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文作业 - 副本.doc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9259579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作业 - 副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作业 - 副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作业 - 副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作业 - 副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作业 - 副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心理教育问题陈建萍 2009014105 戴建梅 2009014113教育科学学院 09 心理摘要:价值观是深植人心的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并为其过去的行为提供解释。本文从价值观与人格、心理健康与人格、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探讨了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心理教育问题及应对,尝试为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青少年 价值观 心理教育一 价值观意义的探索关于价值,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一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予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二是用途或积极作用。a)显然,前一种

2、属于经济学的解释,把价值看成经济学的一个专业术语;后一种是日常理解,属于字词学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主要是看前者。但是,价值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除了经济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都在研究。其中,哲学的界定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价值作为哲学上的概念哲学史上有三种说法:客体说、主体说和关系说。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价值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价值不是一种实体。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价值总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结构、属性,二者缺一不

3、可,相辅相成。对于价值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嘘然,这是一个偏于社会学的解释。这个说法将金钱与经济、政治、道德并提有些特别,但未必妥当;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就有所不同吗?也未必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本词典对“价值”与“价值观”采取了不同的学科视角。这暂且不论。一般认为,价值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价值观”即“价值观念”的简称。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体现在怎样把握“价值观念”的内容。广义的“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指与自然观、历史观等相类似的、以价值为特定对象的理论学说系统。o 显然心

4、理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属于狭义的价值观。承接前述的价值关系说,可以认为价值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包括自身)、事、物等等一切客体所具有的属性而产生的认知评价、态度体验及行为意向。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主体人区分有关客体对象在好坏、善恶、美丑、轻重、贵贱等价值属性的观念系统。【1】 二、从价值观、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1价值观与人格社会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促使人的价值观念作用于人的活动的中介即是人格。人格是由分属于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审美等领域的诸多要素构成的有组织、有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基础和核心是自我意

5、识和主体意识。价值观念是人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格也是人们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人格形成必然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取向。人格往往以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为载体,通过其构成诸要素的运动,在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展现出特有的情感力和意志力,从而时刻打上价值观念的烙印。价值观念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决定个体人格的求同性。人自出生到成人,无不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在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念通过鼓励和批评、褒扬和贬抑的方式影响着子女,这些外部刺激反复出现,最终被子女的身心组织内化为自身对于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哪些行为是高尚的,哪些行为是卑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6、定势。在学校和社会中,教育者有组织地、系统地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通过课堂教育、文化设施、传播媒介等形式强制性地灌输给教育对象,并运用纪律的、道德的和法律的手段不断强化教育效果,从而引导、调整、校正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顺应社会规范,把社会所认同的理想、信念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从而在个体人格形成中打上社会价值观念的印记,使个体人格求同于社会性。其二,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决定个体人格的异质性。人自成年之后,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社会关系中,由于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冲突和挫折,促使人们开始探索。在质疑和探索中, 人们的独立性增强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大提高。

7、虽然求同性仍在起作用,但人们已开始在观念上自觉地将自我置于客观事物的主导和主动地位,确信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是属于世界的主宰。在不断地开拓中,主体的价值观念逐渐脱离对他人灌输或投射的单纯依赖,而自觉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主体的价值观念与主体人格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发展。价值观念决定人格目标的选择。主体面对着的是一个广袤的大千世界,社会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大大拓宽了人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向人们呈现出人格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途径,这使主体面临着人格目标的选择。人格目标是主体发展趋势的反映,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体现着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牵动着主体的感情、心绪

8、,影响着主体的意志,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突出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人格目标,何去何从的选择依据只能是价值观念。当主体的人格目标确定以后,主体的价值观念便成为其前进的巨大动力。在这种动力驱使下,主体激发出巨大的热情、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干劲。不仅如此,主体的价值观念还左右着为实现人格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方法以及行为的自我调控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另一些人则目的手段二者兼顾,实际上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左右着不同的人格目标的追求。不可讳言,在人格演进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种现象的发生有时是由于客观条件

