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蓝姓由来.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9239039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姓由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蓝姓由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蓝姓由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蓝姓由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蓝姓由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蓝氏姓来历一、蓝姓氏源流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蓝氏姓源有三说,一说出于赐姓,一说出于芈姓(mi 米,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一说出于赢。1、出自赐姓。蓝姓的起源,蓝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神农氏第十代孙榆罔帝在位时,有子降生于后宫,适值有熊国君(轩辕氏)贡秀蓝一株。帝见秀蓝昌盛奇异,心甚喜悦,遂以贡蓝赐子为姓,取名曰昌奇,及长分封蓝昌奇为汝南郡火旺公。炎帝时以火为官,相当于后来的爵级。榆罔帝因生子以蓝赐之,制为定姓,万世钦依。从此结束了空桑时期人无定姓的时代。故此昌奇公为蓝氏之始祖,汝南为蓝氏之望郡。子以“蓝” 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据蓝氏族谱

2、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四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豫、扬、徐、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罔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 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火旺公。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昌奇公系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帝榆罔二十五年壬辰八月十五日辰时,帝都空桑(今曲阜)府,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蓼

3、蓝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当时后宫来报,诞生一子,帝甚喜,遂将此子赐姓为蓝,命名昌奇。昌奇公长大后被封为火旺公,封地在汝南郡(今河南省),此即蓝姓来由。蓝氏始祖昌奇公为神农炎帝第十代后裔榆罔帝之子。其时居于空桑,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迁居涿鹿(今河北省地区)。遣有熊国君公孙轩辕(神农母弟之裔孙)擒而戮之。榆罔帝在位五十五年后,遂嬗位于公孙轩辕,称为黄帝。相传发生在炎黄二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据蓝氏族谱记载,应为榆罔和轩辕二帝之争。阪泉之战的炎帝,并不是那位曾“尝百草,辨百药,救济天下苍生” 的神农氏,而是神农氏之后的第八代炎帝。据蓝氏族谱记载,炎帝神农氏至榆罔帝,十代传八帝,共 525 年。此后嬗帝位

4、于公孙轩辕,称黄帝。从此开创中华黄帝纪元,可见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相差有五百年之遥。始祖炎帝神农氏,族谱有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代伏羲而治天下,没称炎帝,都于陈,迁曲阜”。族谱还记载:“昔帝(神农)父少典之君,娶峤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名石年,即炎帝。乃帝母感神龙而生,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厥产烈山,故号烈山氏。帝初国伊,继国耆,故合称伊耆氏,又号烈山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后人有诗赞曰:德布生民不可量,能成物性泽无疆。口尝草木知寒热,心悟神书制药方。扎修耒耜耕郊野,复造犁锄树稻粱。救疾疗饥功绩懋,至今黎庶沐恩光。从蓝昌奇开始,历经黄帝有熊氏(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

5、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夏、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世代相传,谱中均有记载,其中大部分只有蓝氏人名和配偶姓氏以及生殁时间、安葬地址,个别的有担任官职的记载。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 203 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2、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 战国策)

6、。百家姓考略云:系出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蓝尹亹,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3、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 367 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 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

7、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 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蓝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南。蓝姓人才济济,蓝姓名人竞现史册,表现十分抢眼,既有文臣武将,又有诗人画家、才子佳人。蓝姓在宋人编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误把兰作为蓝字的简化字使用。事

8、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二、迁徙分布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上元。传至一百零八世蓝明德,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 年)六月初五日午时,原居汝宁府汝阳县(汉名汝南)至唐天授元年(690 年)时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 1 世祖。时武后(武则天)临朝,改唐为周,任用酷吏、残害忠良,他举家南迁,立基江南省江宁府句容县。后人尊他为蓝氏江南始祖。蓝明德之妻陈氏,久未怀孕,夫妻求祷于嵩岳神人,夜梦神人馈药一丸,吞后觉异香袭体,遂有孕。至武则天长寿

