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河行宫遗址公园京南大兴黄村卫星城东 4 公里处,有一片古柏森森、水清草美、坡岗起伏的特殊园林,这就是当年被誉为“皇都第一行宫“的团河行宫所在地。现占地 330666 平米,绿化总面积 265637 平米,湖面面积46666 平米,园内主要绿化品种有桧柏、油松、国槐、垂柳、月季等,年接待游客 5 万余人。团河行宫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它曾是北京规模最大的行宫,也是乾隆年间建成的“江南园林“式行宫,最具代表性的为“团河八景“,即璇源堂、涵道斋、清怀堂、漪鉴轩、镜虹亭、珠源寺、归云岫、狎鸥房。团河行宫是乾隆皇帝最后兴建的一座行宫,集中了皇家行宫建筑的优点。(一) 、大兴区重要的爱国主义
2、教育基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农历八月初,八国联军入侵南海子。日军首先闯进团河行宫,抢走大量珍宝、玉器、古画、古籍,不能搬走的就砸烂、敲碎。俄军闻讯赶来,进行第二次洗劫,除搜罗剩下的珠宝玉器外,还把团河行宫南墙外的麋鹿和其他圈养驯鹿全部掠走、杀吃。至此,珍稀动物麋鹿在中国境内全部灭绝。 1937 年 7 月,南苑成为抗日前哨战场。7 月 11 日,驻黄土坡日军开始向南苑守军进攻,被击退。7 月14 日,一队日军骑兵到团河侦察,被二十九军击退。7 月 25 日,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命在河间驻防的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增援南苑。赵登禹率一个团于 27 日拂晓赶至团河。下午 1 时许,日军轰炸
3、机在团河上空投下炸弹。同时,从黄村、魏善庄下火车的日军第二十师团河边旅团千余人向团河行宫发起进攻。激战至傍晚,赵率部撤至南苑。后南苑失守,佟麟阁、赵登禹相继殉国。 1948 年,国民党军队拆毁团河行宫内残存的宫殿,把砖石运走修建机场周围的碉堡。1968 年,修建团河路、京开路,均取团河土山之土,团河村平整北部河套地,也取土于此,故大部分土山被夷为平地,山上古松、古柏均遭破坏。 1970 年 3 月,大兴县“革委会“在黄村建万人露天会场,需要砖石,遂拆毁了云随亭、船坞、麒麟抱鼓石以及一处钓鱼台。目前,团河行宫内只有御碑亭、翠润轩等少数几所建筑保存下来。东湖小岛上的翠润轩,是供皇帝和后妃们玩乐的地
4、方,又名“敞亭“ ,据说“文革“ 时这里被当过牛棚,所以才侥幸得以保留。 (二)、公园内现存 4 处古建,都是在 80 年代复建的,2004 年粉刷一新,这 4 处古建分别为御碑亭、翠润轩、云随亭、十字房。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御碑亭:位于西湖的西北岸,南临水,北靠山,它与西湖东南岸的云随亭隔水相望. 御碑亭为大式歇山重偃简瓦,调大脊吻垂饯兽,顶子旋子彩绘。亭为方形,每边长 5.5 米,明间边长 3.2 米。每边檐柱 4根,金柱 4 根,柱下为覆盖式柱础。石基每边长 7.15 米。碑亭距湖边长 12.4 米,东距珠源寺 66 米。乾隆题诗碑亦为方形,碑高 4.8 米,每边宽 1.2 米。下为须弥
5、座,高 0.9 米,宽 1.4 米。上为圆角攒尖顶,碑额浮雕二龙戏珠,额间镌刻“御制“ 二字。碑身四周边雕叶蔓花纹、四面镌刻乾隆御制诗,下款有“ 古稀天子之宝“印鉴。因有御碑亭存在,所以御制碑保存完好。 翠润轩:俗称敞厅,1984 年 7 月修复。此建筑三楹,坐北朝南,长 12.8 米,进深 7.3 米,轩为大式歇山筒瓦卷箍头脊,苏式彩绘。轩四周环水,碧波荡漾,东西有小木桥连接石岸。北有群玉山房,两根大柱屹立碧波之上;南为鱼乐汀,东是钓鱼台,西为漪鉴轩。翠润轩是团河行宫中的御花园,专供皇帝在此纳凉小憩、赏花观鱼的地方。 云随亭:位于西湖东南岸上,1987 年 10 月重建,此建筑为大式重檐筒瓦
