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史知识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28898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史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史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史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史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史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1952 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 1956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 19661976 年十年“文

2、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

3、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 2 -略。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意义: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

4、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及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大,占有重要地位。资本家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并能在资本家中开展工作。因此,1950 年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时,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同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同国家的管理,同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某种限制。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

5、式。这些措施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和限制,也必然加强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也就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措施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之所以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改造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这是中共的创举。采取和平改造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个体经济,是先进的经济成分;民族资产阶级曾与中共共同革命,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为中国民主革命作过贡献;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

6、设等。- 3 -三、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1)社会性质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来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如土地改造;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2)经济基础方面的特点在进行社会主

7、义改造之前,五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占很大比重。以 1952 年为例:国营经济占 191,合作社经济占 15,公私合营经济占 07,资本主义经济占 69,个体经济占 71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国以手工劳动、分散经营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很大比重。这一经济结构反映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落后,不利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经过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前三种经济成份的比重分别上升到322、534、73;后两种经济成份的比重下降到不足 1和 71。这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份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3)社会主要矛盾新民

8、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像建国初期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运动以及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等,都说明了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 4 -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四、在社会主

9、义建设道路上初期的有益探索和对“左”倾错误的纠正(1)有益探索毛泽东提出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党的主要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八大以后的进一步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二是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党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探索。从 1960 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0、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在经济上贯彻“八字方针”的同时,在政治上为统一思想认识召开了七千人大会。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2)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从 1960 年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 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周恩来在文革“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在主持工作时,提出批判极“左”思潮。邓小平在“文革”后期主持工作时,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并全面进行整顿。- 5 -1976 年,人民群众发起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

11、。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 年 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即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内,我党在这两个大问题上连续发生严重失误,主要表现为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盲目追

12、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更严重的是两方面的失误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歧途和曲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1958 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宣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

13、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大部分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1959 年“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6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14、。“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六、二十年(19561976 年)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失误的原因及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1956 年至966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

15、想、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机体,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迫切需要领导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强的参与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大多数人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而忽略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作用。毛泽东在“左”倾错误发展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拥有崇高的威望和绝对权力,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执行。1957 年以后,处于晚年的毛泽东在关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方面的很多错误

16、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于毛泽东成了“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左”倾错误的发展更无法遏制。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 7 -经验教训:在经济建设上: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在阶级斗争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合符实际的分析,不能扩大化;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作法;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

17、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二十年(19561976 年)曲折发展历史的认识和评价第一,从认识论上来说,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和全面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世界上,不犯错误或绝对正确的政党和人是不存在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前人所未经遇的事,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鉴,因而出现失误是难免。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通过犯错误的教训来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第三,中共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这表明中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第四,由

18、于能正确对待失误,每次错误都成为建设的新起点,成为实现转变的契机,从而把建设推向高潮。第五,失误和成绩相比,总体上来说是次要的。决不能以偏概全,以此来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内容要点 (1)形成过程酝酿:1975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着手进行整顿。开始产生: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逐步发展:1978 年一 1982 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 8 -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19、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1982 年一 1987 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要点如下: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和国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中国要发展,必

20、须要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统一祖国的原则。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八、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及启示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

21、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 9 -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

22、系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启示: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一切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千万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第四,成功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正确分析及不断总结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九、“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和意义含义(内容):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23、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区别。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总之,“前提”是一个中国,“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意义: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丰富。“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已成功运用它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为完成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这一构想是从中国现实出发,有利于团结台湾

24、、港澳资产阶级在内的港台同胞,有利于港澳稳定繁荣。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10 -十、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变化及成因:50 年代向苏联“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为了维持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60 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 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与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25、70 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谋求同华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 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80 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经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新

26、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原因表现: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 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1955 年的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1971 年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0 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

27、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80 年代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和加强与第三世- 11 -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原因:新中国的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学科综合练习例析】例 1 (2002 年广东,16)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农民个体所有,个体经营 B集体所有,集体经营C集体所有,个体

28、经营 D国家所有,个体经营解题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据此判断 A 项正确。(答案)A例 2 (2004 年全国文综,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D20 世纪 70 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解题思路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源是苏联的大国霸权政策;三年经济困难的外因是苏联撕毁协议,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改善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A例 3(2003 年全国

29、,2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12 -路线中规定( )A到 20 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 21 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题思路 A、B 两项是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实现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的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正确答案为 D 项。(答案) D例 4促使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B美国人民要求改

30、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C美国政府预见到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答案D解题思路此题为 2000 年广东高考历史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时要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美国当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如经济发展趋缓,陷入越战泥潭,与苏争霸处于劣势等,美国之所以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其中与苏联争霸的战略利益是关键所在。应试技巧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益。例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许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的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

31、,全归俄管中俄 旅大租地条约(1898 年 3 月)- 13 -材料二:(俄国政府) 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 朴次茅斯条约(1905 年 9 月)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美英 雅尔塔协定(1945 年 2 月)注:1945 年 8 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

32、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 年 2 月)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解题思路本题为 2002 年全国文综高考题。这道试题在考查综合能力方面十分典型。它的内容纵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横向又涉及中外历史。试题以旅顺

33、、大连主权为中心议题,以中国外交格局为核心,组织材料、形成专题。在审题、解题方面,本题要求考生通读各段历史材料,并将每段材料所反映的内容置于相应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这些事件的基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整体把握史实,得出正确结论。- 14 -参考答案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旅顺、大连享有特权,而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

34、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自己的命运。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例 61956 年一 1966 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解题思路本题为 2000 年春季高考题。主要考查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解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的时限:19561966 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答题范围是“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求答项是“成功和失误”、“经验教训”。“成功和失误”

35、都必须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去概括、归纳。总结“经验教训”难度较大,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成功和失误”的原因去分析、归纳。参考答案成功之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在经济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失误之处: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 15 -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

36、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例 7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哪三次转变?简要指出每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据此,你认为制定工业

37、经济政策应吸取哪些教训?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先弄清是哪三次转变,是怎样转变的?思考的主线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改变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分析原因、内容、结果时要联系教材和政治经济常识来思考。经济建设上的教训不外乎两个方面遵循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参考答案第一次:建国初到 1956 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

38、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6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从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党中央在认清国情和总结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教训: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