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科学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各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使科学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迫使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并促进其发展勿庸置疑,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必须伴随于研究方法的变革和更新,这正如科学发展史表明;新的理论的诞生往往得益于方法上的革新。因此,随着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拓宽,研究方法必然会呈现纵横交错的局面。纵观其变化与发展,有如下一些趋势。一、重视运用数学方法,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数学方法能提高对教育问题研究和分析的精确性和严密性,电子计算机则能对教育系统中复杂而大量的数量关
2、系逆计算提供方便。因而把电子计算机和各种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得教育科学逐步地变成象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这样,教育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和定性的说明,也开始表现为-些可以用经险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数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使教育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数学方法已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中加以应用,其中更多的是用于评价分析,既包括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对教改实验成果的分析。面对一些
3、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开始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护-据实验结果,选择实施方案。由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很多是没有明确外延的因而教育科学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难以精确化。如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状的不确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内部联系的非线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主观性等等虽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矛盾,然而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上述矛盾又更加激化;一方面,严密的程序要求高度的精确;另一方面,机器所执行的任务日益繁难,使它面临的系统日趋复杂正如查德所说:“当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确然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
4、样一个阈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几乎互相排斥的特性”。也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便越低。因此,要深入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模糊数学的诞生,则把数学的应用范围从精确的领域扩大到了模糊现象的领域。模糊数学对事物的不确定的性质状态作数量描述,目的是要从模糊中求精确,以便获得与事物本来面目接近一致的参数。据此,把模糊数学引进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必然、可行而具实行意义了。因为这个方向会“减少对精确定量分析的先人为主的偏见。增加对大量人类思维和感知中不精确性的普遍性的承认”,而接受这一现实将增进“我们对人文系统特性的了解,有希
5、望取得比极限在传统方法中可能得到的更大的实际发展”。当然,在应用数学方法对教育科学作定量研究的同时,并不排斥对教育科学的定性分析。如果不加分析地滥用数学方法,过分迷信“量化”,反而会造成失误。比如,对教学中的知识、智能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的研究,就是如此。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进行量的分析。智能发展状况只一部分可以用数学方法,而道德品质、审美观点则很难做出量的统计。因此,在教育科学的研究中,为了准确地把握其中变量的复杂关系,必须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重视开展教育实验。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教育实验的广泛兴起。各种教育实验的出现,既是教育科
6、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一环。教育实验主要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特别组织起来的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能确定教育的某种影响因素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教育实验,既能检验预先设想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现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条件,还能鉴定教育或教学的某种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的效果等。此外,教育实验还具有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它对于认识教学规律、检验教育理论以及发现教育科学原理、方法,均有其它方法难以取代和匹配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7、,要使教育科学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力开展教育实验就成了一条较易摆脱旧教育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出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的较为有效的科研途径。苏联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迫切问题,提出了“教学与发展关系”这一严峻课题。赞科夫主持苏联教育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下设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在小学持续进行了长达 15 年的教育实验。如果把事前的准备工作和事后的理论总结的时间计算在内,这项实验共经历时约 20 年之久。在实验过程中,他不仅确定了改革传统教学体制的指导思想,同时确立了新的教学体制。他把苏联传统小学的学习年限由 4 年改为 3 年,并设置了新的课程,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编制了新的
8、教学大纲、教科书,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其实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改革范围之广以及成效之显著,实为教育史上之罕见因此,他的实验教学工作,不仅在国内受到苏联教育当局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重视教育实验的开展而且越来越多地使用模拟性的研究方法,如此看来,教育实验这朵“奇葩”会越开越艳。三、重视教育预测,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并行相辅。教育预测是指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科学预测。教育预测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教育预测,对于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
9、意义。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于 1970 年主持过一次实习研究。这次研究的课题是:“1980 年代起的中学课程计划”。因为,该组织成员国遇到一些共同问题,并在发生同样的演变。这次研究的步骤是,先考察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而后考察因此在各门学科中将发生的变化。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有:政治方面的(要求机会更加平等的压力)、经济方面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劳动力)和社会方面的(青年人要求课程计划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迄今为止分别进行教学的传统学科,将来应该一组一组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必将伴随有时间分配上更大的灵活性(更多的时间用于个别化学习和集体设