6、圆顶攒尖,苏式彩绘。上层为檐柱 8 根与下层金柱相连,下层为檐柱、金柱各 8 根,柱下为覆盆式柱础,亭基础直径为 6.1 米,金柱相距为 1.15 米。云随亭三面环山,北面临湖,西南为过河厅,南宫墙在此穿过,西为沿湖大小船坞,是观赏西湖之佳地。 十字房:行宫西湖的西南角,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两幢三间房呈十字状交叉面东而立,这就是著名的十字房。据传说此建筑为和绅所建,后毁于战火,于 1987 年 10 月重建竣工的。 二、公园性质: 1、负责人:王贵民 (010 )61285873 2、性质:公园隶属于大兴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全民所有制,现有职工 34 人,主要工作性质为公园全面进行管护,19
7、85 年正式建园,1994 年划归大周公司,兴建文化第一村,1998 年重新由大兴县市政园林局(现大兴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进行管理,经过多年的逐步建设,如打机井,建绿化,修古建,湖岸改造,精心维护,并对公园内的 100 多棵古树进行复壮、重点管护等,使昔日的辉煌已初现端倪。团河行宫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其巨大的变迁和充满传奇的神秘色彩吸引着世人。2003 年,团河行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信您游览团河行宫,会得到观光后的遐意,给您留下的将是永久咀嚼和回味的话题。菖蒲河正名外金水河,从天安门城楼前向东沿皇城南墙流过汇入御河。六十年代初期因存放节日活动所用的器材而在菖蒲河上加上
8、盖板,搭建仓库、民房,以至后来成为街巷狭窄、环境脏乱的居住区。修建菖蒲河公园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保护古都风貌、展现历史文脉的重大工程。国庆节前开园的菖蒲河公园还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人民网 2002 年 9 月 17 日 简介这里是永定河冲积扇前缘,地势低洼,原有 72 泉,辽、金、元皇帝就在这里打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 年),下令扩建,四周筑起围墙,设四门,并在南海子修建行宫、庙宇。清政府继续扩大成为一座重要的皇家苑林,内修东西二团泊,东湖周围景致最多,有钓鱼台、翠润轩、归云岫、群玉山房、御碑亭等。乾隆留诗:“时霏细点未云晴,露缀林枝滟水晶”。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团河行宫内珍宝洗劫一
9、空,宫殿也遭到破坏。七七事变时又被日军轰炸,团河行宫成为一片废墟,只有园林主体尚存。1983 年北京市政府建团河行宫公园,种植花木数百种,10 多万株,并将翠润轩、御碑亭修葺一新。 翠润轩有三楹,东西长 12.8 米,南北宽 7 米,为大式歇山筒瓦卷头脊,房梁上绘有苏式彩画。御碑亭方形,四檐吻兽相衔,内立乾隆御碑,高 6 米,上记述南苑建造情况和附近水流概况,阴面刻有工程及支出情况,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团河行宫遗址位于黄村卫星城东部三公里处,是大兴县 一处著名的古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2 年春,北京市政府决定由大兴县基本建设委员会管理,并拨付部分修缮补助款,改团河行宫遗址为团河公园。
10、是年 7 月上旬,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北京市政协的领导同志在视察时,对如何改建和保护团河行宫遗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之后,团河公园的建设正式列入黄村卫星城总体规划方案。 历史及其园林建筑的分布特点营建时的历史背景及其年代团河行宫是清王朝在北京名苑南海子里修建的四座行宫中最豪华的一座。它的兴建,与乾隆皇帝大规模修整南海子有极大的关系。 南海子,即南苑,位于北京城南郊,包括今大兴县红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及丰台区南苑镇等部分地区。东西长约 17 公里,南北宽约 12 公里,占地约210 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天然的狩猎场。辽金元时,这里是封建帝王进行游猎和习武的重要场所。元日亦有”下马飞放泊“之称
