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发明邓荫柯中国古代的炼铁和铁器技术意义极为重大,铁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20 世纪中国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春秋晚期,铁器制作就极为繁荣兴盛,中国在炼铁技术上就开始独领风骚,竖式炼铁炉成了生铁冶炼的主要设备,到了战国末年,已经进入炼铁和铁器制造的黄金时代。特别到了汉代,国家专营的冶铁作坊技艺精进,使生铁的以大量生产。不断的考古新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上中国冶铁技术成熟而趋于完备,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白心(珠光体基)和黑心(铁素体)可锻铸铁比西方早近 2000 年,白心可铁法国人在 1722 年发明,又成为欧洲式可锻铸铁。黑心可铁美国人在 1826 年发明,又称美国式可锻铸铁。尤其令
2、人惊奇的是在河南巩县发现的西汉铁汉具有球状石墨的组织。现代球墨铸铁是对铁水进行球化处理后直接获得铸态球状石墨的。这项技术于 l947年由英国莫洛研制成功。它大大提高了铸铁的机械性能和生产成本。但中国的铸造匠师早在公元前 1 世纪就已经创造了类似现代球铁的铸件。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是最先发明和使用金属型铸造的国家,而且也是最先发明和掌握铸铁强韧化技术的国家。我国古代创造了三种炼钢方法。第一种是从矿石中直接炼出自然钢。用这种钢作的剑在东方各国享有盛誉,东汉时传入了欧洲;第二种是西汉时期的经过“百次”冶炼锻打的百炼钢;第三种是南北朝时期生产的灌钢。先炼铁后炼钢的两步炼钢技术我国要比其它国家早 1600
3、 多年。直到明朝之前的 2000 多年间,我国钢铁生产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 中记载了钟鼎、斧斤等六类青铜器中的锡含量,称为“六齐( 剂)”。 书中写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的文字记载。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了青铜的性能与成分之间的密切关系。春秋战国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料规律“六齐”的记载。根据青铜中含锡量的高低而可将“六齐”分为上齐(少锡)和下齐
4、(多锡)两段。当含锡量增高到 1520%左右时,抗拉强度可达极大值;而含锡量增高到 30%左右时,硬度最高。钟鼎类铸件要求有足够强度而又需避免变形和脆硬因此“六分其金而锡居一”乃为钟鼎之齐(台金)。斧斤、戈戟、刀剑则要求既有一定强度又需一定硬度,故应逐步增高其含锡量。根据近代研究,含锡量约 30%(铜一锡半)为化合物,其硬度很高(400 HB)而强度适当(300 MPa),谓之鉴(青铜镜)燧(利用阳光取火的凹镜)之齐,表面抛光之后十分光亮平整。这种对硬度和强度要求不同的铸件,用含锡量高低分成 6 档,证明我国在 2000 多年以前对成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已经有着深刻的了解。我国从公元前的 6 世
5、纪开始使用铁器,并完成了由低温固态还原法(块炼法)向高温液态冶铁的过渡。到战国中期,在农具和兵器等方面,铸铁逐渐代替了青铜。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而对生铁工具的大量需要,便发明了金属型(古称铁范)铸造法。1953 年在河北省兴隆县出土的铁范共 87 件,就是战国时期用来铸造铁锄、铁镰、铁斧等工具、农具和车具的。兴隆铁范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发明和使用的金属型。金属型与泥型相比,具有快速冷却的特点而容易获得亚稳态白口铸铁的组织铸件经过石墨化退火或脱碳退火就可以制成黑心可锻铸铁件动白心可锻铸铁件。1957 年和 1975 年分别在长沙出土的战国铁铲和在洛阳出土的空首铁镈,经金相分析鉴定,其石墨呈团絮状,前者是典型的黑心可锻铸铁,后者是白心可锻铸铁它们便是利用当时的金属型铸造并经热处理退火后制造出来的。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在河南巩县发现的西汉铁汉具有球状石墨的组织。现代球墨铸铁是对铁水进行球化处理后直接获得铸态球状石墨的。这项技术于 l947 年由英国莫洛研制成功。它大大提高了铸铁的机械性能和生产成本。但中国的铸造匠师早在公元前 1 世纪就已经创造了类似现代球铁的铸件。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是最先发明和使用金属型铸造的国家,而且也是最先发明和掌握铸铁强韧化技术的国家。可锻铸铁(东汉) 球墨铸铁(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