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层序地层学复习纲要.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9219258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层序地层学复习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层序地层学复习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层序地层学复习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层序地层学复习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层序地层学复习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层序地层学复习要点第 1 章 层序地层学概论1.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层序地层学是在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震地层学、测井地质学、同位素测年技术等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 8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根据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地层的新技术(方法)。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阶段: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 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第 2 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与学派1.控制层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一个沉积层序的岩性和地层叠置样式常受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影响: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

2、升降、沉积物供给速率、气候2.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可表述为:遵循多个沉积学和地层学第一性原理的沉积地层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这种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在地质历史中周期性地出现,因而具有可预测性。3.简述层序、准层序、准层序组的概念及准层序组的类型。答:层序: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它是顶、底为一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单元。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体系域(system tract),体系域根据其在层序中的位置以及由海平面所限定的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堆积型式确定。层序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准层序和准层序组。准层序:准层序是层序的

3、基本组成单元,是由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所限定的、有成因联系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层或层组序列(Van Wagoner,1985)。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与层序边界一致。准层序组的类型:根据准层序的垂向组合关系(叠置样式),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层序组三种类型。进积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形成向上砂岩厚度增大、泥岩厚度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水体变浅的准层序的堆砌样式,常是高位体系域和低位前积楔状体的沉积特征。加积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的

4、情况下形成的,相邻准层序之间未发生明显的侧向移动。自下而上,水深、砂泥岩厚度和砂泥比值基本保持不变。退积准层序组是在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退却,退积准层序组向上水体变深、单层砂岩减薄、泥岩加厚、砂泥比值减低的特征,它常是海侵体系域的沉积响应。4.简述海泛面、凝缩层、可容空间和基准面的概念。答:海泛面: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面。穿过这个面水深有明显增大的证据。有两种特殊的海泛面。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是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也是低位与海侵体系域的物理界面初次海泛面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下降而遭受地

5、表剥蚀或发生无沉积作用,也可由于后期海平面上升,发生侵蚀沉积物的海侵侵蚀作用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是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缩层伴生。凝缩层:为最大海泛期间的沉积物,以沉积慢、分布广、富含有机质和非常薄的海相泥岩沉积为特征,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可容空间:是指潜在的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Jerrey,1989)。可容空间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的综合表现,并受控于沉积背景的基准面变化。基准面:Cross( 1994)在 Whe

6、eler 定义的基础上,引进地球主要动力过程的周期性出现特点赋予基准面周期性波动的内涵:基准面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偏离其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程度。 5.体系域的概念及一个层序中体系域的组成和划分方法。答:体系域(systems tract)是指一个有成因联系的、同期形成的沉积体系集合体。体系域形成于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不同阶段。根据体系域内部准层序的叠置方式、在层序内的位置和界面类型来定义和解释体系域(三种或四种类型)。6、不整合的类型及层序类型。答:不整合的三种类型:I 型不整合: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架遭受广泛

7、的侵蚀作用。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沉积相迅速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型不整合: 发育于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时期,其结果导致相域逐渐向海迁移,并伴随少量的陆上暴露和侵蚀作用,陆架边缘体系域形成型不整合。由于型不整合没有发育明显的侵蚀或大的相带迁移,因此在地震资料和露头中极难识别。型不整合:淹没不整合截然不同于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暴露而产生的 I 型或型不整合。有时也将淹没不整合称之为型不整合。 层序类型:I 型层序:是以 I 型不整合面为边界,自下而上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依据不同的盆地几何型态,可

8、将 I 型层序可划分为具陆棚坡折和具缓坡边缘的 I 型层序。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低位沉积的不同。型层序:是以型不整合为边界的、自下而上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型层序形成时,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没有发生相对海平面下降,因而型层序无深切谷形成,也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明显截切和相向海方向的迁移。型层序:第三类层序界面是指位于高位体系域和上覆海侵体系域之间的海泛面(海侵面),在碳酸盐岩层序分析中,该界面正在逐步取代原来层序界面的地位。该界面代表了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的沉积特点。7、具陆棚坡折的型层序和型层序的体系域组成。答:具陆棚坡折边缘的 I 型层序:低位体系域常由盆底扇、斜坡

