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经典与阅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426108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与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典与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典与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典与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典与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 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渠:他,指方塘。那(n)得:怎么会。那:通 “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

2、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

3、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22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

4、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33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

5、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 )眼:视线。 (7)塔:铁塔。(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9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一脉相承,王诗就肯定

6、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4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张丞相(673-7400 ,即张九龄,时任丞相。涵虚混太清:水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太清,天空。云梦泽:云梦,古泽名

7、。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济:渡河。端居:平常居处,闲居。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5才写得那样委

8、婉。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5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 646 年(贞观二十年) ,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受降城” 之名即由此而来。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

9、的将士。尽:全。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6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6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训示、指示。子聿(y) :陆游的小儿子。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

10、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纸:书本。终:到底,毕竟。浅:肤浅,浅薄,有限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 ,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

11、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77 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二

12、云塞外多旋风, “袅烟沙而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

13、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88 题君山 唐: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君山:又叫湘山、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古代神话传说:这山是舜妃

14、湘君姐妹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所以为君山。影:指君山投到湖面的倒影。翠色:深颜色。碧色:淡颜色。水仙:水中女神,即湘君姐妹。一螺青黛:1.是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作绘画用,女子也用来画眉;2. 女人发髻,这里用发髻。镜:用洞庭湖的湖面比作镜子。烟波:洞庭湖的湖面。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侧影深深地映在水中, 彷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青翠的山色显得更加鲜明, 我忽然想起住在君山的湘君姐妹, 这里莫非是她们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放在明亮的镜中央。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等名句。而雍陶的

15、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 )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唐代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99 墨梅 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

16、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洵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时间画荷花,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隐居九里山,以卖画为生。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传是他始创。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1010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17、,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驿(y)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更:又,再。著(zhu):同“着”,遭受,承受。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一任:全任,完全听凭。群芳:群花,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碾(ni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

18、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首卜算子 ,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怀抱。其特点是着重写梅花的精神,而不从外表形态上去描11写。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1 旅怀 宋 文天祥 昨夜分明梦到家,飘摇依旧客天涯。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分别写梦与现实,梦中到家,现实却仍在天涯,虚实结合,对比鲜明。描写了故园残

19、破不堪,一片凄凉的景象,抒发了忧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过零丁洋辛苦遭逢 起一经,干戈 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 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8)照汗青 (9)。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 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 1275 年起兵抗元,到 1278 年被俘,一共四年。絮:柳絮。 萍:

20、浮萍。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 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12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1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1312 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存疑) )无言独上西

21、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 ,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

22、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 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975 年(开宝八年) ,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1413 潍县署 1 中画竹呈年伯 2 包大中丞 3 括 清 郑燮衙斋 4 卧听萧萧 5 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 6 吾曹州 7 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1、署:衙门。2、年

23、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3、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4、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5、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6、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7、吾曹:我们。 8、关情:牵动情怀。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首诗是郑燮在乾隆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郑板桥五十四岁时自范县调署潍县,这一年山东是年山东大饥,郑板桥开仓赈货,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富贵人家开厂煮粥,轮流给百姓送饭,救活万余人,潍县饥民出关觅食的场

24、景,板桥感叹系之,作此篇。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郑板桥(1693-1765) ,名燮,字板桥,清代画家,诗人。江苏兴化人。清乾隆元年(1736 年)进士,曾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坊知县,后因帮助农民胜讼以及办理赈济事宜得罪豪绅而去职,寄居扬州。任职前后均以卖画为生,擅长画兰、竹,为“ 扬州八怪” 之一。 1514 东栏梨花 宋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雪

25、:这里喻指梨花。清明:清澈明朗。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 ,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1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

26、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16征怨 (唐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征怨:一本作“征人怨”。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朝(zho)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用以喻征战之事。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指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

27、发青,故称青冢。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年) ,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诗中不着一个“ 怨” 字,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全诗语言精美,对仗工整,笔法巧妙,境界阔大。开头两句就时记事,结尾两句写景,此诗通

28、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17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 ,白水 绕东城。此地一 为别 ,孤蓬 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 去,萧萧 班马 鸣。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 “孤蓬” 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班马:

29、离群的马,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一作“斑” 。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18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闻:听

30、;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 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 落梅花 。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2-3 4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

31、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 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1918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九州:中国。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依靠。5喑(y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11 拘:拘泥、束缚。 12 降(jing):降生。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

32、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 、 “风雷” 、“万马” 、 “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

33、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 、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20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211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僵卧:直挺挺躺着。这里

34、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僵直。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思:想着,想到。戍(sh)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夜阑:夜深。阑:残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35、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22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2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八百里:牛之名。麾hu : 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2.指挥。炙 zh,烤肉。手可热(热得烫手,喻权贵气焰很盛) 。脍人口。五十弦:瑟。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作” ,作“如”解。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醉意中把灯

36、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这首词题是“壮词” ,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23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

37、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 。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

38、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条陈战守24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