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L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DL/T XXXXXXXXX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Sleeves of insulating material for live working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2011-12-28)-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国 家 能 源 局 发 布DL/T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分类 25 要求 26 试验 47 特殊性能袖套的试验 98 检验规则 .119 标志、包装、贮存 .1
2、3DL/T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0 320号,电力行业部分)的安排,对DL 7782001进行修订。本标准与DL 778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绝缘袖套的分类,适用电压等级增加了20kV 和35kV,分类由原来的4级增加至5级,原级别2和3合并为同一级别;根据级别的改变, “最大橡胶厚度” 、 “电极间隙距离”及“交、直流试验耐受电压”级别由原来的 4 级增加至 5 级;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L 7782001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带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
3、准主要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2001年10月28日。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DL/T XXXXXXXXX1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交流电力系统中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的分类、要求、试验、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在交流电压 35kV 及以下电气设备上进行带电作业时,保护作业人员免遭电击的绝缘袖套。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4、用于本文件。GB/T 2900.55 电工术语 带电作业( GB/T 2900.55 -2002, IEC 60050-651:1999,EQV)GB/T 14286 带电作业工具设备术语( GB/T14286-2008,IEC 60743:2001,MOD)GB/T16927.1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T16927.1 1997,IEC 60060-1:1989,EQV )3 术语与定义GB/T 2900.55和GB/T 1428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绝缘袖套 insulating sleeves由橡胶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的袖套,是保护带电作业
5、人员接触带电导体和电器设备时免遭电击的一种安全防护用具,分为直筒式和曲肘式两种式样。3.2 橡胶 rubber指天然或者人造橡胶,乳胶和橡胶聚合物,以及天然橡胶和人造橡胶聚合物。3.3 肩边 shoulder roll绝缘袖套靠近肩部的卷边或加固的边缘。3.4 袖边 cuff roll袖口处卷起或加固的边缘。DL/T XXXXXXXXX24 分类4.1 绝缘袖套按电气性能分为 0、1、2、3、4 五级。适用于不同系统标称电压的袖套分级见表1。表 1 绝缘袖套的系统标称电压级别 交流有效值 V0 3801 30002 10000(6000)3 200004 35000注:在三相系统中是指线电压。
6、4.2 具有特殊性能的绝缘袖套按性能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 A, Z, C, H, S 型,见表 2。表 2 特殊性能的袖套分类型号 特殊性能A 耐酸Z 耐臭氧C 耐低温H 耐油S 耐油和臭氧4.3 绝缘袖套按外型分为两种式样:直筒式和曲肘式,见图 1 和图 2。D1D2DABE1E2CC1C2BADC图 1 式样 A 直筒式袖套 图 2 式样 B 曲肘式袖套5 要求5.1 外形尺寸及允许误差DL/T XXXXXXXXX3直筒式袖套和曲肘式袖套的尺寸及允许误差见表3。表 3 袖套的尺寸及允许误差尺寸mm式样 号型 标识A B C D小 号 S 630 370 270 140中 号 M 670 4
