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学院研究生导师:李增嘉 李向东 于振文 万 勇善 余松烈 田 奇卓 贺明荣 王 洪刚 沈 法富 董树亭田 纪春 张春 庆 尹 燕枰 王建华 王振林 李 斯深 陈 雨海 刘保申 孔 令让 陈 化榜 蒋 高明 付 道林 孙学振 史 春余 于元杰 刘 风珍 李兴 峰 刘 鹏 高庆荣 李 安飞 孙 庆泉 宋宪亮 封 德顺 张卫东 张 吉旺 宁 堂原 邓志英 王 东 张 永丽 陈 翠霞 吴 佳洁 祝 丽香导师简介 姓名:余松烈 性别:男 出生年月: 1921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小麦三.o 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从事小麦栽培及育种、生
2、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方面的研究。科研简介:创造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已累计推广 3亿亩,增产小麦 130 多亿公斤,节约小麦种子 10 多亿公斤,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要完成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山东省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开发试验”, “山东省小麦中产变高产模式与最佳栽培技术规程”, “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衰老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等省、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 6 项,主编出版了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 、 山东小麦 、 中国小麦学 (副主
3、编)等著作 10 部,发表论文 50 余篇,已培养博士后 4 名,博士生 20 名,硕士生 18 名。 姓名:董树亭 性别:男 博硕导师 出生年月:1953-6-30 职称: 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玉米高产栽培、宏观农业科研简介:长期从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跨越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 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 14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首位)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首位 2 项) 、二等奖 4 项(首位 3项)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首位)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均为首
4、位)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编著出版玉米生态生理与产量品质形成等专著、教材 13 部。现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玉米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指导博士后 11 名,博士生 28 名,硕士生 53 名。2005 年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 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7 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8 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10 年获得“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
5、 。姓名:王振林 性别:男 博硕导师 出生年月:1959.8 职称:教授作物学博士点导师组长,研究生处处长,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山东农业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副团长,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生理学组副组长。研究方向:从事小麦等作物高产、优质栽培及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与调控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优质的营养特性及其生理生化过程;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水分利用规律,品种肥水耦合效应及其对作物产量品质形成影响的作用机理;作物有机物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及其调节;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包括研究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与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作
6、物产量品质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环境的关系及其调控方式;作物高产、优质同步的形态与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途径。科研简介: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1 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 2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2 项、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创新课题 1 项、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1 项等。发表研究论文 88 篇,其中 15 篇发表在 Photosynthetica,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Biologia Plantarum, Journal of
7、 Agricultural Science, Cereal Chemistry,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ournal of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Physiologia Plantarum 等国际刊物上,73 篇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 、 作物学报 、 植物学报 、 遗传学报 、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国内刊物上。主编著作 1 部,副主编著作 2 部,参编著作 3 部。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附:代表性论著与成果获奖1. 王振林等, The eff
8、ect of DPC on the 14CO2-assimilation and partitioning of 14CO2-assimilates within the cotton plants interplanted in a wheat stand, Photosynthetica, 1995, 31(2): 197202 SCI 收录2. 王振林等, Allocation of photosynthates and grain growth of two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potential grain growth in respons
