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就业指导 论文.doc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9401641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指导 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就业指导 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就业指导 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就业指导 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能力如何,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与大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说法“大学生过剩了”。而实际上,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状况看,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 17%左右,而美国为 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 50%以上,韩国、印度也在 30%左右。我国 7 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 5%左右。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但同时我国新的就业机会也在增加。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 700 万至 800

2、万,而每年大学毕业人数则大约在 300 万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 2003 年全国扩招后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生为212 万人,就业率为 70%左右,今年毕业生为 280 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分析: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就业鸿沟”并不奇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近几年进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大学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养。造成大

3、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真正困境,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受精英教育的影响, “等、靠、要”思想严重,往往是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二是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往往是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四是应聘求职能力欠缺,往往连一些基本待人接物、面试能力都不具备;五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还是一些不知名的地方院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纵观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注重

4、应聘技能、技巧等基础性能力的培训,忽视对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如同注重产品的形象与包装,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二是注重高年级的毕业面试、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忽视对大学生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是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忽视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四是注重校内就业指导师的指导,忽视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进行就业指导市场化运作;五是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认识不清,只理解为应聘的能力,而忽视了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和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体现了当前社会求才,大学生个人成才、高校育才等多方面的需要,对高校、大学生、社会

5、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高校以培养全面的劳动者为己任。在高校招生激烈的竞争下,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质量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及省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公布学校一次性就业率,并明确提出对就业率低的专业或学校予以黄牌警告、停止招生等处罚。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也决定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以出色的就业能力为己任,要清醒认识到“身无本领,毕业等于失业”, “不看文凭,看能力”,认识到只有练

6、就过硬的就业能力,才能为自己找到理想的生存环境,进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如果大学生不能就业,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谈不上报效祖国。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它使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更加现实具体。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工作关系全体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抓好,各高校领导班子要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把手”工作,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7、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但随着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一概念远远超过了就业本身,国内外常用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

8、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研究仍没有定论。有的认为,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有的认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具有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还有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的关键项目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等。根据个人的理解和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

9、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就业才有可能性,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差异性能力,大学生才能充分就业。 (一)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美国的一份有关失业的研究报告,失业中的 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专

10、业能力,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或者经常迟到。基础能力的培养途径一般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学生职前培训等。首先应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会,专业就业情况通报会,学生家长就业工作座谈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一是要主动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消极就业,二是要靠着岗位创新,不能靠岗位维持,教育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要树立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意识,三是不仅能靠岗位就业,而且还能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其次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缔造成功的事业,擅长与人

11、交往十分重要。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的技巧包括善于倾诉、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会面等) 、联络的时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交流中突出重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信羞于开口、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交流、个性强不合群等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应加强职前培训。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的人是一来就能用的“成品”人才, “半成品”人才都不太愿意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只能算是“毛坯”人才,缺乏行业知识、企业知识、职业规划、职业心态、求职

12、技巧,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通过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成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营,借用完全专业化的机构,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应聘技能培训、现场职业指导会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并且,给毕业生请来内行的“就业指导师”,针对个人进行“一对一”指导,填补大学生学习和就业间的空白。 (二)专业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如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专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市场化为

13、导向,培养特色人才。首先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使之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具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针对加入 WTO 后,与国际交往日趋增加,增设专业英语选修课程等。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学生见习、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指导师,增加与企业、社会的交往,通过暑期实践供需见面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培养特色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

14、特色人才对地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根据全国同类院校的基本要求实行规范化教学,而且还要面向当地实际,主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例如,在温州办设计专业,就要发挥在温州的优势,由于温州是中国鞋都,有 3000 余家鞋厂,2003 年工业产值为 385 亿元,全国市场占在率在 25%以上,需要大量鞋样设计师。而设计专业是浙江省招生最多的专业之一,2003 年招收本科生为 4100 余名。另外,全国仅有陕西科技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开设鞋样设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地点大都选在温州。如何培养设计专业的特色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我们认为在温州

15、培养设计专业鞋样设计专业方向是一条很好的专业建设之路。在今年首届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在康奈、奥康、吉尔达等大型知名企业集团就业,现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差异性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就业就是要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分工位置,是自身特长和需要与社会需求在分工结构中的有机结合。而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劳动者的能力具有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等方面。如同产品的差异性,要么是价廉物美,要么是物超所值,只有具有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如某公司需要一名既懂设计

16、,又会英语交流的设计师,若具备这种英语的实力,就会在一大批设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注重培养个性化人才及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意识。首先培养个性化人才。高校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要确立相应的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时分配、学历层次等。首先是允许各专业为“偏才”、 “怪才 ”或某些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其次推行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增大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主修一个专业的基础上辅修另一个专业。第三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实行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培养。第四增大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性,增加选修课的数量。第五在选修课中设计扩展

17、型、考研辅导型、就业服务型等课程,使学生各取所需。其次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资源开发、新技术的发明、生产工具的革新,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技知识,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创新意识。而部分高校仍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学生就不会独立思考。为此,引导在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全国广告大赛、鞋样设计大赛等活动,组织院系进行设计创新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尝试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现在大多父母为了能使孩子上大学、出国或有一份理想的工作,煞费苦心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这种过分包办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敢闯敢试意识形成的大好时机。另外,学校也忽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为此,一是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二邀请校友创业成功者谈创业经历,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三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四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红蜻蜒集团捐资 100 万成立温州市首家大学生创业基金;五是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活动的服务平台。我们成立了温州市首家大学生创业中心,下设学生画廊、设计工作室,件制作室等 7 个工作室,让学生自负盈亏进行经营,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