9、二年(693 年)八月十一日丑时,产下一子,取名蓝采和。产时红光满室、异香不散。蓝采和为人耿介、立志读书,唐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中进士,授左阙谏议大夫,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不合,即退隐终南山修炼成仙,夏服絮、冬卧冰,醉则持三尺大拍板行歌云:“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还,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后至濠梁间酒楼酣饮,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手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时年 26 岁。濠州在今安徽省凤阳定远县。采和公与道人游于市,见岳氏曰:“夫已逍遥妻真困苦。”公曰:“既有子承欢,

10、可无忧矣。” 言毕遁。后遗诗于泰(太)行山曰:“ 不策天朝学炼丹,功成白上早云端。有子传芳真无虑,贻厥孙谋作世官。”蓝采和之妻岳氏,生殁时间不详,葬于句邑南门外泷沅冲,蓝采和夫妻育有三子,名本仁、本俊、本信。本俊、本信早殇,本仁及后代事迹、迁徙繁衍情况谱中均有记载。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汉魏之后,蓝姓以上述三地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者。蓝姓大举南迁于隋唐间

11、,其中汝南郡一支蓝姓迁居今福建上杭蓝尾驿,后周广顺二年(952 年),其裔蓝有善迁居会同里蓝家庄,有善后裔分迁清流、顺昌、石城。蓝姓入居广东亦在唐末五代间,宋初之广东南海人蓝继宗便为此支裔孙。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 15 世(受姓 122 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配林氏七娘,生三男:常新、常美、常秀。宋淳 六年(1246),常新又迁建宁崇善坊

12、,配李氏一娘,生五男:依次取名万一万五郎。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宋咸淳元年(1265),万一郎,因北方边城失守,全家迁至宁化石壁立业,是为入汀始祖,葬中州坝,“游水鱼” 地形。配赖秀娘,生三男:熙一、熙二、熙三。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熙三郎,字子安,生于宋咸淳五年(1269),配张月娥,生三男:和一郎、和二郎、和三郎。元至治二年(1322)冬,因宁化受战火的蔓延,地域的局限,人口的剧增,土地的纷争等诸多因素影响,和二郎携妻挈子由石壁迁到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和二郎之子大一郎,讳君厚,元武宗至大元年(13

13、08),生于宁化石壁,元至治三年(1323)在武平县大湘里大一图,今大禾乡大禾村东下坑粪箕窝搭寮垦荒。元泰定元年(1324)在大禾村建居,并接父母一同居住。当年三月娶桃溪刘三娘为妻,婚后刘三娘回娘家,不幸得恶疾而终,其娘家派人报知后,大一郎派丁扶柩而归,至中途大坪岗(今称迎龙岗,在福建省武平县桃溪中学校园内)忽风雨交加,雷电暴至,众人放下棺柩避雨,顷刻雨息,棺柩已被土掩成坟,传为天葬地。和二郎父子于泰定二年(1325)春,返迁回长汀城下里坪岭水口,在白露树下卜宅而居。翌年(1326)春,和二郎父子返宁化石壁村将父母金骸取回坪岭,放在牛栏屋架上,待择日安葬。某晚三更,风雨雷电交加,牛栏屋架和父母

14、金骸坠落,土拥成坟,人谓天感孝子成天葬地,又称“牛栏祖地” 。大一郎续娶长汀城水东街曾三娘为妻,共生七男,依次取名念一至念七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其时财丰业广,家富人兴,诸子各有乔迁自立之心,大一郎顺其意,遂将基业均分,任其向外拓展。明洪武元年(1368),政局较安定,大一郎巡视诸子分居之处,自水口出发,最后至武平大禾念五郎居地,甚合其意,夫妇遂以此地为归老之乡。明洪武十九年(1386),大一郎寿终正寝,享年 79 岁,葬大禾坝吉坑水口, “人形挽拦”穴。翌年曾三娘亦终,享年 79 岁,葬大员塘。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