9、e to pre- and post-anthesis shading, J. Agron. and Crop Sci., 2003, 189: 280285 SCI 收录3. 王振林等, Source-sink manipulation effects on postanthesis photosynthesis and grain setting on spike in winter wheat, Photosynthetica, 1998, 35(3): 453459 SCI 收录4. 王振林等, Effects of source/sink manipulation on net ph
10、otosynthetic rate and photosynthate partitioning during grain filling in winter wheat, Biol. Plant, 1997, 39(3): 379385 SCI 收录5. 王振林等, Planting density effects on assimilation and partitioning of photosynthates during grain filling in wheat, Photosynthetica, 1997, 33: 199204 SCI 收录6. 陈翠霞 王振林等,Geneti
11、c mapping of the resistant gene RppQ to southern corn rust using SSR and AFLP marker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AG), 2004,108: 945950 SCI 收录7. 刘霞 王振林 *等, Activities of the enzymes involved in starch synthesis and starch accumulation in the grains of wheat cultivars,GC8901 and SN1391, Agric
12、ulture Science in China, 2005, 4: 348354 8. 尹燕枰 王振林*等, Postanthesis allocation of photosynthates and grain growth in wheat cultivars as affected by source/sink change, Biol. Plant, 1998, 41(2): 203209 SCI 收录9. 贾秀领 王振林*等, Ultrasonic acoustic emissions from leaf xylem of potted wheat subject to a soil
13、 drought and rewatering cycl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 5(5): 346 35510. 王庆美 王振林*等, Endogenous hormone concentration in developing tuberous roots of sweet potatoe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 5(12): 919 92711. 张旺锋 王振林等 , Effect of under-mulch-drip irrigation on apparent canop
14、y photosynthesis, canopy structure and yield formation of high-yield cotton in Xinjia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3, 54: 38 38 Suppl. SCI 收录12. 郑延海 王振林等,Higher salinity tolerance cultivars of winter wheat relieved senescence at reproductive stage,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2008
15、, 62: 129 138.13. 李鹏民 蔡瑞国 高辉远 彭涛 王振林 Partitioning of excitation energy in two wheat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grain protein contents grown under three nitrogen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Physiologia Plantarum, 2007,129: 822829. 14. 蔡瑞国 王振林*等,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oxidative metabolis
16、m of flag leaves in responses to nitrogen application during grain filling of field-grown wheat,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 7(2): 157 16715. 戴忠民 尹燕枰 王振林*,Comparison of starch accumulation and enzyme activity in grains of wheat cultivars differing in kernel type,Plant Growth Regul,2009.57:
17、153-16216. 戴忠民 尹燕枰 王振林*,Starch Granule Size Distribution from Seven Wheat Cultivars Under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Cereal chemistry, 2009, 86, 1 82-87 17. 戴忠民 尹燕枰 王振林*,Activities of key enzymes involved in starch synthesis ingrains of wheat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patter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
18、l Science (2009), 147, 437444.18. 王平,尹燕枰,付国占,郭营,蔡瑞国,梁太波,耿庆辉,邬云海,王振林*,施磷对小麦旗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调控效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 15 (1): 2431 19. 邬云海 尹燕枰 刘娟 蔡瑞国 闫素辉 耿庆辉 马东 王振林* 灌溉与旱作条件下源库关系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的调节效应,生态学报,2009,29(2):83283920. 李文阳,闫素辉,尹燕枰,李勇,梁太波,耿庆辉,戴忠民,王振林* 小麦花后弱光引起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及组分含量的变化,生态学报,2009,29(1):298-30621.
19、 戴忠民 尹燕枰 王振林*, 鲁麦 21 和济南 17 胚乳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的动态变化,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81682322. 闫素辉 尹燕枰 李文阳 李勇 戴忠民 梁太波 邬云海 耿庆辉 王振林,花后高温对不同耐热性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形成的影响,生态学报,2008.,28(12) 61386147 23. 蔡瑞国 张 敏 尹燕枰 王振林*等, 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光合及抗氧化代谢与氮素营养关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536224. 戴忠民 王振林 张敏 李文阳 尹燕枰*等, 旱作与节水灌溉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8,41(3
20、):687694 25. 梁太波 尹燕枰 蔡瑞国 王振林*等, 大穗型小麦品种强、弱势籽粒淀粉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比较,作物学报, 2008, 34 (1): 15015626. 李玉静 宋宪亮 孙学振* 王振林*等, 甜菜碱浸种对棉苗耐盐性的影响,作物学报, 2008,34 (2):305 31027. 戴忠民 王振林 张敏 尹燕枰*等,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粒度的分布特征 , 作物学报,2008, 34 (3): 465 47028. 李文阳 尹燕枰 闫素辉 戴忠民 王振林*等, 小麦花后弱光对籽粒淀粉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作物学报,2008 34 (4): 632 64029. 戴忠