9、变化的诱使,有时是由于主体行为的主观失控。每当此时,价值观念就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或调整、或抵制、或协调、或变通,最终保证人格沿着主体人格目标的轨道发展。正因为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从而使每一个人能够自主地选择、调整自身价值观念的行为走向,自主地创造、开拓自身价值观念的个性成果,从而显示出丰富的个性内涵和创造特质,使一个人的主体人格有别于其他人。其三,价值观念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价值观念是人们在长期价值活动中内化积淀于主体意识中的思维框架和观念模式。它不仅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本身即是人格构成的因素之一。主体的需要,欲望、意志、信仰、理想等每一个因素,都内在包涵着对

10、于有无价值和具有何种价值的看法。因此,价值观念的稳定性,必然带来人格的稳定性。使人格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表现出主体思想和行为的一贯性和协调性。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变化所引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最终表现为社会中每一个主体人格的演变。【2】可见,价值观念同人格塑造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另一方面人格的形成与演进也会影响到价值观念的成熟与发展。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和谐统一的人格系统。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价值观教育方面,就会发现,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其实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本身带有相当大的认知部分,涉及到心理学范

11、畴。价值的内化,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的产生,往往与心理素质有关。如果没有心理素质的调整、心理机制的调节、心理结构的张力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拒绝价值判断的生成、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同样,如果没有道德认知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意志的坚定、道德行为的完好,也将阻碍甚至谈不上心理健康的协调。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作深入分析。思想道德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价值观教育。它决定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规范体系、实践模式、价值本位的取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两者的指向是一致的。【3】2 价值观与心理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12、,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多种文化观念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心理状态的失衡。而心理的平衡依赖于价值观的调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一条标准是:是否具有一种正确合理的哲学观。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也曾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了合情合理的哲学观,那么他就不容易受各种情绪的困扰了。我们中国也早有:世事无好坏,心境使其然的说法。这里所指的哲学观、心境事实上指的就是一种认知、一种对现实的看法,即价值观。【4】三 青少年中常见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问题1.没有理想,得过且过理想是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我们努力的希望,是我们动力的源泉,但一些同学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更没有计

13、划,来学校也是应付家长,看书也是应付老师,根本没有用心去学习,属于一种做和尚不撞钟的类型。如果一个人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就相当于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永远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电视剧亮剑中有句台词:“两军相遇勇者胜”, 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正义之师遇到强敌就敢于亮剑上阵,毫不畏惧。所以,中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走向成功的关键。2.思想懒惰,不愿用心领会书本知识学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劳动,不仅需要眼、耳、手、口,更需要用心,只有通过心底深处的体会,大脑的思考,才能记住重要的知识点,才能举一反三,掌握解题要领。但一些同学学习不愿自己去思考,要么抄答案,要么问他人,要么直接放弃,外表看来学习很刻苦

14、,经常呆在教室学习,但学习成绩却提不起来。通过一次一次的考试,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认定自己是差生,然后形成恶性循环,彻底丧失自信。3.寄托心理,依靠别人有人对复读的高三学生做了调查分析,发现高考成绩不理想的一个普遍原因是自己的高考场上有寄托心理,不够自信,总认为别人的是正确的,想尽一切办法要作弊,最后作弊未遂,也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进而心里烦躁,当然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最后与大学失之交臂,成为自己的终身遗憾。4.缺乏行动,不能坚持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则是丧失自信的根源。一些同学虽然有宏远的人生梦想,但从来没有实际的行动,或者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不能持之以恒,最后与大学绝缘

15、。我班有位同学,每次找他谈话后,信誓旦旦“请老师相信,我一定要努力,一定会坚持到底,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老师,我一定会全力以赴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没过几天,上课依然睡大觉,作业照常没完成,自习同样说小话。这样的同学是一种信念不足,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刻意的去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5.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只有经历了失败的洗礼,才能在重重困难面前茁壮成长!只有经历了挫折的躯体,才能抵抗外界强大的阻挡。然而,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挫折,不能正确理解失败,感觉自己在困难面前实在太过

