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高中必修三第四专题赤壁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苏轼,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 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力,并能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3、熟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 研习文本,学习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审美意象的品读方法。2、 探究思维,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2、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重点难点】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2、教具准备】 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课件 1-35)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课件 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
3、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是什么让苏轼走向成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近东坡赤壁,感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知人论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众人所熟知,在课前预习时,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合上网搜集资料、查阅图书资料,整理一份苏轼简介,藉此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请学生交流各自掌握的资料,相互补充。老师重点提示其中黄州经历部分。主要信息包括: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
4、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
5、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吟咏体悟1、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2、 请学生划出生字相互正音,教师投示出正确读音。 (投影幻灯片 14)3、 自由诵读,选择音乐、也可不配乐。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文章的美。诵读指导: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骈散夹杂的句式,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使全篇适于美读。全赋 5 段,537 字,中速诵读。朗读时,应注意下列几点:(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重读;“哀
6、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 自其变/ 而观之。 (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 (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 (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何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7、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前有释疑解惑环节,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晓处,则用“随读释义法”解决。4、请学生根据第一段文字,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示例: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桨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国细的波纹。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妹子 首优美的高雅的月出: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吟罢,乐坡笑了,客出笑了。似乎受到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苏子与客驾一
8、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皋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 完成这一练习,学生须反复研习第一段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在揣摩文意的过程中,又以一种自主学生的方式,初步感知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四、互动探究师:很好!同学们刚才无疑是一次再创作,描绘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情境。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
9、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生: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但我感觉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浓重和凄凉。 师:对,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生问:老师!“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师: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1:我认为这里的
10、“徘徊”是写月亮与云的相对位置在变化。 生 2:我想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留恋之心。 师: 这位同学懂得了景情交融的真谛,很好。 “徘徊”一词值得玩味,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师:第一段作者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 “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注意体会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然后根据屏幕提示的词语,尽量把第一段背出来。
11、板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全班齐读。 屏幕投示: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同学们的吟诵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这个字是?生(齐):“乐”字 师:对!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 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 生 1: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有句说法叫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吟明月之诗为了赞美月亮,而月亮也因此而感动:“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是苏轼他们歌咏出来的。 生 2:月在古诗文中常与“思”有关,可引
12、发感悟。生 3: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 。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 “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 月出佼兮” 么? “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 ”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 劳心悄兮 ”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
13、,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师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生:客人的洞箫声。师:箫声如何?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老师:是啊,让人不禁一洒同情之泪。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生:我认为这里的“慕” 是“ 思念 ”, “如慕”就是“ 又像在思念”。师:言之成理!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
14、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师:箫声起,悲意生。哀怨,思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无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屏幕投示:第三段中生发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发的?这段如何通 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师: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
15、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师:这意见有道理!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怎样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的呢? 生 1:曹操和“吾与子” 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生 2: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生 3:“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 托遗响
16、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 清风”,而变成了“ 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学生稍作讨论师: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
17、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
18、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然后根据提示背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世之雄、一吕扁舟、沧海一粟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第四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大家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生:两个层次, “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师: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生: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 来阐发的。 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19、,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分析得非常准确。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生: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师: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师: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 师: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
20、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 ,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师:对于苏轼这样的观点,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应如何看待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 1:我认为听任自然是尊重客观规律,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我们也难免要受挫折,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生 2:在现代社会, “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
21、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就无法显示自己的才干。 生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我看最适用于现在的为官者,否则今人真不如古人了。生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 于破坏生态。师:很好。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是同学们学习古文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师:下面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屏幕投示: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投影幻灯片 21)生 1: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 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生 2:最后写
22、“客喜而笑” ,情感转悲为喜。 师: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 “笑”说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师:那么后面的“杯盘狼籍”不破坏了文中的美感吗? 生: 这是反衬,用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师:这里的酒是不是用来消愁之酒? 生: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 “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象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师: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
23、的交融。再借助提示背诵。 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杯盘狼藉,相与枫藉,乐方既白生:全班齐读。 师:读罢前赤壁赋 ,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 。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活动与探究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选题可供学生参考:选题一 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体悟“ 赋” 的语言特
24、点。(提示: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 )选题 2: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 中说:“ 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赋要做到“体物” 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体物”即描摹景物, “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体物” 与 “写志”要高度统一,看看本文 “体物”部分具有怎样的特点, “写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选题 3:学者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
25、个瑜珈修行者”读了本文,说说你对林语堂这段话的认识。(提示:本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读这篇旷世佳作,我们不能满足于从字句之表象中寻找一种朦胧的感觉,而应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了解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态志趣。 )选题 4: 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调适而鬯遂也。 ”意思是说苏轼此文表面看去似挥洒自如,没费什么气力,实际却匠心独运,思路缜密。细读此文,试论文章的结构艺术。(
26、提示:“结构” 往往反映出笔者的功力,表现着作者的创新能力。作为赋体游记,在结构上较之普通散文,还是有所区别的。阅读本文,仔细体会作者组织材料、剪裁写作内容的艺术。 )选题 5: 运用自己所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试论苏轼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提示: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倾向,而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消极因素。阅读本文后还可参阅有关资料,对苏轼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补充辅助阅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是沉重的,诗人在沮丧之余,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希望在诗中创出一个超拔的新我,即以旷放超逸的精神世界来蓄养自尊和自信。黄州时期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期,却是诗文上的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