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吕梁育星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月考(三)试题高二政治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 18 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2.键盘时代, “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生编硬造的网络语言使美感荡然无存。拯救汉字、唤起全民对汉字的关注与重视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是因
2、为( )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汉字历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汉字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发掘汉字之美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A B C D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代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4.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
3、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5.2017 年 8 月 28 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仪式,年底将与广大观众见面。 国家宝藏的追求就是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 “文物”活起来,不仅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能够体现( )一定的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A B C D6.以下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的是
4、(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7.“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 2 -在望大陆这首诗中对祖国大陆的魂牵梦绕体现了( )A.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C.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8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提高,国外学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 3000 万人,学语言的同时,他们也为中国的文化所
5、深深地吸引,从而向往中国。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是( )A汉字 B薪火相传 C一脉相承 D特有的独创性9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世界至尊 C博大精深 D居于世界前列101405 年(明永乐三年)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始了第一次远航。郑和的船队的大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能够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这是因为我国当时的科技文化( )A处于世界的前列
6、 B达到世界中等发展水平C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D受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11从博鳌机场、论坛新闻中心,到西环高铁、三亚海棠湾近年来,海南创新实干、众志成城的氛围空前浓厚,创造出骄人的“海南速度” ,彰扬着特有的“海南精神” 。这种精神(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为海南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A B C D122017 年中央电视台农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四个分会场的选择别具匠心: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代表,西昌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桂林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哈尔滨是北方文化的代表。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区域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
7、深 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 B C D13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才能流长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3 -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 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14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了(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D中华
8、文化的源远流长15.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 )A.领先于世界各国,具有创造性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与整体性 D.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6.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中华文化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因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史书典籍的传承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 B. C. D.17.“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寄托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 )维系中华
9、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激励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A. B. C. D.18.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但在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挑战。这是因为(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西代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中华文化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是落后文明A. B. C. D.19.泉州,古称刺桐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说,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的同时,也将其文化带到异国他乡。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
10、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这说明了(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要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 B C D- 4 -20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 )长征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大庆精神 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A B C D2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
11、博采众长 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A. B. C. D. 22.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商业利益,拆旧仿古频频上演,致使名城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此举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予以“黄牌警告”。材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保持原貌 B.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C.保护传统文化与体现时代精神相对立 D.发展民族文化须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基础23.相传蒙古人打败西夏党项族后,并没有杀掉其全部族人,而是毁灭了他们的文化,最后党项族终于消亡了。这反映了( )A.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
12、B.优秀的民族才有优秀的文化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优秀的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24.论语 孟子 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 、茅盾的白杨礼赞 、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B只要大力创造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C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D所有文化作品都凝聚和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25.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我国的文学艺术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13、 吴越文化、滇黔文化相互交流、渐趋融合 各具特色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促进A B C D26.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加以甄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一要求是基于 ( )A.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自发形成的 D.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 5 -27.2018 年 3 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了北京典籍与经典老唱片数字化出版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对北京典籍和经典老唱片进行数字化抢救、出版和推广。北京市加强对典籍进行抢救、出版和推广,是因为( )A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4、 B文献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文献典籍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D文献典籍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28.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深圳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再次成为焦点。回顾深圳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深圳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深圳因而变成今天的深圳。这表明中华民族具有( )创造精神 奋斗精神 团结精神 梦想精神A B C D29.看到美景时,我们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只会说“哇,真美” ;表达志向时,我们可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
15、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是满脑子只知道升官发财;遇到感情纠葛时,我们可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而不只会说“蓝瘦香菇” 。这意在说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优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而应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因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特有功能而不可忽视A B C D30.2018 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发布了微视频石榴花开 。在视频中,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音乐,展现出各族人民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和谐画面。 “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16、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起。 ”这主要体现出( )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各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计 40 分)31.材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 “自强不息” “以和为贵” “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
17、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 6 -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0 分)32.材料: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略。习近平提出人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用中国的“和”文化来构建和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反复向世界阐释中华“和”文化,郑重表达中国的“和平” “和谐” “合作”的外交准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
18、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和”文化的认识。 (10 分)33.材料: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 13 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 ,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1)简要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的。 (9 分)(2)请你举出一句与“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体现的民族精神相一致的名言。 (2 分)34.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
19、的组织下,先观看了八达岭长城纪录片,后准备开展“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工作。一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9 分)- 7 -高二第三次月考政治答案一、选择题(60 分)1-5 CDCDA 6-10 ACACA 11-15 CACBC16-20 DDACB 21-25 CBCAA 26-30 BBACD2、材料题(40 分)31.(10
20、分)(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3 分)(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2 分)(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3 分)(4)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1、。(2 分)32.(10 分) (1) ”和”是指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用“和”文化来构建和诠释人类命进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文化的精髓。 (4 分)(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 “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和”文化来构建和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3 分)(3)文化的包容性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而这种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才能使各国
22、和谐相处,使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分)33.(1) (9 分)“上下同欲者胜” ,13 亿多人民和衷共济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等体现了团结精神。中华民族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体现了梦想精神。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等体现了奋斗精神。 (每点 3 分,共 9 分)(2) (2 分)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34.(9 分)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争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