9、扇和低位前积楔组成;低位体系域由厚度相对薄的低位楔构成,这个薄层低位楔包括两部分沉积物。具有缓坡边缘的 I 型层序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类似于具陆棚坡折的 I 型层序海侵和高位体系域。虽然在具有缓坡边缘的 I 型层序高位体系域中缺乏明显的前积斜层沉积,但在高位和海侵体系域中,常见三角洲前缘浊积岩。型层序是以型不整合为边界的、自下而上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发育于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时期,其结果导致相域逐渐向海迁移,并伴随少量的陆上暴露和侵蚀作用,陆架边缘体系域形成型不整合。由于型不整合没有发育明显的侵蚀或大的相带迁移,因此在地震资料和露头中极难识别。陆棚边缘体系域是型层序最下部一

10、个体系域,其底界是一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相平原或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滨岸和三角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在底界面为整合的地方,它只表现为准层序叠置样式的变化,即从快速前积到缓慢前积到加积的变化,并以准层序加积叠置较发育为特征。型层序边界形成时,陆棚未完全暴露地表,也没有形成深切谷,所以型层序海侵体系域的一开始就表现为沿层序边界广泛的海侵沉积。型层序高位体系域与 I 型层序类似,均以加积至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第 3 章 层序级别及其形成机制1.简述层序级别及其时限答:(1) 巨(大)层序与克拉通热旋回相对应:大层序相当 Sloss 层序,平均时限60120Ma,与百个百万年旋回

11、相对应,是由克拉通热旋回形成的,相当于不同类型盆地组成。( 2) 超(中)层序与太阳系穿越银道面周期相对应:中层序代表地球一个中等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太阳系穿越银道面周期发生的,其时限为 3040Ma,属十个百万年旋回范畴。(3)层序与太阳接近小行星的周期相对应:也是通常所称的三级层序,它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属于百万年旋回,关于三级层序的时限现在划分非常混乱。国内外多数研究者把三级层序的时限定为 110Ma, Vail 等(1991)定为 0.5-3Ma,而 Mitchum 和 Van Wagoner 则确定为1Ma。王鸿桢等把三级层序的时限定义 25Ma。(4)高频层序与米兰柯维

12、奇旋回相对应高级次的海平面旋回(0415Ma 、0104Ma 和 002004Ma,或称四级、五级、六级) 海平面旋回分别与地球运行轨道的长、短偏心率周期及地轴倾角岁差周期相对应。2、简述层序的形成机制。答:沉积层序虽不同程度地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周期性。其中巨层序可能是由克拉通规模的热旋回引起的海平面相对变化所造成的,其他级别的层序可能主要由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所控制,并与天文周期有关。这是因为地球做为大阳系和银河系的一个行星,其地质演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星系及其内部星体运行规律的影响,因此:沉积层序可能是地球水圈响应天体运动周期的沉积记录。3.简述米兰

13、柯维奇旋回。答:本世纪初,Milankovitch 为解释第四纪大冰期的成因提出了一个天文假学:他认为夏半年日照量的减少是冰期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地球上任一纬度而言,日照量主要取绝于地球轨道的3 个要素,即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轴倾角或黄赤交角和岁差的变化。这 3 个参数的周期性变化也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变化。米兰柯维奇韵律是地质学家第一次从行星运动的高度来认识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变化的旋回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高频沉积层序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从而使米兰柯维奇假说日趋成熟,发展为广泛接受的“轨道旋回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第 4 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1.简述层序地层的三元分析(

14、综合分析)法。答:(1)对露头、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中的层序、准层序和体系域进行解释,并以高分辨率生物地层资料来确定其年龄,以确定实际年代地层格架。(2)根据层序边界年龄,恢复地质历史、整个构造沉降史和构造沉降曲线。(3)进行构造地层分析:将构造沉降曲线速率的变化与板块构造事件结合起来;区域构造作用形成不整合的原因分析;将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沉降曲线联系起来;对构造地层单元作图;确定构造地层单元内构造的类型和方向;模拟地质历史;将主要的水进一水退相旋回与构造事件结合起来;(4)在体系域和准层序或层序内确定沉积体系和岩相域(5)对最终的横剖面、平面图和年代地层图进行古地貌、 地史和地层特征的解释。(