7、10 290 140大 号 LG 720 450 330 175加大号 XLG 760 500 340 175式样 A 直筒式(见图 1)允许误差 15 15 15 5小 号 S 630 370 290 145中 号 M 670 410 310 145大 号 LG 710 420 330 175加大号 XLG 750 460 330 180式样 B 曲肘式(见图 2)允许误差 15 15 15 55.2 厚度袖套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且平坦,表面橡胶最大厚度(不包括肩边,袖边或者其他加固的肋)必须符合表4规定。A类,H类和Z类袖套可以超过最大厚度,但附加厚度应小于 0.6mm。表 4 最大橡胶厚度级
8、别 厚度 mm0 1.001 1.502 2.503 2.904 3.605.3 工艺及成型5.3.1 袖套应采用无缝制作方式,袖套上为连接所留的小孔必须用非金属加固边缘,直径为 8mm。5.3.2 袖套内、外表面应不存在有害的不规则性,有害的不规则性是指下列特征之一:即破坏其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廓的缺陷,如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夹杂导电异物、折缝、空隙、凹凸波纹及铸造标志等。无害的不规则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表面不规则性。如果其不规则性属于以下状况,则是可以接受的。 a) 凹陷的直径不大于 1.6mm,边缘光滑,当凹陷点的反面包敷于拇指扩展时,正面可不见痕迹。b) 袖套上如 a)中
9、描述的凹陷在 5 个以下,且任意两个凹陷之间的距离大于 15mm。DL/T XXXXXXXXX4c) 当拉伸材料时,凹槽、突起部分或者模型标志趋向于平滑的表面。6 试验6.1 试验期前环境条件试验前袖套必须放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5)%的环境中(20.5)h。6.2 外观检查及测量6.2.1 外形检查袖套外形应进行目测检验,袖套内、外表面应均匀。6.2.2 尺寸检查(1)直筒式袖套:检测设备是划有中心线的木板,将袖套置于其上,要求 Dl=D2,E 1=E2,允许 C1C 2(见图 1) 。应检测以下尺寸是否符合表 3 的要求。A平行于图 1 所示的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肩部
10、外缘的总长度。B平行于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腋下最低点的长度。C垂直于水平中心线,测量 C1+C2之和并减去袖套的 2 倍的厚度。D垂直于水平中心线,测量 D1+D2之和并减去袖套的 2 倍的厚度。(2)曲肘式袖套:A平行于图 2 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肩部外缘的总长度。B平行于水平中心线,测量从袖口边缘到肩部最低点的长度。C肩部开口处的最大宽度减去袖套的 2 倍的厚度。D袖口加固边处的最大宽度减去袖套的 2 倍的厚度。6.2.3 厚度检查在袖套上应抽取8个以上的点进行厚度测量,可使用千分尺或同样精度的仪器进行测量。千分尺的精度应在0.02mm以内,应具有直径为(3.170.25)
11、mm的压脚。压脚应能施加(0.830.03)N的压力。袖套应平展放置,以使千分尺测量面之间是平滑的表面。6.2.4 工艺和成型检查按5. 3要求,对工艺及成型进行目测检查,应无5.3.2所指出的有害的不规则性。6.2.5 标志检查对标志应进行目测检查和持久性实验。标志的持久性试验可以通过用肥皂水浸泡的软麻布擦 15s,然后再用汽油浸泡过的软麻布刮 15s 来检查,试验结束时标志仍应是清晰的。例行试验中可不做持久性试验。6.2.6 包装检查DL/T XXXXXXXXX5对包装应进行目测检查。6.3 机械性能试验试验前应将试品预置在温度为(232) 、相对湿度(505)%的环境中24h。6.3.1
12、 拉伸强度和伸长率试验从袖套上剪下4个哑铃型测试块,每个测试块的外形如图3所示。在哑铃型的窄处量出基准长度L 0为20mm的间距,并在两边表上印记线,用拉力机进行测试。拉力机以 (50050) mm/min的速度拉伸至L。 抗拉强度定义为拉断所需力除以试块试验前的截面积,4个测试块拉断的平均抗拉强度应不小于14MPa。最低抗拉强度应不低于平均强度的90%。L0DCAEFB图 3 哑铃式试件拉断伸长率 定义为拉断时两印记线之间的距离L与L 0之差除以L 0的百分比,即:04个测试块的平均拉断伸长率应不小于600%。6.3.2 抗机械穿刺试验从被试袖套上切取两个直径为 50mm 的圆形试品,将试品
