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课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考试尚 重 生第一讲讲稿 社会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广义的定义:泛指任何足以违害公共社会秩序或威协社会共同生活的社会现象。狭义的定义:指违害社会期待及社会规范的客观事实,经由多数人之认定而意图解决的社会现象。(一)社会问题必然存在的背景: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即是针对近代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近代社会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变迁; 2.文化的相对性;3.价值规范的时间断差;第二讲讲稿 腐败问题一、什么是腐败国内外关于腐败概念的定义很多,但不管怎么下定义,就其实质来说,腐败是指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以权谋私行为。它包括能够运用公共
2、权力的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事实、谋取私利的行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三个要素。简而言之,腐败就是以权谋私。 二、我国目前腐败现象的状况和演变态势当前腐败案件有八大特点: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明显的团伙性; 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领导干部“傍”不法“大款”现象严重;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蔽性;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外、境外转移赃款赃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 查处与反查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相当尖锐激烈。案例一:陈希同案件 案例二:成克杰案件 案例三 :胡长清案件 案例四:王守业案件 案例五:厦门远华案件 三、腐败的危害腐败的危害是指:腐败主体的腐败
3、行为,对不因腐败而获利的他人和社会的负面后果。腐败行为,相对于腐败者自己或腐败利益共同体来说,如果不被查处,是没有危害的。对他们来说,腐败的唯一危害就是被揭露和惩处。四、腐败的成因权力失去监督和控制,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社会秩序混乱;腐败的产生也有道德败坏和心理失衡等个人原因。五、反腐败的对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司法制度,建立独立的反贪机构;扩大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和曝光度;建立真正的各级领导干部个人和家庭成员的财产申报制度;建构与民主政治形态相匹配的新型政治文化。第四讲讲稿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第一节 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机制一、劳务型收入工资差距 一般
4、劳务和个体经营差距二、对公共财产的瓜分三、群体之间的财富掠夺用工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负利率 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 中小股民的损失第二节 为什么收入分配差距还会恶化一、社会流动性不强精英联盟 上层的寡头化和底层的民粹化二、政治沟通的渠道不畅第三节 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一、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三、重视发展非政府组织第十二讲讲稿婚姻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1、 婚姻问题宇宙有多浩瀚,两性关系就有多复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缔结婚约,走进婚姻的围城,成为夫妻,从此,两个人的世界就开始出现交叉、重叠、兼容、磨合、摩擦、矛盾、紧张、冲突甚至战争等现象,在剧
5、烈变化的当代社会,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包括离婚率攀升、婚外情,甚至同性恋在内的诸多婚姻问题,在我国都已经出现且有趋于严重之势。离婚率上升。有关离婚率的统计,永远是一个模糊的数字。它一方面与结婚的人数有关,另一方面,每天都在变化。此外,还有更难统计的所谓隐性离婚夫妻双方感情已经破裂,在家庭内部分居,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财产、孩子、手续麻烦、好面子、不想叫人知道等,双方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离婚手续2、 家庭问题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元素、细胞和基本单元,所有的社会人都是“家庭人”。在一定意义上,家庭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而且制约着国家一系列国策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目前共有 3.74 亿
6、个家庭,它们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正经历着时代风雨的冲刷和洗礼,承载着社会变迁的压力和重担。目前,我国家庭问题的主要表现有:独生子女现象。家庭暴力。空巢家庭。丧子家庭。421 家庭。代际关系失衡。总而言之,无论婚姻家庭问题多么复杂,有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应该铭记:婚姻美满,家庭才能幸福,家庭幸福,社会才可能稳定和谐。为了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珍惜生命!珍视婚姻!珍重家庭!结第三节 家庭问题的主要表现一、独生子女现象二、家庭暴力三、单亲家庭四、空巢家庭五、丧子家庭六、“421”家庭七、代际关系失衡八、家庭危机和家庭破裂第三讲讲稿 “三农”问题第一节 “三农”问题的界定一、农民的
7、概念作为一种职业,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二、农业的概念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三、农村的概念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四、“三农”问题的概念“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
8、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满意,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满意。二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二)农业人口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矛盾(三)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四)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五) 农村的科、教、文、卫等事业严重滞后;(六)某些地方农村黑恶势力猖獗(东西南北中霸天)第六节 如何破解“三农难题”一、保障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上广泛的竞争,把高度垂直的社会逐步转变为一个横向联系纽带更强的这样一个扁平的社会;二、帮助社会弱势集团提高组织化水平,增强它们在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三、创建一系列保障社会公正的工具性的制度。第七讲讲稿
