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预防和处理学生打架 学生打架是违反校规校纪的,是明令禁止的。由于学生身心特点,正处于懵懂期,认知能力有限,身心发展未成熟,发生打架甚至打群架现象会时有发生。如何预防学生打架和处理学生打架现象,整理、归结如下:一、预防学生打架1、建立良好的校风。 有良好的校风,就会无形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严重违纪的学生、或者是小团伙,公开严肃处理,以儆效尤。2、建立良好的班风。 有良好的班风,会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违纪的学生按照班规进行处理,违者必究,不能姑息。3、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 。学校、学部、班级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与安全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思想教育。 任何事以和为贵,创造和谐班级、和谐
2、校园、文明班级、文明校园,我们人人有责。个别调皮的学生,多沟通交流,进行感情投资,预防情绪化。新学生避免寻找“保护伞” ,避免形成“小帮派” ;高年级学生避免当做“大哥大” 。低年级学生避免找自己的高年级亲戚“帮忙” ,高年级学生避免找低年级的“弱者”勒索。6、加强文明教育。 不说脏话、过激的话。很多打架现象是由出言不逊引发的,俗话说“祸从口出” 。不在人多的地方拥挤,不从楼上丢垃圾、吐口水、丢粉笔头。不在球场上故意使坏、不抢场子。不在运动区抢位子。妨碍别人要说“对不起” 。别人不理解自己,多解释,甚至找老师解决。这里有五个强调:第一,强调克服侥幸心理。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打架斗殴是要倒霉的
3、却偏偏又去打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许老师不会发觉” , “或许不会受处理” ,于是头脑膨胀,忘乎所以。为什么因打架受到严厉处分的多数学生不再重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过“切肤之痛”,克服了侥幸心理,较多地考虑了行为后果。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克服侥幸心理, “要使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有的学校出现了学生打架现象,不敢管,和稀泥,只会助长学生的霸气和侥幸心理,造成恶性循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争取上级领导的撑腰、争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大胆、严肃的处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教师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平时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爱,是赢得学生家长敬佩、感动和大力支持的关键。第二,
4、强调避免刺激言行。常见刺激性语言有:喊对方“这小子” 、 “你甭神” 、 “你找揍啊”甚至一些骂街语言等。常见刺激性动作有:指对方鼻子,拍对方脑袋,抓对方手腕等。往往因一句话、一个动作刺激,引发打架斗殴。班主任必须专门对学生做这方面的教育。第三,强调冷静。经常教育学生遇到矛盾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凭一时冲动。一旦发生争吵,并有激发趋势,不要急于辨明是非,先脱离接触,待心平气和以后再解决问题。第四,强调忍让。教育学生在发生争吵时要相互忍让,不要因小事争高低、论输赢,更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若是一方轻微的动起手脚,做到“打不还手” ,尽快脱离接触,避免事态扩大。第五,强调友谊。让学生明白,在一起
5、同窗共读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真深厚的,现在你可能体会不深,但毕业后你会越来感受越深,你会因上学时不团结同学而惭愧后悔。中学生打群架多数是与外班学生,打架时往往是本班帮本班,本年级帮本年级,本校帮本校,其主要原因就是江湖义气,小团体主义作祟。要经常教育学生区分友谊和江湖义气的界限。要讲友谊,反对江湖义气。7、平时多宣传团结友爱教育。8、引导学生谨慎交友,建议不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9、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到及时疏导和教育。10、需要多方配合。问题学生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由年级政教处备案,难度特别大的要有学校主管德育的领导备案。11、分区分时分人。学生发生打架地段主要
6、在球场运动区、天井、食堂院内、校门外附近,打架多发时段是午餐后、晚餐后、晚自习课间。要在事故多发时段由政教处加强巡视。如何应对和预防学生打群架现象在平时的管理中,发现个别学生有打群架现象,如何应对和预防?1、迅速地、坚决地予以制止,不使其发展。打架事件具有突发性,对突然发生的,且有继续扩大影响的打架事件,班主任老师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地、坚决地予以制止,不让事态扩大。 (如果事态难以控制的,必须马上报警,同时向有关学校领导报告;如果学生受伤的必须安排人员护送并及时医治,且通知家长。 )2、考虑解决办法时,班主任首先要使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激动。因为激动的情绪会影响考虑问题的周密,易于使自己感
7、情用事,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做法。情绪平定下来了,再考虑解决办法,会避免偏差,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把这种平定情绪的做法称之为“冷处理” 。 “冷处理”的做法也适用于当事的学生。对有些打架事件,有的当事者当时的情绪十分激动,甚至愤怒,对谁的讲话或教育都听不进去,只会抓住对自己有利或对方明显错误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反复诉说,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因而发生问题的责任在对方。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老师不要急于向当事者去追查责任,更不要急于下结论,对事情做出处理。如果这样做了,可能会激发矛盾。可采用放一放的“冷处理”做法。让当事者坐下来,冷静一下,或让当事者喝点水,让当事者情绪稳定
8、一下,心境平静一些再谈话。3、多方面了解情况,具体分析产生打架事件的原因。打架事件发生后,班主任不要只听某一方的诉说,这样会给了解真实情况带来片面性,从而导致亲一方、疏一方。一定要从多方面了解事情的原委,多方面听取意见,这样才可能对事件的真相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打架事件的原因,更利于问题的处理。 (如果问题是轻的,可以班主任老师做出处理,有一定影响的班主任要协助学校做出处理;影响大的或有一定伤损的,必须要求家长来校共同处理;有社会人员参与的或学校难以解决的,要请求警方帮助解决。 )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原因十个方面1、父母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
9、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2、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 ,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3、早恋引起“争风吃醋” 。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比例可观。4、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5、受影视媒体影响,崇拜黑社
10、会“老大”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脚“打败天下无敌手” , “天地间唯我独尊” ;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6、 “变态自尊” 。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 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7、心理不相容。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 ,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8、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对峙搏杀,暂时得到一种快感和乐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另外,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9、以暴制暴。这类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解决问题,反而纠集社会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导致恶性后果。10、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