体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于是“诗”解构为“ 词”。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

22、“诗”解构为“ 联”。 古典文学文本解构为对联的最好证据是集句联。集句联不仅集诗句,而且集词句,集经句,集名句,或兼而集之。因此,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 集唐人句题酒家楼 劝君更尽一杯酒(0011001) 与尔同消万古愁(1100110) 上联王维渭城曲句,下联李白将进酒句。梁章钜云:“可谓工绝”。 诗的对仗句可以直接用作对联,但不是集句联。例如: 杭州韬光寺观海亭 楼观沧海日(00011) 门对浙江潮(11100) 此联是唐代宋之问灵隐寺诗中的名句。 “纪事云: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久不能续。有老僧点长明灯问曰:少年夜久不寐何耶?之

23、问曰:偶欲题此寺而熟思不属。即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迟明往访之,则不复见。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 集句联中以集宋词最为雅丽可观。例如: 梁启超赠徐志摩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001100,1100,00101)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110011,0011,11100) 此联集吴文英高阳台 、姜夔点绛唇 、陈允平秋霁 、李祁西江月洪咨夔眼儿媚 、陈与义临江仙六句而成。 梁启超说:“此联极能表出志摩的性格,还带着记他的故事。他曾陪泰戈尔游西湖,别有会心。又尝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 ”此联仍保留了词的特色,但已经不是词了。说对

24、联解构古典文学,无可非议;说对联重构古典文学,更为恰当。 吴文英高阳台写西湖春愁。取“临流可奈清癯”,联系上下文 “怕舣游船”, “飞红若到西湖底”,就知道在西湖游船上。从而巧妙地隐喻“陪泰戈尔游西湖”这个主题。此句也有“ 湖平似镜 ”, “顾影自怜”的含义。 姜夔点绛唇写太湖秋色。取“第四桥边”,作为连接“临流可奈清癯”和“ 呼棹过环碧”的桥梁。西湖苏堤有六桥,此处用“第四桥边”也是非常合适的。 陈允平秋霁写平湖秋月,取 “呼棹过环碧”,点明在西湖船上,使“临流可奈清癯”不再是隐喻。 “呼棹过环碧 ”中有两个动词,顿使人物和景色活起来,增强了动感和美感,出色地完成了上联游西湖的主题。 李祁西

25、江月写游兴。用“此意平生飞动”,赞扬徐志摩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这是全联的立意所在。 洪咨夔眼儿媚取“海棠影下”,用以描述 “在海棠花下,做诗做个通宵 ”。地点应在北京。海棠,应是西府海棠,北京名园或名人故居的院子里多种西府海棠。天坛斋宫的海棠,开花时一片花海,绚丽夺目,蔚为壮观。 陈与义临江仙写怀旧。用“吹笛到天明”代替上一首词的“立尽黄昏”,更富有诗意。 这副对联是梁启超集宋词的代表作。因为有徐志摩陪泰戈尔的故事在内,成为文坛韵事,可以传世。 也有集古文名句的,例如 伊秉绶题扬州平山堂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110,100,-00*,0*11) 送夕阳,迎素月,处春夏之交草木际

26、天(110,011,-1100,1100) 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天然浑成。读一副好的名胜集句联,不仅卧游胜地,而且重温名著,一举两得,其乐无穷。 长期以来,文人学士把对联视为“雕虫小技”, “民间文学 ”, “文字游戏”;文学史家也没有给对联以应有的地位。这也与对联自身的发展情况有关。客观地说,诗词曲赋骈文与楹联各有特色,可以互相沟通,不能互相取代。由于对联结构是开放性结构,对联文本是解构文本,其中包含着古典文学的精华,却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 05 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王力在中国

27、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一文中说,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龙虫并雕斋文集第 456 页) 。对偶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讲究对仗与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 。例如: 无可奈何花落去(1100011) 似曾相识燕归来(0011100) 这里有一段故事: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

28、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后来,此联写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杨慎称 “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词,但此联脍炙人口。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显示出艺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联的魅力。 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所有者或所在物的风格。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对此有精彩描述: 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1100011) 人情练达皆

29、文章(0011100)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0011001) 芳气袭人是酒香(1100110) 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 “对联标志风格”说的经典论据。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云:或传程渔门京中移居诗云: 势家歇马评珍玩 冷客摊前问古书 予笑曰此必琉璃厂也。询之果然。因记商宝意移居,周兰坡与万情初访之。见门对云: 岂有文章惊海内(1100011) 从无书札到公卿(0011100) 万笑曰此

30、必商公家矣。询之果然。 不须登堂入室,光从门联就可以正确判定主人的风格。 如果撰联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挂出来,与吟诗作赋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在撰联时必须考虑其主题风格,考虑与环境的谐调,考虑到能不能公开挂出来。 对联具有广泛性、公开性、互动性。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字游戏;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两个文明服务。 转自中国国学网 玛姬于 2004-01-06 21:50:39 留言最佳对联结构 陆震纶 06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不是语法