15、6)对可能的远景区确定可能的储层和源岩。2、简述露头、地震、钻测井不同资料的分辨率及其限制。一般的岩心和露头资料可分辨出持续时限为 104 一 105a 的层序( 百万年以下旋回,或准层序);但常常受到可研究范围限制。测井资料可以分辨出 1m 以内的一维分层(百万年以下旋回,或准层序、四到五级层序),但它无法提供地层的几何形态及终止方式,仅能揭示地层中存在的明显削蚀不整合。层序地层的解释建立在地层的一维叠置图形分析基础之上。多井测井横剖面能提供层序地层的二维解释,但这是以对地层的几何形态及终止图形作出某种假设为基础的。地震资料以其覆盖面积大、能反映地层相互接触关系、能反映沉积体宏观的三维形态为

16、其显著特征。但地震资料受其纵向分辨率的限制,特别是当资料品质不高时层序内部的特征难于分辨,如在陆相地层,地震层序及其界面的识别很难用大陆边缘沉积中常用的不整合面或反映地层不协调的地震反射终止类型来分析;3、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标志Vail 等(1977)认为连续地震反射近似相当于地层年代界面,上超地震反射的位置受控于标志着平均高水位的沉积界面,因此,可将大陆边缘海岸上超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可靠标志。海平面相对上升:海岸上超向陆迁移海平面相对静止:海岸沉积物的顶超现象海平面相对下降:海岸上超向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4、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沉积相

17、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由河流回春作用形成的深切谷是层序边界的典型标志。层序界面处的古生物化石断带或绝灭。在层序界面处具有明显的测井曲线的突变响应,如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值的突变、地层倾角测井反映的地层产状突变等。层序界面上、下体系域类型或准层序类型的突变,比如层序界面之下为高位体系域沉积,层序界面之上为海侵体系域沉积,其间缺少低位体系域。这种体系域的垂向突变在测井曲线上也有良好的响应。伴随着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一个层序的顶部海岸上超的向下迁移现象和一个层序下部层序界面之上的海岸上超向陆迁移现象,它们与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构成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另外,层序边界上下地层的

18、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类型和含量以及古地磁极性也有明显变化。大多数硅质碎屑岩的层序边界均为 I 型层序边界。并不是在盆地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上述的层序识别标志,这就取决于观察点的位置以及盆地沉积物供给速率与海平面相对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5、简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方法一、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 (1) 识别层序界面、划分层序类型。(2) 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确定层序单元的年代。(3) 以岩性、岩相以及地层堆砌样式来确定各地层层序的凝缩层、体系域和准层序组特征,运用可容空间概念进行沉积相分析。明确各层序中体系域组合特征、准层序的叠置样式以及沉积体系的时 空分布。(4) 编制露头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图及不同露头的层序

19、地层对比图,并和地震层序进行对比。(5) 露头层序的生储盖初步评价,指出较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二、高分辨率钻测井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1)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并建立岩性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2)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代地层框架。(3)识别最大海泛面或湖泛面,确定体系域类型。(4) 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以确定层序旋回周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 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以确定准层序组的叠置样式,

20、古水流流向以及砂体的展布方向。(6) 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确定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7) 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作好准备。(8) 利用地震层序来约束测井层序的级次。(9) 多资料综合应用。层序划分中尽可能利用岩性剖面综合判断,综合分析各层序的形成条件和层序演化史。(10) 确定钻测井剖面或曲线的短、中、长期基准面旋回三、地震层序格架的建立(1)基干剖面选择: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时,要选择那些地层发育齐全、构造简单、地

21、震反射清楚、又能反映全区的地震剖面,建立地震测网。(2) 层序划分和层位标定:根据地震反射削蚀、顶超和下超、上超等地震反射终止关系,考虑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划分方案,对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层序划分,进而利用合成地震记录、VSP、古生物和同位素测年资料对地震层序进行年代地层标定,并建立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和地震层序的一致关系。(3) 层序构型和体系域划分:根据初次和最大洪泛面的位置以及上超点的迁移规律、地震反射形态,区分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并在全区追踪闭合。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研究地层厚度的展布特征。 (4)地震相划分及与沉积相转换:研究地震相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地震层速度制作砂泥岩量板,求得不