15、庐丰(今福建省)。至今在上杭的蓝氏老一辈中还流传着一首祖先入闽迁徙歌:吉甫上祖入闽疆,初到福建五福乡。公生三子又分散,长徙建宁崇善坊。万一郎公成长大,家搬宁化石壁寨。金兵压境乱如麻,南宋衰亡生感慨。十九世祖和二郎,身居宁化心惊惶。父母启金随身携,牛栏祖地葬妥当。长汀水口是老家,一株挺秀七枝花。念七来杭扶阳住,念四官庄朴树下。各房系的分布和迁徙上杭的蓝姓主要来自念四郎、念七郎二大系,其它各系亦有散居。全县蓝姓分布在 18 个乡 36 个行政村,聚居地以官庄、庐丰居多。其后裔繁衍在江西、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四川、台湾等省,人数已超出 20 万。念一郎系千一郎后裔有从上杭瓦子坪迁到广东省韶关市翁

16、源县龙仙镇、庙墩镇繁衍。千八郎,配徐氏,于明洪武三年(1370 )迁居上杭竹子垅(今珊瑚乡华竹村)后裔奉千八郎为 1 世祖。裔孙有部份迁到江西宁都刘坑乡、竹笮乡,泰宁县杉城镇、广东竹乡等处。千九郎原居竹子垅,配黄、杜氏,明洪武五年(1372),迁至湖洋乡加庄村,生二男:志因、志宁,奉千九郎为 1 世祖。志因裔有迁武平县十方镇白土村、岩前镇 伏虎村;志宁裔文三郎于明天顺六年(1462)迁往武平县武东乡三峙何林村,裔孙奉文三郎为 1 世祖。清同治期间(18621874)有几户因经商从何林村迁上杭城区,上杭又有 2 户迁至台湾定居。念二郎系文信裔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武平大禾迁长汀白头磜开基,后

17、裔奉仲五为 1 世祖。清末民初,汀江上杭造船业兴旺,有几户由白头磜到上杭东门潭头造船,遂定居城区。继后,有数户裔孙从上杭迁到泉州、北京等地。仲四(祖真)、仲六(祖清)、仲七(祖松)三兄弟,相传从上杭县胜运里(蓝溪、太拔、稔田一带)金(京)竹山官田村迁至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县鱼湾镇定居,现居住在该镇的蓝姓有万余人。念三郎系 1949 年后有一部份因在上杭工作,而定居城区。念四郎系壬生,字昌隆,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配董氏,系官庄开基始祖,考葬于官庄乡炉前,“人形腹脐” 穴。 葬于炉前暗山里,形为“真武踏龟” 。生九男,依次取名为四一至四九郎。 四一郎(文选),迁武平黄沙乡。四二郎(文英),配石

18、氏,生四男:万清、万寿、万洁、万乘。后裔迁官庄朱堡村、江西石城横江镇丹阳村、皇竹村。四三郎(继德),配李氏,生一男:政三,后裔居官庄七里村、上杭城区,福建的新罗、明溪、福州市、邵武、建瓯、宁化、永安、长汀,浙江蓝溪,江西瑞金、会昌,山东济南,新疆,台湾省。四四郎(景云),居官庄树人村林屋巷,后裔迁江西兴国、瑞金。四五郎(宏)原居官庄,后迁待查。四六郎(福兴)原居七里,后迁江西瑞金。四七郎(文奇),配蒋十娘,生二男:太兴(文碧)、太阳(文山),居官庄横头坝,后裔散居于山子口、梁吉坑,福建的武平、长汀、永安、建瓯、泰宁等县市。四八郎(有善),配董氏,生一男:显宗,居树人村,后裔迁长汀、清流、四川、

19、重庆。四九郎(文采),配林、徐氏,生三男:玉才、福泰、仲贵,居官庄树人村,后裔散居官庄各村和福建新罗,湖南长沙,江西于都、兴国、瑞金,浙江杭州,台湾省。念四郎的后裔大部份奉念四郎为 1 世祖,但璜头、七里奉熙三郎为 1 世祖,贵和是奉大一郎为 1 世祖,世系之高下,叔侄之大小,实难分辨。1997 年在官庄重修蓝氏家谱时,已作了统一调整,皆奉念四郎为 1 世祖。念五郎系宗六之后裔繁衍在官庄贵湖、七里,珊瑚华竹茶头下和城区等地传至 7 世后,后裔再迁江西会昌、寻乌、汶口,广东东莞,四川中江县,贵州修文县。念六郎系百一郎有部份裔孙迁到上杭蓝溪、城区。百二郎曾孙华响迁居官庄七里。 念七郎系戊生,生于元