21、民 尹燕枰 张敏 王振林*等, 旱作和灌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作物学报,2008 34 (5): 795 80230. 姜春明 王振林*等,不同耐热性小麦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作物学报,2007, 33(1): 143 14831. 贾秀领 王振林*等, 土壤水分状况对小麦叶片超声波信号发射及木质部脆弱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7, 33(2): 269 27732. 蔡瑞国 王振林*等, 氮素水平对藁城 8901 和山农 1391 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作物学报, 2007, 33(2) : 304 31033. 严美玲 王振林*等, 不同灌溉处理对小
22、麦蛋白组分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7, 33(2): 337 34034. 刘霞 王振林*等, 花后高温、弱光及其双重胁迫对小麦籽粒内源激素含量与增重进程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7, 33(4): 677-68135. 戴忠民 王振林等, 两种供水条件下两穗型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作物学报, 2007, 33 (4): 682685 36. 刘霞 王振林*等, 施氮水平对面条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 70 7637. 刘霞 王振林*等, 播期对藁城 8901 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组分积
23、累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6,32(7):1063 107038. 刘霞 王振林*等, 花后不同时期弱光和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 (11): 2117212139. 刘霞 王振林*等, 藁城 8901 和山农 1391 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淀粉组分特征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 897 903 40. 王庆美 王振林*等, 甘薯内源激素变化与块根形成膨大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2005, 38: 24142420 41. 李青常 王振林*等, 施氮水平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 420
24、42442. 蔡瑞国 王振林*等, 施氮水平对优质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籽粒生长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 495543. 石书兵 王振林*等, 不同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动态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 45646044. 王庆材 王振林*等, 花铃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 (8):1465 146845. 王庆材 孙学振 宋宪亮 王振林*等, 不同棉铃发育时期遮荫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6, 32(5): 671675 46. 艾希珍 王振林*等, 钙对弱光亚适温下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中国
25、农业科学, 2006, 39(9)47. 梁太波 王振林等 , 腐植酸钾对生姜根系生长发育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 (4): 813 81748. 陈翠霞 王振林等, 南方玉米锈病抗病基因定位及不同遗传背景基因标记比较, 遗传学报, 2003, 30(4): 341 34449. 陈翠霞 杨典洱 王振林等, 齐 319 携带的南方玉米锈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初析, 遗传学报, 2002, 29(10): 903 90650. 陈翠霞 王振林*等, 南方玉米锈病及其抗性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1): 868751. 陈翠霞 王振林等, 不同玉米自交系南方
26、锈病的抗性评价, 作物学报, 2004, 30(10):1053 105552. 贺明荣 王振林 , 源库关系对小麦光合速率及 14C 同化物运转化配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1998, 4: 555 56053. 贺明荣 王振林, 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对灌浆期弱光的适应性分析, 作物学报, 2001(5):64064454. 贺明荣 杨雯玉 王晓英 王振林 ,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5, 31(8): 1047105155. 史春余 王振林*等,土壤通气性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2001(2):17317856. 王江
27、春 胡延吉 余松烈 王振林 刘爱峰等, 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及其亲本的亲缘系数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4): 66467257. 史春余 王振林等, 钾营养对甘薯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1): 818558. 史春余 王振林*等, 钾对甘薯块根结构,同化物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3): 33533959. 贺明荣 王振林等, 小麦花后光合物质在不同穗位间的分配及与穗粒重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00,(2): 19019460. 王振林 贺明荣 尹燕枰, 晚播小麦灌浆期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调节的效
28、应, 作物学报, 1997, 23(3): 25726261. 王振林等, 晚播小麦源库调节对籽粒灌浆期光合物质分配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1996, 29(1),505862. 王振林 贺明荣, 源库调节对灌溉与旱地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作物学报,1999,25(2): 16216863. 王振林等, 小麦供锌状况对叶片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物学报, 1993, 19(6): 553557 64. 张旺锋 王振林等, 氮肥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2, 28(6):78979665. 张旺锋 王振林等, 膜下滴灌对新疆棉花光合、冠
29、层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63263666. 张旺锋 任丽彤 王振林等, 膜下滴灌对新疆高产棉花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36(2): 15916367. 张旺锋 王振林等, 不同生态区棉花铃重变化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7):872 87768. 张旺锋 勾玲 王振林等, 氮肥对新疆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9389869. 张旺锋 王振林等, 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群体光合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2004, 28(2): 16417170.