10、计)和教师职能的改变(要教师做的是教学,但更主要的是组织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以及对学习成功情况作出评估)。新型的校舍、设备和教材也将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将是多种职能的,并且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社区将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学校的场所和服务,并为各种活动提供资料。上述这些结论虽是在 1970 年得出的,但至今仍然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对教育未来的整个预测,应以周密地认识过去和现在为前提。不然的话,对救育未来的推算不是过头就是不足。列宁说:“为了解决社会种学问题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少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的,在发展中经过了
11、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们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这种鉴往知来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社会事件和思想的产生,都要追溯它的历史根源。教育回测,就是总结教育过去,目的在于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教育工作。因此,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面向未来,不但要重视教育预测,而且要重视教育回测,从而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四、重视利用“三论”和“新三论”来研究教育科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统称“系统科学”)几乎同时问世,“三论”所包括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三论”的出现,有助于教育科学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教育论教育的传统思维方法,打破在
12、教育科学原有的狭窄概念范围内打圈圈的自我封闭状态,有助于从方法论上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水平。“三论”的方法论从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性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是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据此,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首先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正确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只有从教育系统内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系统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因此,在研究整体结
13、构时;要力图利用系统整体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来发挥和提高整体功能,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克服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分割局面,克服专题研究和局部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少的现象,把现代系统论方法引进教学论研究,认为应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全面地研究其各种要素、结构和功能,揭示这些要素之间必然的、有规律的联系及其在特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我国目前在一些中小学进行整体综合改革实验。全面发展教育实验。如小学教育整体结构改革实验,宗旨是从小学教育是一个由若干部分、若干因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14、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系统的“组合质变”原理,从凋整结构中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入手,力求达到提高教育整体功能的目的。因此,整体改革的内容既包括学制和课程,又包括用想品德教育和教学改革;不仅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同时也研究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活动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既研究学校教育,又研究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既研究尖子生的培养,也研究后进生的转化。这种整体改革实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诞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论”的基本理论。例如,耗散结构论就着重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发挥同步作用。它认为,在耗散结构中,各个要素可以在局部有某种不规则的独立运
15、动,但在要素之间却存在着因一定的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正是这些为着系统总目标而进行的协同运动贡献的总和,使系统在整体上能够呈现出各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的功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性悖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我们把各级各级类学校教育作为系统的要素考察,那么不难看出,它们无论在机构安排、专业没置和人员使用还是在课程安排、新生录取和毕业分配上,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自主权即独立运动。然而,它们的一切工作又都是为着教育的总目标进行的,并且尽可能快地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匹配和藕合。由上可见,“三论”和“新三论”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视运用它们来研究教育科学乃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大
16、特色。五,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决定了以前那种就教育研究教育的方法只能是走向死胡同。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研究。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学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的对象愈来愈复杂,知识的抽象程度愈来愈高,直观程度愈来愈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观地反映现实,而必须运用模型化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这种方法能够从各种科学方法中不断地吸取营养,迅速成长为一
17、种全面的多功能的科学认识方法。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排它的方法,它与几乎一切传统究方法都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应用模型化方法的过程表明:只有在与其它科学方法结合的情况下,它才能完整地揭示系统的规律性和本质。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对系统原型进行考察,必须依赖于观察、实验等经验的方法;要积累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就要用到比较、分类等逻辑方法,在模型的抽象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手段,离不开想象、直觉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处理,模拟试验进行,必然与数学方法等等相联系;最后,借助于模型的应用和检验所获得的信息,又将成为提出科学假说与建立科学理论功重要依据。总之,模型化方法的
18、实际展开过程,几乎是把一切传统的科学方法联系和统一起来的过程,它自身也成为促进各种方法综合化,建立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手段。教育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科学应采用多层次、多方位和多指标的方法。即使是教育的某一分支甚至某一课题,也不应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充分揭露它的性质和规律。因此,任何片面强调某种方法重要(无论它有多么优越,如模型化方法)而轻视其它方法的“单打一”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在教育研究中,孤立地采用某种方法,是不能揭示复杂教育现象的规律的,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必不可免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研究教育问题,才会有所突破,才会有所创新。综上所述,面临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导致教育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要想使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要想使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较大的提高,必须从方法论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彻底的变革。因此,对当代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一探讨,对教育科学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