20、至元四年(1338),初居长汀水口之白鹭树下,配李十二娘,生一男:伯三郎,明洪武元年(1368 ),戊生时年 31 岁,迁徙上杭庐丰扶阳,考初葬扶阳李坊,明成化二十二年( 1486)移葬庐丰宋公坪,现已修筑一新,葬于扶阳大坪上。伯三郎生一男:伯一郎。伯一郎生一男:伯十郎。伯十郎生五男:子荣、德荣、贵荣、满荣、堂荣。子荣及其弟迁庐丰,仍奉念七郎为始祖。闽杭庐丰蓝氏族谱云:“我祖念七郎迁居(上杭)扶阳,传至五世子荣公兄弟始迁庐丰,故吾庐丰宗谱,断自念七郎公始然。”由于庐丰土地资源有限和水资源缺乏,故各房后裔自明代起皆有择地再迁力图拓展之意。长房子荣配刘太一娘,生四男:玉瑛、仲卿、仲宣、仲满。长男玉

21、瑛后裔先后迁上杭城区竹歧头(今黄竹村),江西萍乡、吴城、雩都,湖南常德、湘潭、麻阳、桃源,浙江平阳,贵州贵定,广东仁化,闽东宁德等地。次男仲卿后裔先后迁本县稔田乌沙坝、官田、黄屋背,旧县南坑、坝上,中都苏姑坑、溪口石铭、城区;武平六甲;永定东门、峰市;贵州桐梓、贵竹、贵定、贵阳;江西兴国、会昌、修水、于都、奉新、袁州、泸溪、信丰;安徽桐城、枞阳、亳县;南长沙、河容、萍乡、永兴、益阳、攸县、湘潭;浙江龙游、泰顺以及闽东三都澳、福州、上海、四川等地。三男仲宣分居本县丰乐、塘下,后裔迁旧县石圳潭、上、下谷坑、梅溪寨、城区;武平磨村寨;长汀林坑;邵武东门;将乐;江西义宁州老上屋、南安、新喻、安福、丰陵

22、、万载、赣州、瑞金、会昌、靖安、分宜、安远、义宁;浙江开化;湖南湘潭、丰陵;贵州黎平;及上海、四川等地。四男仲满之后裔迁临城上登、上都张坊;江西义宁;上海;四川;湖南长沙;本省将乐白莲等地。次房德荣后裔迁闽南。三房贵荣后裔先后迁龙岩大池东坑;古田文元;长汀城区;浙江遂昌等县。四房满荣生四男:茂清、仲清、和清、永清。兄弟 4 人携母曾氏由庐丰入粤程乡(今梅州市)大平寺暂住,后移居叶田。茂清为丰顺开基 1 世祖,生九男,依次取名为百一百九。百一迁山坑尾,百四迁马头(马图),百五迁兴宁,百六迁留隍,百七迁高桥头(梅桥),百九迁惠州。和清为兴宁开基 1 世祖,由梅州程乡移兴宁东门暂住,后迁竹山晏公坑,

23、生五男:景春、景荣、景华、景茂、景彩。景彩之三男广生移丰顺建侨黄泥塘(蓝屋山)开基,四男庆生移江西长宁县。另一部份后裔移永安龙川、上杭下都、新罗大池、永定调吴等地。据广东五华蓝氏族谱所载:“十七世万一郎,由建宁崇善坊迁居宁化石壁乡。十九世和二郎,于宋时宁化迁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广东梅县,为梅县蓝氏始祖,其后分衍兴宁、长乐、宝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时是蓝姓的繁盛地之一。 广州初集蓝鼎元行状记载有“ 蓝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实。宋元两代,蓝姓除繁盛于福建外,在广东,蓝姓也繁衍得非常兴旺,并且在宋末元初乱世时大批迁居广西,当然亦有北迁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蓝姓作为洪