9、 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一、就业市场受宏观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1、世界经济不景气;2、在我们的政策主导上,没有把就业问题真正放到优先地位上。许多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率,采取的是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的现象;3、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加上上亿的进城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进入就业高峰期的新增适龄人口造成了叠加的就业压力。第三节 如何抓住好的就业机会?一、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 二、在校期间多一点实习的经历 三、到民营的中小企业寻找机会 四、要有自主创业的准备第十一讲讲稿 人口问题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口政策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和发展第一
10、阶段(19731978 年),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紧紧围绕对人口数量的控制第二阶段(19791984),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或“一孩化”政策,只允许一些特殊情况可允许生二胎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政府开始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进入政策的成熟期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1、倡导少生优生 2、城乡有别 3、地区差异 4、民族有别 第九讲讲稿 教育问题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一、教育不公平问题当代中国的教育是富“优”贫“劣”、东 “肉”西“汤”、城“足”乡“缺”、公“霸”民“弱”。第二节 当前我国教育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
11、教育投入不足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当第三节 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一、调整国家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二、调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四、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们能够采取的治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认识水平。不能只把下岗失业问题仅仅当作市场经济发育成长过程中一个简单的附属事件、就业失业人数的统计现象,而要把它当作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政权合法性与否的大问题来对待其次,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资本、技术不密集而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为下岗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再次,通过对劳动者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1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档次,发展实用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本领,为其再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又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其中要做的工作有:进行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加快实行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搞好三条社会保障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互衔接。第五,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弹性就业,实施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制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总之
13、,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有许多“切入点” 和工作“抓手”,要把各种措施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解决问题的主体和排除各种阻力的力量存在,而不是说说而已。三、下岗失业的成因 一般认为,某一时期内,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如果一个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一定的,那么,它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是确定的、有限的。如果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对它的需求,那么,就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的过剩,下岗失业就成为必然。当然,这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最为简单的数量比较。就数量比较而言,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人口显然是严重过剩了。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它对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言的。毫无疑问,下岗失业给下岗失业者本人及其
14、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年代,我国不允许有下岗,不承认有失业,只承认有待业。政府和执政党坚持认为,失业是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联系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丑恶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可以做到既恰当又妥当,因而不可能有失业。 第五章 犯 罪 猖 獗 问 题一、目前我国社会犯罪问题的概况及一般成因 改革开放、加入 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不断地融入世界。在各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15、犯罪的类型、手段和方法也“ 接上了轨”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犯罪现状可以概括为:国际上已经出现的犯罪种类,我国现在都存在,其中主要有: 涉毒犯罪案急剧增多,蔓延趋势十分惊人。 “黑” 色浊流悄然兴起,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恶势力不断长大。 勒索钱财,绑架人质犯罪触目惊心。 性诱惑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导致黄祸泛滥,屡禁不止。 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经济犯罪日益猖獗。 企图不劳而获,盗窃犯罪来势凶猛。 杀人、抢钱、劫车, “车匪路霸” 恶迹昭彰。 花样翻新,金融诈骗案呈上升趋势。 手段隐蔽,伪造、克隆、销售假信用卡犯罪难以禁绝。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假币犯罪屡见不鲜。 惨无人道,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肆无忌
