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由 jintai23 贡献doc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安全气囊技术详解2010 年 10 月 11 日 07:30 来源:Che168 类型:转载 编辑:胡正暘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逐步在民用车辆上采用之后,安全气囊时下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汽车被 动安全设备,安全气囊的数量已经成为衡量车辆安全性的参照之一,安全气囊的结构和原理到底怎 样?安全气囊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打开?它有哪些缺点?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下面就为大 家一一解说。安全气囊的原理及结构 安全气囊的原理及结构 气囊 安全气囊是“辅助约束系统”(SRS)的一部
2、分,主要是为了防止汽车碰撞时车内乘员和车内部件间发生碰撞而造成的伤害,它通常是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出现,二者共同作用。安全气囊的 保护原理是:当汽车遭受一定碰撞力量以后,气囊系统就会引发某种类似微量炸药爆炸的化学反应, 隐藏在车内的安全气囊就在瞬间充气弹出,在乘员的身体与车内零部件碰撞之前能及时到位,在人体 接触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从而起到铺垫作用,减轻身体所受冲击 力,最终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效果。通常车型的安全气囊系统结构示意图 常用的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由碰撞传感器、控制模块(ECU) 、气体发生器及气囊等组成,下面逐 一为大家介绍这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安全气
3、囊系统传感器 安全气囊系统传感器 气囊 安全气囊传感器一般也称碰撞传感器,按照用途的不同,碰撞传感器分为触发碰撞传感器和防护 碰撞传感器。触发碰撞传感器也称为碰撞强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碰撞时的加速度变化,并将碰撞信号 传给气囊电脑,作为气囊电脑的触发信号;防护碰撞传感器也称为安全碰撞传感器,它与触发碰撞传 感器串联,用于防止气囊误爆。 按照结构的不同,碰撞传感器还可分为机电式碰撞传感器、电子式碰撞传感器以及机械式碰撞传 感器。 防护碰撞传感器一般采用电子式结构, 触发碰撞传感器一般采用机电结合式结构或机械式结构。 机电结合式碰撞传感器是利用机械的运动(滚动或转动)来控制电气触点动作,再由触点断开
4、和闭合 来控制气囊电路的接通和切断,常见的有滚球式和偏心锤式碰撞传感器。电子式碰撞传感器没有电气 触点,目前常用的有电阻应变式和压电效应式两种。机械式碰撞传感器常见的有水银开关式,它是利 用水银导电的特性来控制气囊电路的接通和切断。安装在发动机舱前纵梁上面的气囊碰撞传感器,以机电式居多 控制模块(ECU) 控制模块(ECU) 对于早期的汽车,一般设有多个触发碰撞传感器,安装位置一般在车身的前部和中部,例如车身 两侧的翼子板内侧、前照灯支架下面以及发动机散热器支架两侧等部位。随着碰撞传感器制造技术的 发展,有些汽车将触发碰撞传感器安装在气囊系统 ECU 内。防护碰撞传感器一般都与气囊系统 ECU
5、 组 装在一起,多数安装在驾驶舱内中央控制台下面。ECU 是气囊系统的核心部件,大多安装在驾驶舱内 中央控制台下面。大多数气囊控制模块(ECU)都安装在车身中部靠近挡把的位置典型的气囊系统控制电路示意图 汽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不断向控制装置发送速度变化(或加速度)信息,由气囊控制模块 (ECU)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如果所测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即真正 发生了碰撞) ,则囊控制模块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 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主要是用来在在较短的时间内(30ms 左右)产生大量的气体充满气囊,产生的气体 必须对人体无害,且不能温度太高,同时要求气体发生器有很高
6、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目前气体发生器 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种型式。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压缩气体式和烟火式相结合的发 生器,也是目前广泛应用一种气体发生器。包含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在内的模块(背面) ,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对它们进行拆解的气体发生器内存储有氮化钠或硝酸铵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 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无毒无味的氮气占 70%以上) ,充满气囊。而较新型的安全气囊 加入了可分级充气或释放压力的装置,以防止一次突然点爆产生的巨大压力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分级 点爆装置,即气体发生器分两级点爆,第一级产生约 40%的气体容积,远低于最大压力,对人头部
