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哲学历史 (100).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315762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历史 (10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哲学历史 (10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哲学历史 (10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哲学历史 (10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哲学历史 (10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哲学历史 (100)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范围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 D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2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依赖于( ) 。A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B。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 C。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4“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5 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科学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6哲学上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 。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客观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沟通客观与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思想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8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世界( ) 。A统一于物质 B。统一于精神 C。统一于存在 D。只有一个本原9。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 。A形而上学 B。唯心主义 C。二元论 D。诡辩论10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A主

3、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11刺激感应性是( ) 。A 一切物质共有的反映形式 B。植物所特有的反映形式 C。动物所特有的反映形式 D。原生动植物所具有的反映形式12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1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移或场所的变更14形而上学片面性认识论的根源在于否认事物的( ) 。A发展 B。联系 C。矛盾 D。静止15区别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 。A量变不显著

4、,质变显著 B。量变渐进,质变突然 C。量变限于度的范围,质变超出度的范围 D。量变决定于质变,质变决定于量变1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7量变的复杂性是( ) 。A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量变的发展程度不同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1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肯定和否定的联系 C。事物的自我否定 D。被否定的事物的消灭1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5、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20由于机遇,科学家发现了新成果,这是( ) 。A偶然的碰巧 B。必然的结果 C。偶然中有必然 D。运气好21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折中主义的观点22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根据在于(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矛盾所固有的斗争性 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23夸大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就会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B。诡辩论的错误 C。唯意志主义的错误 D。二元论的错误24辩证唯

6、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 。A机械的反映论 B。消极的反映论 C。能动的反映论 D。被动的反映论25实践是指( ) 。A人们认识世界的意识活动 B。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C。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2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A它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它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它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28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直立行走

7、 B。生产劳动 C。群体生活 D。杂食习性29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3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政党 D。军队31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生活资料 B。劳动者 C。生产资料 D。生产工具32社会两大基本矛盾涉及的三个方面是( ) 。A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B。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D。生产力、生产方式、意识形态33国家本质,指的是( ) 。A政体,即国家的

8、阶级性质 B。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国体,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D。国体,即国家的机构形式34 (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A一切为了群众 B。群众观点 C。领导方法 D一切依靠群众 35哲学上最基本的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D ) 。A它有严密的逻辑性 B。它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创立的 C。它是一个真理体系 D。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体系37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

9、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38世界上没有鬼神,人的鬼神观念( ) 。A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说明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的 C。是某种精神启示下产生的 D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39世界的物质性是指(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统一于存在40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 ) 。A化学运动 B。物理运动 C。生物运动 D。社会运动4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 。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4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10、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43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 。A抛弃 B。继承 C。扬弃 D。循环44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 。A矛盾 B。矛盾的普遍性 C。特殊矛盾 D。矛盾运动4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46“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 ) 。A现实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偶然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4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

11、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4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49认识的本质是( ) 。A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感觉对认识的能动反映 D。认识对感觉的能动反映50毛泽东把认识的辩证过程表述为( ) 。A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认识再认识实践再实践 D。实践再实践认识再认识5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12、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5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5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因为(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主观设定的 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包含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又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55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

13、地理环境 B。生产关系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56在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57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运输设备 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58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个作用 D。人们的消费方式5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6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其意思是说(C ) 。A社会意识是独

14、立存在的 B。社会意识是不变的 C。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的、独特的发展规律 D。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首要特点61评价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具有优越性应当以( )为标准。A公有化程度 B。上层建筑的性质 C。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D。公有制的规模6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3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15、 D。意识形态64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 C。促进生产力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D。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6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统一的观点,就必须反对( ) 。A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思想僵化 B。封建主义思想 C。无政府主义思想 D。无所作为的思想66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67在阶级产

