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分布,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辽、黑、甘、青等省区。,蒙 古 族马背上的民族,概况:历史,蒙古族源于望建河东岸一个古老部落,唐代为蒙兀室韦,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诸部落,形成了蒙古族。,忽必烈,概况: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中国的蒙古人口为598万,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第九。(2010年人口普查),概况:文学,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
2、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中国三大英雄史诗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主人公江格尔两岁时,家乡遭到了蟒古斯(魔王)的蹂躏,父母被害,
3、他父亲的好友、大力士蒙根西克西日格救了他。江格尔人小胆大,三岁的江格尔,手握黄花戟,身跨枣红马,四岁时就出征,七岁时开始建功立业,宝木巴地方的臣民把他推举为圣主江格尔可汗。但蟒古斯敌人不甘失败,经常伺机侵犯宝木巴国。江格尔率领他的十二位“雄师“、三十五名虎将和八千个勇士,荡平了蟒古斯,保卫了宝木巴,扬名四十四国。以他非凡的才能,建立了一个“没有冬天和严寒,四季如春阳光灿烂;没有痛苦和死亡,人人永葆青春时光;没有潦倒和贫穷只有富足和繁荣;没有孤儿和鳏寡,只有兴旺和发达;没有动乱和恐慌,只有幸福和安康;珍禽异兽布满山头,牛羊马驼撒满草原;和风轻吹,细雨润田“这样一个理想的乐园和社会。这里表达了人民
4、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赞许了和平宁静的家乡,追求一个美好的没有压迫,没有自相残杀的理想乐园。希望自然界也附随人意,把人间变成没有严寒酷暑,没有风雪灾害,禽兽满山、牲畜遍地、水草肥美的永久幸福之地。,民俗:服饰,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民俗:服饰,首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民俗:服饰,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外,还有
5、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民俗:饮食,蒙古族的饮食主要包括粮食、奶食和肉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传统食品:,白食:称白食为“查干伊德”,意为纯洁高尚的食品,指各种奶制品由于在蒙古白色象征崇高和吉祥,所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的礼遇红食:红食蒙语为“乌兰伊德”,即各种肉食品,蒙古族春节,查干萨日,在蒙古语中,意思是白节的意思。是蒙古族的“春节”。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6、十分浓厚。 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民俗:饮食,蒙古族烤全羊,烤全羊 :烤成后放在大盘中,上席让客人观赏,然后撤下来,皮和肉发开,切成片或切笪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荷叶饼夹着肉和葱、酱等佐料吃。外皮酥香、味美肉嫩。这是在非常隆重的上等宴会上才能有的肴馔。,民俗:饮食,奶制品: 奶是蒙古牧区的传统食品。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尚白,以白色为美,称奶食为白食。蒙语作“查干伊德”。奶食品
7、种类很多,其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制作因地区不同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主要品种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奶渣、奶料米兰等。,民俗:饮食,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扒肉就算没完全领略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人的饮宴也有许多特殊风俗。蒙古族人待客必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为不敬,且好饮酒。汉族地区多以“满杯酒半杯茶”为敬,而蒙古族却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
8、民俗:居住,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蒙古地区的标志建筑也常饰以穹庐顶,蒙古族的信仰,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天地、山、河、日、月五行都是萨满教的崇拜对象,尤以尊天为最,称天为“腾格里”,无一事不归于天。 元朝时期,佛教开始在蒙古族中流传。蒙古族信奉的佛教为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支。藏语把僧人称为“喇嘛”(意为上师),因此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敖包”亦叫“鄂博”,蒙语音译,意为“石头堆”,由人工堆积而成,高三四尺,形状是圆的,象个塔的样子。早先是道路或边境界线的标志,后来成为祭祀的场所。每年的4月5月各举行一次祭敖包的活动。这一天蒙古族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
9、全集在一起,由喇嘛持法器诵经,以羊的头、角、蹄、尾、皮为祭品,蒙于敖包之顶,并找来树枝插在敖包顶上,用哈达悬挂四周,然后由年长者率众人围敖包行走,走一圈、行一礼、一边走、一边唱歌,歌词大意是祈求太平安康。除此以外,还有火祭、酒祭和血祭。,民俗:节日活动,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
10、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民俗:歌舞,蒙古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为马头琴。,民俗:节日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民俗:节日活动,男子三项那达慕 :摔跤,民俗:节日活动,男子三项那达慕 :赛马,民俗:节日活动,男子三项那达慕 :射箭,民俗:禁忌,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民俗:禁忌,忌讳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民俗:禁忌,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