16、惮。 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犯罪逐步升级。 趋于低龄化,青少年犯罪令人忧虑。 制造陷阱,神汉巫婆骗钱害人。 组织化程度高,团伙犯罪日益凸现。 犯罪主体多元化,法人犯罪越来越多。其次,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和天然缺陷诱导犯罪。再次,社会的分化、层化、流动、失业、贫困、物质主义功利文化的影响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又次,隐性价值规范体系与显性价值规范体系的冲突,是导致社会犯罪的精神因素。第五,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管理水平的落后,为社会犯罪提供了生成空间。第六,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太少,社会控制成本过低,公安队伍的素质不高以及公安体制的落后,也是犯罪活动猖獗的又一因素。在我国,经济犯罪包括两大类型:一是刑法分
17、则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二是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就其特点而言,首先,经济犯罪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经济往来和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在不同条件下,多个利益主体的多重利益关系,罪与非罪的界限很难把握,经常是“黑” 中有“白”, “白”中有“黑”,“黑”“白”混合,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多个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不但建立攻守同盟,而且毁灭证据的意识和能力极强,许多案件,由于缺少证据或证据不能形成环形链条,查不下去。经济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的懒惰、不劳而获的天性,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追求奢靡豪华的本性,是经济犯罪的人性根源
18、。如果不加防范和限制,人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愿望是永无止境的。治理经济犯罪,尤其是职务侵财犯罪,重在谋划防范之策,特别是要精心设计各种有效监督和制约制度,即防患于未然。经济犯罪一旦既遂,就会给国家和整个社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巨大损失。抓到没抓到犯罪分子,是否对之处以极刑,已经造成的损失都是客观存在的了。所以,要精心编织有效预防经济犯罪之网,使犯罪分子不能作下案子。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是团伙性、低龄化、暴力性、突发性、模仿性、冲动性、残酷性、连续性等。团伙性是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化特点低龄化是青少年犯罪发展趋势在年龄上的反映暴力性是青少年犯罪的工具性特点。与青少年犯罪暴力性直接相连的是它的残酷性。暴力性是青
19、少年犯罪的工具性特点。冲动性是青少年犯罪的性格特点。与冲动性相连的是突发性连续性犯罪是青少年特有的犯罪侥幸心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首先,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有犯罪的冲动和犯罪的可能性。青少年犯罪与非青少年犯罪的一般原因是一样的。其次,复杂而又丑陋的社会现实时刻都在冲击、濡染、塑造着青少年尚未成熟、单薄而又脆弱的心灵。再次,家庭环境和气候的恶化、家庭教育的失当,会给青少年造成重大心理伤害和人格缺陷,为其日后反社会情绪的萌生、滋长,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又次,学校教育的短视、功利、强制性和片面化是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第五,社会对问题孩子、问题青少年的关怀和帮助太过缺乏。预防
20、青少年犯罪,是摆在整个社会,每一个有责任心和良知的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首先,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完善立法。其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有效途径和重要任务。再次,要防止所谓“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做到整个社会的齐抓共管” ,变成都不抓、都不管。又次,既要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和权利的保护和维护,又要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总而言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没有什么理由能够推卸我们的责任,任何懈怠和消极不仅无助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使我们丧失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二、目前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首先,极为稚嫩、漏洞百出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给道德失
21、范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法制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不高,是道德失范的基本原因。再次,党风、政风、军风不正,官场空气污浊、 “官德” 劣化,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又次,长期以来,我国在道德教育和道德灌输上德空泛化,特别是一些教育别人的人“口咏其言,行违其道”的言行不一和道德虚伪行为,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第五,信仰缺失是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以人整人、人斗人、人陷害人为主要内容的历次惨烈的政治运动,所导致的对善良道德情感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良好道德资源的匮乏,是我国目前道德失范的历史原因。三、道德失范问题的解决对策首先,解决道德失范问题,抓官德建设是关键。其次,不断建构、
22、完善道德救济制度体系,真正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良策。再次,确立正确的荣辱观,特别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必要的廉耻观念,是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环节。又次,正确对待我国的道德文化遗产以及可以“攻玉” 的“他山之石”,是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要方略。总而言之,解决当代中国的道德失范问题,遏制道德滑坡,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我国现阶段道德现状的认定及相关理论分析“道德爬坡论” 认为,我国建国以后近 30 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道德水平是很低的。因为残酷的阶级斗争、僵化的计划经济、贫穷的物质生活、盲目而又疯狂的个人崇拜以及对常识理性的否定和背离,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状况。只有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后,道德才获得了它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才从虚假、虚伪、违反人性的状态回归倒现实。 “道德缺位论” 认为,我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相应产生道德的提升和进步,是“一条腿走路” 。在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缺乏诚信、不讲道德的现象。因此,当代中国不是道德爬坡、滑坡的问题,而是道德有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