22、同层序、体系域中的砂泥岩百分含量或确定砂岩相对富集区。以关键井岩心相分析为依据,考虑盆地结构和古地形特征,有机地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并进行沉积环境解释。 (5)层序构型主控因素研究:依据地震反射上超点的的迁移特征,制作海(湖) 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曲线,结合古气候、盆地构造沉降速率的研究成果,探讨控制层序构型的主控因素。(6)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及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预测:结合露头和钻测井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模式并进行计算机模拟,进而确定层序与生储盖层、非构造圈闭之间的关系,总结成藏特点和油气藏分布规律,指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提供油气勘探部署意见。第五章2、简述海相陆源碎屑岩层序各

23、体系域形成与演化过程。低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相段:a、早期相段发育于相对海平面下降期间。相对海平面下降开始,河流侵蚀也就开始了,沉积物可以路过下降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和岸线平原,并在其上开始形成不整合面。标志着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形成的开始。新形成的不整合面不断向河流上游延伸,直到与上游很远地方的构造抬升不整合面相会合。除形成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外,低位体系域早期的沉积包括几种沉积体系类型: *强制海退滞留沉积 *发育的滨岸平原(进积岸线)*深水沉积(如果盆地物理条件允许)b、 晚期相段发育于相对海平面低位静止期和缓慢上升初期。相对海平面不再下降,而为静止不动或是缓慢上升

24、,河口附近的河流侵蚀都会停止并开始接受沉积。随着晚期低位岸线的进一步退却,河流加积可以延伸到河间不整合面上。低位体系域晚期的沉积包括几种沉积体系类型:*加积的侵蚀谷*河流充填发育的滨岸平原(进积岸线)*深水沉积(如果盆地物理条件允许)海侵体系域: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河谷逐渐泛滥;切蚀谷、海湾和泻湖圈闭河流沉积物形成滨岸沉积体系;波浪冲刷面海形成侵滞留沉积;水下河谷的侵蚀作用逐渐停止;河谷之间地带覆盖薄的海侵泥岩或碳酸盐岩。高位体系域:在高位体系域沉积开始时,即使岸线已经开始向海迁移,盆地和陆棚的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凝缩段沉积为主。那些原来在海侵期间接纳沉积物的残余的侵蚀谷河口湾被进一步充填。同时,

25、加速的岸线海退导致河流平衡剖面向海迁移和河流可容空间的增加。这样,在高位体系域持续发育的过程中河流沉积在滨岸平原上向远端迁移。在高位体系域发育末期,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接近于零,这时只出现进积沉积作用。3、正常海退和强制海退的概念与特征。正常海退是指沉积物充填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使得海岸线向海盆方向迁移,强制海退是指海平面的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使得相对海平面下降,进而使得海岸线向海迁移。正常海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沉积物的供给速率较大,一般出现在低位晚期或者高位晚期沉积物多表现为向上变粗,砂泥比增加。强制海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其伴随的侵蚀作用,往往在陆棚及陆棚斜坡上切出深切谷,在半深海形成盆底

26、扇斜坡扇等。一般发生在低位早期相段。6、论述不整合面在海相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的表现形式。在冲积环境中表现为 a、下蚀作用复苏形成的深切谷 b、河道砂集群出现及含碳层增加;并且以席状砂的出现为最典型的标志。海相环境:a、陆棚该位置的层序界面以暴露和不整合面的发育为特点。b、(a )在远洋或半远洋泥岩接触面之间存在海底底流形成的间断;(b)斜坡位置在远洋或半远洋泥岩接触面之间存在沉积物重力流过路形成的间断(c)相对较粗的沉积物重力流沉积位于凝缩段泥岩或较早的粗粒沉积物重力流沉积之上。6.论述海相陆源碎屑沉积低位体系域早期相段和晚期相段的形成时间及主要沉积类型。答:早期相段发育于相对海平面下降 (下降