13、紧夹在两个直径为 50mm 的圆板之间,上板开有直径为 6mm 的孔,下板开有直径为 25mm 的孔,两孔边缘倒角为半径为 0.8mm 的圆弧(见图 4) 。将一根直径为5mm的金属棒加工成一端锥度为12、顶端半径为0.8mm的锥形针,将锥形针垂直置于试品上方,以(50050)mm/min的速度向试品加力,测量出刺穿试品所需的刺穿力。抗机械刺穿力强度 p 等于刺穿力 F 除以试品的厚度d。要求刺穿强度应不小于18N/mm。6.3.3 拉伸永久变形试验从试品上切取哑铃型试品 3 件(腕部上下各一件,腋下一件) ,外形尺寸如图 3 所示。将试品固定在应变仪的夹架上,使一端固定,另一端可随夹架在导轨
14、上顶板底板1 2 针R = 0 . 8R = 0 . 8 5 0 5 0 2 55R = 0 . 8图 4 机械穿刺试验DL/T XXXXXXXXX6移动。拉伸变形前的基准长度(L 0)的测量误差应在0.1mm之内,将试品装在夹架上后,以2mm/s10mm/s的速度拉伸试品,使其拉长率达到(400 10)%,此时长度为L s,保持10min,然后以相同的速度将试品放松,取下试品置于平面上,经10min 的形变恢复时间,再测量两基准线之间的距离L 1。拉伸永久变形百分比按下式计算 01S式中:L 0拉伸变形前的基准长度;Ls应变后的长度;L1恢复后的基准长度。拉伸永久变形不应超过 15%。6.4
15、 电气试验试验应在环境温度(232)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对于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的试品,袖套应浸入水中预湿(160.5)h。对于例行试验则不要求预湿。6.4.1 电极间隙及试验布置6.4.1.1 电极间隙电极间隙是指袖套试验时两电极间的最短路径,允许误差为25mm 。若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试验要求时,最大可增加50mm。不同级别的袖套的电极间隙距离如表 5所示。表 5 电极间隙距离间隙袖套种类 AC(交流)mmDC(直流)mm0 80 801 80 1002 130 1503 180 2004 260 2606.4.1.2 试验布置标准提供 2 种袖套的布置方式,布置方式和采用的电极形式如下:(1)直
16、置水电极试验方式。在试验容器中注入电气强度高、相对密度大于 1.0 且不溶于水的电介质溶液。电介质溶液在容器中的深度为 100mm,然后再向容器中注入水,将袖套的袖口端浸入水中,使袖口末端在电介质容器中浸入下 50mm(见图 5) ,再向袖套中注入水,袖套肩口端内外水电极之间的间隙距离应满足表 5 的要求。袖套袖口端内外水电极由电介质溶液分隔和绝缘。但在较高电压下,应增加袖套在电介质溶液中的浸入深度。DL/T XXXXXXXXX7电 源水位水介电溶液5 0 m m1 0 0 m m图 5 直置水电极方式注:常用电介质溶液之一是 113 号冷冻剂。为避免膨胀,袖套不应长时间浸泡于电介质中。试验后
17、用水清洗掉试品上电介质溶液。电介质混人水后,将降低电介质强度,因此,再次试验时,应留有足够的分离时间或采取其他方法分离水分。为避免袖套与电介质溶液界面闪络或电击穿,试脸前袖套应全面清洗或漂洗。(2)直置干电极试验方式。电极由两块导电极板组成。电极形状与袖套内外形状相符。表面应该光滑,不应有刻痕和凸块。电极如图6所示。将袖套平整的布置于内外电极之间,不应强行曳拉袖套。为了能对不同尺寸袖套进行试验,可以将电极做得比图中标示尺寸更长。当做较小尺寸袖套试验时,用绝缘材料隔离即可进行试验。电源图 6 直置干电极方式6.4.2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及测量装置应符合GB/T 16927.1的有关规定。6.4.3
18、 交流耐压试验DL/T XXXXXXXXX8试验电压应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1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直至达到表6所规定的试验电压值或袖套发生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的时刻开始计算。对于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3min;对于出厂例行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 1min。6.4.4 直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应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3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直至达到表6所规定的试验电压值或袖套发生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的时刻开始计算。对于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3min;对于出厂例行试验,电压持续时间为 1min。表 6 交、直流试验电压袖套级别 额