31、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律在联中。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研究对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鉴于人们对联律理解不尽相同,本文提出了最佳对联结构的概念;为了研究对联结构,本文引进了二元序列的方法。 07 二元序列与对联结构 二元序列是“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在数学上,由“0”和“1” 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域,可以按一定规则进行运

32、算。在电子学上, “0”和“1”代表两个状态,即“开”和“关”。所谓 “数字化”,就是将一切文字、图象、声音、数据信息,都化为“0”和“1” 两个元素(或状态) ,进行运算、传输和储存。信息社会依赖数字化生存,楹联亦不例外。 研究诗词格律,需要标明平仄。传统的方法是直接注明“平”或“仄”,也有用其他符号代表平仄的。本文用二元序列描述对联结构, “0”代表“平” , “1”代表“ 仄”。这种“数字化”方式,国际通用,简单明了,便于键盘操作与计算机处理,也易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如上所述,二元序列是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 我们用二元序列表示给定的对联结构: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33、(1100,1100011)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0011,0011100) 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此联每边两句,第一句是四言,第二句是七言。其结构由一个四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连接而成。句式由规范化的平仄关系组成。句式之间用“, ”断开。在对应位置上,上联句式和下联句式的平仄关系是互反的。 上联第一句“世事如棋” ,逐字标平仄刚好符合句式(1100) 。第二句“一着争来千古业”,逐字标平仄也刚好符合句式(1100011) 。 下联第一句“柔情似水” ,句式(0011)与逐字标平仄完全相同。第二句“几时流尽六朝春”,逐字标平仄应是(0001100) ,“流”字平声(0) 。但使用的

34、句式是(0011100) ,所以用句式来表示。 请注意,本书在对联或对仗句后面或下面所标的平仄,都是规范化句式的平仄。如遇到非规范句式的对联结构,就得酌情处理,并在括号后标“*”号。 句式中个别不规范的平仄,也用 “*”号标出。 每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平仄,称为句脚。此联句脚,上联为“0”“1”,下联为 “1”, “0”,我们用(0,1/1,0)表示。句式和句脚一旦确定,对联结构也随之唯一确定。 简言之,对联结构包括句内平仄关系和句脚平仄关系两个要素。规范化的句内平仄关系就是句式;句脚平仄关系是否合理,取决于句式的连接方式是否符合最佳对联结构。句脚平仄关系是由句式的连接方式决定的。 因此, (11

35、00,1100011/0011 ,0011100)是“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一联的结构。该联句脚为(0,1/1,0) 。 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因此,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构是有益的。请注意,下面用二元序列表示的句式都是规范化句式。 08 律诗句式 七言律诗共 8 句,56 字,有以下四种结构: 0011100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

36、10 / 1100011 / 0011100 1100110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 1100011 / 0011100 / 0011001 / 1100110 其中颔联(第三、第四句) ,和颈联(第五、第六句)要求对仗,因此对仗句只有句脚上仄下平的情况,例如: 0011001 / 1100110 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100011 / 0011100 人似秋鸿来有信 / 事

37、如春梦了无痕(苏轼) 五言律诗共 8 句,40 字,也有四种结构,只要把每个七言句去掉前两位就行: 11100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11100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00110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11100 / 11001 / 00110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 00011 / 11100 / 11001 / 00110 其中颔联

38、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00011 / 11100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杜甫) 11001 / 00110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王勃) 09 骈文句式 骈文不像律诗那样有固定的言数和句数,而且不需要押韵。但有固定的句式,通常是四言句和六言句,也有增加一字成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其对仗既有单对(前后两句对仗) ,也有偶对(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仗) ,对仗句在非节奏点上平仄不拘。骈文对仗句的句脚,按行文需要,既有上仄下平,也有上平下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骈文句式按文意确定节奏,而且“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 龙虫并雕斋文集第 469 页) 。因此骈文对

39、仗句常出现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的情况。本文以二元序列表示的句式结构, “不算在节奏之内”的虚字或其他字用“-”标明。为了便于说明,只举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为例: 1100 / 0011 胜地不常 / 盛筵难再 0011 / 1100 虹消雨霁 / 彩澈云衢 00-1100 / 11-0011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0011,1100 / 1100,0011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1100,0011 / 0011,1100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 今晨捧魅,喜托龙门 0011,00-1100 / 1100,11-0011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 /

40、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100-11,1100 / 0011-00,0011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10 对联句式的生成 对联句式是对联结构的基本单位。律诗句式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但只有五、七言两种长度;对联句式应报含一言至七言七种长度。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模拟对联句式的生成,然后确定对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诗的句式研究可供借鉴。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

41、,才能曲尽变化之妙。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 465 页) 2、律诗的句式可以从“平仄长竿”截取 “我们知道,五、七言律诗以及一些词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都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自相重叠,排列一行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这好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 ”(启功 诗文声律论稿第 22 页) 有了以上的原理和方法,稍加改进,就能证明:全部对联句式可由长度为 4 的二元循环序列生成。其方法步骤如下: 设S=1100110011001100是长度为 4 的二元循环序列(我们