30、 张敏 蔡瑞国 王振林 尹燕枰, 盐胁迫环境下不同抗盐性小麦品种幼苗长势和内源激素的变化,生态学报,2008,171. 付金民 张庚灵 苏芳 王振林, 大豆籽粒形成期 14C 同化物分配和源库调节效应研究 , 作物学报, 1999, 25 (2): 16917372. 闫素辉 尹燕枰 王振林*等,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粒度分布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作物学报,2008(印刷中)73. 李建敏 王振林 尹燕枰*等, 强、弱筋小麦籽粒形成期蔗糖、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及其与氮代谢的关系,作物学报,2008(印刷中)74. 蔡瑞国 张敏 尹燕枰 王振林*等, 强筋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对弱光
31、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2008(印刷中)75. 李文阳 王振林*等, 不同粒型小麦品种籽粒内源激素变化与籽粒灌浆特征的比较, 华北农学报, 2007, 22: 5 876. 贾秀领 马瑞崑 王振林, 冬小麦叶片气栓塞与叶水势日变化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25(1): 5054.77. 蔡瑞国 王振林*等, 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4,19(4):36 4178. 史春余 王振林, 甘薯块根膨大过程中 ATP 酶活性、ATP 和 ABA 含量的变化, 西北植物学报, 2002(2):31532079. 史春余 王振林等, 土壤通气性
32、对甘薯养分吸收、 14C 同化物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2(4):232236 80. 王振林 尹燕枰 贺明荣, 小麦源库比与同化物分配及结实性的关系,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 26(2): 144150.81. 王振林 贺明荣, 源库调节对小麦花后光合、衰老及穗性状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1998, 5:455182. 曹鸿鸣 贺明荣 王明友 王振林, 育苗移栽对麦套棉 14CO2 同化量及运转分配的影响,植物学报,1997,39(3):24124683. 曹鸿鸣 贺明荣 王明友 王振林, 麦套棉 14C 同化物生产运转分配与再分配规律研究,作物学报,1996,22(5
33、):62262584. 王振林 尹燕枰 余松烈 晚播冬小麦各叶位叶片 14C 同化物的运转分配 , 作物学报, 1995, 21 (3): 26327085. 付国占 王俊忠 李潮海 王振林 , 华北残茬覆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长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4) 86. 付国占 李潮海 王俊忠 王振林 ,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2005 (1)87. 付国占 李潮海 王俊忠 王振林,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 2005 (1)88. 付国占 李潮海 王俊忠 王振林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产
34、物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5(3)89. 王振林 贺明荣 曹鸿鸣, 小麦种植新技术, 科学出版社, 1998.90. 于振文 王振林 崔德才, 作物生理学, 农业出版社, 1993.91. 王振林 参编,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作物栽培学, 余松烈主编, 重庆出版社, 2001.192. 王振林 参编, 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3. 王振林 参编, 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94. 王振林 贺明荣, 麦棉产量形成过程中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其调节, 1999, 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95. 于振文 王振林等, 小麦衰老生理与
35、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001,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6. 王振林 贺明荣 尹燕枰, 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及其理论研究, 1999, 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7. 董树亭 王振林等, 主要农作物品种专业化选育、区域化种植与利用, 1998,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8. 张旺锋, 新疆高产棉花光合生产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博士论文, 导师: 王振林, 2002, 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99. 陈翠霞, 玉米南方锈病抗病基因遗传、分子标记和定位, 博士论文 ,导师: 王振林, 2003, 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00. 贾秀领, 小麦木质部导管气栓塞发生特性及节水抗旱生理基础研究, 博士论文,
36、导师: 王振林, 2007, 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注:* 表示通讯作者, 研究责任人。联系方式:通讯地址: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 61 号 邮编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话:0538-8241359 移动电话:13181779181Email: 姓名:于振文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4.6,中国工程院院士,博硕导师,职称:教授研究方向:作物生理生态,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 科研简介: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生理和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我国小麦
37、生产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持“小麦衰老生理与超高产栽培技术”课题获2001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1 位完成人) , “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课题获 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1 位完成人) ,参加“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课题获 1992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 4 位完成人)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6 篇,主编与参编了编著 20 部。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团长。办公电话:8241484 ,电子邮件:
38、姓名:李向东 性别:男 博硕导师 出生年月:1963.03.15 职称: 教授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信息系主任、支部书记,山东省品牌专业“农学”专业主任,农学专业骨干课程“作物栽培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作物高产生理”山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农学品牌专业主任、“作物栽培学”特色课程建设负责人。兼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花生学报”编委,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山东省旱作农业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花生、食用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高产生理生态、品质育种和抗逆育种研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独具特色的 5 个研究方向:花生营养生理研究方向;
39、花生衰老生理研究方向;花生抗逆生理研究方向;花生品质生理研究方向;花生品质和抗逆育种研究方向。科研简介:是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获得者,现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花生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 10 项,在研科研经费 300 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作为主要成员培育出辐 8707、农大 818、丰花 1 号,丰花 2 号,丰花 3 号、丰花 4 号、丰花 5 号、丰花 6 号等花生新品种(系)多个;在中国农业科学 、 作物学报等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
