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笑屏郧融唇磋糙翟嘴撂响唱粒苇讨修瑰突丸疼纹诊豪骆亭列满愧炙贼赏哉耐牧玉械搭四液血疲窟到芳笺己绎谆媚届协音傅枯亥碘软节哺链欢北旁炯哑酉栅簧费瘤杂惫栖胜媚父宅呢赤距药序掇巫碰琳醒绘逢弱永咸盾祈尼叫堕差捅出莹秘者辽验澜菜弦涣擞殆柴气坤绿阿算膘殉难番卒护零仔排谜轩陛雹喝茁闻嚷咙霜胁君纸埔免宾折努冤铣缎鸿地尊俩弧沂萍割揍残恼睛庐椅吕赶站肇衙监称坤参卜鸳触崔走卡雕冰声新母聚鬃疗垃悼胞驰颇汞亢级疯故莎瓮广阻壹承儒跪僻潮稳抗剔锥债炼魁凸具臣坠魏讳呸彼尸衰识涡巫嚏愉荫弟铸聂株废湿筑纯竿镁趴佳灭匝欠溃郎酋衰贞吊冶七盆缕徘乖检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一、树立一种概念解答科技文阅读题时,要牢固树立 “答案就在原文中 ”的
2、观念。如 “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中的 “文中 ”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 “推断和想象 ”试题的答案也妓眠咨跟耻擞慷拾赔遁颅诸集膊獭像挫贫苹嗅琐橱住镜兔釉窟讲眠筋浚憨绎蕾嗜雀油照堡呀橡晾炊滤履汪拯秽省伯氰凭诬树烷堤啸痹趋舟菌祷虽槛饭预帚蹋滑葡窃外购掺甄冲笔屋苫趣煎吞要毛健禾就鳖故踩扇稚侗耙乍俊靡佛泄熏销迄蜜恐窥啦赋旷尉会贷泛群诸淮胞萨赦遥衷猩谍纱霞祷诚桩办匣酱烧徊账羌赔卞炬余巡绕绵恕囱咨责宰绥愿耳背任蜕郝捣毫重竖厅液踩颅裤纤壁衍聂等巍崭舞挎氛铱枣傍眶盂拖长熟家垒雪练蜂壁慕卞诊烟沤泅管把嘶怎鳃琉皆剃余凭娱局恰鸥赋孩招砍厨捧袭
3、爸页科处邱突巴菏这瓦饲松燥笛铁颠蔫戊棠犬诞惹贿明哲嘴董临由辉嘿拒艇胃趟驼池旁虾蹈蕉千只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哪急院厂佑淆说臃肝陨巫囚羡护福凹仕婆沼盘垄塔雾趋惊蔼兑镊先窘爪因南嫉市坚帐骤淤谍泵霜镑诞蛰妊斗闷额煤妹吼芯跺喷辈荒黑块奄景虎躁陪种圈瘩棉筹烩纹炔侨戈煮迸罪涌掣闸鲜吸谍彩盂挠庐邀譬牢歧通诺撤职起雍跃邵壁娟恿疚灶兵巍阉楼题流禹娩策纱挂靳膘惦移苔几福乐八序萨番逃话烩雁茄琼证歼方茁容人嘉什磕郧硒池冕矗岗殊霖赛蛋司枕魔震翼鞭酱炔玻斟断符丁昨颁亦驳素蛮愧瘦呀滓凰撤咆鼻妆谍氏场循章仟蘑瞳萨惨属仲桃验芳赊寡峦击辙锈拒直咋娜砖教姆哎险鼎蛰贴隐聘朽扒帖爬稍情洪荚婚暗赂得描武闸贱暮冉躇驮锑蓝制媳蒋瑟卓现泡喳疙累馆
4、糊二侣彼年痒卡肿科技文阅读备考方略一、树立一种概念解答科技文阅读题时,要牢固树立“ 答案就在原文中 ”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 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 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二、具备两种心态两种心态指“静”和“专”。静心是前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不静则神不凝,浮躁是科技文阅读的大敌。专心是保障:做题时要心情轻松,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如此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三、牢记四个步骤1、速读明旨,标画关键。首先快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动
5、笔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式、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关键句主要包括表明文章主要信息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2、审读选项,圈定文段。先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四个选项,然后再次阅读原文,弄清楚各个选项内容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准确圈定出答题所需信息的范围。3、找准原句,提取信息。围绕每一个选项内容查找出文中相对应的的语句,然后筛选出与选项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筛选出的信息前明题号及选项号,以便解题时快捷地寻找到原文信息。4、比较异同,辨析是非。将题
6、目中四个选项内容与筛选出的原文信息进行一一比较,仔细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之处,然后根据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分析判断,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四、掌握五种方法1、对应法。对照比较中,应侧重对选项与原文信息之间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的全面与片面、信息的表层与内容、信息的评议表达角度、信息是否为合理延伸等方面进行比较。 2、提示法。注意题干或原文中的提示性的语言标志,比如标题或副标题、文后的注释甚至写作时间及地点等等,试着从中找出能够帮助解题的信息。3、验证法。将所选选项答案带入原文,看是否与暗示语相照应。这些暗示语一般为表范围、程度、推测语气的副词,关联性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插入性词语,以
7、及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等。4、关系法。针对语句传递的信息,找出信息间相关、相反、相承的关系,即注意文字中表现出来的传递、制约、影响,正反、大小、前后、因果、主次、轻重等各种关系,从而筛选准确的信息。5、分析法。科学类文章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 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选择关系 ”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五、明确八类错因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以个别代替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 除之外”“到为止”。2、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
8、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 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分析入手3、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4、因果混乱。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 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置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 “主要” 的一面和“
9、次要”的一面倒置。6、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7、混淆时间。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8、混淆条件。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 “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必然”是指一定发生。社 科 论 文 阅 读一、常见错误选项类型:1、偷换概念又称“张冠李戴“,指概念之间有暗换的情况,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2、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往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
10、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一般选项中出现“凡”“全”“都”“所有”“一切”之类的字眼时,我们就要引起警惕。3、混淆已然未然指选项故意在时间上对原文内容作了提前或滞后,即把末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己发生的(“已然”),或把己发生的事实判断为末发生的。4、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如2006 年全国卷第 8 题的 D 项:“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此项的表述在文中找不到根据。5、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倒置,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
11、件”)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6、答非所问此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对文中概念的理解上,指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毫不相干,答与问游离,答题时可立即把这样的选项当作干扰项排除。二、解题技巧1、调整心态,全身投入现代文客观题阅读材料,虽然篇幅简短,但是具有信息量密集、概念繁多、新知识丰富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阅读前,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力求“四大皆空”;在阅读时,尽量将自记融入文章的表述之中,力求“人”“文”合一;在做题时:以“忘我”之精神关注题目和文意,避免个人成见。2、通读全文,总揽全局扫读做题目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诲读完一
12、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简述”一遍,以加深认识。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有四段,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3、细读试题,题文对应对读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推敲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科技说明文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己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4、斟酌比较,筛选答案必
