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练习书法须知书法意义:准确、简捷、形美。选笔:兼毫。选帖:拓本(九成宫、 玄秘塔、 神策、 多宝塔)。古代的欧阳询,近代的林志钧、陈寅恪。执笔:以腕为中心,拽(拇)、押(食)、钩(中)、格(无)、抵(小)。急、捉(握紧)、短、 Error!(低)欧阳询。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苏轼。楷书(笔尖上二寸),行书(笔尖上三寸),草书(笔尖上四寸)(注:古代一尺=现代六寸)。临摹:1、摹:摹(描红)、 钩摹(写)(摹得间架和结构)2、临帖:临帖内容、精神、技巧;笔 锋腕力,天生自然;回腕高悬,通身力到轻松自然。 (临帖得笔法和气势)3、临帖三要:以临为 主(对照);选常用字;(笔画少的字最能锻炼臂
2、力)精临 。注意:大小一致(字形既殊,笔法顿异)4、临帖三忌:失真不 临;乖时 (跟不上形势)不临;败笔不 临。5、临摹三步骤:认真 观察。 (观察形状、结构、长短、胖瘦、重心中心,位置关系,并努力记在脑子里,做到心中有数);严格落笔;反复校 对。 书毕,再和原帖 认真检查、反复 对照,找出不足, 调整方法,以利再行临写。描作乃书家大忌。结构:左右结构,以左让右;上下结构,以上让下。运笔:中锋:常令笔尖画中行。师古而不泥古;(拿来主义,创新)快有灰白慢凝重;捻管: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境界:入境入静如痴醉;2不假思索,随心所欲;轻松入境不较劲。形似神似(重影为理想目标)不似(自己风格)态
3、度:敬师不到,学艺不高;不敬师长,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程度: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了然于手。望山跑死马(学无止境)。灵活:临摹墨迹与碑刻;楷书、行书、草 书三结合一起练;选笔精致。书体:楷书以方为主(真贵方,颜筋柳骨);行书以圆为主;草书以简约为主(草贵圆,草书少讲藏锋逆露)。章法如说话(讲究快慢、节奏、轻重), 书法如国学(历史)。雁不重飞。书法:贵在天真,妙在自然。楷、行、草关系:专写楷书不写行草呆板;专写行草不写楷书浮躁。楷书难有飘扬之感;草书难有庄重之感。风格:字外功;品格;修养.今不如古:科举制度、汉字字形、文言文、毛笔的淘汰。经验之谈:沈:放准位置;范:有感情;刘:心中有字
4、,一气呵成;潘:要有好心情。永字八法:1、点(侧法:起笔快,横着点)2、横折(勒法)3、竖(努通“驽”法)4、竖钩(趯 t 法)5、横(策法:重起轻落,横扫一笔)6、撇(掠法:慢快)7、撇(啄法:起笔慢,收笔快。啄不可缓,缓则失势。 )8、捺(磔 zh 法:下笔不慢,渐行渐慢,刀锋 平行)3田英章书法结构二十八法(间架结构)第 1 法: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 ”首点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第 2 法:通变顾盼。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第 3 法: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
5、思是否直对(重心垂直相对),如直对,在思点笔位置。点 竖直 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第 4 法: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然两竖中须有一竖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第 5 法: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 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中直 虽应 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第 6 法: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偏于右。底竖笔 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 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第 7 法:竖笔等距。竖笔