11、。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永乐帝下令在飞放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经常到这里与近臣进行游猎活动。当年,这里草木茂盛,黄羊麋鹿出没其中,风景十分优美,是著名的”燕京十景“之一,其名曰”南囿秋风“。 清朝入主中原后,更把这里当做皇家苑囿大力营治。清顺治帝、康熙帝先后在海子里营建了数处行宫、庙宇,使南苑显得更加宏伟壮丽。南海子已成为清王朝在北京南郊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清乾隆帝 25 岁登基,处处以其祖康熙帝为楷模 ,甚至一言一行都要效法康熙帝。康熙帝曾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南海子营建了南红门行宫。乾隆帝执政年间(1736-1795),把南海子中的原有建筑大部重修,并耗银 38 万两把原来
12、的土海子墙改建为砖墙,长约 120 里。团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动工兴建的。 关于团河行宫兴建的年代,历来其说不一。笔者认为,团河行宫是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疏浚团河后开始动工修建,竣工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因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南苑团河新行宫告成。“这与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作庚子季秋中浣团河行宫作诗注记载相符:”(团河)既经疏浚,因于旁构筑数宇以供临眺,惟登览无暇,故工成三年,兹始因路便一到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适逢乾隆帝七十大寿。乾隆帝于是年 9 月中旬”自东陵展谒归,将诣西陵“祭祖,中途取道团河行宫。这是乾隆帝第一次来到
13、团河行宫,其时团河行宫”已工成三年“。上溯三年,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团河行宫告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无疑。 团河行宫的园林建筑团河行宫的园林建筑占地约 400 亩。周围有宫墙围护,周垣四里。宫中有璇源堂、涵道斋、归云岫、珠源寺、镜虹亭、狎鸥舫、漪鉴轩、清怀堂八景,分为东湖、西湖两大景区。经过五年的精心营治,团河行宫山水相间,游廊曲折,诗情画意,宛若天然美景,是一处引人入胜的园林佳境。 东湖南部是一组传统的宫廷式建筑。经南面石桥过护宫河,一对铁狮雄踞在大宫门两旁,显示出帝王行宫的高贵、威严。铁狮铸工精细,栩栩如生。左右是东西朝房和御茶房、寿膳房。西所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
14、军机处分列左右。第二进为二宫门,迎面是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镌刻”云岫“二字,乃乾隆帝御笔。假山下有三洞府,互相连通,两旁是东西配殿。转过云岫峰北行,是第三进”璇源堂“,殿内额题”时与天游“。内悬乾隆帝题璇源堂诗诗匾,有”轩窗朗润诚娱望,笔砚精良正待吟“之佳句。这是乾隆帝的书堂,他经常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日常事务。出璇源堂北门是涵道斋,后出抱厦,濒临东湖。”斋建书堂后,临池俯淡然。因之额涵道,遂以凛临渊。“乾隆帝有时在这里会见大臣,探讨治国安邦之道,历代兴衰之理。 东所二宫门内有一对麒麟抱鼓石,上为木影壁,漆饰彩画。北面是清怀堂,堂临碧沼,白芷绿蒲,景色清幽秀美。这里是供太后巡幸时的寝宫。后殿