24、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天津、北京、江苏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沿海之蓝姓有渡海赴台者,此间亦有广西之蓝姓播迁云南、贵州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清代,蓝姓分布愈广,今东北三省亦有蓝姓入居。如今,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念七郎后裔支系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念五郎后裔支系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 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广东省潮汕蓝氏大

25、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历史上主要居住在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 即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并分布全国, “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当代

26、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西、广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蓝姓约占全国汉族蓝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清代以来传衍到台湾,则分散台北、台中、宜兰、南投、屏东等地,居台湾一百个大姓中的第六十位。闽台蓝姓,大多奉祀赤岭乡石椅村的蓝姓宗祠种玉堂为总祖祠。其开基祖地赤岭,旧名张坑,雅称长卿,在康熙、雍正年间,蓝氏出了几位叱咤风云的开台、治台功臣,如蓝理(1649-1720)、蓝廷珍(1663-1729)、蓝鼎元(1680-1733)。蓝鼎元则为长卿九世( 1680-1733,清康熙 19 年- 雍正 11 年)。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后人尊称鹿洲公。康熙六十年(1721)随堂兄蓝廷珍(南澳总兵)入台,协助

27、平定朱一贵事件。蓝鼎元出入军府,筹画军机,平台后又住在台湾一年多,为开发台湾立下很大功劳,其著述甚丰,有鹿洲初集二十卷、东征集六卷、平台纪略一卷、鹿洲公案二卷等。时人称誉他是经世之良材,所提的系列治台良策,都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采纳。蓝姓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蓝姓也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潮汕的蓝

28、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三、历史名人其代表人物有:18 世祖善公佐禹治水。22 世祖彦云公父子奉帝妃奔有仍及少康,复国,封邢侯。30 世祖梁公事帝孔甲官司农。55 世祖良佐公为蔡大夫。69 世蓝尹亹(春秋后期),仕为楚国大夫,因担任蓝县(湖北荆门县东)尹故称蓝尹亹。74 世祖香公官致上卿。91 世祖之顺公为许昌太守。汉代名士蓝敏。唐代蓝明德,扬州节度使(今南京)。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

29、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蓝继宗:广州南海人,宋初宦官。太祖时为中黄门,太宗时从征太原,多称旨,真宗时迁为入内都知,仁宗时累迁为宣庆使。蓝奎:潮州程乡(今广东梅县)人,宋代学者。哲宗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其过目成诵,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蓝仁:福建崇安人,元末明初诗人。绝意科举,专意为诗,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蓝智:蓝仁弟,元末明初诗人。元末与兄往武夷山从杜本,绝意科举,一心为诗。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佥事

30、,以清廉仁惠著称。其诗清新婉约,与兄齐名,有蓝涧集。蓝玉:明朝人,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大将,骁勇善战,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以功历永昌侯进凉国公,后恃功骄横,所为多不法,终以“谋反” 罪族诛,其案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 2 万余人。蓝玉,洪武四年(1371),从征虏前将军傅友德参加明军灭夏之战,克绵州 (今四川绵阳)。次年,从征虏大将军徐达北征,败北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 )等地。七年,率师克兴和 (今河北张北),俘北元国公帖里密赤等 59 人。十一年,与西平侯沐英征西番(今甘肃、青海藏族居住区

31、)获胜。次年还师,封永昌侯。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傅友德取云南,功著。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北元太尉纳哈出,乘大雪率轻骑袭破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 ),杀元平章果来,会主力进至金山 (今吉林双辽东北)接受纳哈出降,后代冯胜为大将军。二十一年,率师 15 万,于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获北元主次子地保奴以下百余人,追获吴王朵儿只等以下 3000 人。奏捷京师,被太祖朱元璋比为名将卫青、李靖。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蓝玉谋反。明史的记载是“族诛之” ,所以族人应不能幸免。杀戮从那年二月开始,至九月,皇帝才下诏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