19、定电压 V 交流耐受电压(有效值) V 直流耐受电压(平均值) V0 380 5000 100001 3000 10000 200002 10000(6000) 20000 300003 20000 30000 400004 35000 40000 60000如试品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则试验通过。6.5 热老化试验分别按照 6.3.1 切取 4 片哑铃型测试试品,按照第 6.3.4 条款切取 3 件哑铃型测试试品,一同置于温度为(702)、相对湿度在 20%以下的空气恒温器中 168h。空气恒温器中应有每小时交换 310 次的空气环流,输入的空气温度应为(702)。在容器内,应有悬挂试
20、品的装置。各试品之间的间距至少为 10mm。试品与恒温器内表面的间距至少为 50mm。加热周期结束后,从恒温器中取出试品,冷却时间不少于 16h。然后按照 6.3.1 规定对 4 个试品进行拉伸强度和拉扯伸长率试验。按照 6.3.3 条款规定,对 3 个试品进行拉伸永久变形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1)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 应不小于老化试验前的 80%;(2)拉伸永久变形不应大于老化试验前的 15%。6.6 耐燃试验在离袖套边缘 100mm 处切取 3 件 150mm65mm 的试品。将试品包裹在直径 20mm 的玻璃试管上,夹紧以使试品紧贴试管。玻璃试管水平放置,试品的边缘应置于试管的上侧(见
21、图7)。燃烧喷嘴置于试品垂直下方,其轴与试品中央对齐。在距中央点为(301) mm的两端定出基准线。试验时应使用优质甲烷作为燃料,且有相应的调节器和表计来控制燃气量。喷嘴直径为(9.5 0.5)mm,可产生(202)mm的蓝色火焰。DL/T XXXXXXXXX9夹子试品边缘玻璃试管火焰燃气炉顶端3 0 1 m m 3 0 1 m m2 0 2 m m图 7 耐燃试验示意图耐燃试验前,燃烧喷嘴应远离试品放置。首先点燃并调节产生高度为(202)mm 的火焰。火焰通过调节燃烧喷嘴的燃气量和空气量,直到产生(202)mm 、尖端为黄色的蓝色火焰。随后增加空气量,直到尖端的黄色火焰消失。调节完毕后,将燃
22、烧喷嘴置于图 7 所示的试验位置,火焰应在燃烧 10s 后退出,应保证没有空气流干扰试验火焰。燃气灯退出后,观察试品上的火焰蔓延,观察时间为55s,如果在此时间内,火焰没有扩散至基准线,则认为耐燃试验通过。6.7 低温试验将 3 只袖套和 2 块 200mm200mm5mm 的聚乙烯板置于温度为(-25 3)的低温容器中1h。将袖套从容器中取出后的1min内,将其折叠起来并置于两块聚乙烯板之间,然后加压力100N,并持续30s(如图8所示)。如果没有明显的裂纹、破裂,则试验通过。中央折叠线袖套聚乙烯板聚乙烯板1 0 0 N5mm图 8 低温试验聚乙烯板7 特殊性能袖套的试验7.1 一般要求DL
23、/T XXXXXXXXX104.2 中得的 A、H、Z、S 和 C 类袖套除应满足第 6 条款中的试验要求外,还应通过以下特性试验。7.2 A 类袖套耐酸性试验对于 A 类袖套应进行耐酸性试验。在环境温度为(232)时,将 A 类袖套浸入 32o的硫酸溶液中(80.5)h, (注意:仅将袖套外表面浸入硫酸溶液中) 。然后,将袖套用清水清洗并在 70左右的空气中干燥(20.5)h。干燥后在环境温度下,再放置(4515)min,开始进行以下试验:电气试验(见 6.4,在无预湿条件下) ;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见 6.3.1) ,浸酸后袖套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值不应小于不浸酸的 75%。7
24、.3 H 类袖套耐油性试验对于 H 类袖套应进行耐油性试验。H 类袖套在温度为(232) 、相对湿度为(505)%的空气中放置(30.5)h 以上后,将其浸泡于(702)的 1 号油中(240.5)h(注:只将袖套外表浸入油中) 。然后用不起毛的吸水擦洗布将袖套擦干洗净。在环境温度下放置(4515)min 后进行以下试验。(1)电气试验,见 6.4,在无预湿条件下进行试验;但是,不采用 6.4.1.2(1)的水电极中袖套布置方式。(2)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见 6.3.1) ,浸油后袖套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试验值不应小于不浸油试验值的 50%。7.4 Z 类袖套耐臭氧试验对于 Z 类袖套,
25、应进行耐臭氧性试验。从 Z 类袖套上切取 12mm100mm 试品一件,将其拉伸 20%置于温度为(402)的恒温箱中(30.5)h。恒温箱中臭氧浓度在标准大气压下(101.3kPa)为(10.0.1)mg/m 3。试验后外观检查时,试品应无裂痕。然后将试品存放于室温(232)、相对湿度(505)%环境中(480.5)h,再进行电气强度试验(见 6.4) 。7.5 S 类类耐油和臭氧综合性能试验对于 S 类袖套应进行耐油和臭氧综合性能试验。从同一批S类袖套中抽取两件试品,第一件试品按照7.3条要求进行耐油性试验,第二件试品按照7.4条要求进行耐臭氧性试验。7.6 C 类袖套耐低温性能试验对于