16、生的过程中,使阶级产生由可能变为现实的环节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C。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D。商品交换的产生和扩大68知识分子是( ) 。A独立的阶级 B。剥削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分属于不同阶级中的一个脑力劳动者阶层69新世纪我党带领人民要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 。A推进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C推进现代化、加强党的建设和完成祖国统一D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成祖国统一70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部分和整体的关系C。包含和被

17、包含 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7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主观个客观的关系问题7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 ) 。A科学性的特点 B。革命性的特点 C。实践性的特点 D。世界观的特点7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 ) 。A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B。社会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认真学习书本知识74时间和空间是(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B。物质的两种属性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75在意识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18、学唯物主义都( ) 。A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D 割裂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 76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77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的条件,条件就是( ) 。A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B。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事物发展的有利因素 D。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性78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 ) 。A斗争就是一切 B。斗争的无条件性 C。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斗争性可以脱

19、离同一性而存在79质、量、度的相互关系是指( ) 。A在度的范围内,量变也会引起质变 B。度是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线 C。超过度的范围,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D 度是量所决定的质的活动范围80构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81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2认识的客体是指( ) 。A。可能被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未被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

20、向的对象 D。潜在的认识客体83 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的关系是( ) 。A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使用和被使用的价值关系 D。相互对立的斗争关系84 强调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 ) 。A、 认识上的唯理论 B。认识上的经验论 C。认识上的唯物论 D。认识上的辩证法8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搜集资料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D。再认识,再实践86人类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 B。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C.人类能制造工具,动物不

21、能制造工具 D.人类有道德观念,动物无道德观念8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88国家的本质是( ) 。A、 阶级调和的产物 B。凌驾于社会个阶级之上代表全体国民的机关 C。对各阶级一视同仁 D。阶级统治的工具8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社会风气90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 。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 ,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22、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歪曲的反映9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9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历史时期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是( ) 。A 价值规律 B。经济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93改革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的内在力量,体现了( ) 。A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原理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9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它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 ) 。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 C。人们的

23、主观愿望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力量大小9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C。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96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 。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觉悟程度97在社会主义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B。剥削阶级的残余还存在 C。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仍然存在 D。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只是社会矛盾中的一部分98社会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 。A解决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B。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

24、 C具备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D。国家政权99 (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群众观点 C领导方法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0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二是非判断题1在理性活动中唯心主义的影响是不存在的。 ( )2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 )3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

25、 ( )4关于意识能动性问题,一切唯物主义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 )5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 ( )6 假象是人的一种错觉。 ( )7 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 )8 真理总是近似正确的认识。 ( )9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 )10 自然科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 )11 阶级是一个政治思想范畴。 ( )12 历史人物可以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 )13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 )14 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 )15 绝对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绝对的、无条件的认识,因此,绝对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 ( )

26、16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 )17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度量。 ( )18世界统一于存在。 ( )19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 )20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则对事物的存在没有什么影响。 ( )21强调理论的作用有碍于实事求是。 ( )22真理与价值毫不相干。 ( )2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 )24宗教产生和发展是宗教教义欺骗人民的结果。 ( )2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他们的创造活动是不受任何历史条件限制的。 ( )27人在天命面前是无能为力

27、的,人不过是执行和体现天命的工具。( )28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 ( )29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 ( )30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总是对立的。 ( )31。任何哲学都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3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33物质形式是可变的和无穷的,物质概念是不会被推翻的。 ( )34人的行动是思想支配的,因此思想是第一性的。 ( )35系统论的观点是自然科学问题,联系的观点是哲学问题,二者毫无关系。 ( )36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 )37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 )3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

28、革命的运动。 ( )39“求知欲“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4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贯穿整个哲学史的始终。 ( )41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 )42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 )43上层建筑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二者并不构成矛盾。()44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5人的价值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 )三简答题1物质概念及其意义2意识的能动作用3普遍联系4新事物的不可战胜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6辩证的否定观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8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1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12社会进步的评判尺度四论述题1试述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正确性。2试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我国改革的必要性。3试述意识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