27、阶段体系域)也称为 “强制海退楔体系域”或“早期低位体系域”,相对海平面下降开始,河流侵蚀也就开始了,沉积物可以路过下降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和岸线平原,并在其上开始形成不整合面。标志着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形成的开始。新形成的不整合面不断向河流上游延伸,直到与上游很远地方的构造抬升不整合面相会合。除形成作为层序界面的不整合面外,低位体系域早期的沉积包括几种沉积体系类型:(1)强制海退滞留沉积(2)发育的滨岸平原(进积岸线)(3)深水沉积(如果盆地物理条件允许)晚期相段发育于相对海平面低位静止期和缓慢上升初期,相对海平面不再下降,而为静止不动或是缓慢上升,河口附近的河流侵蚀都会停止并开始接受沉积。随

28、着晚期低位岸线的进一步退却,河流加积可以延伸到河间不整合面上。强制海退宣告结束,持续的岸线海退还可以出现,强制海退即转化为正常海退。正常海退开始时伴随侵蚀谷内的河流加积,河流平衡剖面向海和向上移动。低位体系域晚期的沉积包括几种沉积体系类型:(1)加积的侵蚀谷河流充填(2)发育的滨岸平原(进积岸线)(3)深水沉积(如果盆地物理条件允许)典型的晚期低位体系域在河流和边缘海及更远的陆棚、斜坡和盆地相沉积中以粒度较细且砂含量较少为特点。8、简述海侵体系域的主要沉积类型。 1、河谷逐渐泛滥:河流沉积作用逐渐停止。河流沉积在海侵体系域中分布非常局限,为覆盖在冲积平原剖面之上的以单个河道为代表的海侵滨岸沉积

29、2、切蚀谷、海湾和泻湖圈闭河流沉积物形成滨岸沉积体系波浪冲刷面和海侵滞留沉积在波浪能量很强的岸线,可出现明显的对原来暴露地层的波浪侵蚀,这种侵蚀甚至可导致下伏地层 1020m 的损失并形成波浪冲刷面。3、水下河谷的侵蚀作用逐渐停止陆棚边缘的沉积作用逐渐消失,斜坡重新变得稳定;水下河道逐渐接受远洋和半远洋沉积以及河谷两岸的泥质垮塌沉积等以泥质为主的沉积4、河谷之间地带覆盖薄的海侵泥岩或碳酸盐岩。陆棚的陆源碎屑沉积几乎完全缺乏,形成凝缩段沉积9、论述海相陆源碎屑沉积高位体系域早期相段和晚期相段的形成时间及主要沉积类型。在高位之初(13),相对海平面上升相对较快。这就导致具有较多加积成分的海退堆积样

30、式,这是早期高位体系域的特点。早期高位期间,在岸线之后的滨岸平原上较高的新增可容空间导致在冲积平原上圈闭了较粗的沉积物,进而产生河道充填率较低的富泥质的滨岸平原沉积,并且形成孤立的砂体。在高位体系域晚期阶段,相对海平面上升减速并逐渐达到静止点,降低了陆棚可容空间的增加。这就导致岸线海退的加速,需要充填陆棚可容空间的沉积物逐渐减少。由于快速海退和加积作用的消失,单个准层序倾向于变得比早低位期的薄。然而,这些晚高位滨岸砂岩沉积也倾向于在陆棚分布更广,相互之间联系更紧密。在晚高位期间可容空间增加率低,这样河道集群的增加和河道充填比例的提高就成为晚期高位的显著特点。而且还会发育广泛的古土壤。海相陆源碎

31、屑沉积于油气关系1 )有利烃源岩和盖层分析一个层序中细粒沉积物的 TOC 最大值应与最大海泛面对应的沉积层段密集段相对应。2)有利的储集层分析(1) 相对独立的低位盆底扇舌状浊积砂体,它们常被深海、半深海页岩分隔开来,形成富有勘探前景的地层油气藏。(2) 低位斜坡扇水道砂体和溢岸砂层。这些砂体是陆上河流经陆架深切搬运到盆地的,水道砂单层厚度较大、侧向不连续;溢岸砂层虽薄,但孔隙度、渗透率高,可形成由许多薄层砂构成的大型地层圈闭。(3) 低位前积楔状体前缘叠瓦状浊积砂体、进积楔状体上部三角洲和临滨砂体以及充填于海底峡谷的砂体。(4) 海侵体系域海滩临滨砂体,该砂体经海岸作用改造,分选变好,孔渗性

