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考考你,诗仙,诗圣,诗佛,诗鬼,李白,杜甫,李贺,王维,唐诗知多少,杜甫诗三首,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杜甫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
2、近十年,安史之乱,逃到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春望
3、(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蜀相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 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 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 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 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
4、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 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 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 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 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 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 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泰山部分景点,岱宗坊,壶天阁,孔子登临处,岱庙,十八盘,南天门,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
5、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听了朗读录音后,请大家自由朗读望岳三遍以上,然后再齐读三遍!,反复诵读,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f,z,课文朗读,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
6、览众山小。,泰山的别称,( f )舒缓语气,自然界,不尽,聚集,睁大眼睛,登上,一定要,以为小,借助注释理解诗文,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解说: 泰山的景象如何?整个齐鲁大地都可以看见它青翠的山影。大自然使泰山集中了神奇与秀美,阳光把高山的南北分割成昏晓。山中层云缭绕使人胸怀激荡,归巢的鸟儿尽入眼帘。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诗人由望泰山之高峻神奇而发登高之想,抒发了自己年轻时的情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
7、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远望,近望,细望,眺望,此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体现了杜甫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射下来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高伟雄俊的形象!,咬文嚼字,整体把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
8、体解释。,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5、找出名句并赏析,“望”为线索,远望、近望、细望、展望,朝气蓬勃,抱负远大,高大秀丽,尾联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登临绝顶的愿望。蕴含哲理,洋溢着诗人蓬勃的朝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这首古体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描写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9、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悟诗,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四句:虚写,表现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实际上抒发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钟”,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作者的爱慕之情,“割”,突现南阳北阴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
10、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品诗,望岳(古体诗),远望,近望,细望,愿望,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感 叹 正面),(远衬高 侧面),(远 美 正面),(时衬高 侧面),(胸 云 正面),(归 鸟 正面),(会 凌 决心),(一 览 胸襟),展高远胸襟 描泰山远景,实,实,虚,虚,(虚实相生的写法),小结,这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一首诗,当时刚好是“开元盛世”,到处游历的杜甫写下了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不仅抒
11、发了自己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情,更表明了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体现了杜甫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整首诗意境深远,历来是歌咏泰山的名篇,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花溅泪 搔更短 烽火 不胜簪,jin,so,fng,zn,掌握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国破山河在属国
12、过居延,国都,这里指长安。,国家,掌握下列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使惊,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大家自由朗读春望三遍,然后再齐读三遍!试着体会诗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大哥哥,大姐姐,我戴上眼镜仔细看你读书啊,别读错了字呀!,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整体感知,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个形象?,首联:,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颔联:,花、鸟,颈联:,尾联:,白头( ),代指诗人,簪,烽火、家书,译文
13、:,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读课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
14、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推敲诗句,诗人面对残破不堪的都城,不知战乱何时结束,不知家人是否平安,这些困扰着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句诗用“感”、“恨”两字,深刻的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虽然经历过战乱,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到了春天,长安城的草木是葱郁如昔,由于战争的缘故,人烟变得稀少,令人感到草木愈加地幽深,满目凄然。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
15、的离别而惊心。 花鸟皆有人情。 诗句表明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之深,“恨别”之切。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共鸣。,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
16、增添一层悲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整体把握,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小结,这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一首诗,“安史之乱”的唐朝山河破碎,杜甫更是身陷敌手被困与长安,诗人面对残破不堪的都城,不知战乱何时结束,不知家人是否平安,春天的美好,只使他感受到山河的破败,家人离散的凄苦,整首诗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深沉含蓄,诗作类型,古体诗,律诗,比较阅读,古体诗:不讲究平仄,而且押
17、的是仄声韵。律 诗:对平仄要求很严格,而且押韵是平声韵。,文学常识知多少?,课堂练习3,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细雨鱼儿出,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二),射人先射马, 。(杜甫前出塞),落日照大旗, 。(杜甫后出塞),竞赛:杜诗填空,月是故乡明,落花时节又逢君,两个黄鹂鸣翠柳,微风燕子斜,擒贼先擒王,马鸣风萧萧,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日放歌须纵酒,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尔曹身与名俱灭, 。(
18、杜甫论诗),月涌大江流,不尽长江滚滚来,读书破万卷,青春作伴好还乡,会当凌绝顶,不废江河万古流,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此曲只应天上有, 。(杜甫赠花卿),, 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诗成泣鬼神,语不惊人死不休,长使英雄泪满襟,随风潜入夜,人间能得几回闻,造化钟神秀,杨花雪落覆白苹, (丽人行),词源倒流三峡水, (醉歌行),,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死者长已矣!(石壕吏),烽火连三月, . (春望),青鸟飞去衔红巾,笔阵独扫千人军.,感时花溅泪,好雨
19、知时节,存者且偷生,家书抵万金,,恨别鸟惊心。(春望),石 壕 吏,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时从洛阳回华州,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组诗 “三吏” “三别”。,“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
20、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y,t,y,sh,y,y,chu,q,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投宿,越过,逃跑,多么,哭,防守,书信,最近,暂且,停
21、止,只,离去,衣服,老妇,应征,还能够,早饭,消失,对说话,跟从,低声、断续的哭声,听读课文,请画出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请按照时间顺序复述全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诗文梳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
22、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
23、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解释词语,投:投宿,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新:最近,偷生: 苟且活着,已: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无完裙: 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 这里泛指衣服,应: 应征,犹得:
24、 还能够,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
25、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有吏夜捉人,想一想,、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在这里老翁、老妇各是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 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苦,想一想,对比作用?,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哀怜 形象写出吏
26、与妇之间的矛盾?,暮 夜 夜久 天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独与老翁别,妇从吏夜归,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诗的开头不仅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开端,还烘托出一种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氛围,为这出悲剧的上演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对比,听妇前致辞: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服役惨况,家中困境,被迫服役,苦,妇啼一何,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水到渠成,独绝千古,虽一字而集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众妙毕现,情境全出。,民生疾苦的再现 默默无语的控诉 内心矛盾的反映,小结,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