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粘虫百科名片玉米粘虫玉米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中文学名: 玉米粘虫拉丁学名:Mythimnaseparata walker别称: 又名行军虫目: 属鳞翅目科: 夜蛾科分布区域: 气候而异天敌: 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目录玉米粘虫简介 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粘虫危害 玉米粘虫成因 玉米粘虫
2、生长 粘虫形态特征 粘虫天敌消失编辑本段玉米粘虫简介玉米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玉米粘虫(图片2)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 1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黑色。编辑本段
3、防治技术要点幼虫防治重发区需要普遍防治,一般发生区需要及时挑治。 玉米粘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我省,为害拔节孕穗期的小麦。5月下旬后期,我省发生的粘虫迁往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为害。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方地区发生的玉米粘虫随高空气流回迁南方,一部分可能迁入我省玉米产区,对我省秋季玉米生产形成一定威胁。今年7月中下旬以来,玉米粘虫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玉米田相继大面积发生。预计8月底至9月上旬北方玉米产区发生的三代粘虫有可能一部分迁入我省玉米产区,形成我省四代粘虫发生的虫源基数。今年我省夏玉米播种期长,生育期不整齐,中迟熟夏玉米食料条件及秋季气候条件有利于四代粘虫发生为害,预计
4、我省中迟熟夏玉米粘虫将存在中等发生的可能,低龄幼虫高峰期预计出现在9月上中旬。技术意见提出,对成虫防治,要利用粘虫成虫趋光、趋化性,采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幼虫的防治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为9月上中旬,防治对象田为中迟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标为玉米田虫口密度30头/百株。防治时亩用50%锌硫磷乳油75-100克、或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克、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 2编辑本段玉米粘虫危害玉米粘虫(图片3) 3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
5、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编辑本段玉米粘虫成因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夏玉米田块粘虫的发生危害。陕西省气象农业遥感中心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粘虫主要发生在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咸阳北五县一带及商洛局部。省植保站最新测报结果,全省玉米粘虫发生面积375万亩,其中67万亩重度发生,受害株率达到80%左
6、右。为此,气象部门发布喷药适宜条件等级预报,全省大部区域未来短期内较适宜喷药作业,关中东部适宜开展喷药作业。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江淮流域迁飞而来,不能在陕西越冬,因此具有偶发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4编辑本段玉米粘虫生长玉米粘虫为杂食性暴食害虫。危害最严重。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1症状识别钻虫与地老虎同属夜蛾科的害虫,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成虫、卵、幼虫和蛹。豁虫的幼虫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为害。1一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一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2形态特征成虫淡灰色或淡黄褐色,雌成虫体长18一20毫
7、米,雄成虫体长16一18毫米。卵半球形,有光泽,卵产在植物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初孵幼虫灰褐色,2一3龄幼虫取食嫩叶时,身体前部或大部呈绿色或灰绿色。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蛹体长约2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3发生规律乱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育。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而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一8代。编辑本段粘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
8、,肾纹 玉米粘虫图册(5张)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 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
9、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52013年粘虫防控技术方案 2013-04-03 全国农技中心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3年一代粘虫在江淮、黄淮麦区发生程度将明显加重;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遇适宜气候条件,部分地区大发生风险较高,全国累计发生面积可达1亿亩次。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标粘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3%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粘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二、防控策略加强越冬区和一代粘虫多发区防控,降低其向二代多发
10、区和三代多发区迁入危害;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粘虫,控制粘虫中后期向水稻和玉米上转移危害;严重发生区在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集中连片施药普治。三、防控措施(一)重点防控区域越冬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大部。年发生5-8个世代,第五代发生数量最多,主要在秋季9、10月为害水稻,此时重点防控稻区粘虫。以幼虫和蛹在稻桩、田埂杂草、绿肥田、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次年3、4月第一代为害小麦,此时重点防控小麦上粘虫。一代多发区:包括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河南省中南部、山东南部及湖北省北部和西部等地区,年发生4-5个世代,以第一代粘虫发生数量最多,主要在春季4、5月为害小麦,此时重点防
11、控小麦上粘虫。二代多发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黄淮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北部、西南、西北等地区,年发生2-3个世代,以第二代发生数量最多,主要在6、7月为害小麦、玉米、谷子等,此时重点防控小麦、玉米和谷子上粘虫。但在局部地区(辽西、辽南)第三代幼虫也发生数量较多,于秋季8月为害玉米、谷子、高粱,此时重点防控玉米上粘虫。三代多发区:包括河北省中、南、西部,山东省西、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等地区,年发生3-4个世代,以第三代发生数量最多和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在7、8月为害谷子、玉米等作物,此时重点防控玉米上粘虫。(二)主要技术措施成虫诱杀技术:(1)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厘米的草把,每亩插60
12、100个,5天更换一次,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以消灭粘虫卵。(2)糖醋法。取红糖350克、白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克,制成糖醋诱液,置于盆内,放在田间1米高的地方诱杀粘虫成虫。(3)性诱捕法。用配置粘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成虫。(4)杀虫灯法。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幼虫防治技术: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2)化学农药: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1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达50
13、头/百株以上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杀虫剂喷雾防治。封锁隔离技术:在粘虫幼虫迁移危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挖深沟,对掉入沟内的粘虫集中处理,阻止其继续迁移;或撒15厘米宽的药带进行封锁;或在小麦、玉米田可撒施辛硫磷毒土,建立隔离带。保护利用天敌技术:释放赤眼蜂或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青蛙等天敌防治粘虫。四、关键工作措施(一)加强异地监测。开展大区域异地监测协作,明确发生区域、及时发布虫情信息,做好粘虫发生趋势的早期预警。(二)做好应急防控。针对粘虫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上重发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突出重点,集中防控,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大面积连片统防统治,及时防治低龄幼虫,严格控制重发田幼虫转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