15、称储秀宫,是后妃的住所。抱厦前檐内悬乾隆帝御题”风月清华“巨匾。因后殿有九楹,当地又称九楹殿,有东西配殿各三楹。殿前庭院遍植花木,苍翠欲滴,清香袭人。 这两所宫殿是团河行宫的一组主要建筑群,虽自成院落格局,但多有游廊连属,错落曲折,步移景异。窗扉、隔扇和天花板上精雕蝙蝠、万字、寿字、卷草等图案,外观朴素雅致,与园林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但殿内的装饰和陈设却非常富丽堂皇。各种名瓷古玩、盆景花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书堂内文玩字画,古色古香;精致的工艺品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反映了封建帝王穷奢极侈的宫廷趣味。 翠润轩位于东湖岛上,又名敞宇,三楹。东西长 12.8 米,南北进深 7.3 米,为大式歇山筒
16、瓦卷蓬箍头脊,苏式彩画。翠润轩四周环水,碧波荡漾。湖中菡萏亭亭玉立,锦鳞千头。岛上绿草如茵,古柏参天,四望皆成画景。北有群玉山房,南有涵道斋、鱼乐汀,东有”露香亭“,西有漪鉴轩,掩映于苍松翠柳之间,与翠润轩相对成趣。乾隆帝有”时霏细点未云晴,露缀林枝滟水晶“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翠润轩的秀美景色。 西湖北部山顶有一座龙王庙,名珠源寺。沿北山拾级而上,步入山门,但见庙中苍松翠柏,虬枝九曲。湖西岸有濯月漪、狎鸥舫。濯月漪重檐,东出抱厦,檐角上翘,状如飞翼。狎鸥舫”室如舫而原非舫,取适名之曰狎鸥。“ 舫前石阶直达水面,湖中莲花万朵,芬芳拂面。顺舫后爬山游廊可达归云岫,这所建筑位于半山之上,踞岗面湖。值
17、春夏之交或雨后初晴,东望湖山,波光变幻,洞生层云,不禁使人想起陶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名句。盛夏,可至狎鸥舫赏荷,平台观鱼。湖中水波不兴,游鱼嬉戏于莲荷之间,情趣盎然。入秋,往濯月漪赏月,候玉兔东升,湖浸明月,风送荷香,沁人心脾。或至点景抱厦房小憩,由船坞登一洞天宝座船泛舟湖上。皓月当空,清风满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听湖水轻叩堤岸,波声汩汩,令人心旷神怡。 沿两湖间石花甬道北行,经两卷临河房、漪鉴轩,过拱桥,迎面是鉴止书屋,背山临水。”书屋临碧沼,向名曰鉴止。“西有御膳房,东有套殿。庭院荷叶墙随山势筑成,上覆绿琉璃瓦,典雅别致。乾隆帝常在这里读书,获益匪浅。常对臣子强调要
18、光明正大,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圣训。故有”偶来俯空澄,心境两清美。不波胜其波,有鉴谓多矣“ 的诗句。 团河行宫有六座亭子。西湖西北岸的御碑亭与湖东南岸的云随亭隔湖相望;西山的点景四方亭与东湖东岸的”露香亭“遥相呼应。西湖南岸的过河亭接苑墙之南,此亭建于桥上,造型奇巧。亭下即团河之水,凤河即发源于此。河道驳岸用不规则的山石堆迭,如同天然的岩壑。流水潺潺,跌宕于山石之间,宛若鸣琴。最负盛名的是位于东北山顶上的镜虹亭。”以照言波则曰镜,喻形映日又称虹。“ 镜虹亭六方形,亭下石磴参差,古木清幽。登临揽胜,宫中佳景尽收眼底。待金乌西坠,晚霞映水,鹜飞鱼跃,风景如画;或倚亭远眺,听鹿鸣双柳,虎啸鹰台,草
19、莽之间,兔翻雉飞,一派生机。 团河行宫集中了我国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即有北方的壮美气势,又表现了江南风光的秀丽妩媚,二者浑然一体,可称是南海子中一所融冶南北方造园艺术的杰作。 团河行宫的衰败团河行宫建成后,清廷即派兵勇在行宫四周的堆拨房、军值房内驻防守卫。同时迁来 18 户满族人居住在行宫东部,负责行宫的维护和供皇帝临幸时役使。 1900 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是年八月初,侵略军在南海子焚烧寺庙,射杀苑中禽兽。在南苑驻守的清兵不堪一击,闻风而逃。日本、英国等国侵略军先后闯入团河行宫,把行宫中的珍宝洗劫一空,带不走的名瓷、石雕尽行捣毁,使团河行宫遭到严重破坏。 1922 年 10 月,冯