32、好。海岸改造作用有助于使临滨砂体平行海岸分布海侵的阶梯状后退性质有助于形成互层砂页岩,以至形成地层与构造圈闭。(5) 高位体系域的河道和三角洲砂体,遍布于陆棚区且沉积厚度大。这些砂体的上倾方向的逸散通道被封堵,则可形成构造圈闭。地位体系域:在低位体系域的岩相组合中,陆棚边缘或侵蚀河谷的较粗的碎屑沉积可作为储层,而陆棚泥岩和细碎屑沉积则作为源岩和盖层海侵体系域:圈闭或盖层:分布 广泛的海相泥岩具有较好的圈闭性能;烃源岩层:陆棚上的凝缩段沉积和滨岸泥岩及煤层;储层:海侵潮汐波浪改造滨岸平原或冲积平原时形成的砂岩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储集岩相。高位体系域:储层:在滨岸平原和冲积平原上的高位体系域包含大量的

33、储集岩相。相对孤立的砂岩储层可出现在早高位体系域期间。晚高位以砂质混入的增加和储层连通性高为特点;盖层:在高位体系域的陆棚更远地区,储集岩相并不占主导地位,封盖层则有更广分布。源岩:在高位早期的沉积过程中,中陆棚到外陆棚以及更远的延伸部分的沉积率可以仍然很低。这些岩相组合始于海侵体系域期间的连续的凝缩段,可作为良好的源岩层以及顶盖或底盖岩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1、碳酸盐岩型层序界面特征有哪些?答:当海平面迅速下降且速率大于碳酸盐岩台地或滩边缘盆地沉降速率、海平面位置低于台地或滩边缘时,就形成了碳酸盐岩的 I 型层序界面。I 型层序界面以台地或滩的暴露和侵蚀、斜坡前缘侵蚀、区域性淡水透镜体向海方

34、向的运动以及海岸上超向下迁移、上覆地层上超为特征。 2、碳酸盐岩层序的特殊性?答:碳酸盐岩的特性:碳酸盐岩无论从沉积学还是从地层学角度来看,与碎屑岩相比都有其独特性:1.形成于盆地之内,基本上主要发育于正常海相环境; 2.自源特点使其岩相分布不直接决定于河流输入体系; 3.生物及生物化学作用要求清洁透光的正常海相环境; 4.生物骨架作用导致有高于碎屑沉积物的坡度和地形起伏;3、碳酸盐岩体系域的特征?答:低位体系域由在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静止和开始上升早期形成的沉积体系组成。低位期间,分有陆源碎屑输入(会阻止碳酸盐的形成)和缺乏陆源碎屑输入的两种情况:1.陆源碎屑的输入: 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

35、混合沉积; 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 2. 碳酸盐岩:异地碳酸盐岩:来自暴露的先期高位沉积体系的侵蚀; 原地碳酸盐岩:沉积于海平面低位期斜坡上部的自生碳酸盐岩楔。海侵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海水逐渐变深的情况下形成的。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可以形成一系列向陆棚方向加厚的退积岩石组合。由于碳酸盐的生产速率对海平面相对位置相当敏感,因此,海侵体系域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的岩石组合: 并进型(keepup)海侵体系域: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慢;碳酸盐沉积物的生产和堆积速率与可容空间的增加率保持同步; 以垂向加积和部分前积的叠置方式形成厚度较大的反应等深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只含极少的海底胶结物。

36、追补型(catch up) 海侵体系域: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和堆积速率明显低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形成明显退积的反映水体逐渐变深的碳酸盐岩组合,由分布较广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高位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导致可容空间变小直到相对海平面开始重新下降的时间周期内。高位体系域位于层序的最上部,一般由“S”型到单斜层组成进积岩石组合,下超在最大海泛面之上。它以相对较厚的加积至前积几何形态为特征,形成宽阔的台地、缓坡和进积滩及其浅海孤立台地上的对应沉积体。通常认为,碳酸盐岩高位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上升晚期、全球海平面静止期和下降早期形成的。高位体系域的沉积作用可被划分成早、晚两个