42、用“二元循环序列”代替“平仄长竿” ) 。 a、在S序列上,从第一位开始,分别按长度 1,2, 3,4,5,6,7 截取,可获得(1) , (11) , (110) , (1100) ,(11001) , (110011) , (1100110)七种序列。 b、将截得的序列平仄反向,又可获得(0) , (00) ,(001),(0011) ,(00110),(001100) ,(0011001)七种反向序列,与上面七种序列的平仄刚好相反。 c、把正反两种序列配对,按上仄下平调整句脚,就可获得七种句式:(1/0) , (11/00) , (001/110 ) , (0011/1100) ,(11

43、001/00110) , (110011/001100) , (0011001/1100110) 。我们把这些直接从L 序列上截得的句式,称为 A 型句式。 d、把三种奇数 A 型句式 001/110,11001/00110 ,0011001/1100110 的末尾三位,分别循环右移一位,使 001/110 变成100/011,11001/00110 变成 11100/00011, 0011001/1100110 变成 0011100/1100011。 e、再按上仄下平调整句脚,又可获得三种新句式:011/100,00011/11100,1100011/0011100 。我们把这些从 A 型句

44、式移位后得到的句式,称为 B 型句式。 f、将 7 种 A 型句式和 3 种 B 型句式合并,按顺序排列成全部 10 种句式:(1/0 ) , (11/00) , (001/110) , (011/100) ,(0011/1100) , (11001/00110) , (00011/11100) , (110011/001100) , (0011001/1100110) , (1100011/0011100 ) 。 以上 10 种句式是诗词曲赋骈文对联通用的句式体系。 在五言、七言律诗中,A 型和 B 型两种句式缺一不可。但是在对联句式体系中,只需要五言、七言 B 型句式。 B 型的优越性在于

45、: 1、就结构而言,五言、七言 A 型句式同 B 型句式有质的区别。A 型句式以单平单仄结尾;B 型句式以双平双仄结尾。在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 A 型句式 0011/ 1100 和 110011/ 001100,五言和七言句式理应采用 B 型为佳。五言和七言 A 型句式,结构与四言和六言相近,仅仅增加了一个单平或单仄句脚,声调没有多大有变化。采用 B 型句式,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 2、B 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 A 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么,五言 B 型 00011/ 11100与四言 0011/1100 的变换数相同(都是 1) ,而五言 A 型

46、 11001/ 00110 的变换数是 2;七言 B 型 1100011/ 0011100 与六言110011/ 001100 的变换数相同(都是 2) ,而七言 A 型 0011001/ 1100110 的变换数是 3。因此,在长联中需要快读时,五言B 型近似 四言,七言 B 型近似六言,而 A 型则无此特性。 3、律诗中的“拗救” ,集中在 A 型句式。对联重视直观的对称效果, “拗救”会造成错位现象。废弃五言和七言 A 型句式,也就回避了“拗救” 问题,有益无害。 4、B 型句式在结构上接近骈文句式,易于互相转化。律诗五言 B 型句式“00011/11100” 可转化为骈文四言句式加一字

47、领 “-0011/-1100”(放在第一位) ,或加一字衬 “00-11”(放在第三位) 。 由此可知,对联采用五言和七言 B 型句式,就可以把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统一起来,形成对联句式。承认不承认五言和七言 B 型句式的优越性,是区别联家与诗家的试金石。 于是,对联句式体系包含以下八种对联句式:(1/0 ) , (11/00 ) , (001/110) , (011/100) , (0011/1100) , (00011/11100) ,(110011/001100) , (110011/001100) 。 作为句式,句脚有(1/0)和( 0/1)两种可能性,本书统一用( 1/0)表示,不再说

48、明。 11 四言模式与句脚安排 我们把四言句偶对结构的正反两种二元序列(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称为四言模式。其句脚规律如下(“/”区分上下联): 0011,1100,1100,0011/1100 ,0011,0011,1100 每边一句 1/ 0 每边二句 0 1/ 1 0 每边三句 0 0 1/ 1 1 0 每边四句 1 0 0 1/ 0 1 1 0 于是,每边一句到四句的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用四言模式的句脚来表示: 每边一句的句脚 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句脚 每边二句的句脚 0,1/1 ,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两句句脚 每边

49、三句的句脚 0,0,1/1 ,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三句句脚 每边四句的句脚 1,0,0,1/0 ,1,1,0 相当于四言模式全部句脚 这种源于偶对的句脚平仄格式,一旦公认为对联格律,就会推广到非偶对的情况。因为这种格式,既适用于自对,也适用于非自对。 由于句脚格式与句式无关,四言模式中的四言句式,可以用五言 B 型、六言、七言 B 型句式替代,且可在任何位置上添加领衬字,而不影响最佳对联结构性质。这些基本句式虽然节奏不一定相同,但在结构上有共同点,因此连接规则与四言句式相同。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的对联, “四言模式”的句脚安排是最佳选择。四言模式能充分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而成为最佳对联结构的基础,一切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由四言模式生成。 每边四句以上的对联,当然可以像骈文一样,循环反复使用四言模式,亦即按照“马蹄韵”规则安排句脚。但对联毕竟不同于骈文:骈文句数至少在八句以上,句式以四六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