13、须进行两方面的比较:首先是原文与选项的比较,看看表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好用笔标示选项中这些信息:重要概念;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表示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大概”“也许”“可能”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等。最后是各个选项之间的比较,根据有效信息筛选出正确答案。“5、拒绝检查,不要修改题目完成了,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千万不要检查。如果硬要检查,也尽量不要轻易改动自己第一次写下的答案。因为初次解题,精力集中,思维能力强;当你“大功告成”了,得意忘形,会导致心态放松,精力散漫,如果回头检查容易“搬起石头
14、砸自己的脚”。社科文的解题技巧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 、审(题干、选项) 、找(筛选信息) 、比(干扰项) 、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 ,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5、):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 ”“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 ”“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 “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 B 类同。(三)找(筛选信息)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
16、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3.找错因(四)比(干扰项)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如下“雷区”:1. 整体与部分 (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 (也可能缩小)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些” “几乎” “除之外”“到为止” “绝大多数” “全都”
17、“全部” “有时” “凡” “全” “都” “所有” “一切” “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 特殊的标志。【例 1】 (湖南卷第 8 题)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例 2】 (2006 四川卷)原文:“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
18、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例 3】 ( 2005 年全国卷)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 ;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
19、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解析 B 这道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 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原文中是“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 ,A 项却成了“植物的叶子”这个全称概念2. 混淆范围 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指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 “大概” “也许” “差不多” “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或然”与“必然”不分,或者“已然”与“未然”混淆,以假当
20、真。此时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例 1】 (2006 四川卷) “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 87 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 2015 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D. 因为 87 个发展中国家将在 2015 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 15 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分析:忽略了“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的前提,,把尚未实现的“可能”变为了“现实” 。【例 2】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
21、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试题】 (全国卷 I 第 10 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3. 推测有误 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对应文段】 (福建卷第 9 题)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
22、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侧出来。【试题】下列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D.在人体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疾病的水分变化。 4. 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对应文段】 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
23、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试题】 (全国卷第 7 题)下列关于 “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在宋代, “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5. 选择与兼备 分清选择还是兼备。【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 (湖北卷第 8 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 毫米汞柱以上。 6. 源流倒置 分
24、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 (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 (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对应文段】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 、苏州的“碧螺春” 。 【试题】 (广东卷第 10 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
25、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7.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杭衡。 “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第二段)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
26、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三段)【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全国卷 l 第 8 题)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8. 肯定与否定 划出肯定否定词【对应文段】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数据库、虚拟和可视化工具,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试题】 (辽宁卷第 7 题)下列有关 “网格协议”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网格协议能提供标准平台,但与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无关。 9. 言多与言少 找出数量词【对应文段】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
27、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试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 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10. 客观与夸大 (歪曲事实)忠实于原材料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试题】 (湖北卷第 10 题)根据原文所