37、阶段:即早期的追补型沉积和晚期的并进型沉积,其特点是台地边缘相的微晶灰岩含量和海底胶结物含量明显不同。6、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中的有利烃源岩有哪几种类型?答:碳酸盐岩盆地良好的烃源岩往往形成发育在海侵体系域形成期间。碳酸盐岩体系域不同于碎屑岩体系域,它能通过快速的海平面上升产生局限性的贫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根据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几何形态可以确定出四种成因类型的碳酸盐岩烃源岩:(1)发育于碳酸盐岩台地内部或边缘建隆之间的烃源岩;(2)台地内部凹陷中的烃源岩;(3)非限制性盆地边缘烃源岩;(4)深水洋盆中的烃源岩;7、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中的有利储层有哪些?答:从世界范围来看,

38、碳酸盐岩储集层中蕴藏着约占 50%的油气资源量,这除了与碳酸盐岩沉积盆地中存在优质烃源岩密切相关外,还与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孔、缝、洞储集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低位体系域储集层碳酸盐岩低位体系域由前缘斜坡侵蚀滑塌而形成的他生碳酸盐岩碎屑楔状体可成为有利的碳酸盐岩储集层。该类储集层往往具有高含量的砂砾屑、分选磨圆差,发育滑塌变形构造,具有典型的碎屑流和浊流沉积序列和丘形地震反射结构,所以在钻测井和地震资料上易于识别。在海平面下降处于低位时期,广大的碳酸盐岩台地出露地表遭受风化淋滤,易形成孔洞发育、储集层厚度大、分布广的古岩溶碳酸盐岩储集层(可被划分成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谷地三个单元)。 (

39、2)海侵体系域储集层在海侵体系域发育的时期,并进型碳酸盐岩沉积是碳酸盐岩沉积速率与海平面上升速率基本一致的沉积,它常是以台地边缘礁和滩、台地内部补丁礁以及斜坡礁的形式出现。(3)高位体系域储集层碳酸盐岩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时期,由于海平面升降速率的变化,早期形成了追补型沉积、晚期形成了并进型沉积。晚期并进型沉积以富含碳酸盐岩颗粒的、向上变浅的准层序为沉积特征,由于碳酸盐岩产率较高,缺少早期的海底胶结物,易形成原生孔隙发育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高位体系域台地边缘的生物礁或粒屑滩常沿台地边缘展布,沉积厚度可达数百米,在地震剖面上响应典型的丘形反射和前积型反射,易被人们识别。 8、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

40、沉积体系中的有利地层圈闭有哪些?答:碳酸盐岩地层圈闭的发育分布往往与碳酸盐岩建隆发育与否、地层侧向尖灭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侧向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1)对于一个发育完整的碳酸盆岩层序来说,在低位体系域发育期间,他生碳酸盐岩楔状体的上倾和下倾方向由于岩性变化形成地层圈闭; (2)在低位期,台地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淋滤,形成与不整合成古岩溶密切相关的地层圈闭;(3)在低位体系域发育中晚期,斜坡上部可形成以礁滩等碳酸盐岩建隆为特征的地层圈团;(4)在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并进型碳酸盐岩沉积期间,台地内部也可发育分布较零星的碳酸盐岩建隆补丁礁,其侧向上相变为礁缘或泻湖相富泥沉积物,构成台内地层圈闭;(5)在海侵和高位体系域并进型碳酸盐岩建隆沉积时,台地边缘的礁滩沉积向盆地方向相变为斜坡细粒碳酸盐岩,向陆地方向变为非渗透性泻湖泥岩,形成台地边缘地层圈闭; (6)在高位体系域沉积中后期,台地边缘源相沉积物不断向盆内进积,在其下倾方向变为斜坡盆地细粒沉积物,上倾方向相变为蒸发岩,构成高位滩边缘地层圈闭;(7)在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由于白云化的差异作用,使得多孔的白云岩侧向上变化为致密的灰岩,形成准同生期成岩地层圈闭;(8)在缓坡背景中,盆地斜坡中的碳酸盐岩建隆、台地边缘及顶部碳酸盐岩建隆的侧向相变也可以形成地层圈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