26、C 类袖套应进行耐低温性能试验。将 3 只袖套和 2 块 200mm200mm5mm 的聚乙烯板置于温度为(-40 3)的试验室中(240.5)h。DL/T XXXXXXXXX11将袖套从容器中取出后的 1min 内,将试品沿中间折叠线折叠,并置于两片聚乙烯盘之间,施加压力 100N,持续 30s(见图 8) 。试验通过后,试品应无明显裂纹、破裂。8 检验规则8.1 型式试验型式试验项目及程序见表7。在型式试验的所有项目中,若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型式试验不通过。表 7 试验项目及程序型 式 试 验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第9组试验项目 标准条文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A 类袖套 H 类袖套
27、 Z 类袖套逐个实验外观检查和测量 6.2外形检查 6.2.1 1尺寸检查 6.2.2 2厚度检查 6.2.3 3 1 1 1 1 1 1 1工艺及成型检查 6.2.4 4 1标志检查 6.2.5 5 1包装检查 6.2.6 6机械性能试验 6.3拉伸强度和伸长率试验 6.3.1 7 3 3 3抗机械刺穿试验 6.3.2 8拉伸永久变形试验 6.3.3 9 4电气性能试验 66.4交流耐压试验 6.4.3 2(a) 3(a) 3(a) 3(a) 3(a) 2(a)直流耐压试验 6.4.4 3(a) 4(a) 4(a) 4(a) 4(a) 3(a)热老化试验 6.5 2耐燃试验 6.6 10低温
28、试验 6.7 2(b)特殊性能试验A 类袖套耐油试验 7.2 2H 类袖套耐油试验 7.3 2 2 2Z 类袖套耐臭氧试验 7.4 2DL/T XXXXXXXXX12S 类袖套耐油和臭氧综合性试验7.5表 7 (续)型 式 试 验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第9组试验项目 标准条文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A 类袖套 H 类袖套 Z 类袖套逐个实验C 类袖套耐低温性能试验7.6 (b)每组试品数量 1 1 3 3 1 3 1 3 1注 1 表中数字表示试验的先后次序;2 a 表示可选择或是做交流耐压试验,或是做直流耐压试验;3 b 表示对于 c 类袖套和一般袖套,其低温试验值是有区别的。8.2
29、抽样试验产品的抽样方法及判别规则见表 8、表 9。对每批同类产品应进行抽样试验。经过抽样试验后的产品不应再使用。表 8 产品的抽样方案 I 及判别规则批量 抽样数量 允许不合格品数 拒收不合格品数250 2 1 251500 3 1 250135000 5 1 235001 以上 8 2 3注:所有试验项目中有一项达不到技术要求,则该只试品被视为不合格。按表 8 抽出两组试品进行试验。第一组试品按以下顺序进行试验:(1) 外观检查及测量;(2) 拉伸强度和伸长率试验;(3) 抗机械刺穿试验;(4) 拉伸永久变形试验。(5) 耐燃试验。第二组试品按以下顺序进行试验:(1) 厚度测量;(2) 拉伸
30、强度和伸长率试验;(3) 拉伸永久变形试验;(4) 热老化试验。DL/T XXXXXXXXX13表 9 产品的抽样方案及判别规则批量 抽样数量 允许不合格品数 拒收不合格品数225 2 0 1表 9 (续)批量 抽样数量 允许不合格品数 拒收不合格品数2650 3 0 151500 5 0 150135000 8 1 235001 以上 10 1 2按表 9 抽出一组试品进行试验,按以下顺序进行试验:(1) 厚度测量;(2) 交流耐压试验;(3) 直流耐压试验。8.3 出厂试验出厂例行试验见表 7,每件产品均应进行出厂试验。9 标志、包装、贮存9.1 标志袖套上应有如下标记(见图 9):a.
31、符号(双三角形) ;b. 商标或制造商;c. 型号、种类;d. 电压级别;e. 生产日期。9.2 包装袖套应成双包装,并附有检验合格证及使用说明书,然后放入规定数量的箱中。包装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避免袖套损坏。箱上应印有制造厂名称、商标、产品名称、规格、数量。9.3 贮存袖套应贮存在专用箱内,避免阳光直射,雨雪浸淋,防止挤压、折叠。禁止袖套与油、酸、碱或其他有害物质接触,并距离热源1m以上。贮存环境温度宜为1020之间。DL/T XXXXXXXXX141 62 5根据需要定期检测附加内容年1 . 5 Xe1 . 5 XYX生产厂家月尺寸左右见注 3X见注 2图 9 标志及标志位置x16、25或40; ;e 线的最小厚度, e=1mm2xy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