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哲学历史 (50).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309966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历史 (5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历史 (5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历史 (5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历史 (5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历史 (5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哲学历史 (50)0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选登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法国启蒙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革命的影响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

2、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进化论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6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A形而

3、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10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1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1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种观点是说( )A

4、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5有人认为,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5、(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生活D信息交流1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9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0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B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保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外来势力侵犯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C它继承了人类的先进文化D它正确反映了社

6、会发展规律22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A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完全相同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D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B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C先进社会意识与落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5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B直接动力C最终动力D唯一动力26社会革命首要的

7、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2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C人们的思想动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D剥削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8下列关于人性的看法,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A人之初,性本善B人之初,性本恶C人性无善无恶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29在价值关系中,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 )A只能是价值主体B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C只能

8、是价值主客体关系的中介D只能是价值客体30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 )A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B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C他们的个人意志D他们的天赋条件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31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A人本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诡辩论E科学主义32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

9、变化D是不可分割的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3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2005 年 11月松花江水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3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

10、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3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 )A文学艺术等知识因素B独立的实体性因素C运筹性的综合因素D渗透性因素E准备性因素37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渔猎社会B农业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工业社会E信息社会38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下列各项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D自由职业人员E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3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 )A地理环境的优劣

11、可以决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E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4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 41、42 小题各 7分,43、44 小题各 6分,共 26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7 分)42简要说明由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

12、的进步。 (7 分)4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6 分)4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 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小题,请任选 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 2小题评分。每小题 12分,共 24分)45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12 分)46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12 分)47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2 分)参考答案(本答案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30分)1C 2D 3D 4A 5B6A 7B 8B

13、 9D 10A11B 12B 13C 14C 15A16C 17B 18D 19D 20C21D 22A 23D 24D 25B26C 27B 28D 29B 30A二、多题选择题 (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31AE 32BCDE33ABCDE 34ABDE35ABDE 36BCDE37ABDE 38ABCDE39CDE 40BCDE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 41、42 小题各 7分,43、44 小题各 6分,共 26分)41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各门具体科学以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

14、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3)二者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2 (1)奴录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奴隶制对于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掉或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3)社会有了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划分以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43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

15、的统一。(2)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其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44 (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3)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小题,请任选 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 2小题评分。每小题 12分,共 24分)45 (1)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

16、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规律是事物和现象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一些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6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

17、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47 (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和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反复和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