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护理,定义,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简称先心病,是病孩出生既有的心脏血管病变,由胎儿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障碍所造成,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流行病学,我国的先心病患病率随年龄而下降: 婴儿为 6.87% 学龄前 3.1% 学龄儿童 2.39-2.8% 中小学生 3.1 成人 1.08% 反映了部分病儿不能存活至成年。,致病因素,胎儿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 其他:羊膜病变,胎儿周围机械压迫,母体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及代谢病,母体用细胞毒类药物或较长时间放射线照射 以上因素干扰胎儿心脏发育过程,使
2、发育停顿或缺陷,或该退化者未能完全退化。,遗传因素。 5先心病患者发生于同一家族,其病种相同或近似,可能由于基因异常或染色体畸变所致。 其他因素 高原地区 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发病率较高,发生可能与缺氧有关。 性别倾向性,致病因素,分类,无分流型。左、右两侧无分流,无紫绀,如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狭窄; 左至右分流型。左向右分流,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一般无紫绀,若在晚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则出现紫绀,又叫晚期紫绀型; 右至左分流型。右心腔或肺动脉内压力异常增高,血流通过异常通道流入左心。如法氏四联症,三尖瓣闭锁,永存动脉干,大血管借位,艾森曼格氏综合征等,出生后不久即有紫绀。
3、,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 重者: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 体征:杵状指,发绀,心脏杂音。 症状有无与表现还与疾病类型和有无并发症有关。,诊断,常见典型先心病,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和超声心动图 对合并其他畸形、复杂先心病,可结合心导管术或心血管造影等检查,并发症,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常易患肺炎,易发生心力衰竭; 法洛氏四联症常可并发 脑血栓、脑脓肿 上述先天性心脏病除 房间隔缺损外均易并发 细菌性心内膜炎,预防,1.在怀孕早期(3个月之前)尽量别在电脑前、微波炉等磁场强的地方坐太长时间,因这时的胎儿还不稳定,各个器官还正在成形阶段,很可能造成
4、孩子先天性心病。 2.不要接触宠物,因宠物身上的细菌及微生物也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手术治疗 由于:无分流类或者左到右分流类,轻者无症状、心电图和X线无异常者,以及中,重度均可通过手术矫正,预后较佳。但是若已产生严重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则预后很差。 所以:轻者可选择手术时机,以10岁左右为好; 而右至左分流或复合畸形者,病情较重者,应争取早日手术。 发展至艾森曼格综合症则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护理评估,1病史 了解母亲妊娠史,在孕期最初3个月有无病毒感染、放射线接触和服用过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孕母是否有代谢性疾病。 患儿出生时有无缺氧、心脏杂音,出生后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是否有下列常
5、见表现:喂养困难、哭声嘶哑、易气促、咳嗽、潜伏性青紫或持续性青紫,青紫的程度及与活动的关系,有无蹲踞现象和突发性昏厥,是否常急呼吸道感染或出现心功能不全等。,护理评估,2.身心状况 患儿的一般情况与心脏畸形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有关。 检查患儿是否有体格发育落后、皮肤发绀、眼结合膜充血、杵状指、趾,脉搏增快,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和三凹征等,3辅助检查 了解并分析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血液等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 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心脏结构缺损导致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组织氧及营养缺乏
6、有关。 4潜在并发症 (1)脑血栓: 与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 (2)心力衰竭:与心脏结构缺损,肺充血有关。(3)感染性心内膜炎:与心内膜损伤及感染有关。 5. 恐惧 与疾病的威胁及陌生环境有关。,护理目标,1.患儿能掌握限制活动量的方法,使活动耐力增加。 2能描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发生感染。表现为体温、血白细胞数保持正常。 3患儿营养状况改善。4住院期间患儿不发生并发症。 5患儿及家长能获得本病的有关知识及心理支持。,护理措施,1.制定适合患儿活动量的生活制度根据患儿的病情不同区别对待。轻型无症状者应与正常儿童一样生活;有症状患儿应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剧哭,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7、;重型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妥善的生活照顾。,护理措施,2. 预防感染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自我保护,防止感染的知识,应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病室要空气新鲜,穿着衣服冷热要适中,防止受凉。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护理措施,3供给营养需要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体质。 适当限制食盐摄入,还要给予适量的蔬菜类粗纤维食品,以保证大便通畅,重型患儿喂养困难,应特别细心、耐心、少食多餐,以免导致呛咳、气促、呼吸困难等,必要时从静脉补充营养。,护理评价,4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 通过实施护理措施后患儿活动耐力是否得到改善;能否掌握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感染的知识;患儿营养状况逐渐好转,体重增加;患儿是否发生并发症;家长和患儿能否掌握本病的相关知识。恐惧情绪是否消除。,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