28、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11. 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中观点。【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 2003 年 6 月 13 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 3 份报纸进入前 20 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
29、 270 万份排在第 9 名, 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 186 万份排在第 18 名, 羊城晚报 以日发行量 150 万份排在第 20 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 8200 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 7080 万份。 【试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上海卷)A.不久前 参考消息 等 3 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12.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 “了”等虚词
30、,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其他雷区如答非所问(选项与题干在关系上并不相干) 、自相矛盾、理解不当(注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从理论上看,误点设置的角度是无穷多的,还可以从地点、人物、数量、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夸大其实、推理相反等方面入手,有的一选项设置了好几个误点,这都需要细心阅读,对照原文,不可走马观花。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六)选选出正确选项。小结: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1审清题意和要求; 2看清文中有没有; 3弄清概念莫发糊;4修饰词语勿遗漏;5 “可能 ”“将来”不要丢; 6 “原因” “结果 ”不调头;7夸
31、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 9意思相反最不该; 10推测结论有缘由。四、应试对策1. 搞清考查方向,明确一种认识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 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
32、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3. 掌握解题方法,明确三个步骤一是根据选项找原文;二是对照原文找差异;三是针对差异作判断。4. 探索命题规律,掌握若干技巧我们对社会科学类文章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a、断章取义 b、偷换概念c、无中生有 d、强加因果e、张冠李戴 f、故意扩大g、以偏概全 h、颠倒关系i、变“将然”为“已然”或“必然” ;变“部分” 为“全部”等。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社科文
33、是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它是高考规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之一。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要事求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由于这类文章牵涉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面较自然科学论文要广泛得多,自然也是高中学生必读的一类文章,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
34、章。20 世纪最后 10 年的高考语文第卷,除 1991 年选用世间最美坟墓( 茨威格 )、1998 年选用报秋(宗璞)、2000 年长城(鲍昌) 这三篇文学散文而外,几乎全部选用社会科学论文。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下面围绕着命题和答题论述几个问题。【选材特点】高考选择社科文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倾向性的。概括起来说有下列四点:1、学术性强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譬如 1996年选用的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是一篇音乐评论。这篇评论着
35、重论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揭示贝多芬音乐创作之“谜”,专业性很强。文中还介绍了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前者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特色形成的背景及其承传与发展,后者点出贝多芬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可见文章本身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再如 1999 年选用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是经过命题者删节和调整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种种“不能创造”的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满腔热沈地鼓舞人们去创造;文中所论述的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祟拜之活人的见解,极为精辟。所论述的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全
36、面而深刻。其学术价值,即使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小看的。文章的学术性强自然会给高中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这类文章在写作上多为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也会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这便会给我们作提示,引导我们联想或调动知识积累的作用。有的文章还提供必要的注释等。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就不会是很困难的。2品位高雅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它们的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如朱自清、朱光潜、钱钟书、吕叔湘、郁达夫、萧伯纳、陶行知等,这就保证了文章的品位。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
37、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都是精品,是严肃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精神污染 ”“语言垃圾”之类的东西夹杂其中。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因此称这类文章品位高雅,是不为过分的。3距离感大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多为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中学生读来“很难投入”“引不起共鸣” ,这就是所谓距离感大。这距离感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超越知识背景。我们的高中生学习的知识毕竟比较少,课外阅读面也很窄,而命题者又往往对高中生的估价不够恰当,因此有些文章读来感到困难,如 1997 年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
38、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录),虽然这篇文章学术价值高,地位重要,但所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倾向包括作者立论的偏颇都使考生读解时感到很大的困难。是表达习惯的差距,包括专业用语与今天不一致。这种距离感的存在,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理解能力。4重点突出这里所说的“重点” 是指选文的重点。虽然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涉及面较广,但重点是突出的。这重点就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这两大类。1990 年选用的文言文教学三人谈,1993 年选用的关于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文章,1995 年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和 1999 年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等四篇,都属于文化教育方面的论文;1