20、玉祥任陆军检阅使时,在南苑组成检阅使署;属下部分军队曾在团河行宫内驻防。冯部驻军期间,曾在宫中东湖东岸石板房一带,为兵士修挖浴池;又在团河行宫东所宫殿区兴办被服厂。1924 年夏,冯玉祥在团河行宫北部买地,为阵亡官兵修建昭忠祠。”那祠是一座五上六厢的院子,正中一座亭子对着大门,院子后面是一片广阔的坟地,埋葬阵亡官兵的骸骨。“ 当地群众把这片坟地称为”冯玉祥义地“。笔者少时所见,昭忠祠早已废圮,只存门口一对铁狮;北面一座高大石碑,隐约记得碑上镌有冯玉祥将军的诗文。据老人记忆,这对铁狮即是冯玉祥当年从团河行宫移去昭忠祠门前,即上文所提到团河行宫东所大宫门前的那对铁狮。笔者清楚地记得,昭忠祠门西侧的
21、铁狮左前腿已断。现在这对铁狮和那座石碑已不知去处。 团河行宫彻底毁于 1937 年日本侵华和国民党接收时期。 1937 年 7 月 27 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驻扎在团河行宫内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在炮火中,团河行宫一部分又遭到严重摧残。1942 年,日本侵略者为了修建南苑机场和廊坊、黄村、南苑火车站等,开始大规模拆毁团河行宫。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贪官污吏为中饱私囊,仅四五年的工夫,把团河行宫的主要建筑拆得一干二净,宫中的树木也被砍伐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团河行宫遗址曾被几个单位长期占用。1957 年被划归北京市园林局作为绿化用地,但这一组古代园林遗址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缮。河湖山石驳岸被
22、拆毁,与西湖小船坞的条石一起运走修建了剧场。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西湖东南岸的云随亭等又被拆毁,令人痛惜。 至八十年代团河公园建筑前,行宫遗址还有古柏 159 株,虽历尽沧桑,仍浓郁如黛,傲然挺立。行宫内山水依然,时有土山 50 余亩,南山海拔 52.53 米。西湖水面约 60 亩,东湖水面约 15 亩。东湖岸边的群玉山房、钓鱼台和东湖岛上翠润轩基本完好。西湖西南岸的大船坞仍可利用。云随亭、点景抱厦房、”露香亭“、狎鸥舫、归云岫、珠源寺、漪鉴轩等都有遗址可寻。保存最好的是西湖西北岸的御碑亭。亭四方形,为大式歇山重檐筒瓦调大脊,吻垂戗兽,旋子彩画。亭内有乾隆帝题诗碑一座,碑身四方形,汉白玉质
23、,上为四角攒尖顶;碑额浮雕双龙戏珠,中间篆书”御制“二字;碑身四周浮雕叶蔓花纹。下为须弥座。题诗碑通高 5.7 米,每边宽 1.2 米;须弥座高 0.9 米,边长 1.4 米。碑身四周镌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制团河行宫诗作四首。因修建团河行宫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乾隆帝面对其奢侈豪华”抚景不能不引以为愧“,曾作知过论一文”以当自讼“。御碑亭西面的碑文就是传说在南海子早已失传的罪己诏。 其他相关1983 年 5 月,大兴县科委和大兴县土木建筑学会对团河行宫的修复提出许多设想。 1984 年 4 月 1 日,北京日报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黄村卫星城总体规划方案