16、渺小,自己拖着疲惫的躯体,感觉自己已经伤痕累累,无心恋战。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的神话,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他们放弃了,连最后那少的可怜的自信也没有了,殊不知成功就在坚持之中,只要能坚持,只要能勇敢的面对,用最科学的方法,自己的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四 青少年消极的价值观形成的原因1.社会的原因(1)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整体环境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如:一些黄色书刊、黄色录象、网吧等的不良影响,很容易让学生上瘾而无法自拔。许多中学生就是由于沉迷于网吧,酒色,无心向学,养成挥霍金钱,过着奢侈的生活。为了

17、寻找消费的砝码,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的败类!(2)如今的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诱惑,如色情电影,网络游戏,或者的网上交友等等!许多中学生沉迷与网络,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3)一些中学生也从网络看到一些反面的思想,如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案例比比皆是,认为上大学也不一定好,反正认真也不一定能考上,索性不考了!不再思考自己人生的宏伟目标,不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力拼搏!2.家庭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许多家长更是腰缠万贯,给孩子的成长铺好了一条宽敞的大路,或者出国留学。不再有升学的压力,当然,孩子也不再认真学习,来学校好像只是为了寻找玩耍的伙伴。还有一

18、些来之农村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粗鲁的文化,被家长灌输不正确的思想,加上基础不够扎实,感觉在学习中力不从心,从而放弃自己!3.青春期的原因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感情丰富,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总爱对仰慕的异性想入非非,个人感情更是波澜起伏,无法集中经历学习,随着感情的深入,超过感情的界限,过早偷吃爱情的禁果,然后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在学习上心不定,意不坚,行不果。中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必然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所以 ,笔者建议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

19、,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常常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中,感情的激动多于理性的思考。学生们感叹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的反差,也感受着外部教育和自己内心价值判断水平、道德水平的矛盾。再加上社会上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摇摆性和反复性。因此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恋爱等方面出现的孤独、矛盾和困惑,我们要正确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等。价值观作为他们的行为观念体系,指导着他们的行为方向, 对于他们的人格养成、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和作用。(二)进行价值观教育时

20、,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采取单一固定的方式常常难以奏效。实践表明,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对象看,应采取多层次的教育, 在中学生价值观中 ,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文理差异、个体差异等, 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方法, 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内容上,应围绕价值观这个主题, 根据不同需要适当变化,进行立体化教育。通过各种专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形式上, 应尽量多样化。如果老是采用一种形式,它们就会感到厌倦。由于价值观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花样翻新

21、。因而在教育中采取生动活泼、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就会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三)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多样化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我国教育工作者目前已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并进行实验尝试的主要教育模式有: 整体构建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心育工程模式、学会负责教育模式等。国外学者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理论, 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导获得的。价值澄清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多样化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有着启发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更应体现多样化色彩。包括:第一, 情境教育模式,指根据教

22、育内容和要求, 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第二, 案例教育模式 ,指利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具体真实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事件、活动的记述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双向互动教育模式,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四)融价值观教育于多学科的教学之中。第一, 要从文化知识教育角度考虑。文化教育要真正地与中学生的精神思想融合,成为个人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并使之转化为中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 第二, 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考虑。价值观教育决定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规范体

23、系、实践模式、价值本位的取向, 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人格的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第三,要从法制教育角度考虑。在当前社会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五)注意培植并发挥中学生先进群体的积极作用。同辈群体对于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影响,我们应重视这种影响,加强对中学生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要培植中学生先进群体,并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使中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深刻反省自身, 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六)充

24、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积极作用。许多文化现象是携带价值观的传播媒介,有些甚至是价值观的体现、象征或标志。第一, 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 第二 ,要有效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等方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深刻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七)要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25、家庭和社区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一些家庭教育的缺陷日益显露,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要么对子女管教过严,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这都不利于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中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可以获得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社会规范及其对个人的约束。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参考文献:【1】(郑先如.价值观研究的心理学探讨 . 龙岩学院学报第 29 卷第 1 期)【2】(金绪泽论人格形成与价值观念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张佩珍转化与泛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1)【4】(胡伟平心理平衡、价值观及心理健康M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年 2 月第 25 卷第 l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