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24908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书法课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目前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应是中国书法在现代教育中新的落脚点。中国书法在基础教育中应克服快餐思想的影响,与国学经典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探索一套适合国情与民情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证明国学经典诵读习字课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假设基本成立,并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完善。 关键词:中国书法 基础教育 国学经典 心理健康 一 、中国书法现代基础教育的反思 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人认为学习书法是没有用的了。这种思想首先植根于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据笔者的了

2、解,在小学阶段书法课一直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一、二年级为铅笔字,三六年级为毛笔字或钢笔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选择的是钢笔字,理由是毛笔字容易弄脏教室,而大量的书法课课时又被所谓的主课语数英所侵占。 面对这种现状,我想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是中国书法有没有必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一) 、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说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著名旅美华人雕塑家熊秉明先生喻其为中国艺术核心之核心。书法以汉字为载体 ,王蒙指出汉语属于词根语,汉字具有字本位这一根源特质,其中蕴涵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维系着中华

3、文化的命脉,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催生了我们独特的灵动的气韵、风骨、写实、写意、言志、抒怀、寄托等艺术审美观念;而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硬笔画出的符号所能够传达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独有的艺术。仅就这一点,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书法课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二) 、中国书法是写字课的最佳模式。 中国书法特指软笔书法,经笔者的实验证明,软笔书法在写字练习中更为有效。这一点早已被社会所公认。 软笔书法教学往往从楷书入手,将单字每一个笔画的提按使转的逐级分解,由笔法、笔画、结构、章法逐级深入,学生在练习中更能体会汉字的风韵,把

4、握书写的力度。有浩瀚的书法论著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容易驾驭。中国书法中对美学的提炼与概括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对形成中国传统的和谐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 、中国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中国书法在现代教育中的落脚点。 1、书法的教化功能不是万能的,然而却是非常宝贵不可代替的。 从一点一画开始,学习书法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急功近利的浮躁、骄奢淫逸的欲望的一种强有力的抗拒。当学生真正沉浸在学习书法的快乐中时,其他的欲望就会隐去,甚至退出。 “书为心画” ,练字即练心,学书是一种“修炼”的过程,一种培养持久耐力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过程。恒心、耐心、积极向上,对

5、一门高尚艺术保有兴趣和见识是日后成为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品质。 2、中国书法对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早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书法与心理学之结合最初源自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艺术心理学尝试用心理学原理阐释艺术作品之创作原理与隐含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同时也涉及艺术创作与人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随着心理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追求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中国古老文化中所蕴涵的丰富心理学思想,其中就包括被称为中国文化精粹的书法艺术。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高尚仁所著的书法艺术心理学 ,这本著作运用心理学原理探讨了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6、为书法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作了富有意义的尝试。书法是三维操作过程,在练习书法时,人的呼吸、血压、心跳都会发生变化。由于书法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激活认知,加强知觉敏感性等作用,健康人练习书法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对于掌握局面做出正确判断很有帮助。在心理治疗中,书法可用于多动症儿童、精神病人、孤独症、老年痴呆等。例如,以直线几何形为主的隶书、楷书有改善认知的功能,以曲线整体为主的行书、草书在情绪调节方面功能更强。 书法书写由于种种知觉上,注意上,思维和情绪活动上的全面动态和积极微活作用,使得书写者在毛笔书写过程中,产生了高度的注意,思维敏捷,反应加快和认知能量增强等正面的效果。 因此书法在

7、教育中不仅仅是写好字,学习书法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3、中国书法作为德育教学的新渠道值得探索。 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可以离开其他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俄罗斯伦理学家德罗布尼斯基所写的道德的概念一书中所阐明的一个基本观点。他指出,不要把道德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分于社会现象中其他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道德的空间范围,道德渗透在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作为教育者应该研究的问题是,为德育寻找合适的载体和落脚点。 书法创作活动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看待人间万象,正确认识自我的及好途径。书法创作遵循的法则近似儒家的“中庸”学说。在书法艺

8、术的用笔、结构、布局等每个层面中,都含有许多矛盾而又统一的艺术技巧,如点画的肥瘦、粗细、长短、方圆、干湿等;在运笔上的缓急、轻重、转折、偏正、藏露等;在结构和布局上的大小、斜正、向背、疏密、虚实等。每种技巧的本身,无非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互为相反的两个极端之间进行调节而取其适宜的行为,即“度”的把握,这足以让我们每个人学一辈子。在同一层次的各种技巧之间,又有着互为协调合作的行为。以墨的“干湿”为例,过干(不及)和过湿(过)都有损于书作之美,所以必须根据笔墨的运行“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在干与湿之间寻求最佳点,但这决不等同于平均、折中主义。风格的掌握要适度,否则,物极必反。如豪放的反面是粗野;