24、的批复。在大兴县政府的领导下,由县科委、县建委聘请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对团河行宫遗址做出规划设计方案,于 6 月 27 日向大兴县政府做了详细介绍。按照规划方案,将把团河行宫遗址建成一座以团河行宫为主体具有皇家园林特色、可供游人浏览的文化休闲景观。 1984 年 7 月 李丙鑫:大兴区政协退休干部。 大兴文物古迹多 亢瑞征 从 1996 年 3 月到 2003 年 1 月,我连任 7 年大兴区(县)文物管理所长,对大兴文物古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1996 年我从文化馆调到文物所时,曾有人说,大兴没有什么文物可管。到任之后,才知道这话真是”非也“! 大兴不是没有文物,也不是缺少文物,而是缺少对
25、文物的宣传和开发利用。一。具有深厚底蕴的地上文物彰显大兴悠久的历史 据 1998 年第 3 次文物普查时的记载,我区地上文物共有 138 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4 处,尤以无碍禅师塔、晾鹰台、团河行宫、德寿寺和恭勤夫人谢氏墓最为珍贵。 (一)无碍禅师塔 座落在榆垡镇履磕村的无碍禅师塔是我区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塔后为灵言寺,寺早毁,只遗留此塔。塔面南而建。塔身以砖仿木构建,六面实心,密檐六层。塔座为须弥束腰,莲花宝座,座周浮雕佛像。塔的正面刻有棱格门窗,上部镶嵌塔铭。塔顶为葫芦形塔尖,1976年地震时塔尖折毁,只留下 10 米左右的残塔。建于沙丘之上的古
26、塔,因连年村民盖房取土,塔座以下 2 米多深的塔基已裸露在外。 2002 年,市文物局和区政府出资对此塔进行了修缮,古塔再现雄姿。唯一遗憾的,是那个折落的葫芦形塔尖被贪心的村民藏匿,现在的塔尖是重新制作的。 (二)晾鹰台 晾鹰台位于青云店镇北野场村北。早在元代这里就被称为”下马飞放泊“,意即这里是与皇都近在咫尺、拍马即到的猎场。当时此处是一片沼泽、荒丘,花草茂盛、古树参天、飞禽走兽品种繁多。喜马善射的元帝相中了此处,于是建起鹰坊(后改为仁虞院)。白天架鹰携犬率众打猎,夜晚便点燃篝火烤肉豪饮,常常通宵达旦。明朝台上建筑物废毁。至清朝,这里又成为清帝检阅八旗子弟兵的地方。据日下旧闻考载,大阅吉期,
27、身穿甲胄的皇帝驾临台上圆幄,兵部堂官奏请皇帝检阅。在内阁大臣、侍卫、亲军的簇拥下,皇帝先在阵前亲视一周,然后返回台上检阅。大阅之举,康熙最多,乾隆次之,直到咸丰才逐渐衰落。 现在台上的建筑物荡然无存,只留下周长 500 米、高 10 米、占地 40 亩的一个土台。然而史书上白纸黑字的记载,却使晾鹰台辉煌的历史永远不能磨灭,那高大雄伟的土台仍昭示出不同凡响的气魄。1985 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团河行宫 团河行宫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占地 500 亩。团河行宫最大的特点一是近在天子脚下,因此被文物专家定为”皇都第一行宫“。二是行宫内建有军机处和皇帝理政的殿堂,璇源堂即为皇帝接
28、见王公大臣、批阅奏章之处。从这个角度讲,当年几代帝王都经常下榻团河行宫。 按照乾隆年间的图纸,璇源堂后面是皇帝的寝宫涵道斋。但是,光绪年间的图纸却发生了变化,涵道斋变成了慈禧太后居住的太后殿,而原来太后居住的清怀堂却变成了皇帝的寝宫。这一居所的变化,佐证了当时慈禧太后权力至高无上的历史。 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时,团河行宫遭受焚烧抢掠;七七事变后,又遭日军飞机轰炸;民国时期,继续被遭国民党军队破坏,团河行宫内不仅许多建筑物被损坏,连古柏也难逃劫难。后又历经解放初期”破除迷信“的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除御碑亭和翠润轩幸存外,宫内地上文物全部被拆毁。1985 年团河行宫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 多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已投资近千万元进行保护和修缮。 扩展阅读: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