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芾望海楼教学设计之“五味”为了对我校老师的文本解读提出一些挑战,我们选择了三篇课外的作品作为研讨课的文本,在网络上很少能找到一些解读和教学设计,这样为我们备课带来了一些不方便,但磨磨脑子,对于我们的成长有好处。七年级我们选用了北宋画家米芾的一首七律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这首诗应该说是情景交融,炼句上也有“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这样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对于米芾,人们只知其画,未知其诗,或者说,他的画名掩盖了他的诗名,2003 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选了这一首诗,让更多的人了解
2、了望海楼。 这首诗的首联“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写望海楼的高峻、雄奇。这里的望海楼是指宋时在镇江城内望海楼,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远看铁瓮镇江与云天相连;近看望海楼,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危楼高百尺,直插飘渺仙境之中,楼名“望海”,镇江虽江尾海头,但毕竟补课望,这里为“望海楼”,也极言楼高。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也为百尺望海危楼铺垫了一个宏阔的背景。颔联写人,诗人,此时的诗人已在望海楼内,诗人应该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六朝兴衰的帆影在端起酒杯的诗人眼前掠过,可以想见“米癫”此刻是诗画之兴大作,
3、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诵着诗句。颈联又转入写景,不过此时的景突然间消失了那种雄奇而变得凄厉,“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画角是古代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沧州”是指滨水的地方。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不禁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 和“ 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意境。果然,尾联“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与伤感。到底哪里是可供我欣赏的地方那,一切都归结于茫然一片。作为教材,要教学生,望海楼的原生价值就发生了增值,成为
4、一种教学价值了,如何体现望海楼的教学价值,“五味”很重要。一是“镇江味”。望海楼在镇江,瓮城是指镇江,镇江的历史名城,米芾字镇江生活了40 年,又是给我们现在镇江的学生上这首诗,恐怕,也不能绕开镇江了。熟悉的地名、亲切的人名,会让课堂兴趣盎然的。二是“米芾味”。米芾是位书画家,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
5、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外号“米癫”,最能说明的一件事是他“拜石”的轶事。传奇的经历恰当地穿插在课堂中,能收到奇效。三是“律诗味”。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所谓“ 起”,即诗歌围绕诗题所安排的起始句;“ 承”即承接起始句所做的进一步的叙述;“转” 即从另一侧面对诗题做新的发挥; “合” 即最后又切回到诗题,律诗篇幅短小,八句四联,起承转合的安排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较之中长篇古风更为明显。本诗“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起”,起笔笔力不凡;“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是“承” ,承接出宏阔背景下吟诗、作
6、画、饮酒的诗人;继而 “转”入江面背景: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一番寥落之情流入笔端。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情景最后“合” 于内心。四是“鉴赏味”。米芾的诗题为“ 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
7、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五是“涵泳味”。“ 涵泳”是古人和今人都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如果硬要说本节课需要什么教学方法,此法为不二选择。一节课,“镇江味” 、“ 米芾味 ”、“律诗味”、“ 鉴赏味”、“涵泳味”,“五味”俱全了,一定是堂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