9、飘逸的反面是散漫;刚健的反面是僵硬;宽博的反面是松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相传为王羲之著的笔论.节制章第十中提到: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病 X 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从前人丰富的书论中我们可概言之:在点画用笔上,必须平直与姿态兼而有之;在结构上,必须整齐中有参差;在布局上,必须力求平正与险绝的和谐统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艺的进步,定能与潜移默化中感悟个中道理。如是,狂妄者,将会变得持重;拘谨畏缩者,将会变得开朗大方;粗心大意者,将会变得耐心、细致。现代社会竞争烈、压力大、节奏快,急需此“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10、”的“弹功” 。4 (四) 、那么书法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何以会出现目前的状况呢? 1、无用论思想是起因。 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人认为学习书法是没有用的了。其实书法的实用功能在很早就受到了挑战,在上个世纪初期,自来水笔就冲击了中国书法的所谓实用功能,应该说从那时起中国书法就已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宣泄情感的生活休闲方式。信息化所形成的冲击应该是针对于硬笔书法而言的,在这一变化中中国书法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我们以事实求是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言行的时候,我们自省,我们的科技还是落后的,我们的能源不够充足,我们肥沃的土地不够我们养活更多的人民,我们需要计划着生育。我们不禁要问,

11、中国有什么,当国与国之间进行着物物交换的时候,我们需要拿出别人没有的东西作为交换的砝码。中国有的是人,难道我们永远只是廉价的人?有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用以交换的就是这些。 2、求快求新的思想是干扰。 有人强调软笔书法教学比较麻烦,而很多学校斥巨资修建了微机室,为什么不能建几间书法教室呢? 我们必须承认,以书教人非一日之功,那么是不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我们就不吃了呢?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过程的存在。空中楼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仍旧重复着对楼阁的梦想而不愿去一砖一瓦地工作。 面对网络成瘾这一现代心理疾病,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教给孩子现代科技的同时帮助她摆脱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困惑呢? 3、教学模式是

12、关键 建国以后,我们的书法教学按照西方教学体系,科目细化,基本上与语文教学分立,书法教学内容以书法技法为主,内容开始多为古代优秀碑帖,不错,碑帖在古时候是书法家们求之若渴的至宝,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似乎就要生疏得很,读懂一页要掌握一定量的繁体字,一定量的背景知识,而我们的家长又像看着母鸡下蛋一样的盯着孩子,期待着孩子们的字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于是乎书法变得很单调,固定的碑帖,甚至固定的几个字,反反复复,写字就是写字。没等家长和老师厌烦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开始头疼了。要想让中国书法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必须对现行的中国书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 中国书法现代基础教育的探索 为适应素

13、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对中国书法现代基础教育在内容、形式、教学目标、教学体系的建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在基础教育书法课中整合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习字课程。 (一) 、内容、形式上的探索 回顾冲击之前,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书法并非作为一种艺术来教学。孩子们在进入私塾时,首先面临的是抄写蒙学书籍,这时候,书写是技能,是方式、是渠道。孩子们首要的问题是读书。书法作为艺术是精英的问题,而不是普通孩子的问题,也就是说孩子们接触中国书法首先是抄写,不可能所有的私塾先生都有较高的书法水平,书法家是在爱好书法的孩子中产生的。 现代儿童活泼好动,如果一节课四十分钟全部用来写字,基

14、本上是很困难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般孩子可以持续的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好动的在二十分钟左右。 我们尝试精选国学经典做成字帖,内容上删除国学经典中封建愚民思想的内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线,由导师领读、讲解,学生通过诵读、描写,完成情绪表达过程,并与内容产生共鸣。 课堂教学由教师导读、学生诵读、书法练习构成。学生们感到一节课上得很充实,教师们也感到更加容易驾驭,在教授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古文水平。 (二) 、教学目标的探索 过去的书法教学目标主要是写字,要求孩子写好字。 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孩子们喜欢书法艺术,认识书法艺术。也就是说爱好是首要的。对文化的传承感情是首要的,就像是我们不

15、能说一个科学家比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民更爱国。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不可能都是书法家,但是我们的孩子将来都应该是身心健康的中国公民。 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让孩子每天都临池不懈呢,没有,完全没有,但是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当你感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试着写一会儿字;当你想哭却哭不出,想把一个什么东西狠狠地摔到地上时,可以试着写一会儿字。当你高兴得心动过速的时候,可以试着写一会儿字。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对书法的学习习得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 、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教学体系的建构上我们借鉴了迦涅的知识习得阶段论,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综合设计义务教育阶段书法课的经典内容与书法教学内容。 在初级教学中

16、强调孩子们写字习惯的养成,对书法艺术感情的培养,在孩子们度过沉默期以后再进行书法技法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以描摹过程为基础过程,要求所有的孩子完成,把进一步的临写与创作作为提高内容,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在循序渐进中,稳步提升。书法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 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并且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总之,书法与国学的关系,意义十分深远。两点最基本的启迪是:一、书法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不论何“流”何“派” ,脱离传统文化的书法终将凋谢;二、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懂点国学,要用文化来涵养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