40、文 60 余篇;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著作 10 部。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委, 作物学报 、 生态学报 、 应用生态学报和农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审稿专家。教学科研成果:1.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位完成人)2.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位完成人)3.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位完成人)4.麦油两熟双 500 公斤高产栽培技术及生育特点研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位完成人)5.三种花生高产栽培模式技术推广与成就,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
41、等奖(第三位完成人)6.通用题库微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位完成人)7.花生高产、超高产生育规律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位完成人)8.通用题库微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山东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位完成人)9.作物栽培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10.曾获山东农业大学突出贡献奖,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斑主任、优秀工会工作者等光荣称号。研究项目:1.花生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9,第一位(263 万元)2. 不同品质类型花生籽
42、仁品质形成的差异机理与调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第一位3. 花生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第一位4.花生籽仁品质形成的机理与调控,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第一位5.优质花生生产与种子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第一位6.鲁西地区小麦花生两熟制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第一位7.肥水对花生品质影响的研究,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2007,第一位8.高产优质旱地花生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2000,第一位9.花生籽仁品质形成
43、的生理机制与调控,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第一位10.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岱岳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横向)2006,第一位11.农学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教委,2006,第一位12.作物栽培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2005,第二位13.农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教育部,2007,第二位14.农学成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教委,2007,第一位15.作物栽培学成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山东省教委,2010,第一位联系电话:05388241194(办),8241512(家),手机:13953813778电子信箱:姓名:李兴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6-10-2
44、6,硕士生导师 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小麦抗病、营养高效等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克隆及功能验证,小麦及其近缘植物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科研简介:2003 年 7 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9 年 312 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利用远缘杂交和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小麦-黑麦 1BL/1RS易位系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和精细作图(30800684) 、小麦多属杂交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30671300)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山东农业大学青年创新基金各一项。参加农业部转基
45、因重大专项、973 项目子课题、农业部种植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在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Euphytica、分子细胞生物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1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3 篇。姓名:史春余 性别:男 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4-1-15 职称: 教授研究方向:能源作物,有机农业科研简介: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杂粮组委员。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能源作物方向主要进行甘薯等能源作物资源评价与利用、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及高产栽
46、培技术研究;(2)有机农业研究方向主要进行腐植酸肥料研制、腐植酸肥料的生物学和环境效应及其在水稻、食用甘薯、蔬菜等作物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 863 项目“环境友好型肥料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无公害肥料技术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富含保健因子甘薯基因型筛选和利用”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食用甘薯块根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及其钾营养调控研究” ,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薯芋作物专用基质缓释肥料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 , 济南市科技计划“风化煤腐植酸应用于作物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等。获得山
47、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二项, “大田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技术” 于 2009 年 4 月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电话:8242538(H) ,13853863566;E-mail:姓名:刘鹏 性别:男 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74-12 职称: 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生理生态及 3S 技术在精准农业及生态监测上的集成应用。科研简介:山东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多年来以玉米为研究
48、对象,以玉米栽培生理生态和品种遗传改良等为研究方向,从事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现主持农部业跨越计划项目“专用型饲用玉米山农饲玉 7 号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07-200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 “不同基因型超高产玉米品种株型与冠层结构特征研究” (2006-201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超高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2006-2010 ) ;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饲用玉米新品种山农饲玉 7 号及其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2007-2009 )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专用型饲用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007-2009 ) ;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子课题“优质专用玉米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2008-2010 ) ;参加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子课题“山东小麦玉米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 (2008-2010 )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