7、移 动产生缓冲作用,第二级点爆产生剩余气体,并且达到最大压力。而分级释放压力方式就是在气囊袋 上开有泄压孔或可调节压力的孔,一开始压力达到设定极限,便能瞬时释放压力,以避免对乘客造成 过大伤害。 缓冲气囊 缓冲气囊 气囊一般由防裂性能好的聚酞胺织物制成,它是一种半硬的高分子材料,能承受较大的压力;经 过硫化处理, 可减少气囊冲气膨胀时的冲击力。 为使气体密封, 气囊里面涂有涂层材料。气囊的大小、 形状、漏气性能是确定安全气囊保护效果的重要因素,必须根据不同汽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气囊静 止时被折叠成包,安放在气体发生器上部和气囊饰盖之间,气囊饰盖表面模压有浅印,以便气囊充气 爆开时撕裂饰盖,并减
8、小冲出饰盖的阻力。气囊背面或顶部设置有排气孔,当驾驶员压在气囊上时, 气囊受压后便从排气孔排气。气囊和气体发生器模块安装的位置 此外,气囊系统还有备用电源,备用电源电路由电源控制电路和若干电容器组成。当汽车发生碰 撞导致蓄电池和发电机与气囊系统断开时,备用电源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 6 秒)可以维持气囊系统 供电。 为了保证转向盘具有足够的转动角度而又不致于损伤气囊组件的连接线束, 在转向盘和转向柱之 间采用了螺旋线束,即将线束安装在螺旋形弹簧内(螺旋线束也称为螺旋弹簧、游丝或游丝弹簧) 。 气囊起爆条件 气囊起爆条件 为了保证安全气囊在适当的时候打开,汽车生产厂家都规定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只有满
9、足了这些 条件,气囊才会爆炸。虽然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车内乘员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车辆接 近报废,但是如果达不到安全气囊爆炸的条件,气囊还是不会打开。 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从理论上讲,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 60之间 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 30 公里/小时,这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汽 车的速度要等效于这个试验速度气囊才能打开。碰撞试验都是撞击刚性物体 而实际碰撞的速度要等效于预定的速度气囊才会打开 汽车发生碰撞时的主要受力部位是乘员舱骨架和车身纵梁
10、,为了缓冲碰撞时的冲击力,车身前部 大都设计有碰撞缓冲区,而且车身的刚度公布也是不均匀的。在一些事故中,例如当轿车与没有后部 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事故,或轿车碰撞护栏后发生翻车事故,或发生车身侧面碰撞等,这 样的事故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 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 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 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有时候气囊并不 能打开。 安全气囊使存在的缺陷 安全气囊使存在的缺陷 气囊 安全气囊作为提高汽车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一些实际的碰撞事故中 证明安全气囊确实具有降低乘员伤亡的功效,但也发现了
11、其存在的一些间题。安全气囊在使用中存在 的问题有: 气囊可能在很低的车速时打开。汽车在很低车速行驶而发生碰撞事故时,乘员和驾驶员系上安全 带即可,完全不需要安全气囊展开起保护作用。如果这时展开气囊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 可能因安全气囊的展开加重碰撞伤害。 气囊的启动会对乘员造成伤害。安全气囊系统启动时将冲开气囊盖板,并且在瞬间展开充气,很 可能对乘员造成冲击;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乘员和驾驶员。据计算,若汽车以 60km 的时速行驶, 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 0.2 秒之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 300km/h 的速度弹出,而由此所产生的撞 击力约有 180 公斤,这对于头部、颈部等人体
12、较脆弱的部位就很难承。 当乘客偏离座位或座位上无人或儿童乘坐时,气囊系统的启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还可 能会对乘员造成一定的伤害。可以关闭的副驾驶位气囊还是很实用的 安全气囊的使用 安全气囊的使用 气囊 由于安全气囊系统存在一定危险性,同时需要正确使用才能发挥 SRS 系统的作用,因此对于配备 安全气囊的车辆,在日常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在确保正确驾驶姿态的情况下,驾驶者应将座 位尽量向后移,以便有足够空间使安全气囊在发生意外扩张后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同时驾驶者必须 要系好安全带。12 岁以下的小孩应坐在汽车的后排,并扣上安全带,绝对不能把小孩放在前排,气 囊起爆时的巨大冲击力对于他们来说甚至可能有致命的危险!对于有气囊的车型,后排儿童安全座椅固定装置应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总结 虽然现在的汽车厂商将安全气囊作为重要的卖点来宣传,但是气囊却是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当 你合理使用时可以起到不错的保护作用,而遇到气囊不能打开的情况或者不合理使用时,反而会起到 副作用。还是那句话,所有安全设备都是辅助性的,只有安全驾驶才是确保安全的最重要保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