6、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如应、州、世),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另有因字势各异,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 迟速 缓急,变化有致。第 8 法: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如津、黄、自、其),其法同“竖 笔等距法”。第 9 法: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下收而上展,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其势,对应而求壮和。第 10 法:上展下收(上展者,飘扬洒脱,以耀其精神;下收者,凝重稳健,以标其端庄)。行笔挥运, 应先急后缓,当急不急
7、是为涩滞,当缓不缓是为浮滑。第 11 法:上正下斜。上正者,竖笔务须垂直(以平其势);下斜者,重心则应不倒(以化其板)。凡上下结体之字,务须注意斜正,斜而不倒,正而不僵,正中求其动势,斜中求其稳健。第 12 法:上斜下正。凡上下结体之字,上虽斜欹,重心不倒,以斜势而呼于下,以收缩而成于让。下虽端庄,正而不板,随上方而取于收展,4随字势而安于位置。顾盼相应,神气贯连。 飘然飞动中求其肃穆,稳重古朴中存于风神。禀阴阳于动静,体物象而成形。第 13 法:下方迎就。凡上有撇捺开张之字,下方多应上移迎就。上移则为抱紧(上移者,钩环盘纡,凝重而势出);下坠必为脱节(下坠者,中宫散涣, 软弱而 缓滞)。第
8、14 法:左收右放。凡左右结体之字,以左收右放者居多。一独体字,如置于左部,其形必变,以收敛而逊让于右(如林、双、晶)。第 15 法:左斜右正。凡左右结构字,以左斜右正者居多,左斜为呼,右正为应。有呼无应,字势必殇。有 应无呼,无源之水,均不能立。呼者以斜而取势, 应者以平而安神。呈左动而右稳,书呼急而应迟。第 16 法:对等平分。凡左右结构字,有避让迎就者,也有对等平分者。对等平分,是为高低对等、宽窄平分,不可一方过高、一方过小。虽有呼应,但各占一半,以求平实。第 17 法:左右对称。凡左有撇又有捺者,均需平稳对称,其高、低、长、短应随字形而定。撇笔未出,先思捺笔位置;捺笔轻重,当依捺笔长短
9、。顾盼呼应,笔意相连。撇捺不对称者,重心不稳,其势必危。第 18 法:主笔脊柱。字中必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主不立,宾不随;主不稳,宾 不靠。主笔担其脊梁, 树其重心; 宾笔附其血肉,辅其装饰。主宾相顾,四面停匀。右 军云:“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 ”然主笔者,不可长有余而失于短,强于弩而乏于韧。第 19 法:中宫收紧。中宫者,核心也,中 宫收紧,余笔外拓,以字中为核心,分 领纵展,身孕必生。第 20 法:收缩纵展。此为常用之法,学书均不能悖。收缩为其纵展,纵展反为收缩。一展一收,神采飞动;不展不收,缓弱呆板。包世臣:“字体收展 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义真挚 ,痛痒相关。 ”第 21
10、法:牵丝粘连。牵丝粘连,字之精神挽结所在,而行、草书尤甚。清蒋和书法正宗云:“字无一笔可以不用力,无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牵丝使转亦皆有力,力注笔尖而以平和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头,善用枪者,力在 枪尖也。 ”笔画是筋骨, 牵丝为血脉,楷行虽别,法度同一。第 22 法:斜抱穿插。两部合一最忌远离,远则疏,离则散,尤两部斜势穿插者更为如此。形虽斜而体势不倒,貌虽偏而重心不移。双肩合抱,互带穿插, 鳞羽错落,呼应曲直。斜 势中应有一番韵味,合抱中更具几分精神。第 23 法:大小独具。一幅书作中,无论楷行,字有大小,笔画多者字身宜大,笔画少者字身宜小。大字不可令小,小字亦不可令大,应自然天成,各臻其妙
11、。第 24 法:联撇参差。一字多撇者,最忌排牙之状、车轨之形。应发笔不同,指向不一,或纵 或收,或 轻或重。鳞羽参差, 错落有致。 书虽贵变但5应不离其本,字虽尚新而不背其源。第 25 法:凡三部者,应朝揖顾盼,避就相迎。如只书一部,绝不可成其独字。行书急就,也不可杂乱无续。第 26 法:钩口匕刃。楷法中,钩身不宜长,犹如匕刃。古人云:“口峻而势生。 ”一字之中如有多钩,必须化减。第 27 法:围而不堵。围而不堵、守不宜困为口字常法。凡书大“口”,均不可堵塞过于严紧,过于严紧使人呆板、滞闷之感,行书尤甚,古人有“兴致不弘曰速”之说。第 28 法:笔画增减。古人多有精妙之法于异写、帖写中,笔画增减意在求美,但沿习相传,已有公认,今不可乱造,亦不可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