32、”“胡党”指的是丞相胡惟庸,胡是蓝玉的同乡,洪武六年任丞相,至十三年,朱皇帝以“擅权枉法” 罪把胡逮捕,后来又加上通倭(日本)、通元(蒙古)等“罪名”把胡处死,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 “胡党”前后诛连 3 万多人,史称“ 胡狱”。蓝章:山东即墨人,明朝大臣。成化进士,历御史、陕西巡抚等职,官终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瑞:河南邓州人,明代学者。正德进士,官终汉中知府,后辞官归里,著有日省篇、求仁录、湍南稿。蓝廷瑞: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中叶四川农民起义领袖。正德间起事,转战于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最多时拥众十余万,自称顺天王。在四川绵阳一带民间至今流传蓝大顺造反,攻打涪城,久攻不下便在绵阳城涪江

33、上筑坝,想水淹涪城,从两岸向江中心筑堤,结果无法合龙而告失败,后在川北被围求降,寻求缓机,被杀。蓝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画家。擅画山水,笔墨秀润。后漫游南北,风格变为苍老坚劲,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为武林画派创始人。其孙蓝深、蓝涛俱为名画家,得其祖传而善画山水。蓝正春,庐丰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待父母极孝,待老母 93 岁辞世,方出任安仁县令,在任有惠政,深得民心,告老回乡后,日以著述自娱,所著书目有四书一得录,左传抄略故事集,腋考盤集,青云楼稿等,而今在城区大众巷内还有“进士牌坊” 以示纪念,牌坊为门楼式,单檐双披,分上、

34、中、下三层,上层竖刻“恩荣”“流芳” 四字,中层横刻“南京户部贵州清史司郎中吴湘 ”字样,高 8.46 米,宽 7.35 米,有中门和左右侧门,门条柱石刻龙凤图案,已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蓝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学者。博物洽闻,工诸体诗,山水学倪瓒,精篆刻,著有诗集采饮集。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福建漳浦人,清代将领。康熙间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剿朱一贵有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历任台湾总兵升迁至福建水师提督。蓝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 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 20 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

35、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湖北黄陂人,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他与吴禄贞、张绍曾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逃于上海后,被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司令。一九二一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不久被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 15 年(1926 )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

36、民国 21 年(1932),不幸牺牲。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蓝侨少将:蓝侨(1911-1998),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县人。 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动员部副部长。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 年 4 月 6 日因病逝世,享年 87 岁。 蓝文兆少将:蓝文兆(1919-2001),原名高禄水福建省

37、武平县人。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 年 4 月 10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 15 年(1926 )加入中国共产党,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 21 年(1932),不幸牺牲。蓝荣玉,庐丰乡人,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蓝汉华,庐丰乡人,1936 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

38、国共产党,1955 年授予少校军衔,后升为中校,任上杭县县长,1984 年 12 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蓝映林,官庄乡人,任福建省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蓝鲁生,官庄乡人,曾任南京军区陆军某师师长。蓝小平,祖籍官庄乡,南京军区海军大校。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仅上杭就出现了红军二十四纵队司令员蓝夏桥、红军福建独立师某团团长蓝武华、红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 0 一团团长蓝占开、红军第十二军参谋长蓝选焕、杭武县赤卫团政委蓝树荣、新四军七师五十一团团长蓝锡仁。四、郡望堂号蓝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堂号:1、郡望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

39、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即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即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汝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颖河之间。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2、堂号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 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

40、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 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 “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

41、新任用了蓝尹亹。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 108 世,到唐朝武周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 年)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 122 世,江南 15 世)。之后万一郎(江南 17 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 19 世)徙长汀“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 128 世,江南 21 世。此外,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 ”等。五、蓝姓宗祠通用对联蓝姓宗祠门眉题辞 明德世弟 彩和