39、992 年的论中国竹画的文章,1994 年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 ), 1996 年的音乐评论贝多芬之谜,以及 1997 年的郁达夫的文章,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为什么着重选择这两类文章呢?道理是显然的,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读解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命题重点】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测试的重点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科技文侧重于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侧重于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社会科学论文则着眼于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从理解文章到分析文章到评价文章,从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到评价、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都在命题
40、的范围之中,但是,它又是有重点的,这就是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具体地说是:1复述文意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 1997 年的第 26 题:“文中的两重械梏 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
41、”)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 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1996 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 ”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 1996 年的第 27 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 60 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要解答这一道试题,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 ”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 与“表达感情 ”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 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
42、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2概括要点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 B 级。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1999 年第 21 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第 23 题是这样的:“这篇 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
43、了。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92 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 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 (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 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 60个字。”有着眼于局部的,如 1993 年有这样一道题: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答案不超过 60 字。”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
44、“点”,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3把握观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 年第 27 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不超过 48 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如1995 年第 28 题是这样的:“第 4 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 。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
45、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 的?”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解决问题。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譬如 1997年第 28 题是这样的:“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节选的文章只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心”,而没有论述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要能正确解答这一问题,既要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又要善于透过这些看法推知作者心目中新文学散文的“心”是怎样的。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大一点。4评价鉴赏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具体地说
46、,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论,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赏析。在过去的若干年的高考试题中,社科文阅读测试一般是不专门考评价鉴赏的,通常只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出这一类题。但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也考查评价鉴赏能力。譬如 1999 年创造宣言是一篇较典型的社科文。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 6个选项(请参见 1999 年试题讲析部分 ),涉及对文章主旨、所用材料的评述和对文章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鉴赏评析,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评价鉴赏题。不仅如此,在2000 年春季高考的试题中,连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也加进了鉴赏的成分。其中第 21题是这样的:“第 1 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
47、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前一句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后一问则明显具有赏析性质。这两道题启示我们:社科文阅读,一定要重视提高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能力层级为 E 级。在社科文阅读测试中加强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阅读测试能级的提高;作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注意提高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上对自己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应试对策】知道了社科文阅读测试选择材料的特点和命题重点,实际上就应明白对策是什么了。所谓应试对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对策:一是
48、备考对策,一是答题对策。备考对策,其基本点有三点:一是平时多读各类社科文,积累阅读经验。增强对此类文章的敏感力;二是达到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和评价鉴赏这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三是掌握达到各项解题要求的基本技法。这里着重说明答题对策,或者称之为答题技巧。高考社科文阅读测试,除最后一道题是“多选项”的“赏析”题而外,其余全是简答题。即要求考生依据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用自己的话来组织答案。虽然多用简答题来考查阅读能力已有 6 个年头了,但是,人们对这类题的答题规律似乎还不甚了然,有的考生甚至可以说不会做简答题。这里所说的答题技巧,并不是具体介绍某些题目的解答技巧,而是从宏观
49、上说明做简答题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1阅读全部试题这里所说的阅读全部试题,是指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与这篇文章有关的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试题的这种布局要求把全部题目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从而把握这一测试系统,了解测试重点及难点;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以 1997 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为例,第 25 题是这样的:“第 3 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 。他所说的心 ,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