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礼仪对比之我见08 服表 毛唯 08116303107摘要: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疑,礼仪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礼仪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个学期礼仪与社交课程的学习,本文主要从交际礼仪、餐饮礼仪、服饰礼仪三大部分来阐述中西方礼仪对比之我见。关键词:交际礼仪;餐饮礼仪;服饰礼仪;对比前言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
2、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文化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近 200 多年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
3、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交际礼仪的对比对于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文化认为社交礼仪是社会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行为标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西方的社交礼仪更深厚的文化根源来源于古典文化,如希腊和罗马文化。中西社交礼仪的不同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如见面、称呼、问候语、赞扬、致谢等。1.见面礼仪中国人由于以前物质生活较为匮乏,所以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吃了吗?”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这种问候方式越来越少了。
4、渐渐的被你好,早!这样简单的问候所取代。但是在外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千万不要问你吃了吗?此外,中国人见面打照面的时候还愿意经常问:“哎,你去哪呀?”一般我们这样问都会认为是关心别人的表现,但是在国外,他们比较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别人的干涉,所以千万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在英国见面最经常说的就是天气。人们经常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讨论今天的天气。这是和英国的天气有关。英国的首都伦敦被称为“雾都”天气多变,因此天气就成了人们谈论最广泛的话题。对大多数的英美人来说,打听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是否婚配、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该避免问这些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
5、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为他过于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2.称呼礼仪中国的称呼主要以同志、师傅、老师、女士、小姐、先生等职业或者性别等称谓。同志一般称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政治信仰的或者爱好的人。师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流行,但是渐渐已经不用了,它体现的是对技艺的一种尊重。向老师、教授这样的职业称谓表现的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和敬佩。女士、小姐、先生一
6、般就用于不是很熟悉的人的礼貌的称谓。当然对比较熟悉的人也可以不加称谓直接称呼其昵称如“小王”等。一般场合下,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 (1)直呼其名(或昵称 )如: Mary,Linda。(2)称谓词+姓,如称 Mary Brown 为 Miss Brown,而不说 Miss Mary。其中以第一种称谓最为常见甚至是在第一次见面也互相叫彼此的名字,在英美不会觉得直接称别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相反这样能表现自己带人亲近、平易近人。在以职称称呼人的时候王老师这样的称谓在英美是没有,通常用教授或者博士代替。3.赞扬礼仪中国人一直信奉做人要低调,要谦虚,因此当听到赞美的时候,所说的一般的
7、都是自谦的话,例如:哪里哪里!这样的回答通常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例如中国传统的“三拒而食”就经常让去外国友人家里做客的中国人饥肠辘辘。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现在中国在对待赞美上的态度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以前的过于谦虚的回答则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回答,渐渐的不被人们接受。相反适当的肯定会更被人接受。在西方相对于中国人,英美人士更喜欢称赞他人,也喜欢被称赞,美国人直截了当。当被赞美或者赞美别人,他们都希望听到肯定的回答,这个回答不是别的而是“Thank you!”4.致谢礼仪当承受赞美、恩泽时,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在亲人之间或亲密的人之间不用更多的言谢,认为这样做反而生分了、不
8、像亲人了。所以中国文化环境中,“谢谢”两个字出现的频率要大大地低于西方社会。谦虚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受别人夸奖时,常连连摇头,“哪里,哪里”,像是人家无中生有。称自己为“敝人”,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自己的住处为“寒舍”。而在西方,谦虚是不被认同的,面对赞美,西方人的应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确实不错或夸赞他人更好、更漂亮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愉悦。受别人夸奖时,常用“thank you”,“Yes,it really is”或“Yes,I like it”来作答。二、餐饮礼仪的对比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
9、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莱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
10、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中西方在宴客的观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1.中国的宴席礼仪就座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入座后不要动筷子。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
11、嚼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客人、长辈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吃饭时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要适时抽空和左右的人聊聊天,以调和气氛。最后离席时,客人需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表示回谢。总之,和客人、长辈等人一起进餐时,要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气氛和谐。2.西方的宴席礼仪在宴席之前,你必须先告诉主人你将什么时候到席。拿一束花、一包巧克力或一瓶美酒送给女主人,这是礼貌的行为。就餐时,千万别把餐巾别在领子或背心上,也别拿在手中乱揉。不要站起来或探身从别人面
12、前拿东西,而应请求别人递给你。西方人一般在饭前祷告:“For what we are about to receive, may the load make us truly thankful. Amen.”(主啊!感谢你赐予我们食粮,阿门。)以表示感谢上帝赐予这么丰富的食物给他们。当女主人说“Enjoy your meal”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开始吃饭了。但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之前,客人不得食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都可以那样做了,她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喜欢劝菜“多吃一点”,她只会说一句“Help you
13、rself at home.”喝汤时,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和果酱用的。如果汤太热的话,你可以用嘴轻轻地吹凉,但在中国,这是不允许的。餐桌上,谈话很随便。不过,你别忘了赞美主人的饭菜,如:This is really delicious. 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做的菜。假如你实在不喜欢饭菜味道,可以说说它们看上去如何赏心悦目,或者请教一下制作方法也行。进餐时,别忘了与主人的孩子说说话,这会使主人高兴。因为,他们鼓励孩子通过与客人的交谈学习社交活动。但你要记住,你绝不可以问这一餐饭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是非常不礼
14、貌的问题。在喝酒的时候,中国人都会举起酒杯碰了一下,并说了一句“干杯!”,然后很豪爽地一杯见底;而西方人只是优雅地举起杯子,但没有碰杯,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抿一小口的酒。 宴席回家几天后,你要写一封短柬回请主人到你家做客,或者表示感谢主人对你的款待。三、服饰礼仪的对比常言说:“佛靠金装,人要衣装。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这些充分说明了服饰对塑造一个人的形象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东西方文化
15、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世界各地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而服饰这种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文化则是人际交往中的视觉对象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各民族自身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服饰礼仪文化也各具特色。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 T 恤加牛仔服。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 “淑女”之风。在参加宴会时,要穿燕尾服,头带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伞,这是他们的标准行
16、头。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服装是首选。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局部特征、装饰、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小结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入乡随俗、求同存异、信守约定、尊重隐私、女士优先、爱护环境、排序有规等都是对外礼仪中应遵守的原则。希望我们不仅仅止于对礼仪理论的研究,更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交往中体验礼仪的丰富与多彩。参考文献1 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N.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 年 9月版.2 金品卓.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2).3 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N.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4 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