42、遗风 “明德世弟” 颂扬明德公风范。谱载明德公为蓝氏第 108 世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杨州节度使,为江南开基始祖。 “采荷遗风”,“ 采荷” 亦作“彩和”、“ 采和”。是蓝氏第 109 世祖,明德公之子也。蓝采荷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朝廷谏议大夫,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身终南山为逸士,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古今相称大罗仙(八仙之一)。有诗赞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福州望重;即墨名高。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程乡人蓝奎,字秉文,小时候家贫,借书苦读。中进士后,官博士,曾奉诏在福州点校文章

43、。气节与文章一并出名,学者称他为蓝夫子。下联典指明代即墨人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大臣张璁迎合世宗旨意讨论大礼,蓝田反复抵制,先后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伤,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弹劾陈洸违法的事,正直的名声震动一时。著有北泉集。 福州望重;泉郡名高。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读书课子;推产分俸。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蓝瑞,仁惠清廉,知议中府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下联典指明蓝伟,致仕归,推产让兄,分俸恤族。 八闽望重;凉国名高。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蓝奎,第进士,官博士,受诏校文于福州。下联典指明蓝玉,初隶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

44、,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后进封凉国公。 衡文望重;讨贼功高。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蓝奎以文章气节名,受诏校文,学者称“蓝夫子” 。下联典指明蓝玉事典。 濠梁仙侣;浙派画家。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蓝采和,为传说中的“八仙” 之一。下联典指明 蓝瑛。 汝南世第;节度家声。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蓝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联典指蓝氏 108 世入江南始祖蓝明德,官任杨州节度使,故谓“节度家声”。 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昌奇公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

45、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 之称。 伯麟清廉政;乘文气节名。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瑞,字伯麟,邓州人。正德年间任常州府摊官,莅政廉明,转南京刑部郎,后升知汉中府,赴任二年,百废俱瘵,不为时所容。比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有求仁录、湍南稿等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字乘文,程乡人。官博士,受诏校于福州。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游击驱海贼;义勇保金瓯。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字荆璞,漳浦人。康熙间由把总擢温州游击,屡败海贼,贼

46、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后擢南澳镇总兵。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卒谥襄毅。下联典指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蓝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 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将弁学堂教员。1910 年任新军第二即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 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种传四海皆有庆;玉出蓝田即望馨。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见上蓝姓宗祠五

47、言通用联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联之注释。 朴树千枝根共本;汀江万派水同源。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上联“朴树” ,指该蓝氏宗祠位于官庄朴树下(今树人村内)。下联“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经林木葱茏的深山峡谷,一路上汇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回环曲折,汇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经流经福建省长汀、武平、上杭等县,再经永定县流入广东。在广东省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广东省澄海县入海,全长 328 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 285.5 公里。 源自春秋流芳远;望出汝南世泽长。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出蓝姓的得姓源流为春秋时期。下联典出蓝姓的郡望汝南郡。

48、北泉御史声威壮;浙派殿军品位高。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有北泉集。下联典指明末画家蓝瑛,字田叔,号蜨首、石头陀。钱塘人。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 长景明晕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蓝采和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逸士蓝采和踏歌诗句联。据传,蓝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携篮而歌,自号蓝采和。为世所传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诗,已被全唐诗所录。 为邀诗伴寻红叶;拟入南宫奏玉筝。蓝瑛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49、 此联为明末画家蓝瑛书联。 种德馨香光祖烈;玉堂高敞耀宗榜。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1)。种玉堂位于赤岭公路东侧,座东北向西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第二进六楹三开间,主屋左边建前后厢房,中夹开井,三山双坡悬山屋顶。祠宽 18 米,深 28.5 米,土木抬梁结构,庙前广场面积约 800 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十五年(1566 年),康熙三十四年(1895 年)修,1962 年、1982 年、1996 年相继修葺。祠中悬挂朝廷授闽台水陆提督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康熙丙子朝廷授福建水师提督蓝义山的所向无敌匾。雍正十三年朝廷授予闽台水师提督蓝元枚的三赞大臣匾。授予广州府正堂蓝鹿洲的公正廉明匾。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下同)。 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种子耕孙,文风鹊起;玉堂金屋,甲第蝉联。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